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占有率和擴張
字數:7355 加入書籤
這兩年,高票房電影開始層出不窮。
新世紀初,電影票房破千萬可以說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那時候國內華語電影票房榜前十名,都是千萬級的電影,而且很少超過五千萬。
就算偶爾有一兩部,也幾乎是主旋律電影,因為大麵積包場也導致其票房數據沒多少價值。
這一世因為劉周的出現,情況稍微好一點,他的前兩部電影票房都超過了五千萬,但也還是千萬級別的電影。
華語電影真正開始起勢,還得是老謀子的《英雄》之後。
這部電影之所以有那麽高的曆史地位,網友普遍知道的也是公認的,那就是《英雄》拉開了國內商業電影的時代序幕。
很多人可能僅是知道這句話,但並不明白其所代表的意義。
這可不僅是《英雄》之後,後續電影的票房開始大幅提升,進入億元時代,更多的還是帶動整個電影產業向前進步。
電影投資規模、製片流程及標準、後期製作等等都在進步,而國內的院線也同樣是從《英雄》之後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
所以後續電影的票房越來越高,尤其是大片,如果不撲街的話幾乎都能破億,後來電影開始破三億破四億,票房破億都隻算是大片的門檻了。
最後也就是近兩年,電影票房破五億破六億的電影開始出現而且有成為常態的趨勢。
再加上《阿凡達》和《星際穿越》將國內電影市場代入十億票房時代,進一步促進了國內電影市場的繁榮。
這兩年也是院線的高速發展時期,根據某菊公布的官方數據,從2005年到2009年,每年增長的銀幕數量比較穩定,高達五六百快。
而2010年一年,銀幕數量卻暴漲了近兩千塊,從從四千多塊增長到六千多,幾乎每天增長五塊銀幕。
隨著去年華藝、光線以及博納的接連上市,再加上各路資本開始進入影視產業,今年的銀幕數量還將暴漲。
而其中銀幕數量漲得最猛的當屬萬噠院線。
萬噠院線算是最早的民營院線,從2005年就已經成立了。
因為正是在2005年,國家公布了一項新的政策那就是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院線產業,萬噠是最早拿到院線牌照的。
其實真正說起來,萬噠很早就進入電影市場了,不過那時候他們僅僅是將電影院當做萬噠商城的配套,而且還是和華納合作的。
也就是萬噠將電影院建好,然後交給華納來運營,彼此各取所需。
不過也是在2005年,國家出台的相關政策還包括外資在院線公司所占的股份百分比不得超過百分之五十。
這對於華納來說是不可接受,如果無法控股院線公司,那還不如直接退出。
然後正好萬噠看到國內電影市場開始崛起,也對院線公司越來越感興趣,看到華納準備退出國內的院線市場,
然後就將華納院線的股份給全部收購了,完成了對院線公司的百分百控股,並將其更名為萬噠院線。
這場收購對於萬噠來說,可以說占了大便宜,為其今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因為萬噠不僅僅是收購了院線這麽簡單,同時也將華納院線先進的管理模式也同樣收入囊中。
當時國內的院線公司幾乎都是國企,電影院也比較老舊,最重要的還是管理模式比較簡單粗暴,相對於國外的院線公司來說非常的落後。
偷票房的情況就是在這段時間開始頻繁出現,這都不是潛規則,很多電影院都是明目張膽地幹,院線公司根本管不過來,甚至都和電影院相互勾結。
當然這也和國內院線製施行時間比較短有關,2002年上麵才發布相關文件施行院線製。
所以當時雖然組建了三十條院線,但是旗下的電影院的獨立性還比較強,要知道在以前一家電影院都是一個獨立的單位。
雖然以中影、上影等控製的幾大院線公司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但是總體來說國內的院線管理還是非常的不規範。
