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天理》

字數:3535   加入書籤

A+A-




    三國之掙紮求活!
    馬淳收了阮籍叔侄和劉伶三人後非常開心,陪同的越國臣屬紛紛上前祝賀,讓譙氏兄弟和陳壽羨慕不已。
    不過馬淳也沒忘了他們幾人,要知道裏麵還有一個史家大牛在呢。於是便讓他們以遊學的名義加入越學院,成為一名研究生,攻讀學院各家學說,以備將來量才使用。
    越學院作為越國最高等級的學術研究中心和高等人才培養機構,裏麵分為四個等級。
    最高等級是掌院祭酒,由馬淳兼任,實際上負責一切事物的是國相、假祭酒謝讚。其下就是教授,由各類學說最權威的人士擔任,但是目前大部分權威人士並沒有來越國,所以基本空缺。隻有道家開創丹道靈寶派的仙翁葛玄被授予了教授之職。
    在下麵就是擁有極高學術能力的博士,目前除了新加入的阮籍三人,還有馬淳弟子,科學院院長胡建,以及越國農學第一人周良,還有越國醫署醫正董建、葛玄弟子鄭隱四人。
    最後就是那些有誌於學術研究,天資優異,在各個學校中考核最優的年輕人作為研究生入院學習。將來或量才使用,進入越國各個部門為官,或留在越學院成為博士,深入研究各派學術。
    這一年多來,自從崖洲軍擊敗東吳七萬平叛大軍,遼東又擊退司馬懿親率的大軍,並且被東吳朝廷割地而成越國。除了地處南疆的越國本土,遼東這邊也時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士進入。
    這些人大多是各國不得誌的底層士人,比如前麵來到崖洲島的竹林七賢當中的阮籍叔侄和劉伶。還有長安人氾國,乃是前漢黃門侍郎氾勝之的後人,農家學派的當代傳人。
    氾勝之所編著的《氾勝之書》,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中遊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而聞名於世。
    農家因為偏重耕種,與底層百姓混在一起,很少有讀書做官的門人子弟。當年氾勝之也是以儒轉農才會編著農書《氾勝之書》,到了氾國這一代,更是幾乎與老農無異。
    遼東刺史萬震知道老師馬淳看重各種學術人才,見農家傳人氾國率家中子弟來投,不敢怠慢,派專人護送氾國一行人南下崖洲島,進入科學院任職。
    隨後崖州越學院成立,氾國也在學院裏擔任博士,據說這個就讀過《泛勝之書》,隻知耕種,連《論語》都沒學過的老頭,最有希望繼仙翁葛玄之後擔任教授之職。
    除此之外,前來越國的名士幾乎很少。畢竟這些名士幾乎都是各大豪門世家子弟,越國不許豪門占有大量土地的政策,讓這些名士望而卻步,打內心裏就不願投奔越國。
    南下越國最多的還是東吳那些沒落士族的子弟。在經過南魯黨爭之後,很多家族被孫權借機打掉了不少,抄家滅族的也不在少數。這些家族幸存的子弟為了生存,隻好流落各處。越國成了他們最後的希望,紛紛南下崖洲島,希望在馬淳這裏能夠得到一官半職,以重振家族。
    隻是東吳這些所謂的豪門子弟,人員素質實在有些不堪,眼高手低的比比皆是。當年暨豔考核五官中郎署時就曾發出合格人才不到一成的感慨,就知道東吳人才凋落到何等程度。更何況這些家族相對優秀的成員幾乎都被孫權處理掉了,剩下的這些歪瓜裂棗能熟練誦讀《論語》就已經算是頂尖人物了,連越國普通學校中學畢業的學生都遠遠不如。
    鑒於這種情況,馬淳也沒有把他們拒之門外,隻是吩咐戶部按照程序將他們落籍到越國郡縣。若是還想恢複家族榮耀,就必須進入各類學校,等考核合格才擇優錄取並授予相應官職。
    這些家族子弟畢竟相比普通百姓,文化基礎更加紮實,若是安心學習,更容易出人頭地。而且他們擁有東吳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將來攻取江東也會更加容易一些。
    並不是說東吳那些沒落家族一個人才都沒有。至少顧氏幾個小輩,還有張休幾個兒子也輾轉來到崖州。如今他們大都進入學校就讀,據說成績非常優異,能文能武,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代領銜人物。顧譚的兒子顧禹更是早早通過考試,進入戶部觀政,並且被馬淳看中,進入公府,成為馬淳身邊的秘書郎。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員南下交、崖,其中魚龍混雜,一些懷著各種目的的細作、間諜也隨之大量進入越國。使得情報司主事參軍秦川人不得不將刺探敵國的任務交由屬下完成,自己回到瓊山城親自主持鑒別工作。
    越國情報司在各國情報機構當中隻能算是小弟,其曆史遠遠比不過魏國進奏曹、蜀國軍議司以及東吳解煩衛。但馬淳擁有先進的情報理念,並將這些理念整理成冊,係統性的訓練情報司人員。
    所以秦川人的部下比其他三國更加規範和有效,幾方勢力在瓊山城展開了激烈的滲透與反滲透鬥爭。在他的精心策劃下,打掉了不少敵國細作組織,遏止住了各國對越國的刺探行為。
    對於馬淳來說,他是完全放心秦川人的工作能力,並不過問那些細枝末節。
    他眼下最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學術研討上。越學院的成立,吸引了不少頂尖學術人才,特別是老莊學說代表性人物阮籍叔侄和劉伶三人。
    作為“知行合一”理論基礎之一的黃老學說,越深入了解就越能夠豐富自己的理論。
    馬淳師從謝讚,對史家和律學有過係統性的學習,儒家學說也是當世文人的基礎學問,再加上黃老學說,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馬淳兼容並包,終於可以將自己的學說整理成冊,形成完善的學術體係。
    從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六月開始,到五鳳二年(公元255年)七月,整整兩年時間,馬淳在越學院學者阮籍叔侄、劉伶,以及在他們三人寫信邀請過來的山濤、嵇康和向秀的幫助下,結合葛玄道家靈寶派改良而成的化學、胡建的物理、董建的醫學、氾國的農學,編撰成一部綜合性的學術性著作《天理》。
    在這本著作中,馬淳先以先秦時楚國屈原《天問》一書為引,詳細解答了天體運行的規律。認為大地為球狀,在宇宙中以星辰的形式因為引力圍繞太陽旋轉,是為日心說。宇宙星辰都是在引力牽引下運行不息。
    在此基礎上,再度引出天道循環有其自然規律,是為天道有常。《天理》就是尋找這個常,以這個常為萬物之基,又為萬物之理。
    所有學說必須圍繞這個常來發展、延伸。隻有遵從這個基礎,才能找到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不管世界怎麽發展,隻要依照這個常理,就能找到根源,就能解決任何問題。
    結合到實際,最終精煉成一句話,就是“實事求是”。不管是治政也好,民生百業也好,隻要依據以“常”為基礎,“實事求是”尋找根源,根據這個根源再找到解決方法,就能無往而不利。
    這也就是說,越國治政並非一成不變,“常”恒在,“實事”恒變。在恒變的情況下依據常理去“求是”,這個“求”的過程就是尋找正確的“是”的方法。
    治政策略,律法變動,都是“求”的過程。這就是越國治政的基本國策,成為越國以及將來越王朝治理國家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