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萌萌噠的騰雲-1型,兩種方案,張碩:都不行!
字數:8177 加入書籤
一路上,劉誌文說了一大堆小型飛船的缺點。
“要求可真高……”
張碩暗自感歎一句,“計劃速度也快。小型飛船樣機才剛剛建好,連試飛都沒有過,就準備大型飛船計劃了。”
在空軍的飛行器研究來說,速度確實也是正常的。
比如,戰鬥機。
上一代的戰鬥機還在研發中,下一代戰鬥機已經開始設計了。
這才是正常情況。
不管是航天領域,還是軍事領域,每一項技術都是這樣的,計劃要盡早的啟動,才能一代又一代的更新。
但實際上,小型飛船的性能已經很好了。
騰雲1型可以搭載14枚導彈,劉誌文說是數量少,但張碩卻知道,掛彈數量就隻是設計的原因而已。
飛行器掛彈能力,看的不是導彈數量,而是總重量。
張碩對於騰雲1型還不了解,但騰雲1型以孟誌林團隊的研究為基礎,掛彈總重量應該會在40噸到70噸之間。
這個掛彈能力已經相當誇張了。
比如,B2轟炸機,掛彈重量也不過二十多噸而已。
騰雲1型隻比B2轟炸機雙翼展開寬度大一點,多出兩倍、三倍的掛彈能力,絕對是相當驚人了。
所謂‘可攜帶14枚導彈’,也隻不過是設計的原因,而導彈和導彈是不同的。
超爆炸彈的重量可以達到幾噸,有些甚至達到十幾噸;氫彈的重量在三十噸左右;普通的核彈、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重量在1到2噸之間。
戰鬥機,轟炸機都會攜帶各類的導彈。
騰雲1型也必定會攜帶各類導彈來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核巡航導彈、空對地導彈,肯定會在設計之列。
以騰雲1型的高空性能來說,所攜帶的一定都是超高端的導彈。
導彈越是高端,一般來說,導彈的重量就會越大。
‘14枚高端導彈’和‘14枚普通導彈’存在非常巨大的區別,也許其中有超高音速導彈也說不定。
當然,劉誌文說的問題也是存在的。
小型飛船確實有很多不足之處,最主要體現的兩點,一個是空間不足。
空間不足就無法裝配超大型的設備,比如超高精度的雷達設備。
飛船的駕駛艙也需要高端設備來維持運轉,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維持駕駛艙運轉的設備都會差一些。
另一點更加重要,加速度,也就是飛船的靈活性。
騰雲1型依舊采用電動機的扇葉來推動,扇葉推動空氣所產生的推力有限,再加上小型飛船100多噸的重量,飛船的靈敏性自然是有待提高。
加速度慢,也就是靈敏性差。
靈敏性,不僅僅是加速度的問題,也代表著安全性。
如果靈敏性足夠高,也就是速度夠快,就可以短暫的低空飛行,否則就隻能長期徘徊在高空,再加上高空停留時間有限,作戰能力就大大受到了限製。
另外,靈敏度不高也影響到自身的安全問題。
一些戰鬥機的對空導彈可能會產生威脅,尤其是帶有追蹤功能的導彈,飛船的加速度不夠,就等於是一個活靶子,隻能以所攜帶的武器來進行防護,但防護武器數量是有限的,就不能保證絕對的安全。
他們一路說著,也來到了小型飛船的裝配間。
張碩一進門就看到了頗有震撼力的場景,超大型的銀白色環狀管道出現在眼前,環狀管道下方有好多支架撐著,最中心位置是銀白色半球形狀,半球的四周伸出了六個像蜘蛛腿一樣的支撐,最下方還有幾個伸出來的葉片,也就是下方的電動推力機。
這一幕看起來很有震撼力,充滿了科幻色彩。
同時還有一些……萌萌的。
張碩整體的看了一下,感覺主要是中心環狀管道太粗了,包括頂部的雷達,飛船也隻有十幾米高,中間環形管道的直徑就超過四米,巨大的體積仿佛占據了大半空間,仿佛就是一個‘吃胖了’的飛碟。
他給劉誌文說了一下。
劉誌文琢磨著笑道,“吃胖了的飛碟?這個形容……還真是很形象。”
“一起上去吧!”
