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犀牛精尋仇盜真經 玄英洞偃月斬妖形
字數:28575 加入書籤
播經記!
距長安城數百裏之遙有座大山,遠望形似一匹青色的驪馬,故名驪山。驪山溫泉噴湧,風景秀麗多姿,相傳在洪荒時代,這裏就是女媧“煉石補天”之地。在這大山之中有個峽穀,喚作石甕穀,這裏盤踞著一個妖怪,稱作辟風大王,乃是個犀牛精,持有千年妖術,累年修悟成真,亦能飛雲步霧。
這一日趁夜晚星月無光,來到長安城上空,猛見那大慈恩寺中有祥光射空,這妖怪心中暗道“我到這長安附近已有數月光景,本想到這慈恩寺中尋那唐三藏報仇,但多次潛入都被一道金光所阻,近身不得,故而無法傷他性命,今日他這寺中似又添了甚麽寶物?待吾將它盜走,也可泄泄吾心中之憤,說不好還能引著唐三藏出寺尋找,到時便可趁機要他性命!”想至此,這辟風大王降下雲頭,趴在屋脊上往寺中偷窺,發現在廟後麵的一處院落中,有座大殿,殿周圍有眾多武僧守護,從大殿內射出道道祥光瑞靄,辟風大王細觀,原來在大殿的佛像前麵,擺放著一本經書,辟風大王心中大喜,他深知這本經書乃是無價之寶,有詩為證
經折裝禎卷,萬道華光焰。
金箔為基質,瑾瑜做封麵。
因果真經篇,赫赫入眼簾。
祥瑞籠殿宇,瑞氣衝霄漢。
辟風大王見有兩個武僧守在經卷旁,便從懷中拿出個小瓷瓶,打開瓶蓋,頓時冒出一股青煙,遂即用嘴衝殿內一吹,這股青煙便飄飄蕩蕩入了大殿,那兩個武僧頓時翻身栽倒,昏睡過去。辟風大王順利的拿到經卷,隨後將一張簡帖放在供案上,便化一股黑雲禦風而去。
且說一夜無話,待到清晨武僧前來換班,方發現真經被盜,故趕到三藏法師禪室稟報,正好四個娃娃也在,皆都大驚失色。
修善娃道“師爺爺,這可如何是好?經卷被人盜走,怎生向佛祖交代!”
三藏經多見廣,心中平靜如水,對那僧人道“你們可發現有何異樣麽?”
那僧人隨手遞上一張簡帖道“未發現其他異樣,隻是在供案上留了個簡帖,不知何意?”三藏接過簡帖,仔細觀瞧,隻見上麵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
旨此告玄娤,吾乃複仇王。欲討佛寶五百裏,驪山幽穀鄉。經借金沙洞,奪回命必殤。若有肯臨者,隻可唐三藏。要問吾是誰?相遇識真相。
三藏閱過簡帖,轉手讓四個娃娃觀瞧。
憨娃詢道“俺說師爺爺,您老可知這盜經者是人是妖?這驪山金沙洞又在何處?”
三藏道“這盜經者是人是妖?老衲無從知曉,但這驪山金沙洞老衲卻十分熟悉,但也未聞那裏有甚麽妖怪?”
木娃道“師爺爺,俗語說的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既然這盜經者情形不明,那咱們就到那金沙洞尋他,一探究竟,他既然敢說明所在,咱們豈能懼之,再說這真經誓必奪回,才能不負佛祖,也才能繼續吾們的傳經之路!”
三藏道“事不遲疑,咱們這就出發,但不知娃娃們,你們可有信心能除此盜經者?如他是個妖精,你們可有本事勝他,奪回真經?如無把握,你們還是不去為妙,老衲隻身前往討要經卷,量他也不敢傷吾性命?老衲可是旃檀功德佛,有佛祖護佑,但也無妨!”
憨娃聞聽鼓鼓肚皮,仰首挺胸道“師爺爺盡管放心,俺們這一路傳經不知除了多少妖魔鬼怪!這區區一個盜賊不在話下,況且有吾大師兄,他的神通本領不在吾大叔父之下,量這毛賊難逃公道!”
三藏聞聽滿意地點點頭,起身讓執事僧給他拿來一根龍頭禪杖。
憨娃驚異道“俺說師爺爺,您老人家拿這禪杖做甚?有俺們四個小孫孫在,難道還用您老人家出手動武把抄兒不成?”
