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
字數:5369 加入書籤
在百姓們的議論聲中,李憲的棺槨被抬進了位於興道坊的寧王府。
不得不說,在武氏政變之前,李隆基的確對李憲不錯。
興道坊與皇城一街之隔,北臨皇城,西依天街,可謂是長安城最黃金的地段之一,這裏麵的房子有市無價,寸土寸金,價值比李林甫所在的平康坊還要昂貴。
寧王府位於興道坊中最好的位置,占了坊市四分之一的麵積,規模宏大,僅次於昔日的太平公主府邸,是李隆基特地賞賜給這個兄長的。
當然,李憲當年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也配得上這份賞賜。
如今,這座顯赫的府邸門前貼著挽聯,上百名樂匠捧著喇叭嗩呐等各種樂器,演奏著悲涼的哀樂。
寧王府大堂設置了靈堂,李憲的遺軀被擺放在中央接受滿朝文武、王公貴族的吊唁。
按照唐朝的規矩,人死之後要讓賓客吊唁十日,方能入土下葬。
朝廷的官員祭奠完了之後,除了主持儀式的禮部官員留下之外,其他人便各自返回衙門忙碌去了。
為李憲守靈的除了他的九個兒子之外,李亨、李琰等侄子也需要守靈,直到十天之後才能下葬。
李琚發了狠,自始至終都沒有踏進寧王府一步,好像他與李憲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一般。
不僅如此,李琚還派人把守刑部尚書蕭隱之召到了自己的衙門,請他幫忙把漢中郡王李珣給抓起來。
“若是蕭尚書肯幫忙,本王定然設法將你的守字去掉,讓你變成名副其實的刑部主官。”
蕭隱之對於自己一直掛著“守”字心懷早就不滿,申王李禕掛職吏部尚書,前宰相李適之擔任戶部尚書自己就不攀比了……
甚至年輕的李泌出任兵部尚書自己也不攀比,憑啥東方睿、韋堅都去掉了“守”字,轉正為正式尚書,自己到現在還是個代理尚書?
這不公平!
在武氏政變之前,自己的官職是正四品的中書侍郎,東方睿是正四品的靈州刺史,而韋堅甚至隻是正五品的長安令,現在他們的地位居然在自己之上,如何讓自己心服口服?
但蕭隱之在官場上沉浮了多年,並沒有急著答應李琚的請求,而是模棱兩可的說道:
“李珣當街侮辱聖人,的確犯了大不敬之罪,但此事尚需要四位尚書裁決,刑部豈敢越俎代庖。
不過呢,既然魏王殿下托付與我,那本官也要履行刑部的職責,調查一番李珣是否做過其他違法亂紀之事。”
李琚馬上明白了蕭隱之並不太相信自己的能量,他這是待價而沽,馬上笑道:“蕭尚書盡管放心,隻要你能落實李珣的罪名,本王絕對言出必果!”
“嗬嗬……君子報仇不必急於一時,魏王先回去等著吧,有了眉目下官便派人告知。”
蕭隱之依然說著囫圇話,並不給李琚明確說法。
“告辭!”
李琚起身告辭,離開刑部衙門返回了自己的太府寺。
“姐夫。”
李琚剛回到衙門,小舅子陳堅就迎了上來。
自從李琚當上太府卿之後,便逐漸放鬆了警惕,認為自己侵吞一萬兩黃金的事情神不知鬼不覺,戶部的人並沒有發現蛛絲馬跡。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汪倫也貪墨了一筆黃金。
雖然他發現自己也貪了一萬兩黃金,但不敢挑明,隻能打掉牙和血吞,默認靈州的黃金隻有三萬七千兩。
因此,自己貪汙黃金已經過去了半年多的時間,依舊沒有東窗事發。
這讓李琚的膽子變得大了起來,於是命小舅子陳堅賣掉靈州的房產,押解著一萬兩黃金給自己送到京城來。
李瑛已經製定了對待親王的政策,不再外放到封地,而是在朝廷中授予一個官職,讓這些兄弟們參與政事。
既然無法返回自己的封地,那李琚就隻剩把貪汙的黃金運到京城這一條路。
好在一千斤黃金並不多,把所有金餅裝進箱子裏,也隻能裝滿兩口大箱子,用一輛馬車就能運到長安,也不用擔心會引人注目。
在太府寺站穩了腳跟之後,李琚又通過一番運作,提拔自己的小舅子擔任正七品主薄,充當自己的左膀右臂,幫著自己貪汙錢財。
剛上任的頭一個月,李琚沒敢做出什麽動作,畢竟初來乍到,還是小心為妙。
一個月之後,他開始嚐試著侵吞一些錦緞、絲綢等貴重布料,然後就是一些字畫,全部由陳堅偷偷弄回了魏王府。
這幾天李瑛禦駕親征,可把李琚高興壞了,開始加大貪汙力度,把屬於太府寺管轄的金銀財寶、絲綢錦緞、奇珍異玩統統的捋了一遍,但凡賬目有點模糊的就中飽私囊,讓陳堅偷偷弄回魏王府。
這幾天,李琚又看上了位於務本坊的一座府邸,那是原先屬於武三思的,裏麵十分奢華堂皇,饞的李琚直流口水。
他不敢明目張膽的搬進去,便讓陳堅把鎖換了,以看家護院的名義安插了幾十個自己的心腹,悄悄改成了倉庫,準備把以後貪墨的財寶藏到這裏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反正自己拿著太府寺的鑰匙,被朝廷抄沒的府邸、財產全部屬於自己管理,自己想住哪一座就住哪一座!