就算是到現在,情況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好轉。
雖然到了此時國內大部分電影院都經過了現代化改造,但是硬件上來了,軟件仍然沒有跟上。
那些能夠拿到高票房的大片,幾乎都是雇傭了很多人全程跟著電影拷貝,以防止拷貝泄露以及被電影院偷票房。
這一點說實話還是多虧了張衛平,當初在《英雄》上映的時候,就是他開始雇傭大學生來監管拷貝。
後麵其他人也是有樣學樣,就連劉周也是如此,不然壓根沒有更好的辦法。
但是盡管這樣嚴防死守,還是無法避免拷貝泄露,你最多能夠防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後就很難防住了,盜版就會開始大批量上市。
不過這樣已經挺好了,以前電影上映一兩天就開始出現盜版,甚至電影還沒上市市麵上就已經出現盜版了。
能夠有一周的時間收割票房,也算是張衛平那種方法還是起到了不小的效果。
這也是為什麽國內很多大片的首周票房一般就占到了電影總票房的一半,一周之後因為盜版的出現,電影票房會明顯下滑。
而這種情況的直到國家開始大力打擊盜版才明顯改善,當然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影特效技術的進步。
一些大片在電影院看和在電腦上看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之後的大片很多都用到了特效,所以盜版開始漸漸消失。
不過盜版能消失,但是偷票房的情況卻很難改善。
別說現在,就算是十年後大家幾乎都在網上購買電影票了,院線公司還能夠通過技術手段來偷票房,隻不過不像以前那麽容易那麽明目張膽罷了。
當然盜版和偷票房隻是國內院線公司比較典型同時也是對製片公司傷害比較大的兩種不規範管理的亂象。
其實就算在合法框架內,很多院線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比較落後。
別以為院線公司的管理運營很簡單,好像就是從發行公司拿片源,然後交給旗下影院,統計票房最後和發行公司分成。
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方麵麵的細節,尤其是現在幾乎都是多廳電影院,而且放映設備越來越先進,沒有一套先進的管理經驗,是很難管理好一家院線公司的。
而萬噠在收購華納院線之後,就獲得了一套非常先進的管理模式。
在好萊塢,院線行業都快是夕陽產業了,所以院線如何管理和運營早就被他們給摸透了。
華納作為好萊塢七大,對這些更是了如指掌。
別以為華納作為製片和發行公司就不懂院線,好萊塢最開始開始大片廠製度。
所謂大片廠製度就是一部電影的完成,自己一家公司就能全部搞定,從立項、製片、發行和放映,再從演員、攝影、導演等等後期工作人員,都是屬於大廠的。
以前的邵氏就是典型的大片廠製度,一部電影的所有工作人員包括演員都是邵氏的人,然後電影院還是人家邵氏。
一部電影的利潤幾乎全須全尾都給吃下了。
所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邵氏和嘉禾爭鋒的時候,別看嘉禾先有李小龍,後有許關文,最後又發掘了程龍,票房冠軍幾乎都被嘉禾給拿下了。
但是真要說利潤,還真沒邵氏賺得多。
主要原因就是邵氏的大片廠製度,人家拍一部電影的成本極低,而且像流水線一樣,幾乎一個星期就能夠上映一部電影。
就算一部電影隻有十幾萬幾十萬,邵氏照樣有得賺。
一部電影或許賺的不多,但要知道他一年能夠拍攝幾十部電影,加起來利潤就很可觀了,更何況邵氏有時也能拍攝出票房不錯的電影。
而嘉禾看似風風火火的,但不管是製片數量還是製片成本,前者更少,後者更高,邵氏則是悶聲發大財。
不過對於嘉禾來說,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也不是賺多賺少,而是在邵氏的打壓下站穩腳跟。