三藏笑道“娃兒,你可不要小看這根禪杖,此杖乃是觀音菩薩送給老衲的護身寶器,老衲雖不會武功,手無縛雞之力,隻會誦經講法,但要遇到危險,老衲隻要心有所想,這神奇的禪杖就會隨心而動,任他妖魔鬼怪如何凶狠,也傷吾不得,到時說不好還能助你們一臂之力也未可知!”
眾人準備就緒,離開慈恩寺,出了長安城,趕往驪山。這驪山雖不甚遠,但幾百裏路程也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到達?五人緊趕慢趕也走了三天,方才到達驪山腳下,仰望此山,果然神奇,但見
山勢峻峭,形如俊馬。峰巒起伏座座屏,身塗胭脂映彩霞。雲紗浮山腰,滿坡綻鮮花。自然清新,古樸典雅。自然清新,野趣橫生瀑布掛;古樸典雅,亭台樓閣藏詩畫。湖溪潭池泉,穀壑溝澗峽。瑤林瓊樹鬱蔥蔥,蜿蜒曲徑環山爬。燕語鶯歌蟬聲脆,猿嘶鹿鳴群獸嘩。
四個娃娃正在欣賞驪山的景色,忽聞憨娃叫道“哇!兄弟們,你們看那邊山腳下有片宮殿,好像還十分富麗堂皇,咱們趕去看看如何?”
木娃三人往憨娃所指處觀瞧,果然在山腳至半坡上,林木掩映間確有一片建築。三藏看他們十分好奇!
便先容道“娃娃們,那裏原是一座帝王之宮,不過如今已然敗落,但還是不失為可觀賞的好去處,那裏就是聞名遐邇的華清宮,也稱華清池。你們要感興趣,老衲吾可領你們去遊覽一番,雖然那裏已被官封,但老衲乃是皇廟住持,三藏法師,他們還是能給老衲這個麵子的。”
憨娃聞聽首先興奮不已,衝三藏一躬到地,口中言道“謝師爺爺成全,憨娃早就聽俺娘言講,這華清宮名聞天下,更是鑒證唐明皇與楊貴妃留給後世一段風流佳話之地!但具體前因後事憨娃並未知曉,還請師爺爺給俺們講上一講,也不枉到此一遊!”
三藏聞聽笑道“娃兒,果然不管甚麽事情你都能說上個一二,更可貴的是有一種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老衲喜歡!好吧!咱們就一邊賞景,老納一邊給你們講一講這則流傳百世的帝、妃纏綿悱惻的情愛悲劇。”
四個娃娃隨著三藏來到那片宮殿前,但見這片宮殿背山麵水,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
憨娃不禁脫口吟誦道“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
三藏聞聽,轉首看看憨娃,點首道“沒想到娃兒對這首白居易的《驪宮高》也能背誦,而且十分貼切眼前之情景,真讓老衲刮目相看也!”
憨娃聞三藏誇他,有些慚愧道“師爺爺過獎了,憨娃隻記得這兩句,在您老人家麵前真是班門弄斧,羞殺孩兒也!”
此時眾人已來到宮殿近前。隻見眼前是一座高大的的牌樓,牌樓上金底藍字寫著“華清宮”,牌樓下有兵丁把守,看到三藏,這些兵士十分恭敬,都一手持槍,一手單掌立在胸前,衝三藏躬身施禮,三藏也合掌還禮。
並對他們笑道“各位軍爺,老衲要帶吾這佛門的弟子們觀賞一下這華清宮,還請關照!”