他們沿著樓梯口走到了二層。
二層就有十幾米高了,已經在換裝管道的上方。
從上方看過去,能很清晰的看到橢球型的駕駛艙,雷達以及其他設施則是安裝在駕駛艙後貼近環狀管道位置。
這樣一看就知道,騰雲1型還是有明確方向的,而不是圓形,沒有固定方向。
駕駛艙整體是橢球型的,但設計也考慮到了美觀,和超大的環狀管道搭配在一起,讓人感覺很協調。
“設計的真不錯啊!”
“了不起……”
張碩看了好半天,給了個肯定的評價。
劉誌文也有些得意,“這是很多專家一起設計的,而且改了十幾次。”
“各個位置都改過,就比如,看駕駛艙的艙蓋。”他指著駕駛艙方向,道,“最開始是圓球的設計,在最中心位置,這是最完美的設計,和飛船能形成一個整體。”
“但是後來就考慮,駕駛員不能坐的那麽靠後,還是在前麵比較好,把設備都放後麵。”
“後來就改成了橢球的設計,但問題是橢球和飛船不搭,之後又改了幾次,看起來才順眼一些。”
他繼續說著,“整個飛船的設計,最開始的想法也很超前。”
“設計院的周鵬教授,提了一個非常有創新的方案,他說一切都采用環形設計,而且把引力係統和電池係統分開,然後讓外麵可以不斷旋轉,而且是快速旋轉。”
“到時候,就像是傳說中的飛碟一樣,整個飛船能夠不斷的旋轉。”
“在環中管道的外麵添加幾個撥動的翼,就可以在轉動的過程中改變方向,那麽就隻需要一個固定方向的推力,就可以讓整個飛船隨意飛行,而且變得很靈活。”
劉誌文說著遺憾的搖了搖頭,“這個設計我們考慮過,最終放棄了。”
張碩插了一句,“是需要解決的難題太多了吧?”
“張院士,你是看得出來啊!”
劉誌文道,“那樣的設計,聽起來很完美,但要求太高、太超前。”
“平衡係統、電子係統,甚至是環狀管道轉動本身,都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們計算過,連電力都支持不了,環狀管道太重了。”
“這個角度上來說,能轉的飛碟……可能是騙人的啊……”
“也許是技術還沒達到那種程度。”
張碩笑道,“這個設計確實很有意思,會讓飛船很靈活,轉向的時候,軌道和轉速、高度都有關係,雷達也無法測定計算,而且,單向推力會讓飛船更靈活。”
“最大的問題還是反重力係統太龐大,以後技術改善,也許就能支持了。”
“希望能看到那一天吧。”
劉誌文說著忽然反應過來,看向張碩道,“張院士,引力技術就是你的研究,你覺得技術還能改善嗎?”
“當然能了。”
張碩說的非常肯定,“引力技術才出現了幾年,不管是基礎理論、技術研究,都隻是剛剛開始而已,以後技術肯定會提升。”
“那我可太期待了。”
劉誌文笑道,“現在的騰雲1肯定不行了,也許騰雲2、騰雲3,有希望吧。”
在參觀完騰雲1型飛船以後,劉誌文就帶著張碩離開裝配間,去了一公裏外的基地,路上又說著大型飛船的設計問題。
“騰雲1型,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靈活性是個大問題。”
“引力飛船,這麽高端的東西,我們肯定希望永遠不會被擊落。”他說著補充一句,“最少不會被常規武器擊落,新物理科技不在其列。”
他是想到了離子炮。
普通人都知道離子對空武器,劉誌文了解的更多。
離子炮發射出去以後,短短幾秒內就能擊中衛星。
換做是幾萬米高空,一秒肯定是足夠了。
如此短的時間,任何飛行器都不可能反應過來,駕駛員還沒意識到危險,飛行器就已經被擊中了。
所以無法被擊落,隻能針對常規武器。
他繼續說道,“大型飛船可以裝載高功率的空壓電機,就可以讓飛船更加的靈活。”
“同時,還能裝配高端的雷達設施、完善的防護作戰設施,比如,激光武器。”
“單說靈活性,(飛船)太重了,肯定趕不上戰鬥機,但幾萬米的高空,也足以保證安全了。”
他們說著已經來到了基地。
說是基地,其實就是靠山的幾排房子,其中有個兩層的辦公樓,看起來也很簡陋。
基地有很多人進進出出的。
好多人見到劉誌文打招呼,隨後注意到張碩,頓時驚訝的喊一聲,“張碩院士!”