也正式先後經過了李小龍和許關文兩人,也讓嘉禾徹底成為一家香江知名的電影公司,為**十年代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八十年代,香江電影市場開始繁榮,邵氏那種非常壓迫的大片場管理模式開始行不通了優秀的人才紛紛出走,導致邵氏在八三年停牌。
而在漂亮國,法律更健全一些,大片廠製度是違反《反壟斷法》的,然後也就不允許製片公司不能同時擁有製片、發行以及放映的能力。
這也就是好萊塢大名鼎鼎的《派拉蒙法案》,對於好萊塢七大來說,肯定是放棄放映的。
所以那段時間,好萊塢七大紛紛將院線出售做切割。
除此之外,製片公司也不能夠再簽約藝人以及導演、攝影、燈光等幕後工作人員。
這最後一條倒是一直保留了下來,但其實《派拉蒙法案》其實在九十年代就已經廢除了。
到現在,好萊塢七大幾乎都入股了院線公司或者獨自經營著一家中小型院線公司。
隻不過到了現在,院線在好萊塢處於行業下遊,也成為夕陽產業,所以好萊塢七大才沒有用心經營。
而華納不僅在北美經營著院線,在海外也是廣建影院,尤其是亞洲地區,更是他們擴張的重點。
其他地區都發展地挺好,唯有內地因為政策原因不得不放棄退出。
本來華納在內地是非常看重且抱有非常大期待的,雖然那時候內地電影市場還小,但是人口在那放著,在華納的預估中,今後大陸的電影市場會大得嚇人。
所以華納在建造電影院的時候,可謂是非常用心,選址幾乎都在四大一線城市,而且都是豪華影城。
然後管理團隊也是他們專門培訓出來的,可以說當時的華納院線是國內最專業最豪華的院線公司。
但隨著相關政策的出台,這一切都便宜了萬噠。
萬噠院線以華納院線為基礎,瞬間成為一家專業的院線公司,都不用任何的過渡摸索。
然後以此為基礎,乘著萬噠集團的東風,開始了高速擴張模式,而且因為華納留下的管理團隊和先進管理模式,步子大邁也不會扯著蛋。
從2005年開始,萬噠院線就隨著萬噠廣場開遍了全國各地,並且在2009年正式超過了中影星美院線,成為全國第一大院線。
截止到2010年底,萬噠院線已經擁有五十多家電影院,將近六百塊銀幕的大型院線,其銀幕數量占全國總銀幕數量將近百分之十。
萬噠院線不僅銀幕數量多,而且設施也都非常先進,管理也比較專業,國內十大影城,萬噠院線就占了兩家。
然後像3d銀幕,銀幕,萬噠院線都有,而且都是國內院線公司中最多的。
所以萬噠院線已經連續兩年創造的電影票房第一。
隨著萬噠集團開始全麵進軍影視產業,單單憑借萬噠院線,就讓萬噠電影成為行業巨頭,一般人都不敢得罪他們。
像曆史上馮褲子有些膨脹了公開噴萬噠不給排片,但人家還就是不鳥他,弄得馮褲子一點辦法都沒有隻無能狂怒。
這一世的萬噠電影還將會更強,顯然在見識到了嘉禾的市值之後,也看到了影視產業的潛力,所以在這一塊的投資也要大得多。
不僅耗資幾十億美元收購了米高梅影業,在國內也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和精力組建了萬達電影。
去年一年正是萬噠磨合團隊的一年,今年在內地和好萊塢,萬噠電影可能會同時出擊。
如果說萬噠院線是第一大院線,那掌控院線公司最多的就是中影了。
國內前世的院線公司有一半都是屬於中影的,銀幕數量占總銀幕數量的比例超過了百分之四十。
所以中影才是院線行業的最大座山雕,這也是國內影視公司要巴結中影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影不給你排片,就算你的電影再好,可能票房也不盡如人意,更不要說中影還有其他很多更方麵的權力。
至於嘉禾,作為行業第一,市值近千億的影視公司,院線的市場占有率才區區百分之三,嚴重不符合其地位。
不過從今年開始,嘉禾院線也將進入高速擴張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