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這……竟然真的可行!

字數:8877   加入書籤

A+A-


    元素抗性大型實驗基地。
    宋保國帶隊來了。
    他的團隊總共有近五十多人,除了核心的研究組以外,還包括十幾個計算機、設備以及材料工程師,人員規模相對還是相當龐大的。
    來到基地時,還帶來了很多小型精密設備,大部分都是高溫離子約束所需要的設備,小型托卡馬克磁約束裝置被拆走後,好多的設備也失去了意義,也就幹脆一起帶了過來。
    這麽多人來到基地,頓時讓基地變得熱鬧了起來。
    很多人都在討論新的實驗研究,宋保國也會和其他人說上幾句,但透露的信息都是‘不清楚’、‘了解很少’、‘沒有確定消息’。
    實際上,宋保國還是知道一點消息的。
    這些都是隻言片語的信息,但放在一起,就讓人感覺實驗非常的危險。
    比如,實驗為‘約束氫彈反應研究’。
    湯華說的內容暫且不談,他還對佟智國進行的實驗有了解。
    元素抗性實驗中,具體‘元素抗性’是什麽,就沒有直接資料了,但實驗過程還是知道的。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粒子對空武器,對於超高溫單質元素粒子進行打擊。
    實驗過程,則全程處在完全密封的真空環境中。
    宋保國對離子對空武器的了解不多,但也看了好多國內外新聞,包括網絡上被打擊衛星的圖片。
    高溫、煙霧、衛星被燒灼成了金屬殘骸……
    那個威力就不用說了!
    宋保國還知道,每一次進行實驗的時候,佟智國、呂崚等核心研究人員,都會遠遁四十公裏,到絕不會有影響的地方等待結果。
    這說明什麽?
    毫無疑問,就是說明實驗的風險非常大,可能會引發劇烈的爆炸,需要遠遁四十公裏才安全。
    四十公裏啊!
    哪怕是發生了氫彈爆炸,四十公裏也足以保證安全了。
    “果然,很危險啊!”
    “看來新的實驗更加危險,新的實驗、大型團隊,約束氫彈反應……還說研究電池技術?”
    “核聚變約束都沒結果,約束氫彈?”
    “這不是作死嗎?”
    宋保國一想到參與實驗,而且是一線進行指揮,就感覺心裏忐忑不安。
    他後悔了,但走不了了。
    倒不是不愛國,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原因,主要在接到任務前,根本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他畢竟隻是個學者,是個實驗物理學家。
    這樣的研究太可怕了!
    ……
    宋保國團隊到達後,又等了半個月時間,托卡馬克磁約束裝置還在運送,但參與實驗的人員都已經抵達基地。
    人員,已經集合完畢。
    張碩也決定召開一次新實驗研究的內部會議。
    所有的研究人員都會參加。
    這不是臨時的決定,而是早就確定好的,所以李老師也來了,還帶著軍方、其他部門的人員以及好幾個老院士、學者。
    李老師對於研究非常關心,他個人還是覺得氫彈電池的研究‘不靠譜’。
    但研究畢竟是張碩說出來的,而且按照張碩的說法,似乎是非常的順利,已經研究出最重要的‘調和’材料。
    現在進行下一步‘氫彈電池技術研究’,也要帶隊過來聽一下原理,也讓其他人幫著判斷,技術上是否真的可行。
    雖然不看好,但萬一呢!
    氫彈電池啊!
    有這樣的技術,國內就可以成為天空的霸主,以此還是支持航天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
    不管是航空還是航天,未來都不再會有對手。
    這樣的願景下,即便隻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來看看。
    李老師帶來的人員,大部分都會參與會議,但他們並不是實驗的參與人員。
    實驗的參與人員中,主要分成了兩隊人。
    一個就是宋保國的隊伍。
    另一個就是佟智國以下,以呂崚為首的基地實驗人員,其中一小部分是佟誌國團隊的原班人馬,剩下則是來自其他機構,被科技工業局征調參與實驗的學者。
    佟智國就不能歸屬到‘兩個隊伍’中了,因為他是實驗的負責人,職位還在宋保國、呂崚之上。
    在會議中,佟智國也是和李老師坐在一起的。
    然後,才是宋保國和呂崚。
    兩人正坐在一起。
    來到基地半個月時間,宋保國和呂崚交流不多,一則後者總是忙個不停,二則,雙方的研究也沒什麽共通性。
    現在坐在一起等待會議,宋保國也忍不住問道,“呂教授,到現在我們還不知道具體的研究,你們知道嗎?”
