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孫策已至 無奈分兵

字數:4387   加入書籤

A+A-


    隨著夏日降臨,充沛的雨水接連滋潤著大地。這段時間,袁術在與馬超的交鋒裏,始終沒能討到半點便宜。不過好在馬超也未能占到上風,連綿的雨水讓土地變得泥濘濕滑,馬超賴以縱橫沙場的騎兵,在這樣的地形中根本無法盡情馳騁,完全沒了用武之地。
    盡管袁術在這期間也丟失了兩三座城池,但局勢並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的心情還算得上愉悅,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楊弘所謀劃的精妙計策。楊弘憑借著對各方勢力的精準把控,巧妙布局,成功挑起了孫策與劉表之間的矛盾,讓這兩大勢力陷入了激烈紛爭,彼此糾纏不休。
    袁術得知此事後,心中暗自竊喜,笑得合不攏嘴。有劉表在前方死死拖住孫策,自己這邊的壓力頓時減輕了許多,每日悠閑自在,好不愜意。他時常在營帳中與謀士們談笑風生,言語間滿是對楊弘計策的稱讚。袁術心裏十分清楚,隻要這種僵持的局麵持續下去,孫策被劉表牽製得無暇他顧,馬超那邊又毫無突破,時間一久,馬超必然難以維持當前的對峙狀態。到那時,局勢自然會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自楊弘獻上那條令孫策與劉表相爭、成功緩解自身壓力的妙計後,袁術對楊弘的寵幸簡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平日裏,袁術無論大事小情,都要先聽聽楊弘的見解,賞賜也是毫不吝嗇,恨不得將滿庫的珍寶都捧到楊弘麵前。在袁術眼中,楊弘就是他成就大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對其言聽計從,信任有加。
    反觀閻象,此次出使陶謙處卻碰了一鼻子灰。陶謙雖已將兵馬陳於徐州邊境,旗幟烈烈作響,士兵們整齊列陣,擺出一副隨時要進攻吳郡的架勢,可就是遲遲不肯真正發兵。這般情形,雖說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讓周瑜對九江郡的進攻勢頭有所緩和,袁術的壓力稍有減輕,但袁術可並不這麽想。
    在袁術看來,閻象沒能讓陶謙痛痛快快出兵,就是辦事不力。他本就對閻象心存成見,覺得閻象的許多建議都不合自己心意,這次出使的“失敗”,更是讓他怒火中燒。從那之後,袁術每次看到閻象,臉色都格外難看,不僅不再主動詢問閻象的意見,還時常在眾人麵前對他冷嘲熱諷。漸漸地,袁術與閻象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重要的議事場合也不再讓閻象參與,曾經還能在營帳中為袁術出謀劃策的閻象,如今隻能在角落裏默默看著這一切,空有滿腹才華,卻再難得到施展的機會 。
    這一日,袁術得知政策發布檄文要討伐他的消息後,正在把玩的玉佩“啪”地掉落在地,他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眼神中滿是驚惶。"這怎麽可能?"他聲音發顫,雙手下意識地握緊椅子扶手,指節因用力而泛白。
    很快,袁術緊急召集謀士。眾人魚貫而入,隻見袁術在廳中來回踱步,神色焦躁,他猛地停下,大聲吼道:“你們都給我說說,現在該怎麽辦?”
    這時,閻象上前一步,拱手道:“主公,依我之見,如今局勢嚴峻,要不考慮與袁紹會盟?袁氏本是一家,攜手或許能解燃眉之急。”他一臉誠懇,眼中滿是擔憂。
    袁術一聽,臉上露出嫌惡的神情,冷笑一聲:“與袁紹會盟?他算什麽東西!一直都想壓我一頭,我豈會與他合作!”
    閻象趕忙再勸:“主公,當下情況危急,暫且放下成見,以大局為重。會盟隻是權宜之計,先渡過難關再做打算。”
    袁術在營帳內來回踱步,嘴裏不停地咒罵著,絲毫沒有了他一方諸侯,世家大族子弟的風度。突然,他停下腳步,衝著閻象大聲吼道:“你立刻前往陶謙那裏!告訴那老匹夫,別再磨磨蹭蹭,趕緊給我發兵!我都等得不耐煩了,他到底還想不想合作!要是再敢拖延,休怪我翻臉不認人!”
    閻象無奈,心中暗自叫苦,卻也不敢違抗袁術的命令,隻能拱手領命。第二天天還未亮,他便收拾行裝,匆匆踏上了前往徐州見陶謙的路途。一路上,閻象滿心憂慮,深知此行艱難,陶謙本就對袁術心懷戒備,之前的合作也多有齟齬,此番前去催促發兵,怕是會碰一鼻子灰。
    幾日後,閻象終於抵達徐州。他顧不上旅途勞累,徑直前往陶謙府中求見。陶謙得知閻象來訪,心中已有幾分不悅,但還是勉強將他迎進了府中。
    雙方一番寒暄後,閻象便直奔主題,言辭懇切地說道:“陶公,如今戰事吃緊,我家主公盼您能速速發兵相助,共同應對危機,還望陶公莫要再耽擱。”
