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大唐排行榜

字數:5863   加入書籤

A+A-


    對於亂糟糟的議論,吳先生扔掉手裏的果核表示抗議。
    “你們吵吵嚷嚷的,還聽不聽老朽給你們念誦?
    不聽的話,我就回家教導孫子讀書了,爭取將來培養個尚書出來。”
    眾人聞言嗤笑。
    “你自己到老都是秀才,年輕的時候勉強在縣衙做個主薄,做夢培養尚書啊?”
    “不聽拉倒!”
    吳先生露出惱怒之色,作勢欲走。
    眾人堵著不讓路:“都別插嘴了,讓吳先生繼續給咱們念誦官員名單,這麽好的先生,他的孫子將來一定能做宰相!”
    “這還差不多!”
    吳先生這才麵露喜色,轉身重新來到告示前,繼續誦讀起來。
    “除了以上的兩省主官、六部尚書、禦史大夫之外,榜單上還張貼了九寺五監主官的名字。”
    “太常寺寺卿李琰,當朝親王,祖籍隴右。”
    “大理寺寺卿李琬,當朝親王,祖籍隴右。”
    “光祿寺寺卿夏侯功,河南滎陽人。”
    “鴻臚寺寺卿嚴挺之,京兆華陰人。”
    “宗正寺卿鄭有為,山西潞州人。”
    “司農卿蕭衡,山西河東人。”
    “太仆卿李希言,宗室,祖籍隴右。”
    聽完吳先生的誦讀,有人問道:“怎麽沒有太府卿與衛尉卿?”
    旁邊有人插嘴:“太府卿不就是被判了五年徒刑的魏王李琚?自從他被抓起來之後,太府卿就一直空缺。”
    “上任衛尉卿是蕭太師的兒子蕭華,自從他被調往漢中擔任太守之後,好像這個職位也是一直空缺。”
    “原來如此,那有勞吳先生繼續給俺們往下誦讀。”
    吳先生清了清嗓子,像個說書先生一樣繼續給圍的水泄不通的百姓講解告示上的內容。
    “下麵的是五監主官。”
    “國子監祭酒李琬,當朝親王,祖籍隴右。”
    “軍器監監正鄭鈞,淮南揚州人。”
    “將作監大匠李讓,京兆鳳翔人。”
    “少府監監正劉君雅,淮南廬州人。”
    “都水監都水使者盧杞,河南滑州人。”
    有人插嘴道:“都水使者隻是個五品官,還沒有咱們長安令的級別高,不配上榜啊!”
    此言一出,引得周圍百姓一陣哄笑。
    吳先生一本正經的糾正:“長安令與都水使者皆是正五品,不懂得不要瞎說。”
    “下麵還有這麽多,都是寫的啥,請吳先生繼續賜教。”
    馬上有人站出來催促吳先生言歸正傳。
    吳先生盯著看了片刻,這才帶著陌生感說道:“下麵的這一堆是各省布政使,都是正三品的大官。”
    “哇哦……正三品可是跟宰相平級了,布政使又是什麽職位?”
    吳先生捋著胡須,老神在在的道:“告示上說了,自即日起,當朝宰相升為正二品,六部尚書、禦史大夫、大理卿、京兆尹都升為從二品了。”
    “至於這布政使嘛,就是各省的主官,相當於從前各道的采訪處置使,這可是正三品的大官。”
    百姓們恍然頓悟,紛紛道:“那請吳先生給我們介紹下各省布政使都是何方人物?”
    吳先生背著雙手,皺著眉頭盯著告示,一邊看一邊讀。
    “京兆尹韋陟,京兆萬年人。”
    “洛陽尹韓休,京兆長安人。”
    “太原尹王維,山西河東人。”
    “以上三位府尹都是從二品的高官,與六部尚書平級。”
    “老朽接下來再為諸位街坊念誦各省布政使,大夥兒可要豎起耳朵聽好了。”
    吳先生搖頭晃腦,渾然進入了說書人的狀態。
    “四川布政使岑參,湖北荊州人。”
    “隴右布政使顏真卿,山東琅琊人。”
    “河南布政使杜鴻漸,京兆萬年人。”
    “安徽布政使田仁琬,江蘇吳郡人。”
    “河北布政使公孫玄,河北滄州人。”
    “浙江布政使許萬年,浙江杭州人。”
    “以上六省布政使,皆授兵部侍郎頭銜,便於為各省兵馬提供後勤供應。”
    “關內省布政使王繇,河南安陽人。”
    “江西省布政使房琯,河南洛陽人。”
    “湖北省布政使李諾,宗室,隴右人。”
    “湖南省布政使徐長遠,山東蓬萊人。”
    “貴州布政使杜甫,祖籍京兆萬年。”
