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回漠北了

字數:3914   加入書籤

A+A-


    皇帝又想打仗了,雖然沒有明說,但從他把朱棣從漠北詔回,並私下在在春和宮議事就能看的出來。
    至於最後的結果是什麽,任何人都不知道,包括太子和五軍都督府,兵部。
    但凡朝廷有什麽動靜,朱雄英不會明說,而是雲裏霧裏的拋出去一個影子,等到臣子追問,那就是沒有。
    遷都就是如此,臣子知道此事後,大運河疏通完了,鳳陽皇城拆了,北平的新都的圖紙也畫好了,一切都定了,你還能說什麽,再說就讓你去鳳陽搬磚。
    至於打仗,曆朝曆代,但凡有實力且皇權在握的皇帝哪個不開疆拓土啊,這個時候不擴大國土,等到王朝走下坡路再想做這些事,那就晚了。
    其實很多皇帝都有開疆拓土的進取之心,卻苦於皇權被架空而無能為力。
    所以大明朝開疆拓土的重任必然是落在永興這位大權在握,兵馬強大,國力鼎盛的帝王身上。
    朱雄英想讓燕王多住幾天再走,可朱棣實在不放心王妃在漠北,過了兩三日,和皇帝細談了一些軍事,就離開了。
    皇城外,朱雄英帶著太子親自出宮相送!
    “四叔,保重啊!”
    朱雄英穿著那件熊皮大氅,握著燕王的手,心中十分不舍。
    “陛下也要多保重身體,大明的江山社稷全係陛下於一身!”
    朱雄英用力點頭,隨即朱棣低聲說道:“陛下,如果臣不幸早死在漠北,沒趕上兩年後的那場大戰,不要讓高熾回去,讓他繼續留在京城輔佐陛下,將來把燕藩直接交給瞻基,讓他統領漠北兵馬,完成臣沒有完成的心願!”
    朱高熾仁厚,而且不擅軍事,一旦他繼承了燕藩,一定會休養生息,畜牧牛羊,和遊牧和平相處,這與朱棣的想法完全相反,自己的兒子是什麽樣子,當爹的比誰都清楚。
    朱棣早就想清楚了,燕藩絕對不能交給大兒子,不然他幾十年的辛苦就白費了,幸虧孫子朱瞻基是個文武雙全的人,這也讓朱棣要把漠北燕藩交給孫子朱瞻基。
    燕藩隻有交給孫子朱瞻基才能發揚光大,交給大兒子隻會藏鋒。
    “好,四叔,朕答應你!”
    朱雄英也明白,漠北需要一位有能力且善征戰的鐵血塞王鎮守。
    “臣走了!”
    朱棣鄭重拍了拍朱雄英的手臂,隨後行禮,登上馬車。
    看著燕王離開的身影,朱雄英不忍落淚。
    “父皇,四叔爺走遠了,咱們回去吧!”
    “哎……”
    朱雄英歎息一聲說道:“四叔也老了,此去一別,不知今生還能不能再見到!”
    人啊,年紀越大,越在乎親情!
    而朱棣已經六十了,漠北不僅環境差,還要常年承受和遊牧作戰,身體逐漸吃不消,可以說以後見一麵,少一麵了。
    如今宗室長輩相繼凋零,朱雄英不忍心再看到任何一位親人的離開了。
    ……
    打仗不是說打就能打的,兵馬軍械,糧草物資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調齊的,也不是急的事,凡事都要一步步的來,除非邊關告急,或者突發情況才會立即出兵。
    往後兩年,如果沒有什麽變動,大明不會再起戰事,各種糧草輜重,兵器軍械向南北邊關輸送,為兩年後的大戰做準備。
    並秘密派人前往雲南,告訴沐晟,開始整頓兵馬,兩年後,正式征討麓川。
    當然,這些事朱雄英是不會向臣子們宣布的,省的一個個嘰嘰喳喳的,惹人心煩。
    遷都是個大工程,如今從漢北征調的十萬民夫已經來到了北平,而漢南征調了三十萬人,其中有十萬人是工匠。
    在黃福和藍春的幫助下,陳丕僅用了八個月的時間,他就征調了三十萬人,而且沒有出現任何動亂,由此可見,還是有能力的。
    或許別人不知道,陳丕在漢南的移民和征調工匠民夫,每一步都是詹徽在背後的指點,可以說是在手把手的教。
    王振殺人,陳丕移人!
    不管怎麽樣,結果總是好的,漢南這塊心病,也算是治好了。
    遷都的事交給曹國公和朱允熥,皇帝那是絕對的放心,也不用操心太多事。
    這段時間,朱雄英也沒閑著,朱棣走了,讓他有些不舍,回想起這些王叔們,也想到了老爺子臨終前的囑咐。
    不要為難的你的叔叔們!
    朱雄英釋放了被關在宗人府的伊王,恢複了他的身份和王爵,派人送回了漢東,不過並沒有見他,隻是派人捎去一句話,日後好自為之吧。
    伊王自然是高興萬分,對皇帝感恩戴德,並保證以後不會再犯錯,聽從朝廷的號令,定好好管理那些倭人。
    或許伊王在宗人府幾年都沒有反思明白,皇帝關他,不是因為他貪圖享樂,而是沒有來為老爺子奔喪,更不是殺了多少倭人。
    老爺子活著,大家是一家人,老爺子不在了,可就沒人慣著這些藩王了,這個道理,有人能想明白,有人卻還活在以前的想法中。
    要麽像燕王,楚王,寧王,一樣,朝廷給你兵權,你去給朝廷出力打仗,開疆拓土。
    要麽像秦王,肅王,慶王,穀王,韓王,沈王一樣,鎮守一方。
    要麽像蜀王,湘王一樣,聽從調遣,幹點雜活,留守聽命,哪裏需要去哪裏幹活。
    要麽像瑉王,濟王一樣,沒啥大本事,也幫不上朝廷什麽忙,那就老老實實過好自己的日子,也不是不可以。
    沒本事,還不老實,不僅幫不上朝廷的忙,還給朝廷添亂,那就別怪大侄子要辦你了。
    可以不幹活,但不能添亂,這是朱雄英對待宗室的原則。
    這些事,大部分藩王心裏麵都明白的!
    畢竟,大侄子這些年沒虧待他們這些叔叔,如果還不懂事,那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老頭子說的話多了,可老頭子已經走了,叔侄之間,各憑良心。
    日子繼續過著,朝野內外,一切平靜,沒發生什麽大事。
    閑來無事的皇帝也會帶著孫子,還有大寧,小寧出宮看看,一是散心,二則是了解民生。
    直到傍晚回宮,聽到自己的父皇回來了,太子急匆匆的跑去乾清宮。
    “父皇,你可算回來了!”
    朱雄英回來還沒喘口氣,太子跟著就來了。
    “出什麽事了?”
    太子拿著奏本,快速說道:“西南兩大宣撫司內亂,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