“還真是……”
“張碩院士,歡迎啊,歡迎來我們這邊參觀、考察!”
每個人都表現的很熱情。
在好多人心目中,張碩就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
張碩也熱情的回應了幾句,隨後就和劉誌文以及其他幾個研究員,一起進了一間大一點的房間。
劉誌文拿出了好幾份資料遞給張碩,隨後和其他人一起簡單進行了講解。
擺在桌上的資料,都是和大型飛船設計有關的內容。
他們對於大型飛輪的設計已經有研究了,主要的設計方案有兩個。
一個是設計超大型球型飛船。
簡單來理解,就是把騰雲1型變大,建造大型的引力裝置,下方可以采用大型氫彈電池或是幾個氫彈電池一起運轉的設計。
第二個方案是長形的飛船設計。
長型設計,可以理解為把連續幾個騰雲1型呈直線排列連接在一起。
比如,五個。
五個騰雲1型飛船連接,就有五台氫彈電池帶動,不管是上方還是下方的空間,都會變得大很多。
氫彈電池的兩側,則可以裝配幾台大型空壓電機。
劉誌文解釋道,“兩個方案,我們都有研究。”
“五台氫彈電池,足夠支持空壓電機運轉,上方的空間也足夠裝配高端雷達設備,並滿足各種其他需求。”
“武器係統也會完善,掛彈能力超過200噸。”
“上方有足夠大的空間,甚至可以攜帶大量的無人機,無人機可以高空投擲,也豐富了未來的作戰手段……”
他連續說了很多。
其他人跟著想象一下,都覺得大型飛船很完美。
那將會是個天空堡壘般的存在。
張碩聽著也不斷點頭,最後思考了一番,說道,“你們更傾向於第二種方案,對吧?”
“對。”
其他人都一起點頭。
劉誌文道,“所以我想問一下,引力技術是不是支持,我們主要考慮到引力場的穩定和協調的問題。”
“即便是同樣強度製造的引力場,會不會有不協調的問題?比如強度存在微小的差別?又或者迭加會不會產生問題?”
“這些,我們不太清楚……”
劉誌文說完目光灼灼的看著張碩,他是希望能得到肯定的答案。
他失望了。
“不行。”
張碩很明確的搖頭,“至少暫時不行,這方麵的研究還不透徹。”
他注意到其他人失望的眼神,解釋道,“引力場迭加的研究還很少,但我可以明確的說,這樣的設計會出問題。”
“為什麽?”劉成文頓時問道。
張碩站了起來,開口道,“我們的研究發現,引力場邊緣位置存在一層膜,這層膜是引力快速上升的位置。”
“這層膜對於物質是有作用的,而且對於金屬,我的意思是說,金屬長時間處在引力場邊緣,有可能會快速疲勞。”
“這一點還沒有實驗證明,但是已經有團隊在研究了。”
“所以目前來說,這個設計肯定不行,有很大風險。”
劉成文凝住眉頭,其他人也都帶著鬱悶思考著。
他們是傾向於第二種方案的。
第二種長型飛船的設計,看起來安全又可靠,而且長型的飛船有很多技術、很多設計可以參考。
結果,不行?
那麽隻能選擇第一種方案了?
“第一種方案也不行!”
張碩繼續否定道,“騰雲1放大,也就是引力裝置放大,理論和技術上都有問題。”
“管道增大會讓磁場範圍需求增大,但這並不能製造同樣倍率覆蓋範圍的引力場。”
“騰雲1放大的設計,暫時根本不可能實現。”
“除非未來引力技術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