這些兵士沒有阻攔,便放行。過了牌坊是一條寬闊的大道,直通裏麵殿閣瓊樓,雖然這些殿宇都略顯古老,有些已經牆剝漆落,但總體仍顯得富麗堂皇,亭台樓榭俱全,湖池泉潭密布,那才是
瑤台瓊室,玉樓金殿。亭閣星羅曲徑幽,湖池之水色青煙。滿塘荷花簇,花草鋪滿園。青鬆翠柏,石龍階盤。青鬆翠柏,針葉扶蔬參天樹;石龍階盤,地墁白玉鑿地蓮。湯池噴花濺,飛珠霧漫漫。環山列宮確妖嬈,名山勝水奇葩顏。帝妃共洗鴛鴦浴,一池情水萬古傳。
三藏領著四個娃娃一邊遊覽,一邊給他們講述這華清宮之逸事。隻聞三藏先容道“娃娃們,你們可知?這華清宮乃是前朝帝王遊幸之別宮。當年,唐明皇李隆基思慕天生麗質、傾國傾城的楊玉環,召其入宮,賜為貴妃,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而花容月貌、能歌善舞的楊貴妃沐浴在這海棠湯、慵睡芙蓉帳、醉酒玉樓宴、曼舞長生殿,與明皇情深意長。但好景不長,安祿山叛亂後,明皇攜貴妃逃至馬嵬坡,被眾將士所逼而賜死楊貴妃。貴妃香消玉殞,明皇肝腸寸斷。“安史之亂”平息後,明皇回到長安城。在無限的惆悵與悲憐中夢回蓬萊,與愛妃在月宮相會。二人淚眼執手,互訴相思,恩恩愛愛,再續姻緣,被後人傳為佳話。但這華清池水也功不可沒,楊貴妃本來就穠麗豐肥,天姿國色,經溫泉一泡,愈富殊豔尤態,“即出水,體弱力微,若不勝羅綺,光彩煥發,轉動照人,帝甚悅,”故後詩讚曰“侍兒扶起嬌無力”,“回眸一笑百媚生”。老衲所思,如沒有華清池畔的驪山溫泉,也許就沒有了這流傳百世的帝、妃纏綿悱惻的情愛軼事。”
三藏一番敘述,聽得四個娃娃嘖嘖稱奇,如親臨其境,對這華清宮更有一番感歎!
出了華清宮,繼續前行,已開始登山,正行間忽聞憨娃叫道“師爺爺,快來看呀!這裏有個山洞?”
眾人隨著憨娃所指方向看去,果然在一處被密林所遮掩的小山溝裏,隱隱約約有座洞穴,三藏讓修善娃下去探查,不多時傳來修善娃的聲音“師爺爺,你們下來看看,這裏是個奇異之地。”
三藏與三個娃娃小心翼翼的尋道下到溝底,抬眼觀瞧,無不驚訝!隻見在溝底山體一側,有個洞穴,讓眾人驚奇的是,這洞穴從上麵看沒甚異樣,可來到近前竟是座人工修飾過的洞府,洞口凹進山體,被雜草荊棘掩蓋,洞穴上方十幾株蒼鬆翠柏,很好的將洞穴遮護,在山上很難發現,看來憨娃也是僥幸無意中在一個特殊的角度發現了這座洞府,更讓眾人驚異的是,在洞門凹進處竟有兩扇紅漆鑲金的洞門,兩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傲守在大門的兩邊,門兩旁還立著兩根白玉石柱,上麵盤龍纏繞,也雕得活靈活現,門楣上方懸一匾額,上書“金沙洞幽處”五個大字。
憨娃輕推洞門,洞門竟緩緩打開,隻是從門頂上掉落些許塵土,憨娃在前,三藏眾人在後進入洞中,通過一段洞道,來到一處洞庭,憨娃不禁驚呼,原來這洞廳並不寬闊,卻被幾顆燦燦寶珠照得通亮,洞廳裝飾豪華,銀屏金屋,更讓眾人驚奇的是,這洞廳中塑有白玉雕像,主位上塑著一男一女,顯得十分高貴;周圍還簇擁著眾多的女子雕像,看來是宮娥才女,那貴婦塑得靦腆羞澀,男子含情脈脈,表情栩栩如生。
三藏一見,合掌躬身道“明皇陛下,老衲這廂有禮了!”
四個娃娃皆感到詫異!憨娃詢道“師爺爺,這些塑像塑的甚麽人物?”
三藏道“這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塑像,看來傳說不假,相傳唐玄宗與楊貴妃有一避開眾人獨自秘密聚會之地,想不到竟是這座神秘之洞。”
眾人正在觀賞洞中塑像,忽聞憨娃又叫道“師爺爺快來看,這裏又有一張簡帖。”眾人圍過來,隻見憨娃手中拿著一張簽筏,三藏接過一觀,隻見上麵又是幾句頌子,頌曰
旨此告玄娤,吾乃複仇王。既敢親臨驪山崗,真是好膽量!能識金沙洞,帝僧緣一場。若要見真經?石甕穀赴湯!了結仇和恨,爾須把命償!
