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研究,成功!

字數:8266   加入書籤

A+A-


    “實驗是真的!”
    “理論上完全可行!”
    “當然,前提是,調節材料能夠起到理想的作用。”
    “從實驗原理上來看,調節材料能夠控製內部核反應的溫度,或者說,反應強度。”
    “隻要實驗中證實了調節材料的作用,即便溫度沒有把控在固定區間,研究也是可行的。”
    “後續要做的隻是不斷進行實驗,來研究調節材料的元素配比……”
    會議上有聽明白的學者和李老師認真解釋著,語氣上明顯帶著激動。
    這個實驗就是驗證調節材料的作用。
    調節材料可以起到促進生成強力環境,來促使核聚變繼續進行下去的作用。
    問題在於,調節材料是否會起到作用。
    另外,起作用的原理是什麽?或者說,所謂‘強力環境’是怎麽促使核聚變反應強度增加的?
    在會議結束之後,好幾個學者都問向了張碩。
    張碩到小辦公室隨意講了幾句,“按照我的理解,強力環境促進核聚變反應的機製,在於增大了反應內部粒子碰撞的幾率。”
    “比如,原來擦肩而過的粒子,會在強力環境下碰在一起。”
    “強力環境還會讓粒子變得活躍,並增加了反應後的速度,中子、單獨的質子都是如此。”
    他解釋了幾句,最後則強調說,“這隻是我個人的理解。”
    “實際上,這並不是確定的,我們隻能根據實驗結果和一些理論進行推斷。”
    “每個人都能有不同的理解,隻要沒有被否證,就不能說是錯的。”
    張碩所說的內容,確實都是自己的理解。
    其中很多東西還需要驗證,並不是確定的,就像是粒子標準模型,有很多領域上就隻有理論解析,沒有確定的說法。
    比如,弦理論數學闡述的超對稱問題。
    這種問題也可以以其他方式進行解析,超對稱問題大多采用弦理論數學,也隻是因為其闡述的更全麵,不更容易理解而已。
    在微觀上具體發生什麽,隻能根據實驗結果去推斷,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張碩強調自己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
    其他人的反應則都是,“張碩院士太謙虛了!”
    “他每次都這麽說,結果每一次都是他對。”
    佟智國樂嗬嗬的小聲‘解析’,“張碩院士就是這樣的,他不會百分百斷定一些理論、反應內容,但他說的當金口玉言就好了。”
    呂崚馬上認同的點頭。
    宋保國也跟著道,“我也這麽看。,反正我們就是做實驗,聽張碩院士的就對了。”
    李老師對於理論之類不感興趣,他更在意研究‘可能成功’。
    “如果能研究成功就太好了!”他說的都有些激動。
    新物理方向就是未來科技研究的主方向。
    國內在新物理方向上已經掌握了四大技術,包括引力製造、黃金製造、離子炮以及新核能源技術。
    後麵三個本質上都是以原子核合力拆分反應為基礎的技術,可以歸在同一種技術類型上。
    現在研究的是新技術,一種能夠讓核聚變可持續控製的超級能源技術。
    若是能真正掌握下來,再加上新核能源技術,國內就會一躍成為能源科技霸主。
    能源科技啊!
    多麽高大上的詞匯!
    現在國際最高端的能源技術就是核電站,能當做移動能源的就是航母的核動力反應堆。
    後者國內也有相關技術,但在新物理的科技麵前,繼續研究的價值並不高。
    現在所研究的技術,則是直接‘進化’到了核聚變動力,比核裂變能源效率更高,而且還沒有任何的汙染,價值就實在太高了。
    宋保國則是道,“還有一點,如果研究能成功,也就代表可以實現核轉電技術的運用。”
    “核轉電,省去了中間環境,能源轉化率會非常高……”
    他說起了核轉電技術。
    這項技術是張碩在核物理所托卡馬克實驗基地完成的。
    研究成果發布以後,引起了國際物理界廣泛關注。
    但實際上,成果影響力並不大,多數討論都是基礎物理內容,後續討論的聲音變得也很少。
    主要是因為核轉電技術‘太高端’,讓人覺得根本無法進行應用。
    比如,他們發布的成果論文中,各個轉電區間的溫度,最高也沒有超過5000萬攝氏度。
    5000萬攝氏度遠低於一億攝氏度,核聚變反應根本無法自發維持下去,核轉電技術又能有什麽意義?
