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內心煎熬
字數:4552 加入書籤
怕死不是罪,可當“貪生”需要用萬千冤魂的哀嚎來換時,那些被他奉為圭臬的“仁義禮智”,此刻都成了貼在懦夫臉上的金箔,在真相的光線下顯得格外刺眼。
就像此刻李清歡懸在竹箋上的狼毫,既想落下寫下聖賢之言,又怕那墨點暈開後,顯露出的全是自己懦弱的真相。
李清歡忽然想起年輕時在書院與人激辯“舍生取義”的場景,那時他拍案而起,說讀書人當如精衛填海,明知不可為也要銜石赴淵。
可如今對著銅鏡,他看見鬢角新添的白發像濁浪河岸邊瘋長的蘆葦,而鏡中人眼底的渾濁,早沒了當年那個敢指著星河說“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清亮。
或許是這些“聖人言”,他從未真正將“求生”納入君子之道的範疇,因而覺得慚愧。
他不是傻子,對這些修士非要追著自己沒有一點感想,作為陣眼之一,他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存在的某種意義。——就像懸在城頭的更鼓,既是報時的工具,也是隨時會被戰火焚毀的犧牲品。
他或許該做個甘願犧牲的人,但是世俗的牽掛和死亡的痛苦卻時時刻刻縈繞著他,他在取舍間糊塗也清醒的掙紮,煎熬。
若是問起陣法更深層的秘密,他知道的不多,什麽背後推手,他也不清楚不過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根本沒想過去知道呢?
當那個年輕人說“先生怕是耽誤了自己活命吧”,他不得不承認,喉嚨裏泛起的腥甜,比當年洪水灌進肺腑時還要難受。
聖賢書的字字句句,他曾恨不得用一生去解讀,拿血肉寸寸丈量。
那些刻在竹簡上的箴言、寫在宣紙間的典故,在他眼中曾是照亮世間的明燈,是指引靈魂的羅盤。
他如虔誠的信徒,每日清晨對著初升的朝陽誦讀經典,夜晚伴著昏黃的燭火批注典籍,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人生感悟都傾注在這字裏行間。
可此刻撫摸著書頁間密密麻麻的批注,卻驚覺自己始終在文字表麵打轉。
那些關於氣節的章句,他能倒背如流,每一句都信手拈來,與友人高談闊論時,更是能旁征博引,將其中深意剖析得頭頭是道。
然而,當麵對生死抉擇,當真正的危難如濁浪般撲麵而來,他卻從未能真正觸碰其背後支起的傲骨脈絡。
或者說,他不敢觸碰。
在每個輾轉難眠的深夜,他也曾問過自己,如果真的到了需要為大義獻身的那一刻,自己是否能如書中所言,慷慨赴死?
可每一次,這個問題都會被他用對未完成注疏的牽掛、對蒙童們學業的擔憂所掩蓋。
他像一隻鴕鳥,將頭埋進成堆的典籍裏,以為這樣就能逃避內心的恐懼。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平日裏最引以為傲的清貧風骨,此刻竟成了掩飾懦弱的遮羞布。
那些精心漿洗的舊襴衫,那些批注工整的典籍,何嚐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粉飾太平?
