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五雷轟頂,太白破防
字數:3906 加入書籤
潞州治所,上黨。
中書省的敕旨經過八百裏傳送,一路換馬不換人,隻用了兩天的時間就送到了上黨,而吉小慶此刻甚至才剛剛走出潼關。
李白昨夜又喝了不少,直到巳時仍舊蒙頭大睡,手底下的人也不敢來打擾他的美夢。
“李太白何在,請出來接旨。”
前來傳旨的使者問清了李白的所在,很快找到了驛館,手持敕旨站在院子裏大聲宣示。
“請上差稍等。”
李白的手下不敢喊人,年已十四歲的李伯禽便自告奮勇的去叫門。
“阿耶醒醒,別睡了,別睡了,朝廷的敕旨到了,要求你即刻接旨。”
任憑李伯禽再怎麽喊叫,屋內如雷一般的鼾聲依舊有節奏的起伏。
李伯禽無奈之下隻好踹門,猛地一腳把門踹開。
“砰!”
一聲巨響,把睡夢中的李白嚇了一跳,一個鯉魚打挺跳了起來,並敏捷的伸手摸起了床頭的寶劍。
“何人造肆?”
當看清了踹門進來的是兒子之時,李白這才放鬆了警惕,收劍歸鞘。
“明月奴,你無緣無故的踹阿耶的門作甚?”
李伯禽不滿的道:“李青天啊,都日上三竿了,你手下的差役都在四處刺探民情,你怎能鼾聲如雷啊?”
“阿耶昨夜不是與王少伯喝多了嗎?”
李白打著嗬欠為自己辯解,將劍掛回床頭,重新躺倒在床榻上。
“再說了,阿耶又沒耽誤政事,等我睡飽了,今天下午就審理冤案。”
李伯禽不滿的道:“阿耶說清明節前回平陸給阿娘遷墳,後來說巡撫完了澤州再去,再後來又說巡撫完了潞州再去。
可是到了潞州之後,阿耶隔三差五的與王布政使對飲,人家王大人一點事都沒有,一大早就起來公幹。
隻有阿耶你喝的酩酊大醉,次日睡到日上三竿都不肯起床。”
“去去去,小孩子懂什麽!”
李白揮手向外驅趕兒子,“阿耶這是思念你阿娘,借酒澆愁,再說我不就宿醉了兩次麽?”
李伯禽無奈的道:“阿耶來潞州也不過七八天的日子,宿醉兩次難道還少嗎?你難道想要整日爛醉如泥不成?”
看到李白又躺了下去,李伯禽隻好伸手去拉拽。
“阿耶醒醒,何時把阿娘的墳遷到隴右咱們回頭再說,朝廷的敕旨到了,使者此刻正在院子裏等著你接詔呢!”
“敕旨?”
李白頓時睡意全無,昨夜的酒精也完全退去。
作為朝廷大員,李白知道“敕旨”的含金量有多大。
作為大唐最高統治者,皇帝發布的命令共分五種,分別是——詔、旨、敕、製、諭五種。
這其中,詔是正式文件,一般涉及的是國家大事,宣布重大事務,譬如冊立太子、皇後、追諡王爵,這種需要昭告全天下的大事,才會使用“詔書”的形式。
詔這種公文裏麵又分出了一種叫做“製”的文書,主要的作用是向天下子民發布律法、改革、征兵等公文。
李瑛去年實行改革的時候,對全國各州縣發出的文書就一律使用“製書”的形式,對經濟、行政、軍事等方麵做出正式宣布。
這兩種文書雖然都需要皇帝拍板,但代表的是國家意誌,也就是滿朝文武全都支持的事情,隻能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再由中書省發出。
除了詔與製之外,皇帝發布的正式決定稱之為“旨”,這表示是經過皇帝慎重思考之後做出的正式決定,若敢違抗就等於公開與皇帝作對。
皇帝日常做出的口頭指示,以及臨時性的指示稱之為“諭”,表示這是皇帝臨時做出的決定,嚴厲性比“旨”稍微輕一點,有時候可以撤銷或者更改。
不同於詔書、製書隻能由中書省起草,聖旨、聖諭也可以由內侍省的宦官起草傳達,這也是後世的影視劇中千篇一律都由太監宣讀聖旨的原因。
詔、製與旨、諭的區別就是,旨、諭無須與大臣商議,皇帝就可以一言九鼎,有時候違抗聖旨的後果可能比違抗詔書還要嚴重,畢竟這是直接挑戰皇帝的權威。
在詔、製、旨、諭四種形式之外,還有一種專門用於官員的文書,稱之為“敕旨”。
內容是對官員的任免調整以及訓誡警告,不管是升官還是貶職,下達的公文一律使用“敕”字,或者稱為“敕旨”,或者稱為“敕諭”。
相對而言,敕旨更加嚴重一些,這表示是經過皇帝慎重思考下達的公文,表示皇帝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臣李白接旨!”
李白急忙穿戴好官袍,匆忙來到院子裏作揖接旨。
這時候接聖旨並不需要跪著迎接,隻有獲得封賞之時表達謝意才需要下跪接旨。
使者緩緩展開手中的敕旨,當著滿滿當當一院子的人高聲宣讀。
“敕旨:大理寺少卿、禦史中丞、巡撫各省欽差大臣李白聽旨。
聖人三番五次告誡於你,盡早將汝妻許氏之靈柩遷入隴右祖墳,使之瞑目於九泉,以補汝之過失。
汝亦向聖人承諾,清明之前定將許氏之靈柩遷回隴右。
而今清明之節已過一月有餘,汝卻拋諸於腦後,如此行為分明是目無聖人,亦無道義,更無道德,實屬欺君罔上,罪大惡極!
敕旨到日,即行革去李白一切職務,即刻返回長安向聖人述罪。欽此!”
李白聞言猶如五雷轟頂,頓時一跤跌倒在地。
“我、我沒有欺君,我也沒有食言,這不是有人舉報潞州有一樁貪官草菅人命案,我打算查完案子後再去汝南嘛……”
李白既像是在自言自語,又像是在為自己申辯。
宣旨的胥吏將敕旨雙手交給李白:“太白先生,小人隻負責宣旨,個中緣由還是請你回到長安後去向聖人解釋吧!”
“唉……我冤枉啊!”
李白坐在地上捶胸頓足,甚至嚎啕大哭起來,“我就是想調查完了潞州的這樁冤案,再去平陸把亡妻遷到隴右,我並非有意欺君,我太冤枉了……嗚嗚,我冤枉啊!”
“太白先生,告辭!”
宣旨差役也懶得聽李白廢話,又將另外一封“敕諭”交給李白身邊的一名刑部官員,讓他們自行閱讀,隨後告辭,麻利的離開了驛館。
喜歡盛唐華章請大家收藏:()盛唐華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