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官宣:發電站計劃!國際聚焦混亂力場研究組!
字數:8373 加入書籤
《源點物理》信息發布的兩篇論文影響太大了。
國際輿論都在討論相關的信息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最開始討論的是原子核核力拆分。
原子核核力拆分就是所謂的‘未知核反應’。
當反應得到了技術性解密以後,其實也就沒什麽大不了,重點是技術本身,也就是如何製造並控製反應,論文上當然不會有相關信息。
後續輿論討論的主體內容就是以原子核合理拆分為基礎衍生出的幾種重大影響的技術。
黃金製造。
離子對空武器。
現在又有了新的能源技術,討論認為比前兩個影響還要大,都可以說能夠影響到世界的格局。
能源,就是現代戰爭的根源所在,牽扯到方方麵麵的利益。
在消息出來以後,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原油價格,國際原油價格應聲下跌,跌幅達到八個點以上,因為原油前景預期變差了。
雖然論文隻是技術相關信息,直白的理解就是介紹相關技術和實驗,是否能轉化為應用還不確定,但因為和新物理方向聯係在一起,影響力也是不同的。
黃金製造、離子對空武器,兩者的影響力已經可以看到了。
很多人預期以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為基礎的能源技術,也會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甚至在未來會輕易超過前兩個技術。
原油,也隻是受影響的化石能源之一。
當原油價格大跌以後,馬上就有專家站出來指出,“從公開的技術信息來看,新的能源技術未來能支持建造發電站。”
“以此,化石能源都會受到影響,但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煤炭。”
“如果新的能源技術開始支持建造大型電站,首當其衝,國內進口煤炭的數量會逐年降低。”
“現在隻看技術應用成本了……”
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
國內有很多的火力發電站,火力發電站的原料就是煤炭,所以國內每年進口大量的煤炭。
如果新的能源技術支持建造電站,後續必定會減少火力發電站的數量。
煤炭進口,自然會大幅度降低。
新的能源技術製造以及維持成本也很重要。
若是建造發電站以及運轉成本過高,短期內就隻能做一下實驗,即便是製造發電站,也隻會是實驗性質的,短期內不會得到普及。
但即便隻是一種可能影響還是很大的。
在一大堆的分析之後,煤炭指數應聲大跌,其他化石能源也受到影響,跌幅隻是相對小一些而已。
這時候,很多人就在觀望了。
現在隻是發表一篇技術性論文,並沒有技術成本相關的信息,技術是否能夠普及還是未知數。
如果技術真能夠普及,影響的可不僅僅是化石能源,還有更多領域也會受到影響,因為能源牽扯人類科技生活的方方麵麵,也許人們的生活都會因此而改變。
比如,電力很容易製造出來,那麽電價就會下跌,生活中電力支持的產品數量就會增加。
在國際學術領域,最影響的則是國際熱核聚變研究組織。
如果說能源地位受影響是對未來的預期,核聚變研發受到的影響則是直接性的。
原因很簡單,新的能源技術比核聚變更加高效、更具可控性,材料也完全不受限。
從理論上來說,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碳、矽元素,都可以作為反應的原材料。
核聚變,則還需要放射性元素‘氚’。
另外,新的能源技術放射性指數很低,放射性角度考慮也可以頂替核聚變。
這樣一來,核聚變的研發似乎就失去了意義。
國際熱核聚變研究組織可是非常龐大的單單一個‘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也就是ITER,耗資規模就超過50億美元。
ITER,隻是研究組織所屬項目之一。
研究組的下屬有100多個成員團隊,國內人造太陽項目組也隻是其中之一。
韓國、德國等國家,核聚變研究方向上投入都很大。
這些投入的目的就是期望有一天,能實現核聚變的可控性,並源源不斷的製造能源。
在新物理出現以後,核聚變的研發並沒有受到影響,尤其是在發現張碩也研究核聚變後,好多國家和機構都增大了投入。
國內人造太陽項目團隊也一樣,他們拿到的經費比往年更多,幾個月前才剛結束新一輪對設備的改造。
很多人都認為新物理發展無法對核聚變研究造成影響。
可控核聚變,代表了人類未來的能源技術,而研究的主方向就是以托卡馬克螺旋磁場控製約束核聚變反應。
現在有了新的能源技術,效能更高,可控性更強,輻射還很輕微,原材料無限度……
哪怕研究核聚變的學者,都找不到繼續研究的理由。
好多人也隻能暫時觀望,還忍不住想著,“新的能源技術不可能這麽完美,肯定也有缺點。”
“它的缺點可能讓其無法普及應用。”
“隻不過,現在還不知道。”
他們也隻能觀望。
其中也有人能得到第一手消息,國內人造太陽項目的宋瑞飛教授,第一時間聯係了張碩。
宋瑞飛很直白的問道,“那種新的能源技術,是不是真的?”
