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莊稼活,這時候可不好幹

字數:6563   加入書籤

A+A-




    最新網址:中午回家吃飯,下午一家三口去幫顧家把那點兒油葵收了——顧博遠家就四畝地,一半玉米一半油葵。顧博遠加李家四個人,不用兩個小時就把活幹完了。
    “老人家說的沒錯,還真是人多力量大。”顧博遠感歎,“要是我自己幹,咋也得兩天。”
    “那是,人多好幹活,人少好吃饃。”李建國笑著說,“各有各的好處。”
    李龍心想,現在你們絕對想像不到,再過四十年就別說人多好幹活,那時候一個合作社幾千畝地,幾個人就能搞定。當然,現在就是給你們說,你們也不相信。
    晚上涼風習習,一家人在棚下吃著西瓜,李強的那個泥板手槍被他給不小心掰斷了,李龍就讓他找來李娟以前用完的作業本,拆紙來折駁殼槍。
    因為這時候的孩子看過小人書地雷戰、地道戰,覺得那種二十發長彈匣的比較威武,於是就先折五個小包,然後再用筷子穿起來。五個小包每個用兩張紙,組合的時候還要用兩張紙,不過疊起來的時候,還是有點模樣的。
    疊好後李強開心的拿去玩了——李龍說了,這是對他學習成績好的獎勵。
    李娟在邊上隻看了看,並沒有太羨慕,女孩大了,對槍啊什麽的並不感興趣的,李龍便給她折了個簡單的“東西南北”,教她玩法後,讓她在學校裏休息的時候和同學玩。
    這玩意兒原理很簡單,但在這個娛樂匱乏的年代,還真就很吸引人。
    第二天吃過早飯,李娟帶著李強去上學,李強很興奮,拿著紙手機興衝衝的跑出去,李龍急忙喊著叮囑:
    “上課的時候你別玩,別到時候讓老師收了再訓你。”
    這時候這邊的老師其實基本上已經不怎麽打孩子了,但訓斥、罵什麽的肯定是常有的。家長通常也不會管,孩子的心理也沒那麽脆弱,有些時候被老師訓了也不敢給家長說,因為害怕受到“二次傷害”。
    在家長眼裏,隻有調皮搗蛋的孩子才會被老師訓。
    “小叔,我知道了!”李強大聲說著,然後“啊——”的扯著嗓子喊著跑了,書包在身後晃悠著。
    “強強,你慢點!你再跑,我打你了噢!”李娟在後麵喊著李強,快步追上去,拐到大路上不錯了,李龍在大門口還能聽到李強的聲音。
    有個好玩具,要迫切的和好友炫耀一下,這很正常,孩子嘛,能比的不多。
    李建國套馬車,梁月梅煮豬食喂豬,李龍拿著幾個棒棰就到麥場上去了。
    油葵脫粒這時候隻能人工,甚至都不能像麥子一樣打場,因為數量太少。而且這事還不能等,因為很快隊裏的油葵等作物也要收割,這活算工分,李龍沒打算參加,隻是麥場必須盡快騰出來。
    幹這個活相對比較輕鬆,拿著棒棰直接坐在油葵堆上或者旁邊,拿個油葵的盤敲就是了,通過震動和反作用力,把油葵籽敲下來,敲幹淨後,把盤扔到一邊,繼續下一個。
    算是重複勞動。
    油葵籽敲完後還要揚場,把葵尾子揚出來——這個葵尾子主要包括癟籽和盤上落下來的雜質,這玩意兒通常是喂牛羊。喂豬也行,隻是豬不太喜歡吃。
    至於葵的盤,那就純是喂牛羊了。當然,像麅鹿子、馬、驢這樣的動物也吃,肯定是不能浪費的。
    李龍在這裏敲了三個盤,李建國和梁月梅就過來了。早上敲起來相對舒服一些,太陽沒那麽曬。麥場上陸陸續續有人過來開始幹活,因為距離不遠,你一嘴我一嘴的邊敲邊聊著天,嘴裏還磕著瓜子——通常都是找嫩的磕。
    李龍看著這盤,想著上一世四十年後,超市裏出現這樣的大盤,十塊錢一個,那時候自己逛超市的時候還覺得真是夢幻,這玩意兒還能賣這麽貴?
