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回島
字數:3169 加入書籤
三國之掙紮求活!
萬震的一番話讓甘述父子以及顧譚三人提起了很大的興趣,甘述父子原先是從甘莘來往的信件中得出馬淳在崖洲島勢力龐大,可能有自立之心,所以甘昌才斷然決定離開京城,避禍南疆。
而顧譚等人幾乎已經對朝廷以及孫權心如死灰,江南士子流放交州等於被判死緩,絕無可能再活著回來了。當年虞翻那麽大的名氣,還是大吳開國功臣,尚且因為直言犯上,被孫權流放交州,最後老死邊地。何況他們隻是二三代的子弟,更加不可能在孫權手裏複出。
顧譚三人是抱著必死的心情前往崖洲島,內心當然極度低落。可是在萬震的話裏,他們得知天下竟然有這麽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作為還有點良知的士人,當然想要前去見識一下。
顧氏兄弟的祖父顧雍少年時師從於漢末大儒蔡邕,蔡邕是經史大家,為人忠直,是有名的道德之士。顧雍當年深得老師蔡邕的欣賞,為其取名為雍,與自己的名同音,就說明他對這個弟子非常看重,認為顧雍此人性格與其相似。
而顧雍這一生確實是少有的賢臣,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輔正之詞。後世《唐會要》將顧雍等八人評為“魏晉八君子”。
顧雍是個正人君子,兩個孫子顧譚、顧承也深得其祖之風。顧譚少年時還有些跳脫,和祖父顧雍參加孫權的宴會,喝高了當庭起舞,被顧雍狠狠的訓斥了一頓,之後就變得穩重起來,為人處世和顧雍極為相似。
張休的父親張昭就不用說了,江東二張之一,孫策時江東政務皆出其手,以至於當時天下諸侯還以為江東主人是張昭而非孫策。
這老頭性格倔強,認定的事情絕不回頭,一輩子為了孫氏殫精竭慮,是東吳首屈一指的文臣。隻是因為當初勸孫權投降曹操而留下了汙點,以至於很多小說家對他評價不是很高。
張休也繼承了父親張昭的性格,對朝中看不慣的人和事時常要上書指責。特別是中書令孫宏,他尤為看不上,認為孫宏是個奸詐小人,不該擔任中書令這個高位。以至於全琮父子誣告他們冒領軍功的時候,孫宏趁機在孫權麵前進了讒言,才讓孫權下詔將他們流放交州。
這幾個人在東吳朝堂上還算是保留著士人的風骨,可惜忠臣賢士往往得不到善終。
隨後的幾日,被萬震的話提起興趣的這幾個人心思活泛了許多,不僅拉著萬震打聽崖洲島治理的細節,還不時的找那些船上的水手船員閑聊。
馬淳沒有阻止他們,還特意告訴手下們,對於顧譚他們的詢問,盡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甚至很多萬震不熟悉的事物,他也會親自向幾人解說,絕不藏私。
他是起了愛才之心,就像甘昌一樣,這些人熟知天下局勢,對士族階層非常了解。如果能把他們收服,並且認可自己在崖洲島的一套治政模式,那麽將來對自己奪取天下會減少很多阻力。
以他原先的想法,占有大量土地資源的世家大族以及地方豪強都屬於必須消滅的階層。但如果在甘氏父子以及顧、張二氏的幫助下,能夠找到相對和平的解決模式,他馬淳也一定會欣然接受的。
偉人曾經說過做任何和人相關的工作,都要學會去研究利益的一致性,根據一致性程度,以又團結又鬥爭的原則去發展結積極分子,爭取中間分子,影響或者說孤立少數頑固分子,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以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統一戰線工作的方法。
偉人的話,同樣也適用於任何一個時代,在這個三國亂世,一樣也非常適合。甘氏這些人,本質上還是屬於傳統士人,儒家思想深深的烙刻在他們心裏,對百姓苦難生活也報有一絲同情的心理。
在與馬淳的交談中也流露出想要結束亂世,建立大一統國家的渴望,同時還有對這個時代三國治政模式優劣的思考。
他們有自己的曆史局限性,所以家族理念非常強烈,往往不自覺的先考慮家,再考慮國。所以對於目前各國情況的推演,讓他們悲哀的發現,國家即使統一,那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已成為曆史的必然。
但是馬淳卻在討論中提出了另一個方向,馬淳認為,農業社會國家,土地資源成了國家分合的唯一原因。土地一旦集中在少數人群當中,那麽掌握這些人類賴以生存唯一資源的人群必然會極大的膨脹權力欲望,以至於挑戰皇權,問鼎至尊。
漢末軍閥混戰,割據遍地,就是因為那些地方長官完全掌握了本地所有資源,有兵有糧的情況下,我為何要聽中央朝廷的指令?
而東吳為何會時常爆發地方豪強的叛亂?各大世家可以聯合起來杯葛皇權?就是由於地方豪強和世族有著自己大量的土地人口,私人武裝部曲世襲,讓他們有信心可以直麵皇權不聽號令。
要不是南魯之爭導致了世族互相對立,朝野內外分成兩黨互相攻訐,甚至互相近讒言迫害對方。顧譚一時激動,在朝會上高呼道:“陛下,讒言其興乎!”,引發對立派係群起而攻,才導致了像顧氏、張氏這樣的世族被孫權趁勢一舉拿下。否則的話,孫權根本不可能對付得了江東世族。
所以馬淳認為,在沒有其他產業能夠動搖土地資源這個唯一生存條件的情況下,要維護國家一統,保證百姓安居樂業,必須阻止土地流動,將土地資源掌握在國家手裏。
馬淳在崖洲島秉承了這個理念,他可以允許島內所有人開設工坊,鼓勵工商,並且保護這些勤勞致富的百姓,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是他不允許土地買賣,堅持永業田和職田的區分,每家每戶土地是有定規的,許少不許多。
如果有百姓拋荒,縣寺就會回收該戶的土地,並給予一定的處罰,直到改過才會再度分配土地。這些法規他異常堅持,把它們寫入崖洲島鐵律,決不允許任何人更改。
土地國有,不許買賣;學齡兒童五年義務教育製;以及絕不拋棄一個崖洲島百姓。這三條鐵律成為崖洲島立島基礎法律,所有人必須無條件遵守。
馬淳的治政理念引起了眾人的激烈討論,顧譚幾人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見解,馬淳當做學術討論一一回應。隻不過由於顧譚他們沒有實質性的接觸過崖洲島,很多討論也隻是停留在思想層麵上。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條件”,馬淳相信,隻要他們到了島上,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就這樣,大家在激烈的討論中不知不覺的度過了旅途時光,七月初一回到了崖洲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