他的話音明顯帶著焦急。
和其他同領域的學者一樣,宋瑞飛看到新的能源技術後,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他還對自己的學術人生產生了懷疑,“難道說,我的工作已經失去了意義?”
“二十多年,一直研究這個,結果……被淘汰了?”
他遭受了心靈上的重大打擊。
張碩很直白的說道,“技術是真的。”
“而且很快就會投入應用中,我估計應該會建個電站吧?”
他說完發現對麵沉默不語,安慰道,“宋教授,你也不用考慮太多,你們的研究還是很有意義的。”
“我們還特別派出團隊和你們合作,希望能從超高溫離子控製實驗中測定和強力有關的信息。”
“這種研究意義非常大,可以增加對於強力的理解,並完善和強力有關的理論……”
張碩連續說了一大堆,強調的是實驗非常有意義。
宋瑞飛的心情並沒有變好,他發現自己的團隊研究了很久,唯一的意義就是幫助張碩測定強力相關的數據?
但是,想想也沒有辦法。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不接受又能怎麽樣?
相比來說,其他研究團隊更加慘淡,他們的研究變得毫無意義。
一旦確定新的能源技術可以普及應用,好多研究團隊就麵臨解散的局麵。
原因很簡單,有了可替代的新技術方向,為什麽還要研究控製極為困難,幾乎看不到成功希望的技術?
張碩這次也沒有辦法。
現實就是如此。
科技研發領域來說,某項科技能夠實現的時候,往往就一直會有突破,然後很快進入應用階段。
那些堅持幾十年不斷做研發,還遲遲無法大規模應用的技術,往往會被其他可替代技術所頂替,研究也很難再有突破。
核聚變是這樣。
超導,也是這樣。
再包括其他一些科技,比如,磁懸浮、電磁炮等,都屬於研究了很長時間,技術突破卻很小,遲遲無法大規模應用。
當然,也不是絕對的。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新的能源技術可以頂替核聚變,而且馬上就要進入應用階段,核聚變的研究自然就失去了意義。
張碩很耐心的安慰了宋瑞飛,因為他能理解宋瑞飛的心情。
在放下了電話以後,他就繼續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對混亂力場研究設備改造。
混亂力場研究組重啟安全改造工作,並沒有得到外界的關注。
國際焦點一直都在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以及以此研發出的能源技術上。
兩個星期以後,一則和新的能源技術有關的信息,再次引起了國際輿論沸騰。
國內發展和計劃委員宣布啟動‘新型能源發電站建造計劃’,準備建造一座以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為基礎的大型電站。
這則消息的發布就是官宣性質了。
在與之相關的新聞發布會上官員和新聞官一起談及了很多問題,包括計劃內容、資金投入、研發情況,以及計劃時間表等等。
從發布會內容來看,計劃已經是馬上執行的了。
在新聞發布會結束以後,國際各類化石能源指數再次受到重磅打擊。
國際輿論也圍繞發布信息進行熱烈的討論。
……
高能所,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基地,混亂力場研究組。
張碩以及於飛、鄧雲珊等人,一起專注於投入到安全改造工作,而核心的核心就是對設備的改造。