    在實驗基地說起核轉電技術,其他人也都恍然大悟,包括呂崚在內,都明白了為什麽張碩要把實驗內部溫度數字固定下來了。
    隻有固定的反應環境下,才能源源不斷的輸出電力。
    李老師也明白過來,調節材料控製反應強度,固定反應強度發生核轉電現象,再到對外源源不斷的輸出電力。
    氫彈電池,一切技術原理都暢通了。
    他思考的都有些迫不及待。
    “隻要調節材料能夠起到效果,即便現在研究不出來,未來也能夠研究出來。”
    “技術上可以說已經沒有障礙了。”
    所有人都在討論著實驗原理。
    張碩思考著‘強力環境影響核聚變反應’的問題,總是感到有些無奈。
    他所做的解釋真的就隻是自己個人理解,卻被其他人當做是真實的物理,甚至都沒有人質疑。
    這就是個人權重高、影響力大的壞處。
    從自己口裏說出去的東西,都會被其他人當做是聖旨,是固定的結果,是真實的物理。
    想想,還不如不說。
    如果說自己也不清楚,其他人就可以繼續研究,從而出現好多不同的觀點。
    也許有些觀點就是非常有創新性。
    學術,就是要百花齊放。
    “所以不確定的東西就不要說出來,說自己的理解也不行……”
    張碩無奈的搖搖頭。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驗研究,他的心思馬上就轉到了實驗上。
    其他人也一樣。
    之前都是討論實驗究竟是要幹什麽,而現在則變得非常的期待,他們對於參與如此重大的研究項目感到激動和興奮。
    佟智國就是這樣。
    在不了解實驗的情況下,他還擔心實驗會有風險,現在則開始期待起來,也不再想什麽朝九晚五的清閑生活。
    實驗很安全,前景迷人!
    這會成為功勳啊!
    唯一遺憾的是,實驗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實驗基地的位置太過偏僻,托卡馬克裝置拆解運送過來很不容易。
    等裝置全部運送過來,還需要組裝和調試。
    一等,就是一個多月。
    在等待期間,張碩回了一趟蘇東,後來又去首都參加了混亂力場實驗,收獲也是很豐厚的。
    新一次實驗拿到的數據增加了對於混亂力場轉變的理解,增加了對於強力環境的理解。
    在實驗結束後,張碩還在《源點物理》上發布了一篇論文,論文的名字叫做《混亂力場和基礎力的轉變關聯》。
    論文主要是描述混亂力場到於基礎力的轉變。
    “我們認為,轉變過程會受到環境影響。”
    “而當準備發生時,就已經是定向的,區別隻是轉變需要的時間,很多情況下都是瞬時的。”
    “這種成立的轉變並不是隨機的,和環境存在直接關聯,所以轉變是可控的。”
    論文的後半部分,還對於基礎力關係進行了說明。
    “四大力統一的交點是混亂力場,某種程序上,可以理解為混亂力場就是四大律的一致表現。”
    “基礎力的相互轉化中,都是先轉為混亂力場,再轉為其他基礎力……”
    “這個過程是瞬時完成的……”
    在研究論文上並沒有引入弱力的說明。
    但實際上,弱力的影響是很大的,隻不過是研究非常的複雜。
    弱力如何發生作用,如何對實驗的進行幹擾,機製上還沒有能夠破解,相應的二級任務,完成度還不到40%。
    張碩對於弱力影響實驗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大部分也隻是數學解析和分析。
    ……
    當實驗基地一切都準備好,張碩早早的趕了過來。
    基地的所有人都非常期待實驗。
    第一次實驗進行的很低調。
    李老師沒來,也沒有其他老師到來,就隻是約定時間,然後直接進行實驗。
    實驗的方式則是把調節材料和核聚變材料混合在一起,並放置在真空反應爐內部,再利用超高溫射線進行加熱,過程中不斷監測數據。
    實驗原理很複雜,但能發現實踐過程就很粗暴。
    不需要托卡馬克裝置的磁場控製,主要設備就是真空反應爐還有一大堆的檢測裝置,檢測相關裝置顯然和實驗本身無關。
    一切準備好,就可以開始實驗了。
    當實驗即將開始的時候,張碩、佟智國,再包括薛柏坤、王強、呂崚等人,都遠遁去了四十公裏外的基地等待。
    實驗的現場負責人是宋保國。
    實驗確實適合核物理所團隊接手,因為直接反應就是核聚變,區別隻是反應原料中加入了調節材料而已。
    這方麵,宋保國團隊才是專業的。
    “實驗能成功嗎?”
