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公開技術信息,國際震動!核聚變還有什麽意義?!

字數:8359   加入書籤

A+A-


    高能所的混亂力場研究組,還會繼續實驗嗎?
    這是個重要問題。
    國際上三大高能物理機構,有能力做強磁幹涉超子衰變實驗。
    去年費米實驗室發生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員和財產損失,讓世界認識到混亂力場實驗蘊含的巨大風險。
    核子組織的實驗則發生了更重大的事故,連強子對撞機的粒子管道都受到了波及,有好多設備發生了爆炸。
    如此龐大的事故,足以讓實驗基地癱瘓上兩年以上了。
    強子對撞機還好一些,隻要投入經費去維修,過上一段時間也能夠重啟實驗,但強磁幹涉超子衰變設備則是直接燒毀,實驗間大量設備儀器全部損壞,就不是那麽容易恢複的了。
    兩家機構都出現了實驗事故,短期內能進行實驗的,隻剩高能所混亂力場研究組。
    他們成了唯一。
    混亂力場研究組內部說起來,都感覺有些好笑,“我們的粒子對撞機性能最差,之前都已經打算淘汰了,結果卻成為了唯一能運行的。”
    “我們也發生了事故,隻不過影響比較小,隻穿透了隔熱層。”
    “幸好、幸好。”
    “……”
    國際關注的是實驗是否繼續,前提還是要進行安全改造工作。
    混亂力場研究組安全改造工作暫停不是秘密。
    那是公開信息。
    國際上早就知道混亂力場研究組的情況,而在核子組織的實驗開始前,主流的論調是說明核子組織的安全改造工作速度快、更加專業。
    同時,也隱喻的說明,張碩提示的風險問題不重要,畢竟實驗是必須要進行的。
    所以國際主流論調根本沒有談及混亂力場研究組安全改造工作暫停的問題。
    此一時、彼一時,發生大型事故以後,主流論調就產生了變化,好多媒體開始報道混亂力場研究組,並說明他們的安全改造工作早就暫停,還以此做出推斷。
    “他們早就意識到了風險,認為安全改造工作不完善。”
    “即便是進行了安全改造,依舊有很大風險,所以他們才會暫停工作。”
    “張碩也是因為風險問題,才提醒不要去做實驗,但他的提醒並沒有得到重視,也就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很多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
    但是,追責並不是事故發生後唯一的事務,好多國家、機構以及學者更加關心混亂力場的實驗是否能繼續。
    他們還關心,實驗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風險?
    核子組織混亂力場研究主實驗間的設備,可不是一下子就爆炸了,而是持續進行未知核反應,就像是一直在燃燒一樣,實驗間的滅火器以及防爆裝置根本就沒有效果。
    好多人的目光都重新看向了國內,然後就發現混亂力場實驗組重啟了安全改造工作。
    這同樣不是秘密,保密的是怎麽進行設備的改造。
    在輿論針對事故、未知核反應、安全改造、混亂力場實驗等關鍵詞不斷發酵的時候,國內混亂力場項目籌建委員會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擴大混亂力場國際研究項目組上。
    混亂力場國際研究項目組已經組建好了,隻不過加入的國家機構非常少,成員隻有可憐的六個。
    倒不是說,國內研究隻能吸引六個國家機構參與,而是加入項目組也是有門檻的。
    一個是項目組成員需要拿出一定的經費。
    另外,還需要拿出技術和人才支持。
    國際上能達到門檻的國家和機構數量是有限的,其中大部分都是歐美國家。
    項目組對成員的資格審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些不能拿出經費,也不能提供人才的國家和機構,加入項目組也根本沒什麽意義,就和共享技術沒什麽區別了。
    在新物理理論和方向上,國內才是最尖端的,說超過國際二十年、三十年水平也不為過。
    其他方麵,包括超強電磁製造技術、尖端材料技術以及高能物理研究等,就很難說趕超國際水平了。
    所有加入項目組的國家或成員,都必須拿出一定的技術和人才支持,也需要拿出一定的經費,來分攤實驗基地建造以及各領域研發的成本。