    但是,那個年代除了農產品不漲價,真的是什麽東西價格都漲。
    比如麥子一公斤三塊,麩皮就敢賣兩塊八——家裏養豬得買麩皮,一公斤合一公斤麥子!
    玉米收獲的時候,一公斤兩塊一到兩塊五,視水份情況不等,但養豬,小豬的飼料一公斤就三塊,你愛買不買!
    當然,話說回來,在超市裏十塊錢出售的葵盤,從農戶手裏收,能有五毛或一塊都是高價。
    畢竟一畝地幾千棵,哪怕五毛一盤,農民也算大賺,也很開心。
    他記得上一世當農民這麽多年,真正掙錢就有那麽三次。一次是價格突然從往年的六塊漲到了十一塊,當時村子裏種的大都發了,有些直接就買了車。
    當年李龍家裏就種了二十畝,真的算是沒賺上。
    第二次是有搞農產品的集團到村裏來和農民簽合同種穀子。當時說好的一畝地承包費四千五。這時候隊裏已經搞成了滴灌,一畝地種地成本差不多兩千。四千五的話肯定是賺錢的,村裏大部份人都簽了合同。
    那合同當然還有規定,必須每畝達到八百公斤小米,如果達不到,會降級。如果超了,每公斤會以四塊錢繼續收。
    李龍和隊裏人並不清楚這些人怎麽算的產量,覺得八百公斤是個合適的。他們實際上是低估了滴灌農田的產量。而以前在老家種過穀子的老農清楚。
    於是,這一年的年底,這家集團差點兒因為付錢幹破產——畝產都在一千二百公斤以上!
    種穀子的發了,然後這時候已經用上了微信,看朋友圈吧,冬天喜歡玩的,就到處去滑雪、旅遊看冰雕,從秋後到開春,時不時就烤個羊啥的。
    當然,村裏又添了一批車。
    原本那個集團準備和村子裏農戶簽三年合同的,結果第二年就開始提高了合同裏的產量標準,最後沒談成,這事就黃了。
    第三次依然是,又一次從基準價五六塊錢一下子漲到了十塊錢,這時候家家戶戶的基本上都在五六十畝,有承包的多的,幾百畝上千畝的都有,結結實實的讓村裏人發了一次。
    不過秋後拿到錢的時候,就有專門設套的來了。有經不住誘惑的,一年辛辛苦苦賺下來的錢,直接一晚上就賭沒了。
    那個時候李強已經考大學走人了,村裏不少和他差不多大、比他大一些,沒考出去種地的,好幾個都切了指頭或者拋家離子不知所蹤,留下一屁股爛賬。
    再後來,就是上麵出手,直接讓百分之四十的農田種,剩下的六成地荒著,叫輪種。
    而輪種政策的第二年,那六成地就讓種上了小麥,這是確保飯碗端在自己手裏。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地都種上了,哪怕頭一年的價格爛到了兩塊八,而二茬人工拾費都要三塊,虧到家了,但第二年,家家戶戶仍然種——要賭一把。
    李龍回憶著,再看這時候笑著敲著盤的鄰居,覺得原來越貧窮的時候越容易滿足。這時候有自己的兩畝地,收到的東西大部分自己能決定,那就真知足了。
    遠處有賣冰棍的騎著自行車過來,李龍衝那個人喊了一聲,賣冰棍的急忙過來。“三個奶油的。”李龍掏錢。
    以他的身家,給全麥場其他人都買冰棍也沒啥,但這個時候沒必要充大頭。今年帶著隊裏人賺了不少錢,這時候就別再出頭了。
    果然,這邊買完後,其他幾家子都掏著錢買著冰棍,不過基本上買的都是普通的。
    其他人也沒因為李龍沒給他們買冰棍而有什麽意見,這時候人大多還是挺純樸的,而且很要麵子。
    快到中午的時候,梁月梅先回去做飯,太陽直接曬到頭頂,李龍感覺頭發縫裏都在往外冒汗,但看著沒敲的還好多,想著堅持堅持吧。
    “小龍,你拿袋子,把葵頭裝起來放進袋子裏,撂馬車上,裝完後就牽馬車回去吧。”
    李建國知道李龍不喜歡幹農活,便給他分派了新任務。
    李龍也沒矯情,站起來,拍拍身上的葵渣子,就去裝盤。
    等回到家裏,梁月梅已經炒好了菜,準備拉拉條子,李龍這邊就幫著燒火。