李清歡突然笑出聲來。
那笑聲幹澀如枯井裏的回音,驚飛了窗欞上的麻雀。
他自詡飽讀春秋大義,可當真正的“弑君”即將發生在象生城,當萬千百姓成了祭壇上的犧牲,自己卻連“提筆”寫下真相的膽量都沒有。
那些被他反複鑽研的微言大義,終究隻是象牙塔裏的空談。
廊下傳來蒙童們背誦《詩經》的聲音,“彼黍離離”四個字被稚嫩的嗓音拖得老長,卻像根細針戳進李清歡的耳膜。
他曾無數次在課堂上講解這首詩,說那是周大夫見故國衰亡的悲愴,可現在才明白,真正的悲愴不是看見廢墟,而是明知自己腳下踩著的正是萬人枯骨壘成的地基,卻還要領著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念“知我者,謂我心憂”。
案頭堆疊的《禮記正義》忽然散發出濃重的黴味,那些蠅頭小楷的批注裏,“克己複禮”四個字被蟲蛀了個洞,露出底下泛黃的紙頁,像極了他靈魂裏那個不敢觸碰的窟窿。
憑著哀切,那些修士似乎是放他一馬了,眼神好像也帶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他們眼底的悲憫像暮春的雨,無聲無息卻濕透了他漿洗得筆挺的襴衫,讓藏在補丁下的肩胛骨都泛起冷意。
是悲憫嗎?他不清楚。
那不是鄙夷,不是憤怒,而是一種近乎憐憫的體諒,這種目光比任何兵器都更鋒利,直直刺進他心底最陰暗的角落,將他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撕成碎片
讓他再泰然自若不下去了。
像把鈍刀割開他用聖賢書織成的繭——原來自己皓首窮經丈量的聖賢之道,終究抵不過濁浪河底那刺骨的冰寒。
他仿佛能從他們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倒影,一個懦弱、自私的書生,空有滿腹經綸,卻沒有勇氣去麵對現實,去承擔應盡的責任。
他那日顫抖著說出的話,字字屬實,卻讓他嚐到了壁虎斷尾求生的低微感,每一個為活命辯解的字眼,都成了紮進自己心口的刺,充斥著苟且活著的羞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裏裏外外的風骨麵子,都被現實踩在了腳下,露出底下蜷縮著的、貪生怕死的真實模樣——他在權衡利弊中,將聖賢書裏的“仁”字,折成了求生的籌碼。
少年人的璀璨看來確實耀眼,在他們堅定追尋大義的身影映襯下,“大人”那自私的內心一角,一覽無餘,無處遁形。
他們眼中跳動的熾熱信念,在暮色裏如星火燎原,將他精心維持的鎮定燒得一幹二淨。
在對比下愈發顯得他狹隘而醜陋。
李清歡忍不住的想,他畢生堅守的某些事情,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錙銖必較呢?
不知為何,李清歡隻覺得胸膛裏的心跳清晰起來,身子蠢蠢欲動著晚風掀起窗欞,燭火突然爆起燈花,在跳動的光影中忽明忽暗,像極了他搖擺不定的內心。
“我為陣眼”
他是不是也能期待一下呢?期待自己不再是濁浪河底沉默的養料,而是成為撕破陣法的利刃;期待當黎明破曉,蒙童們背誦的不再是虛幻的“知我者謂我心憂”,而是真正的“日月昭昭,大道煌煌”?
————
(因為作者有話說字數限製,這裏說明一下李清歡這個人物——因為筆墨不多,陣法劇情太長,怕不能表現出人物性質,導致表現有限,因此特意說一下我對這個人物的想法。)
李清歡有很多矛盾性與自我撕裂感。
他既渴望以儒家士大夫的氣節自勉,又被螻蟻般的求生本能裹挾。
當生死抉擇迫近時,那些曾被奉為圭臬的"仁義禮智"瞬間崩塌,化作刺向自己的利刃。
他認知到,自己皓首窮經構建的道德樓閣,在死亡的現實前不堪一擊。
這種認知撕裂讓他陷入痛苦—恥於貪生的怯懦,又無法割舍未竟的世俗牽掛。
他像懸在半空的更鼓,既知自己是陣法的犧牲品,又貪戀報時的價值,在清醒與糊塗的掙紮中反複煎熬。
當修士們撕開他的精神繭房時,李被迫直麵"知"與"行"的巨大鴻溝。
那些被蟲蛀的"克己複禮"批注,既是他道德虛偽的隱喻,也暗示著儒家思想在亂世中的失效。
這種認知崩塌迫使他跳出書本桎梏,開始用血肉之軀丈量大義。
但是李清歡始終保有知識分子的自省基因,其懦弱表象下暗藏著"士"的擔當潛能。
當世俗牽掛與道德愧疚在死亡陰影下達到臨界點時,他的求生本能便轉化為對生命價值的終極追問。
就像更鼓在戰火中既可能焚毀,也可能敲響最後的警示,這種覺醒既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重新定義,也是對儒家"殺身成仁"精神的悲壯詮釋。
(陣眼四個人,其實都是混亂世道下我選出的代表,具體他們的象征含義就不多說了,看看評論區有沒有能t到的,嘿嘿嘿,到時候後麵具體解釋。)
喜歡拒絕踐踏天之驕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拒絕踐踏天之驕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