三藏看罷簡帖,輕蔑的一笑,遂對四個娃娃道“看到沒有?這又是一道催命符,老衲這條命還真是值得惦記呀!好了,咱們走吧!去那石甕穀會一會這要吾命之人。”
四個娃娃隨著三藏走出金沙洞,三藏吩咐將洞門關閉,又用各種樹枝蒿草將洞門遮掩,隨即又向洞門合掌默念了一段經文。
遂即歎道“明皇陛下,願你與貴妃長相廝守,不再受外界打擾,也不知後人誰還有幸能尋到這座密洞,到那時恐還得重現世間,那也是天意也!”
四個娃娃隨著三藏重登山路往前行進,此時夕陽西斜,一輪晚霞掛在天邊,不多時遠遠望見山坡上有座古亭,待到近前,方才看出此亭確是與眾不同,但見
碧瓦重簷,雕梁畫柱。亭尖深沉棗紅色,亭柱古老墨綠塗。石桌石椅鑄,台階通幽處。綠樹掩映,蜂歌蝶舞。綠樹掩映,蒼鬆翠柏藤蘿竹;蜂歌蝶舞,碧草鮮蕊香豔吐。亭旁紫藤盛,花掛滿枝頭。奇石清泉四周布,鳥瞰驪山全景圖。妙處橫生層迭現,懸匾“驪山晚照”書。
修善娃對三藏詢道“師父,這小小一座古亭,雖修建的有些奇異,依修兒一路傳經所遇古亭無數,這座亭子也不能算是鶴立雞群?不知有甚麽不一樣的故事麽?”
憨娃也道“師爺爺,它為何稱作晚亭,又有驪山二字,難道它代表了驪山的與眾不同麽?”
三藏聞言笑道“娃兒們,你們有這樣的好奇不足為怪,其實很多到驪山的人,都沒把這座亭子當回事,其實此亭可非一般的涼亭,它有著十分奇異的地方,你們要想聽,老衲就給你們講講它的奇異之處。”
四個娃娃頓時來了精神,正在此時,忽然天空飄來了一片烏雲,緊接著電閃雷鳴,一場大雨瞬間瓢潑,五人急忙躲進亭內,這場雨來的快,去得也快!一陣風雨過後,烏雲漸漸散去。
三藏合掌道“阿彌陀佛!老天賞賜,老衲這裏謝過了!”
這番話說得四個娃娃不知所蹤!
三藏笑道“娃兒們,你們托了佛祖之福,讓你們能觀賞到這驪山晚照的奇異之境,俺們就等著雲彩散去,就有奇事發生!”
此時,果如三藏所言,奇事發生了,但見那雨過天晴,雲開霧散,驪山竟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晚霞的映照下,山巒似披上了一層迷人的桔紅色,更顯得流光溢彩、嫵媚動人,真是有緣人才得一見。四個娃娃一見這奇異的景象,不禁歡呼跳躍。三藏口中吟道
“尋經避雨晚照亭,驪馬青山獨家景。
晚霞西掛映紅雲,琉光溢彩奇異生。”
憨娃聞聽拍手稱讚,口中道“師爺爺果然好文采,孫兒佩服!佩服!”
三藏笑道“娃兒,老衲聽聞你也頗通詩文,能否和老衲一首?”
憨娃急忙擺手道“師爺爺,莫拿小孫孫逗趣,俺這點筆墨功夫,騙騙三歲孩童還可,在您老人家麵前真是班門弄斧,小孫孫不敢買弄!”
修善娃調侃道“俺說二師兄,你怎麽這般認慫,在師爺爺麵前有何丟臉的?師爺爺也不會笑你,你就來一首又有何妨?”
摩羅娃也半諷半激的催他!
憨娃無奈道“師爺爺,這可是他們逼得,小孫孫要是出了醜,師爺爺可得給吾做主!”
三藏笑笑未與可否,憨娃沉吟半晌,這才慢吞吞一字一句的吟道
“探訪驪山遇異亭,避雨之中見奇景。
落豔赤紅染白雲,撫媚動人仙畫生。”
三藏點首道“好好好!好詩呀!憨娃果然不凡,孺子可教也!”
憨娃聽了誇獎心中得意,有些飄飄欲仙之感!離了晚照亭,天色已暗。
三藏道“這石甕穀今日是無法到達,咱們尋個地方歇息一晚,也得填填五髒廟了!”
憨娃聞聽吃喝,就來了精神,向三藏詢道“師爺爺,這大山之中到哪裏去化緣?”