    “山西布政使王昌齡,山西太原人。”
    “廣西布政使賀蘭進明,河南洛陽人。”
    “廣東布政使裴冕,山西河東人。”
    “另有四大都護府都護,安西大都護蓋嘉運,隴右敦煌人。”
    “蒙古都護高適,河北渤海人。”
    “安南都護崔顥,河北博陵人。”
    “北庭都護章仇兼瓊,山東魯郡人。”
    “咳咳……念完了,諸位街坊鄰居不給小老兒一點掌聲鼓勵嗎?”
    把告示誦讀完畢之後,吳夫子不忘朝圍觀的百姓拱手,討要掌聲。
    “有勞吳先生了!”
    “吳先生講的真好,受教了!”
    百姓們倒也知恩圖報,紛紛鼓掌稱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這時候,有人插嘴道:“還是我們隴右人厲害啊,上榜的這些官員,光我們隴右籍就有八個。”
    馬上有人反駁:“就連皇帝都是你們隴右的,你也不看看這裏麵光宗室就有幾個了?”
    “不過,這應該算是一種好現象。開元時期,聖人可是嚴厲禁止親王出仕,現在至少有三個親王官居九卿,另外還有兩個宗室做到了三品的職位。
    如此一來,咱們大唐就不用養著混吃等死的宗室咯,對於百姓們來說也算是一種好事不是?”
    “你嘴上沒個把門的,小心被錦衣衛抓起來,宗室的事情你也敢評論?”
    又有京兆人起哄:“我們京兆人也不錯嘛,上榜的官員除了隴右人最多之外,然後就數我們京兆了。我查了一下,攏共有七人登上榜單。”
    馬上引起一陣附和之聲:“我們京兆人真厲害啊,在榜官員也僅僅隻是比以宗室為主的隴右籍官員少了一個。”
    議論聲此起彼伏,在場的百姓討論的一片火熱。
    “我們河南人有五位大臣上榜,也不少哇!”
    “沒我們河東人多,雖然我們改叫山西省了,但也比你們河南人多。”
    “讓我數數你們河東人有幾個上榜?”
    “別數了,我告訴你,共有六個河東人上榜。”
    “不會吧,你們河東人有這麽多?你們河東道已經改名山西省了,你不會是把山西省與太原府都疊加起來了吧?”
    “你要這樣說,你們河南是不是也應該和洛陽府分開?”
    “別吵了,我們河北道擁有一千多萬人口,隻有三個官員上榜,還不如山東籍的官員多呢!”
    “嗨嗨……你還是知足吧,你不知道河北人從前想升到四品都難如登天?沒想到在如今的聖人手下,河北竟然有三位大臣升到了三品,真是讓人意外啊!”
    一個書生搖晃著折扇,搖頭晃腦的說道:“都吵什麽吵,讓我告訴你們,獲利最大的是哪個派係!”
    眾人紛紛詢問:“敢問是哪個派係?”
    書生得意的道:“那就是聖人組建的‘詩館派’,你們都瞧瞧,到底有多少昔日的詩人官居顯赫了?”
    馬上有人清點起來:“高適、王昌齡、崔顥、岑參、杜甫,還有王維。”
    “王摩詰不算開元詩館的人,組建詩館的時候他已經在朝廷做官了。”
    “咦……怎麽沒有詩仙李太白的名字?”
    “聽說是去年他在河東吃了大敗仗,聖人十分討厭他,怎麽可能會再重用他!”
    “你就胡說吧,李太白掌管翰林院,兼任工部侍郎,負責在關中種樹,怎麽叫不重用?”
    “哈哈……都被發配去種樹了,這還叫重用?”
    又有人提出了新的問題:“朝廷怎麽沒告示武將的職位呢?”
    馬上有人站出來給他上課:“軍事乃是國家機密,天知道長安城裏有多少奸細,朝廷肯定不會公布武將部署啊!”
    “原來如此……”
    從晌午到傍晚,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凡是張貼了告示的地方俱都擁擠的人山人海,進行著與西市大街大同小異的討論。
    有錦衣衛將刺探到的民聲上報給上司,再由兼任錦衣衛指揮使的諸葛恭去向李瑛做了詳細稟報。
    李瑛站在含象殿門前,眺望西方的晚霞,如釋重負的道:“改革剛剛開始而已,大唐要走的路還長著呢……”
    喜歡盛唐華章請大家收藏:()盛唐華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