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騰雲-1,試飛!張碩:這簡直是太low了!
字數:9128 加入書籤
“兩個方案都被否定了!”
“場力迭加不行,迭加位置會對設備材料造成破壞,會帶來安全風險。”
“放大場力,幹脆根本行不通……”
“這怎麽辦?”
等張碩說完了以後,辦公室裏的人都討論起來。
劉誌文感到很無奈,他把問題拋給了張碩,“豈不是說,大型的飛船根本造不出來?”
“你們的方案肯定行不通。”
張碩道,“目前的技術是這樣的,但也不要悲觀,技術是會慢慢研究提升的。”
“引力製造是新技術,可研究的方向還有很多,包括擴大場地範圍,也包括增加強度。”
“另外,引力場的交叉也需要研究啊,而且是一個大方向,後續技術轉化需要很多測定數據支持。”
兩個方案都行不通,讓劉誌文等人感到非常的鬱悶。
之前他們在方案設計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完全沒有想到會在引力技術上卡住。
他們是研究飛行器設計的,最基礎的引力技術也隻有一些專業技術人員,並不是最專業的、參與引力技術研發的研究員,否則方案上也不會犯這麽大的錯誤。
張碩倒是沒覺得什麽。
他最開始聽到劉誌文說起,要設計大型飛船的時候,就感覺有點行不通,還想著對方有什麽非常奇妙的方案,結果卻出現了引力技術不了解的問題。
當然,這也無可厚非。
在上一次研究之前,他也不知道引力場最外層存在一層膜,還會對材料、設備造成破壞性的影響。
張碩倒是覺得大型飛船早晚會研究設計出來,因為技術是會慢慢提升的。
就像是計算機,最開始的時候,計算機可是個大塊頭,運算速度也慢的可憐。
現在的計算機都非常輕便,運行速度也非常快,就是技術得到了大大提升。
引力技術才剛剛起步,專業研究團隊很少,直白來說,就隻有兩個團隊知道最高端的引力技術,並從事專業的研究工作。
一個是他的實驗組,另一個是科技工業局旗下的項目組。
科技工業局旗下的項目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穩定引力技術,並給其他研究組支持上,而不是去增強改善技術,他們也沒有足夠多的理論人員。
他的實驗組,也隻是剛重啟研究而已。
其他了解引力技術的團隊,包括軍方項目組、飛行器組等,都隻是以引力技術為基礎做其他技術研究。
這也是因為,引力技術的研究門檻太高了。
另外,現有的引力技術已經能支持各領域的應用,暫時也沒有提升技術的需求。
大型飛船,就不一樣了。
大型飛船的製造,必須要有更高端的引力技術,必須讓技術得到一定的升級,才能夠支持設計研發。
在後續的技術研究上,張碩也非常有信心,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氚元素的實驗。
在媒介材料中添加氚元素以後,就製造出了不斷周期性變化的引力場,而周期性變化和氚元素跟著其他媒介材料一起不斷運動有關。
如果利用某一項技術讓氚元素達到‘某種靜止’,是不是就能改變周期性變化的特定?
到時候,就能製造出三倍以上地球引力的引力場。
引力場強度,就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這個強度是相當驚人的,而且實用性非常高。
有了三倍地球引力的場力以後,飛船動力就根本不是問題,不需要什麽電動機扇葉,也不需要什麽空壓電機,直接就是以高倍率引力場驅動。
飛船向上擁有20米/s的加速度,轉換場地方向,橫向就能擁有30米/s的加速度。
最大的好處,引力加速無視質量。
飛船的靈活性受限的一大原因就是飛船的質量太高,騰雲1型都有一百噸以上,要靈活起來需求的推力太大。
相對質量來說,外在擠壓空氣的推力效果非常差。
如果知道大型的飛船就更是如此了,幾百噸、上千噸的大型飛船,即便是幾台空壓電機一起上,也很難真正靈活起來。
外在的推力太高,也會對飛船本身造成影響。
外在推力,也就是局部產生的力,推力太大可能會讓飛船無法承受,甚至會在加速的一瞬間解體。
這就像是人體一樣。
人體所能承受的加速度是有限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加速度是外力帶來的,單側受力強度太高就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引力,就不同了。
引力作用於物質的內外,飛船會整體上的受力,就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在場力覆蓋範圍上,也已經有了理論和實驗數據支持。
同樣的媒介材料下,所製造的引力場覆蓋範圍和媒介材料的密度有關,密度越高場地覆蓋範圍就越大。
當然,高密度也會產生高熱和高壓,會給環轉管道內部帶來壓力。
但理論和實驗驗證都有了,技術上的突破也隻是時間問題。
總之,想要研發大型飛船,就必須要等引力技術有突破。
劉誌文以及其他人都感到有些失落。
兩個方案都被否定,也就代表大型飛船計劃暫時隻能擱置。
雖然張碩說等引力技術突破,就可以著手設計大型的飛船,但技術突破要多久呢?
