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這才是生機勃勃
字數:6312 加入書籤
朱翊鈞一行人在白雲湖中學和第一小學參觀,兩所學校是連在一起的,共用一個大操場。
今天正常上學,大部分學生在教室裏上課,朗朗的讀書聲從各個教室裏傳出來。
“人之初、性本善.”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小蝌蚪找媽媽.原來青蛙才是小蝌蚪的媽媽。”
孩子們的讀書聲隨風飄蕩,被陽光串成一串串光影,在楊樹榆樹搖曳的樹葉間穿行。
朱翊鈞屏住呼吸,轉過身來豎起指頭,放在嘴邊,對著大家噓了一聲,示意大家不要大聲喧鬧。
上樓時,朱翊鈞小心翼翼,躡手躡腳。
其他人也學著他的樣子,上下樓時都十分小心,生怕發出一點聲音,驚擾到這朗朗的讀書聲。
他們的模樣,就像一群來偷蛋的狐狸,王學誠、於大富等人看著覺得好笑,又有幾分感動。
站在走廊上,可以聽到老師們講課的聲音。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是前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和政治家蘇軾的佳作。當時宋人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正方形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等於四條邊相加,那麽它的麵積呢?對,等於長乘以寬”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德.”
朱翊鈞從教室窗戶外走過,目光從一個張張幼稚又充滿對知識渴望的小臉上掃過,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他們身上,映出一圈圈的光暈。
一路上不發一言,朱翊鈞看完所有的教室,又站在教學樓最高一層,四樓走廊上看著下麵的操場。
東南角是籃球場,一群孩子在打籃球,嘰嘰喳喳吵個不停。
西南角是排球場,一群孩子在打排球。他們動作很生疏,打球的時間沒有撿球的多,卻樂此不疲。
中間是一個縮小版的足球場,十幾個孩子圍著一個足球在跑來跑去,塵土飛揚,草屑亂灑。
歡快的叫聲和笑聲,在陽光和清風裏,格外清脆,如同風鈴一般。
橡膠工業日益成熟後,足球迅速更新,也很快推出了籃球、排球,成為軍隊、學校、廠礦、農場等各地群眾熱愛的運動。
同時也能看到,歡快奔跑的孩童們,有男有女。
這一點農墾局農場和廠礦又走在前麵,初小到初中,全部男女混校,避免教學資源浪費。隻有到了高中,知道人事,這才開始分開,或單獨女校,或男女分班,隔開教育。
不過女孩讀完“免費”的義務教育,很少會去考需要家裏出學費和生活費的高中。就算有繼續進修的也多半考入男女分班的護理學校,師範學校。
大學反倒在男女之分上舉措不多,因為基本上考上大學的人,多半也已經成親了。
一旦瞎搞就是通奸,法律會嚴懲你的。
朱翊鈞舉目看了一會,點點頭轉身下了教學樓,穿過操場,又去參觀學生食堂。
直接鑽到食堂廚房裏,對各種食材仔細看了一遍,這才轉頭對王學誠和於大富等人說。
“食堂衛生,人命關天,是重中之重。官署衛生防疫局不可能天天來檢查,你們必須要牢記責任。
任何一個學生出事,你們就是第一責任人,百姓饒不了你們,朕饒不了你們!”
“臣記住了。”王學誠等人連忙誠惶地應道。
朱翊鈞又檢查了學生宿舍,老師宿舍,看上去幹淨整潔。
“皇上,我們按照禮部教育大綱,有請附近的警衛軍士官和軍官,給學生和老師們做軍訓內務整潔是其中一項。”
“嗯,這裏的學生都是農場子弟,那老師呢?”
“皇上,我們白雲湖中學、一小和二小,合計有老師八十二人,其中六十五人是濟南師範學校和山東第一師範學校畢業的。
還有十三人是高中畢業,參加教師考試通過,還有四人是山東師範學院畢業的。
一小和二小的老師,每年要交換三分之一。中學每三年也要與小學輪換一批,嚴格按照禮部學政司的部規要求來執行.”
大明師範學校類似中專,初中畢業後可以報考,跟技術學校一樣屬於職業教育。
師範學院屬於高等職業教育,高中畢業報考,師範學校學生也可報考,優秀畢業生直接保送,跟師範大學差一個等級。
各省省考有一個分列出來的專門考試,叫中小學教師招錄考試。
高中生、師範學校畢業生以上都可報考,錄取比例很高,尤其是師範學校、師範學院和大學畢業生有加分,隻要能通過畢業考試,基本上能通過教師招錄考試,成為吃皇糧的教師。
教師在大明新的官製序列裏,叫做參照公事員的公務人員,說白了就是全額撥款事業編,列入戶部每年的公事公務人員薪酬撥款預算裏。
不過他們的具體編製不歸光祿寺管,歸禮部管。
光祿寺隻控製一個總數額。比如山東省有多少人口,按比例有多少中小學校,有多少學生,按照比例隻能有多少老師名額。
光祿寺隻管山東你不超過這麽多名額,具體哪裏多少個老師,什麽級別,它一概不管。
它隻負責跟戶部配合,控製朝廷的總人員薪酬開支。
所以很多學生在初中時知道自己成績一般,考上高中機會很小,幹脆報考如師範這類的技術學校,直接進入到職業教育,先撈個飯碗再說。
在大明的教育序列裏,從低到高是初小、高小、初中,都屬於國民教育,也是正在努力實現的義務教育。
然後分流一至技術學校,屬於職業教育;分流二至高中。
在而今的大明,高中不屬於國民教育,屬於高等教育的預備教育。
再往上是高等職業教育,以及高一階的高等教育。
聽完王學誠的解釋,朱翊鈞點點頭,又問:“剛才朕聽你說,白雲湖農場合計有人口七千九百五十七人,白雲湖初級中學有學生七百一十七人,那麽一小和二小有多少學生?”