三藏笑道“娃兒莫急!再往前行不遠就是長生殿,那裏原是唐皇寢殿,名長生院,其實長生殿為齋殿,非寢殿,本以祀神,祀後為帝妃戲嬉之處。現在這理由老衲的一位老友在那裏守護,咱們可到他那裏化緣歇息。”
四個娃娃隨著三藏,又行了一段山路,此時天已全黑,前麵隱隱約約現出點點燈光,待走近方能看清是座宮殿,殿前掛著幾盞宮燈,十分明亮。在殿門前站立一老翁,你看他怎生模樣
紅臉禿頂白髯翁,身穿清灰袍一領。腰係鉤環革帶絛,腳踏道靴雲高筒。滿臉慈和銀眉垂,聲如鍾磐撞耳鳴。手拄龍杖功勳顯,威儀頗重挺如鬆。神顯他年定叱吒,麾下恐統百萬兵。經邦論道期頤歲,念善念信念長生。
三藏法師一見這老翁,急步上前合掌道“老將軍一向可好?貧僧這廂有禮了!”
那老翁一見是三藏法師,也是躬身還禮道“原來是三藏法師,是哪陣仙風把你吹到老朽這裏來啦?”
三藏笑道“老將軍戲言了,三藏這是到你這裏討口飯吃!不知老將軍可賜膳否?”
那老翁聞聽哈哈大笑道“三藏法師親臨寒舍,俺這裏可是蓬蓽生輝,可隻有粗茶淡飯,豈不怠慢了高僧!哈哈哈!”
三藏也仰首大笑,老翁又看看四個娃娃。
向三藏詢道“怎麽還帶著幾個小娃娃,看來你是無事不登山,登山必有事呀!”
三藏對四個娃娃道“娃兒們,還不過來給老人家行禮?”
四個娃娃急忙上前跪倒磕頭,老翁手撚長髯滿意地點點頭。
遂道“孩兒們快快請起,老朽已是貧民百姓,不值得如此大禮!三藏法師,就請到寒舍一敘吧!”
說著在前引路,此時天色黑暗,雖有宮燈,但也難以看清整個宮殿的全貌,眾人隨著老翁轉到大殿後麵幾間廂房,也是燈火通明,人影晃動,看來這裏有不少人居住。眾人來到一間房屋前,老翁喚過人來將三隻神獸帶到後麵安置。 隨後推開房門讓大家入內,待進到屋內,四個娃娃有些驚訝,外麵看這房屋十分不起眼,與普通民居一般無二,但屋內卻是另一番景象,當中是一間大堂,十分寬敞,擺設十分考究,桌椅條案屏風都是梨花木製,古色古香,牆上掛著山水條幅,靠牆一圈博古架,上麵擺放著各種收藏品,金銀器、漆器、法器、鍾表、煙壺、扇子,料器、琺琅、紫砂、木雕、各朝代瓷器等,真是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屋內檀香繚繞,香氣撲鼻。
眾人分賓主落座,老翁對三藏道“大師給老夫先容先容這四個娃娃吧?依老夫看來,這四個娃娃恐不是尋常人家的孩兒,恐是大有來頭?否則怎能跟在你三藏法師身邊?”
三藏起身先容道“老將軍果然眼光犀利,不瞞老將軍,這四個娃娃乃是吾佛釋迦摩尼的傳經使者,今日來到驪山地界是有要事操辦,隻因天色近晚,無法再趕路,故而到老將軍這裏打打尖。”
老將軍聞聽十分驚訝,忙站起身來抱拳當胸道“原來是佛祖的使者,老夫怠慢之處還望見諒!”
四個娃娃急忙起身還禮!
修善娃道:“劉老將軍,您老人家可還識得吾嗎?”
那老翁對修善娃細細端詳,猛然醒悟道“娃兒!你可是那當年的修兒麽?”
修善娃合掌道“阿彌陀佛!您老人家果然火眼金睛,晚輩正是當年的修兒!”
老翁點點頭歎道“歲月不饒人,如今老夫已是風燭殘年,修兒卻已不是那個乳臭未幹的娃娃,如今已快長成大人,還成為了佛祖的傳經使者,人世之滄桑巨變,確是不可預知也!”
憨娃接過話頭,對老翁道“原來您老人家是位大將軍,憨娃敬佩!”