    陶謙聽後,眉頭微皺,端起茶杯輕抿一口,不緊不慢地說:“閻先生,並非我故意拖延,徐州近來諸事繁雜,糧草籌備、兵丁整訓都需時間,實在難以即刻發兵。”
    閻象心中焦急,趕忙勸道:“陶公,戰機稍縱即逝,如今局勢危急,若我們不能齊心合力,恐都將陷入困境。還望陶公念及合作情誼,盡快出兵。”
    陶謙麵露難色,沉默片刻後說:“我也知曉局勢緊迫,隻是徐州兵力有限,貿然出兵,後方空虛,實在叫人放心不下。還請閻先生回去轉告袁公,容我再籌備些時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閻象無奈,卻也明白陶謙心意已決,再多勸說也是徒勞。他隻好起身告辭,帶著滿心的失望返回袁術處複命。
    閻象告辭離去後,陶謙神色凝重,當即召集麾下一眾幕僚至府中大堂商議要事。大堂內燭火搖曳,眾人圍坐,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陶謙輕咳一聲,率先開口,眉頭緊鎖道:“如今孫策勢力如日中天,兵鋒銳不可當。你們也都知曉,就連坐擁荊襄廣袤之地、根基深厚的劉表,都對孫策忌憚不已,不敢輕易挑釁其鋒芒,更何況咱們徐州呢。”說到此處,陶謙頓了頓,眼神中閃過一絲憂慮與無奈,“想之前,徐州就曾敗於孫策之手,實力大損。此刻若再貿然傾起戰火,無疑是以卵擊石,咱們又哪裏有這個膽量?”
    一位幕僚微微欠身,附和道:“主公所言極是,孫策近來攻城掠地,氣勢正盛,咱們確實不宜與之正麵衝突。”
    陶謙微微點頭,接著歎氣道:“再者,如今袁家與朝廷爭權奪利,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咱們徐州不過是夾縫中的一股勢力,何苦在這時候引火燒身?一旦卷入這場紛爭,不管最後是袁家勝出還是朝廷得勝,咱們徐州都可能成為被清算的對象,實在犯不著啊。”
    眾人聽聞,紛紛陷入沉思,一時之間,大堂內隻有燭花爆響的聲音,大家都明白陶謙所言句句在理,可又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應對之策,隻能麵麵相覷,沉默不語 。
    閻象帶著失望離去,一路上,閻象心情沉重,想著如何向袁術交代這一結果,深知袁術得知後必定大發雷霆,自己怕是又要遭受一番斥責。
    然而此時孫策親率大軍,一路浩浩蕩蕩,風馳電掣般殺至廬江郡內。其軍隊士氣高昂,軍旗烈烈作響,所到之處,塵土飛揚,聲勢極為浩大。而此時馬超早已在廬江郡盤踞許久,如此一來,孫策與馬超一前一後,隱隱對袁術形成合圍之勢,袁術頓時如芒在背,驚恐萬分。
    袁術深知情況危急,絲毫不敢大意。他坐在營帳中,眉頭緊鎖,神色凝重,額頭上滿是細密的汗珠。此刻的他,內心極度不安,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對麾下那些武將也多了幾分懷疑,不敢輕易輕信他們。畢竟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人心難測,他生怕有人臨陣倒戈或是作戰不力。
    思來想去,袁術最終決定讓紀靈分出一部分兵馬前去抵抗孫策。他立即派人將紀靈和陳蘭召至營帳,急切地說道:“紀靈、陳蘭,如今孫策來勢洶洶,與馬超對我廬江形成合圍,情況萬分危急。紀靈為主將陳蘭輔助,即刻分出精銳兵馬,前去抵擋孫策,務必守住防線,切不可有半點閃失!這關乎我軍生死存亡,你定要全力以赴!”
    紀靈領命後,不敢耽擱,迅速點齊兵馬,向著孫策進軍的方向疾馳而去。而袁術則在營帳中來回踱步,滿心焦慮地等待著前線的消息,每一刻對他來說都無比煎熬,不知這場與孫策的對抗,究竟會走向何方,心中滿是對未知的恐懼與擔憂 。
    孫策領軍抵達廬江郡後,毫無遲疑,立即向袁術勢力發起淩厲進攻。他身先士卒,一馬當先,麾下將士受其鼓舞,士氣如虹,如洶湧潮水般向著城池撲去。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僅僅用時極短,便成功攻下一座城池,其攻勢之迅猛,讓袁術軍猝不及防。
    就在孫策初戰告捷之時,紀靈才匆匆率領援軍趕到。眼見城池已失,紀靈心中懊悔不已,但他深知此時絕非冒進之時,於是果斷下令,聚守縣城。憑借著縣城堅固的城牆與防禦工事,他試圖以此拖住孫策瘋狂進攻的步伐。
    然而,孫策根本不給紀靈喘息之機。留下部分兵力駐守剛拿下的城池後,便又親自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向紀靈所守之地。抵達城下後,孫策當即吩咐安營紮寨。這邊士兵們才剛開始忙碌,營帳還未搭建穩固,孫策卻已迫不及待,帶領著精銳兵馬,迅速擺開陣勢,在城前挑釁叫陣。隻見他身披銀甲,手持長槍,威風凜凜地立在陣前,高聲叫罵,那目中無人的氣勢,仿佛根本不將城中的紀靈放在眼裏 ,一場激烈的攻防大戰,一觸即發。
    喜歡東漢不三國請大家收藏:()東漢不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