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修書

字數:3987   加入書籤

A+A-


    修書?
    太子站在原地愣住了,隨即追了上去,追問道:“父皇,以前怎麽沒聽您說過啊,您要修什麽書啊?”
    朱雄英悠悠說道:“經史子集,天文地理,農醫工術,戲曲小說,包羅萬象!”
    太子頓時倒吸一口涼氣,咧嘴道:“隻是經史子集,就浩如煙海,這得修多久啊!”
    “不著急,慢慢修唄!”
    ……
    文華殿!
    解縉那身高,現在一群身姿挺拔,相貌端正的大學士中間,顯得格格不入,如果不是站在前麵,恐怕就要被淹沒在人群中了。
    “解卿!”
    “臣在!”
    作為最早追隨永興皇帝的那一批臣子,他混的是最差的,至今都沒穿上紅袍,站在奉天殿,沒別的原因,就是管不住那張破嘴。
    “朕聽說你四處打聽自己的出路……傳言朕要讓你當皇長孫的老師?”
    解縉惶恐道:“陛下,臣來京已有數月了,至今沒有麵聖,心裏實在沒底,至於皇長孫老師一事,不過是別有用心之人對臣的汙蔑!”
    “嗬嗬……”
    朱雄英笑了笑說道:“你的才華教導皇長孫綽綽有餘,但此事也不能隻看才學,你在新朝可以說寸功未有,若是給你,別人難免會有意見,你說對吧?”
    “是,陛下言之有理,臣也從來沒有這等妄念!”
    其實,說白了,皇長孫老師這個位子,就是拉攏臣子幹活的,陳瑛也五十多歲了,他能不能熬到皇太孫繼位都難說呢。
    “倒是有一件比教導皇長孫更大的事,不知道你能不能做?”
    解縉心中有些激動,連忙說道:“臣萬死不辭!”
    比教導皇長孫還重要的事,這得是天大的事啊。
    “朕此次喚你前來,是有一事相托,朕欲修一部包羅萬象之書,經史子集,天文地理等,朕知你解縉是大才子,才學出眾,所以想讓你擔任總編官,主持此事!”
    此話一出,整個文華殿的官員那是一片嘩然,皇帝要修書,這可是大事啊。
    要知道,隻有國力鼎盛的王朝才會修書,而且皇帝剛才說了,修的還不是史書,而是經史子集,包羅萬象,天底下所有書都要修進去。
    解縉先是一愣,隨即眼中閃過驚喜與激動,連忙跪地叩首:“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聖恩,隻是此工程浩大,需眾多人才一同協作!”
    誰能修這本書,不僅是大功一件,誰還能跟著這本書一起名留千古,青史必有他的一頁。
    “這是當然!”
    朱雄英點頭道:“要是你一個人,累死了你,你也修不完,翰林院的官員,學士你可以挑,助你完成此事,你盡管放手去做,有任何困難都可向朕奏報!”
    解縉心中豪情萬丈,站起身來,目光堅定,“陛下,臣定在有生之年完成此等大業,隻是……“
    解挫子突然又泄了氣,說道:“陛下,修書需要花錢,這錢……”
    “找戶部要!”
    解縉為難道:“陛下,您這可是為難臣了,戶部的夏部堂那個人……”
    夏元吉這個人,那是出了名的老摳,皇帝有時候要錢都不給,解縉要是去要,能被他直接趕出戶部。
    “太子!”
    “兒臣在!”
    “去找夏元吉說一聲!”
    “兒臣明白!”
    解縉這才鬆了口氣,行禮道:“謝陛下,謝太子殿下!”
    朱雄英又道:“此事意義重大,不僅能傳承文化,更是彰顯我朝盛世氣象,解卿,你要好好謀劃一番!”
    解縉再次行禮道:“陛下放心,臣定會製定詳細章程,招攬各方賢才,立馬開始修書!”
    “恢複你翰林院大學士官職,好好幹吧!”
    以解縉的才華,這事交給他辦,不難!
    皇帝和太子走後,解縉再也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頓時笑了出來。
    “恭喜啊,解學士,不僅官複原職,還成為修書總編官,日後定能名留青史!”
    一大群官員湊了上來,紛紛賀喜,心裏也是很羨慕,這種好事落在了解縉頭上。
    其實,這其中原因,一半是解縉確實有這個才華,另外一半,作為最早跟隨皇帝幾個臣子,鐵鉉如今是兵部侍郎,周誌新是刑部侍郎,就連最年輕傅讓都成了神機營指揮使,隻有解縉一言難盡,讓他修書,其實也算在照顧他了。
    皇帝是個念舊情的人!
    另外,太子找到夏元吉,將皇帝修書之事告知,讓他拿錢。
    夏元吉以修路,遷都,漠北戰事為由,不願意給。
    太子最後都把嘴皮子磨爛了,夏元吉為了照顧太子的麵子,一番討價還價後,給了一萬兩銀子。
    一萬兩銀子修一部書也算夠了,可要是修皇帝所要求的那部書,隻能算九牛一毛。
    解縉拿到錢後,過了三天來找皇帝,錢花完了,朱雄英都愣住了,一萬兩銀子,扔水裏都沒濺起水花啊。
    解縉開始報賬,修這樣一部書,翰林院那點人壓根不夠用,需要從民間大量招募,還要提供食宿,工錢,朝廷還要派人去民間搜集大量的典籍,散佚文獻,涉及差旅費,購書,吃喝拉撒都要錢。
    部分珍稀典籍都是孤本,需要高價收購,宋代古本到明代已十分昂貴,屬於古董了,都是傳家寶一般的存在,即使出高價,人家都不見的會賣。
    一萬兩銀子,連買紙的錢都不夠,更別說上等的油墨,毛筆等。
    朱雄英有些無奈了,他把事想的簡單了,這樣一算,修這樣一部書可真不是個小數。
    可事已經辦了,再難也得辦下去,總要給後世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
    夏老摳是不會給錢了,即使皇帝出麵也沒用了,朱雄英一咬牙,從內庫調了五萬兩銀子給解縉。
    當然,這點錢依舊不夠,但可以先用著,起碼能把架子搭起來。
    鄭和沒回來之前,除了必要,必須要花的錢,如修路,遷都,戰事,或者賑災,這些是必須要花錢的,其他事,能省就省,能拖就拖,大錢絕對不能動。
    至於國庫,倒是有點錢,但朱雄英也沒打算動多少,總要留點家底,留點存糧。
    人一上了年紀,想的就多,考慮的就多,二十多年過去了,朱雄英早就不是剛繼位的那個毛頭小子了。
    為人父,為人祖父,總要為子孫考慮,老爺子給他留個空國庫,他用不能給太子,長孫也留個一窮二白的家底吧,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