這樣一項技術,幾年之內有個突破就很了不起了,而且突破不一定是質的,也許就隻是略微增加一些強度。
最終要等多久?
幾年之內,有希望嗎?
“看來重心還是要放在騰雲1上……”劉誌文搖頭歎道。
張碩笑道,“不是馬上要試飛了嗎?我過來就是看試飛的。”
“對、對。”
劉誌文重新打起精神,對其他人說道,“大型飛船的問題先擱置,我們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
“騰雲1的試飛非常重要,到時候會有老師團隊到來。”
“我們可不能關鍵時刻掉鏈子!”
……
張碩確實是來看試飛的,至於大型飛船的設計方案,能解決就幫忙解決一下。
不能,就隻能等待了。
實際上,來之前也沒抱什麽希望,因為引力技術要研究的內容還有很多,就連他們都沒有完全吃透,沒有足夠技術底蘊的情況下,貿然的開啟大型計劃風險太大了。
騰雲1型的試飛,已經近在眼前了。
兩天之後,老師團隊到來。
這次來的大多都是軍方的老師,領頭的朱老師、鄭老師,也是高級的老師,都和張碩很熟悉了。
朱老師、鄭老師對騰雲1型相關工作非常重視。
等到了基地以後,馬上就去了裝配間,並問了好多和飛船有關的問題。
劉誌文不斷的介紹著。
張碩則是跟在旁邊,老師們有引力技術、電池技術的問題就會問他。
中午,張碩和老師們一起用餐。
在休息片刻後,就被通知去基地外的小廣場。
等張碩來到小廣場的時候,外圍已經聚了不少人,劉誌文也在其中,他和朱老師站在一起,也不斷匯報著工作。
劉誌文明顯表現的很緊張。
飛船試飛,也是對於騰雲1型研發工作的檢驗。
在等待片刻以後,有個穿著飛行員服裝的青年人走了出來,他昂首挺胸的臉上帶著堅毅和自信。
“翟勇!”
“非常優秀的飛行員,還經過了半年多的訓練。”
有個叫‘李明’的技術組長,就站在張碩旁邊解釋道,“孟誌林教授的研究開始,軍方已經在培養引力飛船駕駛員了。”
“最主要不是操作,操作上很簡單,而且有地麵控製,一般都不會出問題。”
“最難的是引力適應,就像是宇航員一樣,要一直處在類似於失重的狀態。”
“翟勇是其中表現最優秀的……”
張碩聽罷琢磨了一下,開口問道,“為什麽不找個宇航員?”
“當時也是這麽想的,有宇航員加入訓練,但是宇航員的應急操作上比不上飛行員,而且,宇航員數量很少。”
李明道,“咱們國家的宇航員都是寶貝,一個個還都是高端的工程人員。”
“而且,騰雲1型是飛行器,上麵要掛彈的,是會投入戰鬥的,暫時也不需要長期懸浮在,還是飛行員專業對口一些。”
張碩了然的點頭。
兩人正說話的時候,騰雲1飛船已經慢慢被推到了廣場上。
在飛船停下來之後,立刻就有一大堆的工作人員上前把支架拆走。
飛船自身的六角支架,已經啟動並支撐在地麵上,拆卸工作結束以後,飛船就靜立在廣場中央。
“報告!”
“準備工作結束,請指示!”
劉誌文上前做了報告,翟勇則站在旁邊行者軍力。
朱老師過去和翟勇說了幾句,大體就是鼓勵他認真完成任務。
之後翟勇就走向了飛船,飛船一側艙門打開,延伸出一個梯子,他順著梯子怕了上去,隨後梯子被收回艙門關閉。
過了大概有十幾分鍾,飛船預熱啟動結束,劉誌文報告說可以開始。
“開始吧!”
