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鬥爭
字數:4102 加入書籤
次日,早朝!
黃淮一等文官和曹國公,徐王因為常繼祖和梅純幫凶之事在奉天殿吵的不可開交。
反正楊稷已經死了,既然是死人,何不利用一次,打擊政敵。
而太子最後說了一句話,等到皇帝回朝再行決斷。
其實這就是在拖延時間,變相的袒護,按照大明律,二人隻是幫凶,人是楊稷殺的,罪不至死,但杖刑和流放是免不了的。
太子現在越來越圓滑了,他覺得可以的事,他才下令去做,他覺得不可以,就說自己做不了主,要等到皇帝回來處理,除非是十萬火急的事。
吵了半天,吵的讓人頭疼,太子剛準備退朝,吏部侍郎蹇義出班行禮道:“殿下,臣有本奏!”
自從皇帝走後,以楊士奇,黃淮為首的文官就和曹國公,徐王,瑉王為主的皇室宗親針鋒相對,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吏部尚書張忱,稱病不朝了,吏部的事也不管了。
太子派人去看過,病是真病了,不是裝的,可沒病到不能不能幹活的地步。
很明顯,張部堂不想趟朝廷的渾水,或許他也知道了什麽,不願摻和一些事情。
而吏部由蹇義代行尚書事!
太子隨口道:“說吧!”
“啟稟殿下,朝廷收複西南半島後,新立五大布政使司,三司主官已經認命,可餘下官員,三司衙門,地方衙門,地方鄉官遲遲沒有定下,還請殿下定奪!”
太子皺眉道:“官員的任命,考評,升降,這是你們吏部的事,孤定奪什麽,你讓孤去坐鎮吏部替你們選拔官員去?”
“殿下,臣並非此意!”
蹇義繼續說道:“實在是新五大布政使司所需要的官員太多了,吏部沒有如此多的官員儲備!”
太子質問道:“三年開兩科,比以往多了一倍,官員怎麽會不夠用?”
蹇義繼續說道:“永興一朝,直到今日,國土疆域也比以往大了一倍,加上地方安插了大量鄉官,官員數量自然捉襟見肘,而且新收複之地,情況複雜,需熟悉當地民情,有治理才能之人,吏部現有儲備難以滿足。”
太子沉吟片刻,道:“加上國子監的貢生,夠不夠?“
“如果算上國子監,倒是能填上一些,不過,還是相差巨大!”
“還差多少?”
“回殿下,起碼還要一千六百多人!”
說完,蹇義又補充道:“鄉官不算其中!”
這個數量應該是真的,畢竟整個西南半島,五個布政使司,要一口氣填滿,不容易,即使三年開兩科,官員也是不夠用。
以前是官少人多,現在是官多人少,找不到這麽多當官的人了,真是幾千年都遇不到的王朝奇事。
隻能怪永興皇帝太能打了,開疆拓土的速度太快。
而朱雄英在收複西南半島之前,朱高煦平定麓川後,就已經給太子送了信,讓他趕緊讓吏部選拔官員,盡快送過來把五大布政使司給填了。
這麽大的地方,五個布政使司級別的行政,可不是說填一下子就能填滿的。
太子斟酌道:“有多少人先填多少過去,不夠的,等後年開個科再說!”
“殿下!”
蹇義連忙說道:“西南半島收複,我大明本就根基不穩,若是再缺官員治理,地方蠻夷更沒有歸附之心,無人管理,必然大亂,屆時免不了又要出兵平亂……”
大理寺少卿黃淮出班道:“陛下,西南半島千萬百姓嗷嗷待哺,翹首期盼,沐浴天朝之恩,此事絕不能拖啊!”
“臣附議!”
“臣附議!”
前一陣子,這些文官還要奪兵權,這會兒一個個的又變成憂國憂民的忠貞之士了。
李景隆看了一眼,這些人當然不會為朝廷考慮什麽,一定沒憋什麽好屁。
太子皺眉道:“那你們說該怎麽辦?”
黃淮趁機說道:“臣以為非常之時,當另辟蹊徑,隻要能解決朝廷的難題就好……”
“臣以為,朝廷當放寬選官之標準,施行舉薦製度,不以科舉功名,不論出身,隻要有真才實學,能力出眾,為民謀福,為朝廷分憂,皆可錄用,洪武朝時,太祖爺以舉薦製度為朝廷招攬一大批的治國良臣,方才有了洪武大治,百姓安居……”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議論紛紛。
“不可!”
朱允熥站出來高呼一聲,拱手道:“洪武朝用舉薦製度,那是天下初定,遍地瘡痍,百姓飯都吃不飽了,哪裏還會去讀書,實在沒辦法了,才用的舉薦製度!”
“到洪武十六年,朝廷開科,就以科舉選官為主,永興元年正月,陛下登基後立馬廢除了舉薦製度,以後,要想入仕,必須參加科舉,考取功名!”
“但爾等奸佞,竟然要違背皇命,複立舉薦,莫不是想讓天下大亂!”
文官們則力挺黃淮的建議,蹇義出班道:“殿下,如今當務之急是穩定西南半島,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讓當地百姓早日沐浴皇恩,穩固我大明江山社稷!”
朱允熥沒有說錯,朱雄英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了舉薦製度,原因很多,但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
公平!
什麽是舉薦製?
簡單的說,以後要想當官入仕,不需要再考科舉,隻要有當官的舉薦,就能直接授予官職。
如此,那人家寒窗苦讀數十年,曆經無數春秋,以科舉入仕的人豈不是成了笑話。
以後誰還讀書參加科舉,那不都得削尖腦袋去巴結權貴。
舉薦製度本身就是對公平的一種破壞!
而且,被舉薦的人,一般都是舉薦人的好友,同鄉,門生,同門,這就會形成另一種結果。
結黨!
“殿下!”
黃淮站出來說道:“西南半島初定,不能沒有官吏管理,舉薦製度也是沒辦法的辦法,除此之外,臣以為,可廢除鄉官行政,從中挑出一部分能力優異者,破格提拔,在西南半島五大布政使之地任官,而大明境內,百姓安穩,即使沒有鄉官,也不會出什麽亂子!”
鄉官的設立,就是為了消除士紳對地方上的影響,加強朝廷對地方的係統管理。
一旦沒了鄉官,地方鄉裏又被士紳掌握了。
關於鄉官的事,這些年有不少官員勸諫皇帝,以朝廷開支太多為由,應當廢除。
皇帝每一次給出的答複都是一樣的,誰勸誰去當鄉官。
廢鄉官,立舉薦,李景隆都被這些人整笑了。
太子看向李景隆問道:“曹國公以為如何?”
李景隆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朗聲道:“殿下,幾位大人言之有理,廢鄉官那是萬萬不能,不過臣支持舉薦官員前往西南半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