    “能透露一下嗎?”
    呂崚疑惑的看過去。
    宋保國左右看看,小聲說道,“據說,有風險?是要約束氫彈?”
    呂崚想了一下,搖頭道,“具體的實驗原理我也不清楚。”
    “會議馬上開始了,張碩院士應該會講。”
    “不過,我們的研究一直風險很大。”他說著帶著驕傲翹起嘴角,“比如,有一次實驗,就發生了大爆炸,非常危險。”
    “但是,沒關係。”
    “對於重要的研究,有風險也必須要做!”
    “現在我們的團隊就是一心在研究上,讓我們幹什麽,我們就幹什麽,有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
    最後一句說的鏗鏘有力、大義凜然。
    呂崚也擔心實驗風險,但對外的表述必須是這樣。
    另外,他一直在從事實驗研究工作,比宋保國知道的信息更多。
    之前確定要進行實驗的時候,張碩已經對於風險有說明,研究原理上相對複雜,他們團隊還是沒了解,但風險則有個評估——
    直白來說,比元素抗性實驗風險小的多。
    一則隻是研究技術,是進行技術性實驗,核聚變填充原材料不多,不足以引起高強度的爆炸。
    二則托卡馬克外層裝置足夠約束超高溫等離子體,溫度控製隻是維持3000萬攝氏度以下。
    當溫度超過了3000萬攝氏度,實驗就會強製暫停。
    核聚變自發式反應,需求的溫度高達一億攝氏度,隻是三千萬攝氏度不足以讓內部原料自發反應,瞬時的爆炸自然無從說起。
    換句話說,實驗是安全的。
    在確定安全以後,佟智國、呂崚都變得淡定許多。
    現在和不熟悉的宋保國說起實驗,當然表現出為研究拋頭顱、灑熱血,把生命安全放在一邊的大無畏精神。
    至於具體的研究……
    之前並沒有召開過技術性會議,張碩也沒有做詳細的講解,呂崚也隻了解個大概,有的地方還模模糊糊,就沒辦法和宋保國說了。
    宋保國則感覺聽了個寂寞,又好像自己成了怕死的人,心情頓時都不好了。
    “這家夥不好說話啊!”
    這就是呂崚給宋保國留下的印象,接下來也就沒什麽交流了。
    張碩、薛柏坤以及王強一起來到會議室。
    張碩和李老師以及其他人寒暄了幾句,就到了講台上開口道,“這次是技術性會議。”
    “首先歡迎托馬卡克核反應堆研究團隊的到來,也感謝核所的設備支持……”
    大家一起鼓掌。
    宋保國代表團隊站起來,朝著眾人揮了揮手。
    在介紹一番後,張碩繼續道,“形式上的事情就到此為止,今天就是給大家講一下實驗工作。”
    他控製電腦進行投影,打開PPT頁麵介紹著,“實驗是研究‘氫彈電池技術’,準確的說,應該叫‘核聚變電池技術’。”
    話音一落,全場嘩然。
    很多人都打聽了研究內容,但真正聽到還是感到驚訝。
    核聚變電池?
    可控核聚變都還沒有實現,怎麽就直接研究起了核聚變電池技術?