朱老師直接做出指示。
“點火、起飛!”
伴隨著一聲令下,好多人還以為會聽到什麽聲音,又或者看到非常下方的葉片煽動,但實際上什麽都沒有,飛船就在一片安靜之下離開了地麵。
“——!!”
“直接飛起來了?”
“就這樣飛了?”
好多不了解技術的人,都不由得發出了驚呼。
眼前的場景太驚人了。
有著萌萌外形的騰雲1型飛船,在一片安靜中就脫離了地麵,中途沒有發出任何的聲音,至少廣場外側是聽不到的。
下放的葉片,也就是螺旋槳也沒有動。
怎麽飛起來了?
“引力技術!”
有專業人員解釋道,“飛船的引力場強度是1.13倍地球引力,開啟引力場就能直接上升起飛了。”
“下放的電動螺旋槳,能增加上升速度,但隻是試飛,沒必要那麽快。”
即便是有專業的解釋,很多不了解的人還是感覺非常驚訝。
飛船,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就直接脫離地麵上升,看起來甚至有些詭異,就像是科幻電影中的外星飛船一樣。
最主要是,一點聲音都沒有,看起來甚至有些詭異。
飛船的加速度不快,也隻有1.3米/s,但不斷的上升速度還是越來越快。
最開始是慢慢的脫離地麵,後來就感覺是快速上升,一直到了百米高空以上,下方螺旋槳方向旋轉讓飛船開始減速,最後穩定懸浮在了空上。
“高度,307米!”
劉誌文報告了一個數據。
雖然是在三百米的空中,但因為飛船的大塊頭,就讓人感覺是近在眼前。
下一步,就是單向飛行。
飛船單側門開啟並伸出了也給大型螺旋槳,螺旋槳展開以後,就開始不斷加速轉動,並讓飛船朝著一側飛行。
飛船的起飛過程科幻感十足,讓人感覺技術高大上。
現在的橫向飛行則是大大拉低了B格,螺旋槳帶動的飛行,怎麽看也高端不到哪裏去,甚至讓好多人都覺得有些太low了。
震撼感,一下子就沒有了。
這種對比實在是太過明顯,就連朱老師都忍不住看向劉誌文,並說了句,“動力係統還是要研究一下啊……”
劉誌文也覺得很尷尬。
這麽高端的引力技術,結果就隻能用螺旋槳帶動橫向飛行……
“暫時沒辦法啊!”
劉誌文苦笑道,“我們想改進。最好的方案是使用空壓電機,但空壓電機需要很高的電力,單個氫彈電池帶不動。”
“所以我們想設計大型的飛船,但技術上暫時不支持……”
他說著還看向了張碩。
張碩走過去,思索著開口問道,“劉教授,你們有沒有想過用引力驅動?”
“引力驅動?橫向?”
劉誌文皺住了眉頭,向上飛行就是引力驅動,橫向還是靠引力?
“張院士,你的意思是說,讓飛船斜著飛……?”
“對。”
張碩點點頭,“孟誌林團隊研究的過程中,就考慮過這種設計。”
劉誌文馬上提出了難點,“但是,要研究全新的平衡係統,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有很多……”
“這些就是你們解決了。”
張碩抿了抿嘴,方向已經拿了出來,技術上當然是研究團隊的事情。
當然,劉誌文說的難點確實存在,要解決也是非常複雜的,同時傾斜度高加速度快,同時也會對平衡係統有很大要求。
“還可以有一種方案。”
張碩思索著繼續道,“如果引力係統能縮小,同時不降低場力範圍,就可以安裝在飛船內部。”
“環狀管道可以不斷控製轉動,就可以隨意調節引力場方向。”
“動力,也就不是問題了。”
朱老師頓時問道,“張院士,可以實現嗎?”
“目前不行,技術還要研究。”張碩搖了搖頭。
劉誌文聽著苦笑道,“研究……這很難吧?擴大引力覆蓋範圍,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感覺十年內……”
“不可能!”
朱老師一聽頓時有些失望。
張碩抬起頭看著空中的騰雲1,暗自琢磨著回去就研究一下。
這樣的引力飛船實在是太low了。
螺旋槳動力,簡直是糟蹋了高端的引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