一旁的三藏接道“娃娃們,你們有所不知,這位老將軍可是赫赫有名,他就是當年著名的抗金將領,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當年他一次次率領宋軍獲取對金作戰之勝利,甚至取得了大名鼎鼎的順昌之戰的勝利,大敗金軍金兀術。但再往後,朝廷和議之風盛行,主和派占據高位,執掌朝政,一心求和,致使軍備廢弛,麵對強悍的金軍,疲弱無戰意的宋軍自然不敵。此時,朝中的名將老將幾乎戰死殆盡。留下的將領要麽沒甚本領,要麽沒甚經驗,整體大局幾乎靠他一人,劉老將軍獨木難支,無奈之下隻得請辭,解甲歸田,來到這驪山隱居。”
四個娃娃聞聽十分敬佩,老將軍卻是一臉的無奈,此時有人來稟,說已備好素宴,請客人入席。劉老將軍招呼三藏法師與四個娃娃到一旁廂房就餐,眾人來到廂房,這裏已然擺好了一桌素宴,憨娃偷眼觀瞧,果然豐盛
膳食裏手,烹飪聖賢。蕎麵餄餎稱一絕,金線油塔鬆潤綿。熗蓮菜,鹹香脆嫩;一口香,味極鹹鮮。油潑辣子香撲鼻,酸菜炒米清爽感。乳瓜苗,貝小瓜,色澤嬌豔;豌豆黃,紫薯糕,適口香甘。熗拌芹菜豆腐絲,纏絲蓮藕薺菜卷。千層酥餅,古法烤飯。泡泡油糕入口化,黃桂柿餅芳粘甜。棗肉沫糊,色紅飴酸。籠蒸素餃,隔皮見餡。爽口角瓜嫩脆鮮,擂蒜茄子來拌飯。說不盡碧綠雙脆、杏仁芥菜、蜂蜜涼粽、油潑扯麵。道不完田七百合、秦鎮涼皮、幹饃鍋魁、正宗臊麵。大唐烏梅飲酸甘,貴妃涼糕糯鬆軟。樣樣膳食皆獨特,巧奪天工技精湛。
劉老將軍先容道“諸位,吾知道你們都是佛門弟子,食素不食葷,故而從不遠的明聖宮請來了廚師,給你們製作的明聖宮素齋,不知能否和諸位的胃口?”
三藏笑道“老朋友,咱們還用如此客氣麽?有些粗茶淡飯足矣,何須如此破費?”
老將軍笑笑,便請大家入席,眾人邊吃邊談。餐畢,撤下殘席,端上香茗,桌上又擺上了兩種鮮果,四個娃娃一看有些驚異,他們還從未見到過如此奇異的果實?
憨娃指著其中一種果子向老將軍詢道“老人家,這種果子稱作甚?怎這般與眾不同?”
你道此果怎生模樣?但見
果圓形,透朱紅;皮光潤,似玻瑩。色澤豔麗漿飽滿,皮薄肉綿鼓豐盈。真是驪山藏仙果,堆盤如焰稱“火晶”。
劉老將軍笑道“這果子可是咱這驪山特產,名為‘火晶柿子’,其特點是果形瑰麗、色紅似火、晶瑩透亮、無絲無核、豐腴多汁、皮薄如紙、極易剝離、清涼爽口,甜而不膩,味道極佳。火晶柿子甜糖甚高,除可既食外,亦可釀酒、製醋,且還是良好之滋補品。它還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其味甘,性寒,有清熱、潤腸、生津、止渴、祛痰、鎮咳之作用。故而這火晶柿可是全身都是寶。
憨娃驚訝道“未想到這小小果實竟如此神奇?”
遂又指著另外一盤果實詢道“敢問老人家這個果子又是甚麽異果?”