    下午繼續。
    兩天時間,把油葵敲完,接下來就是收隊裏的。
    李龍這時就撤出了戰鬥,和陶大強逮魚去了。
    不缺這點工分,讓其他人掙吧。
    逮了一個星期的魚,隊裏的油葵收完裝袋,盤各家分了,接下來李龍就跟著李建國去收玉米。
    掰玉米棒子和收油葵有點像,可以掰完再砍杆子,也可以邊掰邊砍杆子。這回掰回來的玉米就不放在麥場,而是堆在自己家裏了。
    一袋袋玉米堆在院子裏棚下麵,接下來是比較大的活。
    這時候還沒脫玉米粒的機子,純手工脫粒。基本上就是白天晚上都幹。用起子,也就是改錐把玉米棒子鏟下來兩溜玉米粒,露出長排缺口,然後就用手把玉米粒搓下來。
    通常一天下來,手掌肉厚部分,也就是大魚際那裏會被搓的通紅,甚至搓爛。
    但看著玉米粒這麽一堆堆出來,大都是算是自家的糧食,農民們這時候心裏隻有喜悅。
    哪怕再累,也都是開心的。
    五六年後,才有了那種手轉的脫粒小機器,再往後,才有拖拉機帶動的脫粒機——而聯合收割機這時候隻能收小麥。得經過好幾代改良之後,才能收玉米、油葵,再往後采機普及,長達二十年的拾大軍才開始沒落。
    李龍是紮紮實實的在家裏幹了三天,然後又帶著大強去顧博遠家幹了兩天,算是把兩家的玉米處理完,接下來,他不再打算參加其他農活了。
    家裏的閑房子已經不能算閑房子了,堆滿了玉米和油葵還有小麥——小麥是隊裏分給各家的,這需要各家自己磨成麵,當然有些人直接磨出好多袋來,省的麻煩,但大多數人家都是直接磨一兩袋,吃完再磨。油葵也是。因為小麥好存,麵不好存。
    當天晚上,鍋裏煮的是幾樣農家常見的東西。
    要放到上一世的席麵上,這就叫農家大豐收。
    這裏麵有掰玉米時後長的嫩玉米。每次掰玉米的時候都能有幾個,有些看著還嫩,但煮過就會感覺有點老。驗證的方法也簡單,不能看著嫩,還要用手掐一下,能輕輕掐出汁水來就是真嫩。
    還有從自留菜地新挖的洋芋。大個頭都留下來做菜,小點兒的切起來不順手,就幹脆煮上。
    其實孩子們更喜歡把洋芋蛋放在灶下麵燒上,冬天的爐子下麵放幾個也是很不錯的。
    除了玉米和洋芋,還有毛豆——其實也就是黃豆。主要是豆莢上有一層毛,所以叫毛豆。
    最後就是大豆——其實是蠶豆,隻是李龍所在的村子,黃豆就叫黃豆,蠶豆叫大豆,這稱呼直到很久後,有學生學了回來後,才開始區分。然後村裏有人恍然大悟,自己這麽多年叫錯了;有人就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明明蠶豆比黃豆大!
    扯不清的官司。
    這些東西煮在一起難免會串味兒,好在大家基本上都有皮,也不怎麽在意。
    屋子裏空間小,而且有點悶,就在院子裏,盛一大盤子出來,就在那裏自己拿著吃,聊著天。
    李龍覺得這就挺好。上一世最後那幾年,想找人聊天都很難。坐在一起聊幾句就刷起了手機,各看各的短視頻,聲音都賊大,嘈雜的很,沒意思的很。
    “小龍,這家裏的活忙完了,明天你還逮魚嗎?”李建國問。
    “再等兩天。過兩天就中秋節了,等到中秋節再開始逮魚,到時賣了魚買些月餅回來。”
    這邊中秋節沒那麽多講究,什麽拜月之類,就是一家人一起吃個月餅。那玩意兒李龍不怎麽喜歡吃,太甜,太硬,偶爾吃個棗泥還行。
    也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隻有五仁。
    “也好。”李建國點頭,“休息兩天再去。隊裏我聽有人說著,你這幾天不逮魚,咱老爹不在,那幾個逮魚賣魚的一天能多掙幾塊錢哩。”
    “嘿嘿,那讓他們再高興幾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