第23章 高永年戰死
字數:3200 加入書籤
高原崎嶇的山穀道路中,這裏正在經曆一場慘烈的戰事。宋軍和回紇幾個部族正在這裏展開一場生死對決。
高永年非常興奮,雖然地勢對自己多有不利,但應戰並不倉促,高永年有信心在這裏畢其功於一役。
高永年在山穀中仰攻回紇,借助兵器精良,宋軍還是占據一定的優勢。回紇雖是俯攻宋軍,但怎麽看都有被壓著打的感覺。
高永年手裏還有三千精銳,他在等。回紇各部戰力參差不齊,在這種激烈的戰事中很容易出現破綻,一點破處處破,戰爭就是如此。
……
戰事持續,戰鬥正酣,高永年對前方戰況有點不滿意了,他傳令讓前方將領再保持壓力的同時,要集中部分人破其一點。這樣他可以把預備軍壓上去,帶崩對麵。就環境適應來說,宋軍不能拖得太久。再怎麽說,對方也比宋軍更適應這裏的高原氣候環境,他們的耐力會比宋軍強。
高永年不拖了,喊來身邊的副將,讓他帶一千精銳往他指向的那個點衝上去,那個位置回紇搖搖欲墜,他相信自己手裏這支精銳能壓垮最後的那根稻草。
副將領命衝上去的時候,後方有哨騎匆匆趕了過來“將軍,後方出現大量敵兵,應是西夏蠻子。”
高永年麵色一變,看出哨騎臉上的慌亂,高永年趕緊平穩心態“慌什麽?西夏人?多少?”
哨騎道:“幾千人,後續不清楚,應該還有。”
高永年麵色如常,隻是內心不再平靜,這不是小股西夏軍,這是西夏有組織的介入這場戰事。他們不知道從哪裏繞了過來。
高永年看著前方戰鬥,果斷道:“敲鼓,讓他們繼續猛衝。我帶兩千人去後方截住對麵。”
高永年這個應對很及時,也幸好自己手裏還有兩千精銳。現在前方正在拚命,這個時候撤退隻會讓大家進退失措,回紇一定也會知道後方有西夏援軍襲來。他必須阻住後方的西夏人,給前麵時間。他們得占據那幾個山頭。
高永年讓人傳令前方衝鋒副將,後方有西夏人,他過去阻攔。他們必須衝上去。
高永年帶領手裏兩千精銳轉身往後麵撲去。
……
察哥率領中軍趕到戰場時候,西夏前軍正在和宋軍激戰。雙方犬牙交錯,幾乎難以區分戰線。宋軍一直精銳在穀口和前軍血戰,遠處山頭,宋軍已然衝上有軍隊衝上山頭,回紇各部開始散亂。
察哥擺手率大軍衝上去……穀口,高永年一身是血,這一戰他要敗了。他把近衛召集過來,他不能退,他得守住穀口,讓前方的人有時間占據山頭,這樣他們還有機會等待後續可能的援軍。
高永年吐了一口血,讓人把將旗高高豎起,他得頂住!殘陽如血。穀中穀口屍橫遍野。
……
察哥拿下穀口終究遲了一些,最後時刻,一支不到百人的宋軍輕騎去劉仲武那裏的信使帶回來的隊伍)從後方衝了過來,以命衝擊他的中軍,他不得不騰出手來把這支追兵幹掉。
察哥看著倒在將旗下的宋將,“高”字旗就在他身邊。大宋隴右都護府將軍高永年戰死沙場。
山頭又是一場混戰,宋軍一邊驅趕回紇的同時,分出一部拚命借助山勢阻擋西夏軍的衝擊。
夜幕降臨,戰鬥漸漸平息,雙方拉開戰線。
宋軍這一戰損失慘重,隻留兩個山頭;回紇最後崩盤狼狽撤走;察哥率領西夏大軍山下紮營準備明日再戰。
……
劉仲武趕來的路上已經聽聞穀中戰事。他手裏八千精銳,其中六千是他的本部,另外兩千也是劉姓部隊,將領是劉光國,劉延慶的兒子。曾在章楶幕府做過參軍,劉家後起之秀。
劉仲武看著眼前這個渾身是血的將領,他一臉焦急“高將軍戰死,穀中山頭還有幾千弟兄。劉將軍,不能撤啊!”
劉光國在旁邊道“西夏兩萬餘人,如何救?”這時候大家已經知道察哥親率兩萬西夏軍衝上了高原。
劉仲武問:“可有劉法將軍的消息?”
旁邊有人報“我們出發前就已傳信,不過最後這個情報傳回去得兩天。劉法將軍要過來怎麽都得五天後。”這還是劉法願意星夜兼程的往這邊趕。
劉仲武閉上眼,他現在就是主將,他要撤很容易,想來西夏不會追擊,他們會樂意放他走,他們更需要集中兵力把穀中那支孤軍殲滅。劉仲武腦海裏閃過無數人,有妻兒朋友兄弟,最後……高永年!高永年錯了嗎?錯了!所以他付出代價,他本可以退去山頭,但生死瞬間他守在穀口為穀中兄弟掙命,那是一種信任,不僅是對身邊的兄弟,更是對他劉仲武和更後麵的劉法。高永年相信隻要他撐住給穀中隊伍時間,他們就能在山頭結陣。高永年相信他會來救!
劉仲武“傳令所有都頭以上將領來大帳。”劉仲武不想退,戰爭無常,從來沒有容易二字。他要退去就不用召集所有人。
劉光國看向劉仲武,劉仲武惡狠狠的看著他。劉仲武隻說道:“我們手裏有大批輜重。”劉光國懂了,他們哪怕想撤也得帶走這批輜重,這是兩萬大軍的後勤物資。不管如何,這的確是個理由。
劉光國說:“要是劉法將軍不來……”
劉仲武打斷他道“劉將軍會來,隻要他聽聞我們在,他一定會來。就像我們知道穀中還有人,所以我們必須在。”
劉仲武說“將軍,今日你們同處於難,軍心在猶可戰。你我未戰先怯死無葬身之地。”
劉仲武在領軍一事上,受楊元奇影響甚多,易地而處,他不相信楊元奇會退,所謂赫赫威名,不用每一場戰役都能取得勝利,更是敢於直麵每一個挑戰。楊家軍有今天的成就,就是不棄。他升職過快,總會有人認為僥幸,對於他來說這真的是個機會,哪怕戰死在這裏,劉家無愧大宋,無愧西北將門。
劉光國深深看了劉仲武一眼,他也不能退了!“那就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