    更多的國家和機構加入項目組,才能夠讓混亂力場大型研究計劃更加完善,而實驗基地建在國內,吸引大量人才加入研究的同時,實驗研究也會被國內完全掌控。
    在綜合討論之後,高層老師們也考慮公開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的信息。
    原子核核力拆分是一種全新的核反應,是屬於基礎物理領域的研究內容。
    按照國際慣例來說,基礎物理信息以及進展是要公開的。
    更多科學家知道反應信息,也能對新物理方向技術有個了解,並繼續做後續的研究。
    這不僅僅是對國外,對國內也是如此。
    如果相關研究隻限製在某個團隊或個人,研究達到某種進度後就會停滯不前。
    技術升級也是很重要的。
    有更多的人進行研究,有更多的理論和深入性的解析,才能讓技術不斷提升。
    長時間不公開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信息,也會有很大的輿論和形象壓力。
    畢竟,‘未知核反應’確實是基礎物理。
    不過公開反應信息,好處也是很多的,比如,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讓想加入項目組的國家和機構拿出更多的經費,也能吸引更多的國家和機構參與混亂力場的研究。
    實際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密很難持續了。
    國際上對於‘未知核反應’已經分析出很多關鍵信息。
    比如,離子態物質的反應。
    比如,力場傳導性。
    就連反應特性也不再保密,黃金製造技術的基本信息已經被解析出來,就連利用汞、鉛元素來製造金元素。
    此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吳曉東團隊的研究都在計劃時間表內,國內能源部門已經籌備建造第一座以原子核核力拆分技術為基礎的核電站。
    核電站相關的研究有很多,其中還有基於《托卡馬克約束核聚變實驗發現穩定電力轉化節點》進行電力轉化的研究。
    以上是張碩的研究,是在核物理所小型托卡馬克裝置上完成的,核聚變加熱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固定點位的強電流信號。
    換句話說,就是核力直接轉化為電力。
    這個研究已經被國內人造太陽項目組驗證,也得到了韓國核聚變團隊、歐洲大型核聚變團隊的多方確認,他們都在固定溫度波段檢測到了電流信號。
    唯一就是,不穩定。
    原子核核力拆分是核裂變,和核聚變的情況相反,核裂變是綜合強力、弱力的複雜反應,強力的體現也非常明確。
    以此推斷,原子核核力拆分也存在某個特殊點位能直接檢測到電流信號。
    換句話說,原子核核力拆分技術,達到某個範圍參數的時候,就可能直接輸出電流。
    如果能完成相關的實驗,未來就能依靠相關技術,完成電力的直接轉化,電力轉化效率也會有巨大的提升。
    當然,第一座核力拆分電站肯定是用不上了。
    ……
    高能所混亂力場研究組已經重啟安全改造工作。
    混亂力場研究組的核心人員,於飛、鄧雲珊、廖振宇,再包括張碩都長期待在實驗基地,一線指導主設備的改造工作。
    張碩對於安全改造工作無比重視,他可不希望實驗組也發生同樣的事故。
    和核子組織的情況一樣,安全改造工作、實驗重啟,也得到了上級部門的重視。
    區別在於國內更加重視安全工作。
    其他國家和機構則是把混亂力場看作是‘先進技術’的搖籃,對於實驗重啟比安全問題更加重視。
    國內則很清楚,混亂力場實驗研究的是基礎物理。
    基礎物理的實驗研究,安全自然要比實驗本身重要的多。
    幾個老師都不斷的來基地,還追根究底問及設備安全改造的原理,就是想弄明白確定安全有保障。
    他們擔心實驗安全問題,更加擔心張碩的安全問題。
    科技處王老師來到實驗組,就直接對張碩說道,“等實驗重啟以後,你可不要參與。”
    “測試實驗也不可以,隻要是做實驗,最少遠離十公裏。”
    “實驗,可以讓其他人來做,你要做更重要的事……”
    於飛、廖振宇等人麵無表情的聽著。
    吳建寧則是道,“王老師,你就放心吧,隻要是做實驗,我就會讓張碩教授遠離……”
    “對,就要這樣!”