眾人將目光又聚到那個果子上,但見這種果實更是生的神奇,但見
果碩大,色紅黃;殼作室,粒為漿。內如蜂窩萬子苞,皎若琥珀淡紅裝。籽粒肥大似朱玉,令人垂涎飄異香。
劉老將軍又續道“這果子也是咱們驪山特產,且名揚天下,它稱作‘水晶石榴’,其特點是色澤豔麗,果實碩大,籽粒飽滿,皮薄透骨,酸甜可口,核軟鮮美,籽肥渣少,清香宜人。這‘水晶石榴’名列甜石榴之冠,亦可製糖果露、釀酒製醋、清涼茶飲。它也是常用之藥材,可醫多種疾患。其皮、花、葉、根部皆可入藥。它性味甘、酸、溫、澀而無毒,能“療下痢,止漏精”,故也是這驪山一寶。”
憨娃接過話頭道“老人家,經您老這一番先容,憨娃想到了一首詩
“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
可羨瑤池碧桃樹,碧桃紅頰一千年。”
老將軍撚髯笑道“好個娃兒,這首詩誦得好,正貼此石榴題。是啊!瑤池的碧桃樹有甚麽值得羨慕,哪比得上石榴樹紮根於民間?碧桃雖美結果卻要經千年,可石榴每年都能給百姓帶來歡笑之聲。在華夏九州,石榴是吉祥之果,它象征多福多壽,長命富貴。又因“石榴多子”,預示人丁興旺,族群繁榮。男女婚配時,洞房裏要懸掛兩個大石榴。結婚禮品總要送一對繡有大石榴的枕頭,祝他們早得貴子,初生貴子;親友間喜歡贈送繡有石榴圖案的鞋、帽、衣物等,以示祝賀;老年人過壽時,晚輩要送石榴,祝老人幸福長壽;石榴更是人們彼此饋贈的重要禮品。古代女人著裙,多喜歡石榴紅色,“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輕女子的代稱;男女相愛,便有“拜倒石榴裙下”之說。中秋之夜,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把石榴和月餅,供在桌上賞月,以示合家團聚、興旺發達。驪山臨渭河及廣闊的大平原,又有溫泉,氣候溫和,雨量適中;且驪山土質鬆軟,含沙量大,透水性好;渭河和溫泉有大量的水氣蒸發,這樣的氣候和土壤為石榴的生長了優越之境,故而水晶石榴在這驪山世代相傳至今,長盛不衰。”
四個娃娃品嚐了火晶柿子和水晶石榴,都是讚不絕口,三藏法師看著四個娃娃也是感慨萬分。
此時劉老將軍對三藏道“不知大師今日途經寒舍,是到哪裏去?要辦何事?”
三藏歎口氣道“不瞞老友,俺們這是去那石甕穀尋經。”
遂即三藏法師就將真經被盜之事與老將軍講述一番。老將軍聞後不禁吃驚!
異道“依大師所言這盜經之賊居於石甕穀麽?”
三藏法師搖首歎道“卻也未必,這盜經之賊十分狡詐,先前留下一張簡帖,讓吾們到金沙洞會他,可俺們到了金沙洞,他卻又留箋讓俺們趕往這石甕穀,也不知他到底在甚麽地方?”
老將軍聞後正色道“大師,以老夫之見,你們還是不去為好,那石甕穀一年前已被個妖怪占據,如此說來並非甚麽盜賊?而是這個妖怪盜走了經卷,吾聽聞這石甕穀自被他占據後,所有到過那裏的人都沒能再出穀,恐都被他所害,那裏原有座石甕寺,其僧人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已成一座空寺,你們要沒有特殊的本領,去到那裏豈不是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麽!”
三藏合掌道“阿彌陀佛!老將軍此言差矣!佛祖的真經在吾之慈恩寺丟失,吾如何向佛祖交代,也斷了四位使者的傳經之路,吾罪過大焉!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拚了吾這條老命,也要把真經奪回來!話說回來,吾這四個徒孫孫也不是等閑之輩!也都有神通本領在身,吾懼他何來?”
老將軍聞三藏大師一番慷慨激昂,點首道“大師果然是高僧,修為在身,老夫無法相比矣!”