    在抵達40公裏外的基地以後,佟智國等人也忍不住談了起來,然後直接問向了張碩。
    “我希望能成功,但是第一次失敗也正常。”
    張碩也有些期待,同時也做好了失敗的準備,畢竟是第一次實驗,設備控製在包括數據上會存在不確定性因素。
    這是真話。
    呂崚則是想到了另一個問題,他擰著眉頭問道,“這麽多人參與,是不是有技術泄密的風險?”
    他值得是核物理所宋保國的團隊。
    雖然每個人都簽署了保密協議,但宋保國團隊的一些研究員,還是存在泄密的可能性。
    他們隻是實驗人員而已。
    張碩不在意的笑道,“不可能完全保密的。”
    “任何技術隻要有很多人參與,就肯定會有泄密的風險,關鍵是泄露的內容。”
    “這個研究上,調節材料才是關鍵。”
    “宋教授的團隊隻是負責實驗,調節材料是絕對保密環境配比出來的。”
    “其中每一項元素以及元素含量,控製的都非常精細,差上一點都會影響到結果,所以,隻要把控住調節材料配比的關鍵,其他都不重要了。”
    調節材料的控製也是技術應用的難點之一。
    現在實驗中並沒有添加特定元素的環節,反應爐內部發生核聚變時,會稀少比例的調節材料元素,受到核聚變以及強力環境的影響,可能會裂解成其他元素。
    雖然調節材料元素反應的比率非常低,但調節材料的作用是控製溫度,長時間元素損耗下,還是會影響到溫度控製問題。
    要維持長時間的反應,就必須要階段性的添加特定元素。
    這方麵還是要進行一定實驗,才能確定添加的比例並研究添加元素材料的技術。
    當然,以上並不影響到實驗。
    現在的實驗重要的是確定調節材料是有作用的,而確定的方式,就是核聚變反應會在一定溫度下長時間維持下去。
    “隻要能維持超過十秒鍾,實驗也成功了!”
    佟智國說的很確定。
    其他人也跟著點頭,同時也一直在關注實驗基地的消息。
    當到了計劃時間,確定實驗正式開始後,有些人一直等待基地的消息,有些人忍不住激動,不想等及時消息,就幹脆到外麵逛上一圈,想著回來就能知道結果。
    張碩就是這樣做的,他和佟智國、薛柏坤等人一起到了基地外,閑散著溜溜腿、看看風景,後來發現有個小山坡,就幹脆爬上去看看,就當是爬山了。
    等過了一個多小時,幾個人一起從山上走下來,才不急不慢的返回基地。
    整個過程中,沒有人談實驗問題,仿佛四十公裏外的實驗和他們無關。
    到門口的時候,就聽到房間裏麵傳來呂崚的驚呼聲,“基地那邊發來消息說成功了!”
    “1500萬攝氏度以上,維持了17秒,後續反應衰減速度很慢,一直在維持……”
    “現在是400萬攝氏度,還能檢測到及時熱度。”
    “如果是常規實驗,到現在反應早就結束了,換句話說,調節材料的作用被驗證……”
    “我們——”
    “——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