    這個跨度實在太大了!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些不相信。”
    “但我們研究的新技術,要從新物理方向去考慮,而不是傳統的托卡馬克螺旋磁場約束。”
    “我們采用的約束反應方式,並不是約束,準確的來說,是利用調節材料激發的強力環境,來促進核聚變發生。”
    “一個數據,大家就能清楚了。”
    “我們的實驗中,希望達成內部溫度在1500萬到1600萬攝氏度之間……”
    這句話說出來,會場的嘩然聲更大了。
    一個基本的常識是,核聚變自發反應需求是一億攝氏度,正因為如此,才有‘氫彈需要原子彈引燃’的說法。
    原子彈瞬時爆發的超高溫,才能夠點燃氫彈,使其達成自發指數級連鎖反應需求。
    別說是1600萬攝氏度,9000萬攝氏度下,核聚變反應也會自發中斷。
    在場有些人知道信息,倒是沒什麽反應。
    比如,呂崚、佟智國。
    一些剛知道的人,都感到非常驚訝和不理解。
    宋保國以及其團隊中的研究員,他們的反應截然不同,有的是滿臉疑惑,有的則是皺住眉頭。
    宋保國屬於後者,他先是皺了眉頭,仔細想了一下,隨即似是恍然大悟,滿臉驚喜。
    他明白了。
    1500萬到1600萬攝氏度,他非常清楚,這個溫度區間代表了什麽。
    簡單來說,核聚變轉電力。
    那就是他們的團隊和張碩一起進行的實驗,其中有幾個溫度區間檢測到了強電磁信號。
    1500萬到1600萬攝氏度,是其中一個溫度區間,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溫度期間。
    這個區間內,檢測到非常強烈的電磁信號,甚至不能說是信號,而是直接的強電力。
    雖然隻是瞬時的,但瞬間對外輸出高功率電力,也就意味著,溫度保持在區間內,就可以源源不斷的輸出電力。
    以此,宋保國已經大致了解技術原理。
    利用所謂的‘調節材料’,讓內部核聚變反應在1500萬到1600萬攝氏度一直維持下去,從而源源不斷的輸出電力。
    ‘調節材料’具體是什麽,怎麽產生的作用……
    這些都不重要。
    張碩已經說起了調節材料,說明調節材料是一定有些效果的,同時,也就能得出很多結論。
    首先,實驗是安全的,因為溫度區間距離核聚變自發反應還差很多,托馬卡克裝置外層足以能夠對反應進行約束。
    第二研究是有前景的,而不是‘危險、不可實現’的實驗。
    當然,前提是調節材料有效。
    兩點已經足夠了。
    果然。
    張碩說起實驗的時候,整體和宋保國想象中是一樣的。
    “實驗會利用調節材料,來讓反應維持下去……”
    “在固定的溫度區間,就能源源不斷對外輸出電力。”
    最後一句讓好多人有些發蒙。
    比如,呂崚。
    張碩沒有講的更細,他隻是讓大家有個基本了解,後續知道該怎麽參與實驗工作,而不是要把每一個部分的技術講出來。
    呂崚就聽的模模糊糊,怎麽保持在溫度區間,就能夠對外輸出電力了?
    張碩都已經快講完了,也沒有解釋這個問題。
    呂崚扭過頭注意到宋保國一副驚喜的樣子,顯然是聽明白了。
    他頓時忍不住問道,“宋教授,張院士說的保持溫度區間,就能輸出電力……為什麽啊?”
    宋保國壓住了喜悅,轉頭溫和的一笑,“呂教授,我們也和張碩院士有過合作,而且是深入的合作。”
    “你的問題,和我們的一項研究有關。”
    “不過,話說回來,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不畏艱險、用於犧牲的科研精神。”
    “我們的團隊一直隨著張院士做研究,張院士讓我們做什麽我們就做什麽。”
    “不管有風險也好,沒有風險也好,即便是不懂原理,也沒關係,總之,一定要認真對待實驗……”
    “烏拉烏拉~~~”
    宋保國連續說了一大堆。
    呂崚聽的臉色直發黑,感覺就是聽了個寂寞,真正的內容是一點都沒有。
    現場還有其他人聽懂了。
    比如,李老師帶來的幾個專家學者。
    他們的年紀都大了,幹的是‘學術參謀’工作,來之前已經提前做了功課,對於新技術、新物理都有了解。
    要說個人研究成果,肯定沒什麽東西了。
    但他們了解新物理方向每一項技術,能從張碩講的實驗上聽出一些東西。
    在會議過程中,就有學者就帶著驚訝,對李老師說道,“按照張院士所說,研究最核心的就是調節材料。”
    “如果調節材料是有效的,其他方麵就不存在無法跨域的障礙。”
    “那麽,我們能掌握氫彈電池技術,甚至是製造氫彈電池!”
    最後一句說的很用力,情緒上明顯帶著激動。
    氫彈電池,聽起來比離子炮技術不靠譜的多,甚至能趕上‘黃金製造’給人帶來的震撼。
    李老師同樣也很驚訝,他一直聽張碩說氫彈電池,本來以為是‘未來性技術’、‘概念性研究’,注重的是研究過程,而不是結果。
    張碩提出要研究氫彈電池技術,他才相信了一點點……真的是有一點點!
    現在,竟然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