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太子和治國

字數:3822   加入書籤

A+A-




    大唐我爹是土皇帝!
    十三歲可以說是人最重要的一個年齡段,馮智彧在前世的時候忘記從哪裏聽過一種說法,就是說人到底是學好還是學壞主要是看這個年齡段的想法和遭遇。
    對於這種說法馮智彧覺得沒什麽,在他看來不管是學好還是學壞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而是需要有人長時間的教導或者潛移默化的。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其實馮智彧倒不這麽覺得,除非是那種環境本身就不好的,比如那種父母都是不咋地的那種家庭,或者是那種身邊都是狐朋狗友的那種。
    馮智彧還記得他上小學的時候,那會兒正是全國的網吧業蓬勃發展的時候,遍地都是網吧,因為父母和老師都不止一次的說過不許去,所以馮智彧在中學之前都沒有去過。
    他第一次去還是在小學暑假,他到現在還記得那種忐忑的心情。
    不隻是第一次,前幾次都是這樣的,這種情緒一直隨著他習慣了之後才慢慢消失。
    馮智彧覺得,一個正常人學壞可能就是這種感受吧。
    李承乾是受過正統儒家教育的,所以馮智彧倒是不擔心他學壞,就算是他學壞了隻要發現的早還是可以糾正的。
    但相比之下,有些東西是作為太子的他必須要學習的,不然的話他隻能成為被臣子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傀儡。
    至於馮智彧?別鬧了。
    這個時代不僅講究權勢,還講究資曆。
    雖然馮智彧現在已經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但之所以他的話能夠這麽有用都是因為李世民在後麵給他撐著,如果不是李世民足夠信任他的話他也得熬資曆。
    按照正常的規律來說,李承乾繼位之後聲望和權利最高的都應當屬長孫無忌那一批老臣,馮智彧隻有把他們全都熬走之後才能做到長孫無忌如今的這種地步。
    這是難免的。
    除非這途中發生什麽意外,意外到讓李世民能夠委任他足夠重的權利,而且他還得做出一番比較轟動的事業來。
    跨越年齡承認才能,這種事情常有,但那隻是思想上的承認,並非是實際行動上的。
    因為是剛得知自己要去戰場見識一下,李承乾顯然是有點兒難以消化這個消息,吃過晚飯之後就回船艙休息去了。
    馮智彧倒是不在意,他已經有段時間沒有往南邊走了,這次出來他頗有點兒故地重遊的那種感覺,要知道當年他就是帶著四十萬石的糧食,順著這條路去的長安。
    在這個時代,水運是速度最快的運輸方式,哪怕是逆流也是一樣,更何況馮智彧此行還是順流。
    在第三天的時候,馮智彧一行人就已經到達了餘杭。
    就這還是因為他去了自己的食邑地江陽縣看了一下,不然的話在第二天的傍晚就能到達餘杭了。
    去餘杭簡單的查看了一下茶園後馮智彧也沒有多停留,直接就開始朝著高州進發了。
    不過這次他走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路。
    自從知道了硝石融水降溫這一點後,這兩年高州的海鮮和水果這兩大類容易腐壞的貨物算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發揮的舞台,高州也因此和長安的來往多了起來。
    與此同時人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運輸方麵還是有點問題。
    從餘杭到長安很簡單,有大運河和黃河組成的水運係統,但從高州到餘杭就有點麻煩了。
    之前馮智彧都是從高州向北直接通過陸運的方式先到達彭蠡湖,然後從彭蠡湖進入長江,再轉入大運河的水運係統。
    因為彭蠡湖已經算是長江下遊了,所以航運是沒問題的,但從高州到彭蠡湖就很浪費時間了。
    後來馮盎拍板,讓人開始走海運。
    也就是從高州南邊的南巴出發,順著沿海一直去到長江的入海口,然後再轉大運河。
    雖然水運和海運隻差了一個字,而且因為是在近海航行,很多人都覺得沒什麽差別,但實際上差別大了去了。
    真要說起來,對於這個時代來說近海航行要比遠洋更危險一些,不過這也隻是某些方麵。
    遠洋航行的主要威脅是補給和風暴,而近海航行的主要威脅是暗流和礁石。
    這個時代的船都不怎麽大,而且全都是木頭的,近海的海況要更加複雜,所以從這點上來說反而是比較危險的。
    不過在馮盎的決心下,他派出去的人還是探索出了一條相對比較安全的航線,這也算是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小序幕了。
    這次馮智彧回高州走的就是這條路。
    “這在大海上航行和在江河裏航行還真不一樣呢。”李麗婉的語氣多少有些不太好,臉色也比較蒼白。
    她有一點點暈船的症狀,在江河裏航行還沒什麽,但海上的風浪比較大導致水麵的波瀾更大,顛簸性自然也更高一些了。
    這讓她感覺有些難受。
    “的確,不過這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攬過自己的妻子,馮智彧給她順著氣。
    “海運與河運是不同的,這個世界很大,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而相比之下這海運就是一個打開未知世界的方式了,有這個探索是一件好事。”
    說到這裏,馮智彧想起了明朝的鄭和,那個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
    他也很想讓人去做這件事,但憑著現在的大唐還沒那個本事,現在大唐的底子太薄了。
    明朝那可是經過了朱元璋這一代之後在朱棣的永樂一朝才開始下西洋的,而下西洋的初期耗費是很大的,隻有在威信什麽的都建立起來之後才有貿易的收入。
    同時還要對那些小國賞賜,這也是一項不菲的支出。
    當初的朱棣之所以能夠支持征和下西洋是因為大明經過了朱元璋時期的修整,再加上太子朱高熾也是個過日子的一把好手。
    如果沒有朱高熾,別說下西洋了,怕是就連五次北征草原這事兒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這還真不是瞎吹比的,朱高熾當了多少年的太子?又監了多少年的國?說是個大明的常務副皇帝都不為過了。
    馮智彧還記得之前看過的一部明朝劇,裏麵有個情節是朱棣要去見建文帝,拿朱瞻基當擔保,朱高熾為此跟朱棣杠起來了,甚至還說出了造反的話。
    當時朱棣的神色就有些不對了,要說漢王朱高煦那種的造反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但朱高熾不一樣。
    監國多年,文官多少都是有交情的,就算交情不深也會有一部分人賣麵子。
    如果說朱高煦謀反是扯淡,那朱高熾謀反就極有可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