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第三輪改革

字數:4889   加入書籤

A+A-


    隨著趙昕的家訪,後麵也是越來越多的人圍了上來。
    畢竟黎元軍都是住在一塊的,這誰家死了人,然後趙昕到了誰家。
    這家家戶戶肯定都很清楚。
    趙昕也是順著這家長子的話,問眾人道:“你們覺不覺得,家裏已經死了一個人,還讓他的長子去繼續當兵,很過分?”
    眾人一開始自然是沉默的。
    然後趙昕便道:“可是我也沒有辦法啊。”
    “我也是我爹爹的長子,然而隻要國家、百姓有需要,我也得去。”
    “正如前些時候,我曾跟範仲淹討論過,所謂國家的國字,就是用兵戈守衛一方疆土。”
    “那麽誰來當這個兵戈?”
    “誰來做這吃苦不討好的事?”
    “肯定有人會覺得,別人誰愛去誰去。”
    “可若是人人都這麽想,那國將不國。”
    “所有人便都會變成一盤散沙。”
    “到時候,一旦有外敵入侵,比如說,遼國入侵,或者是西夏入侵,屆時天下一定是生靈塗炭。”
    “到時候不單單是我,就連你們,能不能活得下來,都很難說。”
    “然後可能有的人就會說,這很不公平,為何我們要保護別人,保護別人的疆土。”
    “確實!別人又不是你們的家人,這疆土,也不是你們的疆土。”
    “你們當然可以不用去保護。”
    “但是,你們不去保護,那就等於是白白地把這個機會,都讓給了別人。”
    “開國功臣之所以能成為開國功臣,就是因為他們當過兵。”
    “開國功臣的後代,之所以能當貴族,也是因為他們的爹爹,他們的大爹爹,曾經為國家拋過頭顱,撒過熱血。”
    “而你們之所以隻能當普通百姓,就是因為你們的爹爹,你們的大爹爹,曾經在戰亂的時候,沒有好好地把握住機會,還在那裏種地。”
    “說了這麽多,隻是希望你們當中的一些人,可能還是不是很理解,為何自己要當兵的。如今給你們一個參考。”
    “當兵,你的命便攥在你們自己的手裏。若是當好了,還能對子孫有所蔭庇。而不當兵,你就隻能是等著朝廷來收稅,然後一場天災人禍,你們說不定又要重新回到從前。”
    “當兵,對你們的個人、你們的家庭來說,是為子孫後代著想。”
    “對國家來說,護國安邦,這也是無上的光榮。”
    “而且你們為國家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你們的祖國,也不可能不放在眼裏。”
    “當然了!”
    “這都是從利益的層麵來說的。”
    “其實說句心裏話,我也不希望有打仗,我也不希望有人當兵,還有有人因為當兵,而離開。”
    “可活在這個世上,就是這麽地無奈。”
    “你不當,有的是人當,而且別人當了,就能過來隨意地欺辱你。”
    “你隻能是自己先當了,才能防著別人。”
    “都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好吧!話就說到這吧!”
    “我畢竟是一個開明的人,其實你們誰若是不想當兵,覺得條件太苛刻了,也可以直接說。”
    “今後……我會讓人在這立一個信箱。”
    “你們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向我提。”
    ……
    在探望完之後所有人後。
    接下來……
    趙昕覺得,也該是時候,進行第三輪的改革了。
    那就是預備役製度。
    畢竟打仗就會有折損。
    如若不能及時地進行補充,就會對軍隊的戰鬥力造成很大的影響。
    當然!
    你光讓人家去當預備役,不給點好處,自然也是不行的。
    那就這樣!
    以後,誰家生了兒子,送三頭羊,生了女兒的,送三頭豬。
    長子結婚,官府幫忙適當地出一部分的彩禮。
    而且……
    原則上來說,采取嫡長子充當預備役的製度。
    若是有特殊情況,則酌情按特殊情況來處理。
    比如說,要是家裏沒有兒子的。
    那就必須特事特辦。
    又或者是若是嫡長子是生下來就殘疾的,體弱多病,無法當兵的。
    那到時候也得想想其他的解決的辦法。
    充當預備役以後,按月發放俸祿。
    這就等於是世世代代的職業兵。
    隻不過……
    這個職業兵也不是固定的。
    可以進來,也可以退出,沒有朱元璋的軍戶製度的強製性。
    像是這樣的事,自然是要拿出來,跟趙珣等人商量,等商量完以後,再拿到三千三百人的大會上去說。
    緊接著還得看三千三百人的反饋如何,若是還需要調整,那就接著調整。
    隻能說……
    經過這第三輪的改革後,這黎元軍,也是一下子便多出了差不多一倍的預備役。
    趙昕也是將之命名為黎元童子軍。
    平常的訓練,就按照後世軍訓的來。
    至於說正式的訓練,由於不少人年齡都不夠,那就再緩緩。
    還有一些年齡已經夠了的。
    則專門分出來,又分出來一支小隊。
    若是黎元軍缺人,經過訓練後,便可以補進去。
    當然!
    這裏也有一個問題。
    若缺了就補,那萬一父子都同在軍營又當如何?
    因此……
    這裏頭還有很多的細節需要調整。
    完了……
    再建一個軍事學校。
    沒事的話,就讓趙珣去給他們上上課。
    或者是請資深的老兵,給他們傳授傳授戰場上的經驗。
    至於上學的時間,就按照糧食種植、收獲的時間,給他們安排假期。
    其他時間,都去上課,另外,還給放周六日。
    相比起正規的黎元軍來說,假期要更多。
    而這預備役一擴充。
    顯然,壓力也是來到了趙昕這邊。
    因為就算是一個月隻給他們一貫作為俸祿,那一個兵一年也得十二貫。
    按照滿編三千人算,一年就得三萬六千貫。
    這國防開支,最好是要占國家收入的多少比例才合適?
    反正……
    現如今的大宋,就是占到了五分之四。
    甚至……
    這每年的軍費、軍賞,很多錢都還是從內庫裏出的。
    而且一旦有什麽災荒,就得內庫出錢。
    因為朝廷根本就沒剩下多少錢。
    趙昕自然不能走這樣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