隻是李琚不知道的是,自己做的這些事情,大部分都被錦衣衛看在眼裏,並悄悄稟報了諸葛恭,又由諸葛恭修書稟報給李瑛。
“無所謂,他搬來搬去,不都是還在長安城內?
不過暫時替朕保管而已,由著他折騰,朕倒要看看他有多大的胃口?”
李瑛如實回複諸葛恭,於是錦衣衛沒有打草驚蛇,甚至不再盯梢李琚。
“狗娘養的李珣讓孤當眾丟臉,我早晚要出了這口惡氣!”
李琚恨恨的罵道,“你去聯絡幾個殺手,如果蕭隱之不肯把李珣送進大獄,那你就雇幾個刺客給我殺了李珣。”
陳堅勸道:“姐夫使不得,你在眾目睽睽之下與李珣鬧了矛盾,他如果被人刺殺了,那第一嫌疑人肯定是你。”
“嗯……那就先讓這廝多活幾天,看看蕭隱之能否把他下獄?”
李琚雙手叉腰,狠狠地說道,“忍字頭上一把刀,老子真是恨不得親手宰了這廝,以泄心頭之恨!”
隨後的幾天,長安城內風平浪靜。
從各地趕來吊唁李憲的賓朋源源不斷的進入寧王府,李亨兄弟陪著李憲的兒子守靈,唯有魏王李琚置身事外,大肆斂財。
這天晌午,突然有使者快馬來到皇城向幾位宰相稟報。
“喜訊,聖人已經攻克鄭縣,生擒太上皇李隆基,並派太師蕭嵩押解返回京城,目前已經過了渭南,預計明天便抵達長安。”
“抓回來了?”
張九齡與顏杲卿聞言麵麵相覷,心中感慨萬千。
太上皇這是圖什麽?
跑了兩個月淪為了階下囚,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聖人可有交代如何安置太上皇?”
張九齡等人覺得有些棘手。
不管怎麽說,李隆基他都是君,畢竟是做了三十年皇帝的人,這幫大臣還真不敢對他過於無禮。
但李隆基終歸做了叛國的事情,肯定不能享受之前的待遇,就怕他尋死覓活,這幫大臣們還真不知道拿他怎麽辦?
“聖人說了,由內侍省知事諸葛恭來照應太上皇,他知道怎麽做。”使者如實回答道。
“這可真是太好了!”
張九齡、顏杲卿、李適之等幾個宰相聞言,如釋重負。
隨後,使者又趕往大明宮求見諸葛恭,送上李瑛的親筆手書。
諸葛恭看完書信之後,微微頷首:“有勞使者回複聖人,就說奴婢一切遵命行事。”
很快,李隆基遭到俘虜,被押解回京的消息在長安城傳的沸沸揚揚,人盡皆知。
寧王府內,李憲的葬禮才舉行到第五天,還有五天的時間才能入土下葬。
李憲的兒子獲悉李隆基被抓回長安的消息之後,偷偷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一致推舉老大李璡、老二李琳去皇城向四位宰相請求,讓李隆基來李憲的靈堂磕頭賠罪。
李璡捋著胡須道:“磕頭不磕頭先不說,父王是李隆基的兄長,即便不是他殺死的父王,作為弟弟他也應該來送兄長一程。
我這次去見四位宰相,據理力爭,如果四位宰相不同意,我便騎馬去鄭縣找聖人告禦狀,請聖人主持公道。”
“一定要讓李隆基這個殺人凶手磕頭認罪!”
李珣揮舞著拳頭,忿忿不平地說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前任皇帝犯了法也應該一樣,我們不讓他償命就算便宜他了。”
李琳蹙眉道:“小聲點,萬一被李亨他們兄弟聽到了,隻怕又會節外生枝。”
李珣冷哼道:“聽到了又如何,我們不需要他們守靈,不想在這裏離開便是!等李隆基死了,大不了我們也不去守靈!”
喜歡盛唐華章請大家收藏:()盛唐華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