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閻象建議 袁紹停戰
字數:4074 加入書籤
自從袁術身死的消息被閻象和紀靈知曉,他們便立刻派人將密報先後傳回吳郡與壽春,一時間,此事如野火般迅速傳揚開來。外界紛紛傳言,馬超與孫策兄弟二人竟擅自殺害宗室親族,如今又斬殺了世家大族的領軍人物袁術。此消息一出,天下皆驚,世家大族更是人人自危,心驚膽顫。
在那些世家大族看來,馬超與孫策的行事風格實在是膽大妄為,完全不按既定規則出牌。袁術身為一方諸侯,就算是戰敗被俘,依照慣例也應當給他保留些許體麵。哪怕是讓他割地賠款,或是留下性命做個富家翁,也遠遠好過這般決絕激烈的手段。馬超與孫策如此行事,直接觸碰到了世家大族與天子的敏感神經,引得他們集體對這二人忌憚不已,甚至被整個諸侯圈所排斥。
畢竟,馬超與孫策的所作所為,讓這些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利益乃至身家性命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以往諸侯之間的紛爭,大多點到為止,講究一個平衡與妥協。可這兄弟二人卻打破了這種長久以來的默契,以強硬手段處理袁術,讓世家大族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股新興勢力,也讓他們在往後的行事中,對馬超與孫策多了幾分防範與敵意 。
在袁紹的營帳之中,燭火搖曳,氣氛凝重得仿若能擰出水來。自從袁術身死的消息傳來,閻象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的內心被一種難以名狀的焦慮所填滿。彼時,他雖尚未徹底兵敗,可看著戰場上局勢的風雲變幻,心中已然篤定,繼續堅守下去毫無意義,唯有另尋出路。袁術一死,他麾下眾人便如無根之萍,漂泊無依。閻象思來想去,覺得袁紹實力雄厚,麾下謀士如雲、戰將如雨,或許投靠袁紹,還能在這亂世之中尋得一絲生機,於是便動了攜帶袁術家眷前去投奔的念頭。
如今馬超、孫策、周瑜三兄弟,猶如初升的驕陽,光芒萬丈,鋒芒無人可擋。朝廷同時與袁術、袁紹兩方展開激戰,袁術一方卻率先倒下,兵敗身死,這使得原本就複雜的局勢愈發波譎雲詭。閻象深知其中利害,在派人送出密信之前,他在昏暗的營帳中踱步良久,反複斟酌措辭。他明白,這封信不僅關乎自己的未來,更可能影響整個局勢的走向。最終,在信中,他一方麵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自己欲投靠袁紹的誠意,言辭間滿是對袁紹實力的欽佩與向往;另一方麵,則以極為慎重的口吻給出建議。他分析道,當前朝廷氣勢如虹,我軍若在此時貿然與之正麵交鋒、全力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絕非明智之舉,倒不如暫且避其鋒芒,選擇與朝廷講和。憑借世家大族在朝堂上盤根錯節的勢力與多年經營的運作能力,加之朝廷一貫忌憚強者、容不得他人坐大的行事風格,馬超等人如今鋒芒太盛,太過耀眼,遲早會因為遭人嫉妒、忌憚而難以在朝堂之上立足。
袁紹收到密信後,不敢有絲毫耽擱。他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一個決策失誤,便可能讓自己陷入萬劫不複之地。於是,他迅速傳令,召集田豐、郭圖、逢紀、許攸等一眾智謀之士前來商議。寬敞的營帳內,眾人依次落座,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幾分凝重。袁紹眉頭緊鎖,神情嚴峻,將密信緩緩遞給眾人傳閱,隨後聲音低沉而有力地說道:“閻象這封信,諸位都仔細看看。如今這局勢,可謂是瞬息萬變,稍有不慎便滿盤皆輸。咱們究竟該如何應對?是戰是和,且各自將想法說與我聽,莫要藏著掖著。”
田豐雙手抱於胸前,眼神深邃,若有所思。他靜靜地沉思了片刻,率先開口,聲音沉穩而堅定:“主公,依我之見,閻象所言確實有其道理。朝廷如今士氣正旺,兵力強盛,我軍若此時強行與之對抗,勝負實在難料,很可能會遭受重創。講和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可借此機會休養生息,整頓軍備,等待時機成熟,再圖謀大業。”
郭圖卻微微搖頭,眼中閃過一絲急切與不甘,他向前傾身,語氣激動地說道:“不可!主公,我軍兵強馬壯,將士們皆英勇無畏,怎能輕易示弱求和?此時講和,豈不讓天下人小瞧了我們,以為我軍膽怯畏戰!依我看,應趁朝廷兵力分散,首尾難以兼顧之時,主動出擊,一鼓作氣,一舉拿下,方能彰顯我軍之威!”
逢紀輕撫胡須,不緊不慢地站起身來,神色從容,他微微欠身,向袁紹行了一禮,而後說道:“田先生與郭先生所言皆有道理。不過,在我看來,講和不僅可以麻痹朝廷,讓其放鬆對我們的警惕,還能為我們爭取時間,暗中厲兵秣馬,積蓄力量。如此一來,日後尋得良機,再出兵征戰,豈不是更有把握?”