    王老師認可道,“一定要看住他,絕對不能讓他接近實驗。”
    “這件事就你負責了。”
    “吳所長,每次你就在實驗基地盯著,讓他想進門都不行!”
    “如果他在,就幹脆暫停實驗……”
    王老師連續說了一大堆。
    吳建寧臉上的笑容都僵住了,一說下來他每次都要參與實驗?
    “我的命不是命?”
    他當然不能這麽說,但仔細想想,在對國家科研重要性來說,自己和張碩……
    無法比較!
    王老師連續交代安全問題以後,也說起了個重要的事情,“原子核核力拆分,這個物理發現可以發表出來了。”
    “這是我們討論後的決定。”
    “正常發表,就像是發表其他理論、實驗研究論文一樣。”
    張碩聽罷並不意外,他點頭道,“論文已經寫好了,就下一期《源點物理》吧。”
    ……
    新一期《源點物理》,發表出來以後就震驚了世界。
    上麵有兩篇論文,和‘未知核反應’直接相關,一篇是《新型核反應——原子核核力拆分》,另一篇是《以原子核核力拆分為基礎的電力轉化應用》。
    兩篇論文,第一篇的作者是張碩,第二作者佟智國。
    佟智國是原子核核力拆分的實驗驗證人員,他可以說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了實驗,對於實驗研究的貢獻非常大。
    第二篇的作者也是張碩,第二作者是吳曉東。
    吳曉東帶領團隊研發原子核核力拆分的電力轉化技術,研究已經走向了成熟,並可以支持以技術建造發電站。
    研究深入到這一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佟智國和吳曉東隻有第二作者,但新型核反應發現以及以新型核反應研究應用轉化的研究,能混一個第二作者也相當了不起了。
    第一作者,絕對可以憑此拿到國際學術大獎。
    考慮到第一作者是張碩,他的能力和名望早已不用再討論,有個第二作者的掛名,也足以讓全世界記憶深刻。
    新一期《源點物理》發布後,馬上引起了國際學術乃至輿論的關注,有消息靈通的人,早就知道新一期會有未知核反應信息。
    原子核核力拆分,就是國際談到的‘未知核反應’。
    “在特殊電磁幹涉的環境下,離子體發生電磁力到強力的‘強轉化’,並產生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元素損失質子和中子,特性發生變化。”
    “原子核核力包含的強力,具有原子間傳導效應,越是密集的原子排列,傳導效應就越強,同時會讓反應加劇。”
    “原子核核力拆分,本質上是主動製造的大範圍核裂變反應。”
    “……”
    主動製造,也就是人工主動讓元素發生裂變。
    常規的核裂變需要特殊材料,比如,具有衰變特性的鈾礦,即便不進行人工幹涉,就衰變特性的元素也會存在裂變反應,隻不過速度非常慢而已。
    人工幹涉,也隻是加快了衰變過程。
    原子核核力拆分,則是主動去製造裂變,讓本來不具放射性的元素發生裂變反應。
    國際學術和輿論大量關注張碩所發表的論文,而且沒有任何人站出來質疑。
    因為,研究的真實性根本不需要解釋。
    黃金製造、離子防空武器,必定都是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支持研發的技術。
    另一篇論文也同樣令人震驚。
    國際也才知道,‘未知核反應’支持的不止是黃金製造、離子防空武器,還支持一種‘新型能源技術’?
    “在新物理的技術應用上,國內領先可不止十年、二十年,說領先一百年……也不為過啊!”
    “竟然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能源技術!”
    “但是想想也不意外,核反應本來就是支持能源技術研發!”
    “……”
    當很多人還處在驚訝中時,有專業學者去研究了新型核反應能源技術論文的具體信息,然後就發現了更驚訝的事情。
    原子核核力拆分,簡直就是一種完美的能源技術。
    技術本身隻需要極少量的普通物質,就可以製造出大量的能源,其要比核聚變更加高效。
    因為要持續添加材料,反應可控性非常強。
    另外,和常規核裂變不同的是,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廢物的放射性很低。
    這麽多的優勢加在一起……
    化石能源,豈不是要被淘汰了?!
    還有,核聚變的研究還有什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