一周前,設備改造工作已經完成了,並對內部進行精細的測試。
在測試工作結束後,研究組迎來了一批客人,或者是說‘國際合作組’人員。
項目國際合作組已經建好,到現在已經有了八個成員。
每個成員國和機構都派來了專門的團隊,他們會參與到實驗數據分析工作中,有的學者還被允許加入到實驗中。
穆罕邁德奧維蘭沙赫拉尼,就是被允許參與實驗的學者之一,他能有資格參與實驗並不是因為學術水平高,而是因為他的出身——莎特團隊。
莎特團隊是最先加入項目國際合作組的成員之一。
他們很爽快的簽訂了合作協議,大手筆的出資三十億美元,專門用來支持先期實驗工作。
大主顧,自然有大主顧的待遇,他們的學者拿到了參與‘國際最前沿實驗’的機會。
穆罕邁德對於能參與實驗也很興奮,但他同樣擔心實驗的風險問題。
去年和今年都出現了大型實驗事故,費米實驗室、核子組織都受到影響無法再進行實驗,還蒙受了巨大的人員和經濟損失。
現在是高能所……
會安全嗎?
穆罕邁德實在是有些擔心,他要在現場參與實驗工作,若是出現了安全問題,自身的安全就無法得到保證了。
所以來到了實驗基地以後,穆罕邁德連續問了好幾次,“確定安全有保證嗎?”
在見到了張碩以後,穆罕邁德還問了一句,“張碩教授,你也會參與到實驗嗎?”
“我不會在實驗現場。”
“為什麽?是擔心實驗風險……”
“不是。”
張碩道,“是其他人擔心事件風險,所以不讓我參加,但我個人認為,安全是有保證的。”
“……”
穆罕邁德感覺張碩的話很沒有說服力。
但走到這一步也沒有辦法,不是每個學者都有資格參與一線實驗的,他能得到這個機會可不是因為能力,而是背後國家支付了大筆研發資金。
國際合作組的學者們,來到實驗基地以後還是很滿意的。
一則是,他們見到了張碩。
在新物理方向上,張碩是影響力最大的人物,也是國際上最有權威的學者。
張碩主導實驗研究,感覺就能給人帶來信心。
另外,他們還得到確定的消息,實驗很快就會重啟了。
“大概還需要半個月,完成了其他安全改造工作以後,實驗就可以重啟了。”
於飛介紹道,“我們的主設備已經改造完成,還有一些檢測工作沒做。”
“那些都是保護性質的。”
“隻要主設備不出問題,其他也不會有問題。”
在確定實驗會重啟後,項目國際合作組的成員都非常期待,同時,也有不少人擔心起來。
費米實驗室做了一次實驗,導致設備爆炸,還影響了粒子對撞機加速管道。
核子組織做了一次實驗,地下事故震動了全世界,到現在都沒有厘清具體損失。
可以預見,至少未來一年之內都看不到核子組織再進行強子對撞實驗了。
至於混亂力場研究,也許是兩年、三年,還要看後續的情況,不是不能解決安全問題,更長的時間實驗都不會重啟。
現在是高能所要進行實驗,不會再發生問題吧?
“張碩教授主導,沒問題。”
“也不一定,實驗風險太大了,內部應該是出現了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吧?”
“從張碩教授發表的論文來看,應該是強力場影響到了設備管道,高密度物質反應製造大量熱能,進一步導致爆炸發生。”
“反應原理很清晰,怎麽限製了?他們內部進行了什麽樣的改造?是否有效?”
好多人私下裏議論紛紛。
不管他們說什麽,也不影響實驗計劃的進展。
時間又過了一周,高能所對外宣布安全改造工作完成,並宣布即將重啟混亂力場實驗。
消息發布後,頓時引起了國際關注。
國際重新聚焦到了高能所混亂力場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