許攸眼珠子滴溜一轉,臉上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嘿嘿一笑道:“我覺得,咱們不妨先假意講和,派使者前去探探朝廷的虛實,摸清楚他們的底牌。再根據探得的消息,做下一步定奪。若朝廷內部有破綻可尋,咱們就趁機而動,打他們個措手不及;若暫時沒機會,也可借此機會養精蓄銳,以待來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眾人各執一詞,爭論得麵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袁紹坐在主位上,目光在眾人臉上來回掃視,試圖從他們的激烈爭論中尋得一個萬全之策。他的內心同樣糾結萬分,戰與和,兩種選擇都各有利弊,每一種都關乎著自己的霸業與萬千將士的生死,實在難以抉擇 。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和反複權衡利弊後,袁紹最終接納了閻象提出的建議:先行與朝廷講和,暫時避開朝廷那如日中天的鋒芒。袁紹心中十分清楚,當下自己本就深陷多線作戰的泥沼,正同時與公孫瓚、呂布、劉備三方激戰正酣。這三方勢力,每一方都不容小覷,各自有著獨特的優勢與難纏之處。
若不是背後有世家大族在暗中牽線搭橋、出謀劃策,憑借著他們在人脈、物資、情報等多方麵的大力支持,自己恐怕早就難以支撐,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敗下陣來。更何況,公孫瓚英勇善戰,麾下白馬義從威震北疆;呂布武藝高強,麾下並州鐵騎縱橫沙場;劉備雖兵力稍遜,但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輔佐,又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也招攬了不少民心。他們三方麵和心不合,各懷鬼胎,若是能齊心協力,自己早已敗亡,盡管如此自己周旋其間,也已經費盡心力。
袁術的突然身死,更像是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袁紹的心頭上,令他心中湧起陣陣惶恐。袁術坐擁淮南富庶之地,兵多將廣,實力不容小覷,可即便如此,最終還是落得個被斬首示眾的淒慘下場。這讓袁紹意識到,若是再加上風頭正盛、銳不可當的馬超三兄弟,自己的處境恐怕將更加艱難,甚至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想到此處,袁紹不再猶豫,下定決心,先與朝廷講和。他深知,唯有先穩住局麵,才能在這亂世之中,尋找新的契機,圖謀東山再起 。
朝廷這邊早就聽聞了袁術兵敗的風聲,然而,由於馬超的捷報遲遲未到,他們也不敢貿然行事,生怕先入為主地宣布命令,會陷入被動。可誰能想到,這邊還眼巴巴盼著馬超的消息,袁紹的求和使者竟先一步抵達。這一下,可徹底點燃了天子心中的怒火。
在天子看來,馬超此番做法實在是膽大妄為,全然沒把他這個天子放在眼裏。袁術再怎麽說也是一方諸侯,就算要處置,那也該由天子來定奪。正常且妥當的步驟應當是,先讓袁術歸降,彰顯天子的威嚴與仁慈。而後,再暗中尋個恰當的由頭,慢慢將其除去。如此一來,既能收獲實際利益,又能讓天下人都知曉天子寬宏大量、恩澤四方,維護住自己聖明的形象。
可馬超他們倒好,直接將袁術斬首示眾,如此簡單粗暴的做法,不僅把自己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更是將天子與世家大族之間原本就微妙複雜的矛盾,一下子推到了明麵上來。天子深知,世家大族在背後一直暗自較勁,試圖掌控局勢,馬超此舉,無疑是給了世家大族發難的借口。如今,朝堂之上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都在觀望,天子不得不重新審視與馬超等人的關係,思索著該如何挽回局麵,平衡各方利益,穩固自己的統治 。
天子在宮中大發雷霆,怒不可遏地咆哮著:“馬超這小子,真是狼子野心,全然沒把朝廷放在眼裏!擅自斬殺袁術,簡直不把朕的權威當回事!袁術也是罪有應得,還有袁紹,若不是袁術已死,他們還在負隅頑抗,與朝廷作對!如今見局勢不妙,便來請降,哪有這麽便宜的事!”說罷,一腳踹翻了身旁的桌椅,瓷器摔碎的聲音在空曠的宮殿中回響。
可發泄歸發泄,天子心裏也明白,此時不得不接受袁紹的停戰。若拒絕袁紹停戰求和的請求,無疑是向世家大族釋放一個極為危險且極端的信號,讓他們覺得天子絕不會輕易放過他們。畢竟袁紹背後站著盤根錯節的世家勢力,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一旦不接受袁紹的講和,就意味著要與這些世家繼續全麵對抗,這會讓世家大族人人自危,產生強烈的危機感。他們很可能會抱團取暖,聯合起來抵製朝廷,到那時,朝堂之上必定會掀起更大的風浪,自己的統治也將岌岌可危。天子在這複雜的局勢中權衡利弊,深知此時隻能暫且咽下這口氣,先接受袁紹的請和,再從長計議,徐徐圖之 。
喜歡東漢不三國請大家收藏:()東漢不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