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反思

字數:3337   加入書籤

A+A-


    “我還沒看完聖人之言……”
    李清歡的聲音幹澀得像砂紙磨過石壁,他指著不遠處書齋的方向,“東廂房第三格書架,還放著我未完成的《春秋左傳注》;西跨院那株老梅,今冬剛嫁接了新品種;上個月收的那個寒門弟子,天資極好,再過半年就能參加鄉試……”
    他絮絮叨叨地說著,仿佛在數算自己未竟的心願,每一個字都帶著對生的眷戀。
    他早已不是年輕時那個能為了一句“真理”便頭破血流的書生了。
    鬢角的白發、眼角的皺紋,都在提醒他歲月的沉重。
    那些“舍生取義”的豪言壯語,寫在書上是風骨,落在自己頭上,卻成了剜心的刀。
    他見過太多人在洪水退去後,捧著親人的牌位哭得肝腸寸斷,也見過瘟疫肆虐時,街頭堆滿來不及掩埋的屍體。
    死亡的陰影從未離開過象生城,而他隻是個僥幸“能重來”的凡人,沒有那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孤勇,隻有螻蟻般想活下去的本能。
    “你們這些年輕人,總覺得赴死是件壯烈的事,可當你真的嚐過溺水的滋味,感受過肺腑被冰水灼燒的痛苦,就不會這麽說了……”
    他頓了頓,喉結劇烈滾動,“我教了一輩子書,告訴學生‘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輪到自己,才明白‘聞道’容易,‘夕死’太難……”
    他不是不想反抗,隻是那點殘存的“名留青史”的執念,早已在歲月的侵蝕下變成了縛住手腳的枷鎖,讓他隻能在“清醒的麻木”裏,眼睜睜看著自己變成曾經最鄙夷的幫凶。
    他不是不想做個正直的儒者,隻是當死亡不再是書本上的高尚詞匯,而變成浸透骨髓的恐懼時,再堅定的信念也會在現實麵前搖搖欲墜。
    李清歡說的真切,原本態度有些咄咄逼人的炎昭明安靜下來,周圍幾人也氣勢一頓。
    他們自覺是宗門中流砥柱,是天之驕子,背負著無與倫比的使命,因此生命慷慨激昂,熱烈燦爛,仿佛燃燒的火焰,照亮世間一切黑暗,卻也忘了,不是所有人都有責任如此。
    是不是在追求大義的路上,過於苛責他人,忘了眾生皆有自己的無奈與掙紮?
    炎昭明自小在焚天穀長大,聽的最多的便是“斬妖除魔”的訓誡習武,見慣了同門為護蒼生慷慨赴死的場麵,作為對陣魔族的天驕,早已將“犧牲”二字刻進骨髓。
    可此刻看著李清歡袖口磨出的毛邊,聽著他念叨未完成的注疏、嫁接的梅樹,那些曾被視為“凡人瑣事”的牽掛,竟像針一樣紮在他心上。
    是啊,這世上不是人人都有揮劍的手,也不是人人都能扛得起‘天命’的擔子。
    他們自詡仙師,不可一世。
    總愛高高在上的瞧著那些為生計奔波的凡人,可現在看著李清歡鬢角的白發在風中微顫,突然意識到——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們一樣,把“破陣救世”當作唯一的人生命題。
    這些在他們看來渺小的願望,卻是凡人用一生在丈量的天地。
    葉映洲竟有些赫然——他曾讀遍古今誌怪,以為世間事非黑即白,又與鹿聞笙他們經曆過不少事情,自覺明悟了不少。
    可此刻李清歡眼中的恐懼如此真實,像一麵鏡子照出他們的倨傲。
    他們習慣了用“大義”做標尺,卻忘了這把尺子丈量不了為人骨髓裏的求生本能。
    當濁浪河的冰水曾灌進李清歡的喉嚨,當他指尖觸碰到過腫脹的屍體,那些聖賢書裏的“舍生取義”,又如何能輕易壓過瀕死時的徹骨寒意?
    他們一直以為劍該砍向魔族、砍向敵人,卻沒想過有時也該劈開自己心裏那道“非黑即白”的牆。
    李清歡怕死沒有錯,就像當年在濁浪中抓住浮木的千萬百姓一樣,隻想攥緊手裏那點活著的希望。
    無論是修士還是凡人,對生的眷戀本就刻在骨血裏。
    他們這些背負宗門使命的人,或許早已在斬妖除魔的熱血裏,忘了“貪生怕死”從來不是貶義詞,而是每個生靈最原始的本能。
    唐鶴想起鹿聞笙說過的話正道之所以為正,不是因為趨利避害,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這‘為之’,不該是拿大義逼迫旁人赴死。
    他看著李清歡袖口補丁疊補丁的襴衫,突然意識到,若是沒個引導,他們一直以為自己在拯救蒼生,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把蒼生的苦衷踩在了腳下。
    這老儒不是不願犧牲,隻是在洪水與瘟疫的陰影下,他對“生”的執念,早已長成了盤根錯節的大樹,難以輕易斬斷。
    唐鶴看著他佝僂的背脊,忽然明白,大儒也不是書本裏那個超然物外的聖賢形象,而是個被現實壓彎了腰的普通老人——他懂得聖賢之道,卻也逃不過凡人的恐懼;他渴望青史留名,卻更貪戀人間煙火。
    這種在大義與求生之間的掙紮,比任何慷慨陳詞都更真實,也更令人唏噓。
    似乎抓住了什麽,他們眼底的光,除了破陣的決心,似乎還多了些東西——那是一種曆經世事打磨後,對眾生無奈的體諒,是在追求大道的路上,終於懂得彎下腰,聽聽凡人泥土裏的歎息。
    或許破陣的意義,從來不是讓誰慷慨赴死,而是讓每個像他這樣曾被洪水淹沒的人,能重新拾起對“生”的勇氣,哪怕這勇氣裏,還帶著對死亡的恐懼。
    所求的“大義”,從來不是讓誰去死,而是讓人們,能有選擇“生”的權利。
    是了,所以麵對正修,鹿聞笙才說的那番話,隻是他們現在才真的明白。
    或許,這就是鹿聞笙所說的“正道”——不是站在雲端俯瞰眾生,而是蹲在泥裏,陪著凡人一起,把那些被洪水衝散的牽掛,重新拾起來,揣進懷裏。
    哪怕前路依舊布滿荊棘,哪怕破陣的代價沉重如山,但至少此刻,他們懂得了如何讓“大義”不再冰冷,如何讓“犧牲”不再是逼迫,而是凡人與修士,在濁浪滔天的世道裏,彼此扶持著,走向那可能存在的微光。
    喜歡拒絕踐踏天之驕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拒絕踐踏天之驕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