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恩科開始前

字數:3862   加入書籤

A+A-


    雍乾十年的恩科開考了。
    作為平定北靜王和四皇子之亂善後的一環,雍乾十年的恩科對天下讀書人來說是一場狂歡。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士農工商,士的社會地位排在第一位,天下學子寒窗苦讀不就為了有朝一日鯉魚躍龍門?
    說得通俗些,一個蘿卜一個坑,這次朝廷空出來多少個蘿卜坑?怎能不讓人興奮。
    科舉製度發展到大夏朝,雖然沒辦法實現絕對公平,世家大族依舊掌控著大部分教育資源,但寒門向上的通道終究是打開了,階級跨越不再是不可能之事。
    賈蓉雖不準備參與恩科利益分割,但作為浙直總督、江南省巡撫對於恩科必須關注,這次恩科安徽省、江南省的學子全都聚集到金陵貢院參加考試。
    主持兩省恩科的主考官是禮部派出的一位侍郎。
    天下之事遇上恩科,不管事情再大都要放一放。
    於是在科考開考的日子,賈蓉換上浙直總督官府前往坐落在秦淮河的江南貢院巡視,表達最高軍政首腦對恩科的重視。
    負責恩科的全體官員對於賈蓉的到來十分重視,主考官禮部侍郎張俊親自接待,帶著賈蓉巡視考場。
    張俊時年六十餘歲,典型的老儒形象。
    賈蓉也是參加過科考之人,對於科舉倒是熟悉,和張俊聊的有聲有色,讓六十多的禮部侍郎暗自感歎寧國侯的博學。
    “張大人,這江南貢院可以容納多少考生?”
    巡視半晌,望著沒有邊際的號舍,賈蓉放棄走一遍考場的想法,興致勃勃的走進一間狹窄的號舍坐下來東瞧瞧西看看。
    “回總督大人,江南貢院始建於前朝景泰年間,可以同時容納3000讀書人考試。
    “3000多人?”賈蓉意外,要知道參加恩科的要麽是秀才、要麽是監生,但江南省、安徽兩地就有這麽多考生?
    “那參加此次恩科的考生有多少?”
    作為主考官張俊對於恩科的各項數據熟記於心,聽到賈蓉問起笑道:“兩地共有兩千一百五十三名考生,除卻開國首場恩科,這屆恩科是參閱人數最多的一次,當真是皇恩浩蕩。”
    賈蓉感歎果然體製才是最好的歸宿,單單兩個省就有這麽多,放到全國有多少?
    這麽算下來蘿卜坑還是少的可憐,多少學子皓首窮經依舊進不了官場。
    “張大人,要做好考生們的後勤保障,時下天氣轉寒,炭火必須保證供應,莫要委屈了考生們,對於哪些寒門出生的學子要主動提供棉衣,都是大夏未來的中流砥柱切莫忽視,有短缺之處盡可找布政使大人和金陵知府。“
    賈蓉象征性提出指示,科舉考試有一套成熟的運行流程,他也就表明下態度。
    張俊連忙表示感謝。
    賈蓉打量著號舍,心中搖頭,大夏朝的教育資源還是不夠,江南富庶之地的考場都如此簡陋,更不要說偏遠的省份。
    天氣轉寒,考生蜷縮在簡陋的號舍答題本身就是一劫,高門大戶的子弟還好少不了禦寒之物,寒門學子可就難了。
    想到這裏賈蓉換上嚴肅的表情問:“禦寒衣物本次恩科是否有預備?”
    張俊犯了難,本以為賈蓉是象征性說一說,自古以來哪有官府為考生準備禦寒衣物的?還不都是考生自己準備。
    “總督大人關心學子實乃考生之福,隻是我朝尚未有給考生預備禦寒之物的先例,炭火也僅是在幾個號舍之間擺上一個爐子。”
    果然,沒有鯉魚躍過龍門之前,魚就還是魚。
    賈蓉抿著手指,前世也是窮人家出身,知道底層想要實現階級跨越的艱難,他低頭沉思。
    張俊看賈蓉的模樣不難猜出他的想法,心底納罕寧國侯竟有這般心思,此人可不是悲天憫人之輩,寧國侯之位是踏著屍山血海拿來的。
    作為錢鶴底下的官員,張俊對賈蓉的印象還是不錯的,見他犯難勸慰道。
    “總督大人,朝廷成例在前,何況此次恩科已經是皇上對天下學子施恩,若連小小號舍之苦都吃不了,恐怕也不適合為官。”
    賈蓉抬眸,迎著張俊的目光點了點頭,心底卻不讚同,考場環境就體現著不公平,又談何考試成績的公平。
    恰好此時賈雨村匆匆趕來。
    作為金陵知府,恩科考場設在金陵,賈雨村必然是會在貢院。
    這位金陵知府還沒走進貢院就被告知總督大人已經到來,緊趕慢趕的找到賈蓉。
    賈雨村目前最大的政治謀劃就是重新傍上賈蓉,為此他對於涉及賈蓉之事都格外重視。
    “下官來遲,還請侯爺見諒。”
    見到賈雨村到來,賈蓉瞬間下了決定,問:“前幾天本侯記得賈大人說瞻園出售的銀兩已經都換成煤炭和過冬的棉衣?”
    賈雨村喘著氣聽見賈蓉的問話一愣,好端端的在貢院問政?
    “回侯爺,業已準備妥當,隻等下麵統計完成後派發。”
    賈蓉點了點頭,該說不說賈雨村的執行力還不賴,帶過兵打過仗的人對於執行力很看重,要的就是指哪打哪。
    “不錯,以總督衙門的名義先調一千套棉衣到江南貢院,如有考生需要按需發放。”
    既然是打破常規的事情,賈蓉就用總督衙門的名義,追究起來金陵知府承擔不起。
    麵對賈蓉的決定,張俊還沒說什麽,賈雨村大驚失色道:“侯爺,萬萬不可,此事沒有先例,倘或被朝中有心人彈劾到聖上跟前,說您收買人心,亦或是借派發棉衣之名行科舉舞弊之事,百口莫辯啊。”
    賈雨村第一想法是阻止賈蓉的愚蠢行徑,他的為官之道不容許賈蓉亂發善心。
    賈蓉笑了笑:“賈大人,當著主考官的麵收買人心、科舉舞弊?張大人,您來說可不可行?”
    賈雨村的考慮終究是為自己考慮,賈蓉把鍋甩給張俊。
    張俊也頭疼,他已經六十多歲快退休了,隻想安安穩穩,不喜歡旁生枝節。
    “總督大人好心,但賈知府所言非虛,此事著實讓下官犯難。”
    江南考場曆來被天下關注,真那樣做難保不會惹怒一些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賈蓉不以為意,想了想又說:“賈大人,你先按本侯的意思做,至於朝中本侯會像皇上寫陳情的折子,另外張大人你派人去找金陵錦衣衛指揮使,讓他派人來,凡是給考生的棉衣均有官府和錦衣衛檢查記錄在冊。”
    賈蓉還就不信堂堂浙直總督這點事情落實不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