“回皇上的話,一小有學生六百九十一人,二小有五百八十四人。”
“初中生有七百一十七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小學生有一千二百七十五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六。
再加上零到五歲的孩子,可能有一千二百人。”
這時一位副場長說:“皇上,我們白雲湖農場零到五歲孩童,有一千四百三十二人。”
於大富連忙解釋:“尤副場長是我們農場專門負責衛生防疫這一塊,他還兼任農場衛生院院長。”
朱翊鈞點點頭,“零到十五歲孩童和少年,合計三千四百三十四人,占農場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嗯,這才叫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尤副場長,你功不可沒!”
尤副場長歡喜地腿都軟了。
“繼續你再接再厲!”
參觀完白雲湖中學一小,朱翊鈞即將走出校門,轉過身來,回頭看著在陽光下煥如畫裏世界的校園,喟然長歎。
“諸位,大明的未來和希望,就在這裏!他們是大明的朝陽!”
走在趕往農戶的路上,朱翊鈞對徐貞明、張四維等內閣隨員說:“農場和廠礦一樣,孩童入學率非常高,今天我們也看到了。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
但是在城鎮和鄉村就不行,尤其是鄉村,初小入學率都不到四成,還不是全部孩童,隻是男童。
內閣在普及義務教育這塊,任重而道遠。”
朱翊鈞很重視他提出的義務教育,這一點大臣們知道。
他們心裏也有數,皇上如此重視普及義務教育,除了工業革命等生產力發展,需要海量的有一定知識文化的工人和農民,還有一點大家心照不宣。
皇上要打破此前兩三千年來,知識的壟斷性。
一行人在王學誠、於大富等人的引領下,來到農場職工居住的地方。
四排平房,大約四十戶。
每戶四房或三房,左邊是廚房,右邊是茅廁和豬圈,前麵是一個不大的院子,靠廚房角落是一口壓水井,後麵是一小片菜園。
每戶用不高的籬笆圍起來,上麵長滿了藤條和綠葉。
挖出來的溝環繞著這片居住區繞來繞去,一米多寬的田間路縱橫交錯。
“皇上,諸位大人,這裏是白雲湖農場第七生產隊第一組。”
王學誠指著這片居住區介紹。
“我們農場遵循皇上萬曆元年關於農牧魚林開墾建設的聖意,全麵實行了家庭聯產責任製。
每家每戶根據勞力多寡,向農場承包了若幹畝農田,簽訂契約,承包期限三十年。期限到期,雙方無異議,可自動續期二十年,無期限延續下去”
王學誠指著遠處湖邊說:“那邊有一個圍塘,屬於第七生產隊。隊員把那裏圍出一個方圓兩裏的池塘,中間安了柵欄閘,水可以通過,魚不可以過。
專門用來養魚。”
他又指著居住區後麵一片看不到邊際的稻田。
現在是春天,綠草長滿田埂,上麵還有各樣各色、如繁星一般的小花,仿佛漂亮的鏡框,把田地一格格的框了起來。
被框起來的田地裏,有無數晃動的黑影。
有的在駕牛耕地,有的在彎腰插秧。
“皇上,諸位大人,那一片就是第七生產隊。”
朱翊鈞和眾人眺望遠處,隱約聽到有人在唱歌,歌聲隨著風悠悠地飄過來,就像柳絮一般。
“東家的姑娘西家想,北家的婆娘南家鑽”
“好一派田園詩歌。”有隨員感歎道,“就是這民歌俗了些。”
“那是因為你不用下田幹活。要是你必須下田幹活,勞作一天,就沒有這個好心情,說出這句話來。”
朱翊鈞的話讓眾人都笑了。
張四維眼睛一轉,馬上附和道:“皇上說得沒錯。所謂的雅和俗,其實就是虛和實的區別。
我們站在田邊,雙腿不用沾泥,十指不用碰水,自然可以說出田園詩歌這樣的雅詞。
但是站在泥地裏,終日彎腰,麵地背天,勞作辛苦,是不會說出這樣的雅詞,隻會唱些俗詞,苦中作樂,好驅散疲憊。
皇上,臣以為,這不叫俗,這叫淳樸,返璞歸真,這才是真正的大雅!”
朱翊鈞指著他,哈哈大笑:“鳳磐公領悟得很透徹!”
張四維那張臉,笑得跟遠處田坎上的野花一般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