三藏看看窗外,對老將軍道“現在夜已深,老衲就不打擾將軍歇息,請老將軍給吾們安排個睡寢之所,明日俺們還要趕路。”
老將軍知道三藏法師尋經心切,便帶他們來到西邊一排廂房,這裏一切都安排妥當,共是三間,三藏法師單獨一間,四個娃娃兩人一間,各自安寢不提。
次日清晨,大家起床,洗漱已畢,吃過早膳,三藏向老將軍告辭,老將軍想陪同前往,被三藏婉言謝絕,老將軍也未堅持,便送他們登程上路。五人翻山越嶺,一路上途經了聖母宮、老君殿,不但觀賞這些古建築的風采,也領略了驪山的各處風景名勝,確實收獲不少,也開了眼界。這一日終於來到了石甕穀,這是一處秀麗幽深的峽穀,山勢險峻,溝大穀深。
三藏先容道“吾曾聽聞這石甕穀乃是天造製成,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劍懸瀑布千尺,水聲淙淙,擊石飛濺,天長日久衝蝕所就,其形似甕,故稱石甕穀,穀長深邃,上下曲折,其幽穀奇景乃驪山奇險迷人之獨一處。據說此穀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也稱登天道。”
四個娃娃放眼望去,但見
其形如甕,穀秀幽深。蒼山翠嶺雄奇險.溝澗奇峽泉壑真。劍懸瀑千尺,擊石飛濺紛。佳境薈翠,不見纖塵。佳境薈翠,五彩斑斕畫錦屏;不見纖塵,自然純淨草木馨。鬆柏似長虹,藤蘿盤樹根。衝天怪石突兀立,野花爛漫引蝶群。崖上端坐古驪宮,,腳下清溪似流雲。
五人在穀中行走,尋找那盜經妖怪的藏身之所,三藏指著穀中一片密林。
先容道“娃兒們,那片密林中有座寺廟,就是石甕寺,咱們到那裏尋上一尋,說不定能有所收獲。”
進入林中,順著一條林間小徑,未行多遠果然前方現出一座廟宇,外麵觀之,這寺廟建的也還有模有樣,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的殿脊,寺前古柏蒼翠挺拔,竦然迎風,廟廓綠樹環抱,花草簇擁,確是一個清靜去處。於此處俯觀穀景,北眺河流平原,隻覺眼界開闊,胸襟豁然。寺前有一石碑,上麵鐫刻詩一首,乃是範朝唐的《題石甕寺》
“勝境宜長望,遲春好散愁。
關連四塞起,河帶八川流。
複磴承香閣,重岩映彩樓。
為臨溫液近,偏美望君遊。”
此時寺門大開,五人進到寺中,見寺內卻是另一番景象,顯露破敗之相,但見
古刹蕭疏,苔蘚盈庭。枯枝敗葉鋪滿地,石階曲徑雜草生。殿內塵土積,梁上蛛網縱。殘缺不全,模糊不清。殘缺不全,泥塑像東倒西橫;模糊不清,壁畫剝色彩汙蒙。香爐無煙嫋,更無鍾鼓聲。佛前誦經僧不見,課堂木魚換烏鳴。淒涼寂寞堪歎息,灰冷燭寒禪事空。
三藏歎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好好一座禪寺,竟落得如此慘狀,真真吾佛門之痛也!”
四個娃娃也有同感,都合掌默誦阿彌陀佛!
突兀,猛聞頭頂有人嘿嘿冷笑道“俺說唐三藏,終於見到你了!俗語雲‘不是冤家不聚頭’,‘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本大王今日終於盼到報仇之日矣!”
五人聞聽,猛抬頭,見大殿頂上站立一妖怪,生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那模樣著實凶惡,但見他
相貌黑醜,嘴臉凶頑。身粗肚腹大,剛鬃耳如扇。身穿厚皮造鎧甲,兩支雞翎搖頂端。火眼圓睜閃凶光,鋼牙咬響惡鬼麵。足踏妖風獵獵響,淒雲慘霧渾渾漫。嘶嘯聲吼如雷振,葉落崖塌驚獸散。身背噬魂鞭,腰插跨虎攔。左手燕尾盾,右掌獨牛杆。好個盜經賊,終於露真顏。
三藏一見不禁心驚,要知三藏乃是一手無縛雞之力,心地良善的佛門高僧,西天取經路上受盡妖魔鬼怪之恐嚇與折磨,早已見怪不怪,但今日一見這妖怪,仍舊有些畏怯。四個娃娃卻與他不同,傳經路上常與妖怪打交道,並不覺得這妖怪有何可懼之處。
憨娃第一個點指罵道“呔!哪裏來的醜八怪?真是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爾竟敢如此對吾的師爺爺不敬,快快滾下來吃吾一勺頭,少了半個腦袋看爾還有何惡語出口?”
那妖怪看看憨娃,不禁大笑道“哪裏來的醜娃子,竟敢對本大王如此無禮!不過也好,肥的瘦的一鍋煮,待會兒你們幾個娃娃給這唐三藏陪葬就是。”
憨娃還要回罵,被三藏喝住,遂對那妖怪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爾這妖怪,為何盜走俺們的經卷?老衲與爾往日無仇,近日無怨,為何要吾的性命?”
那妖怪冷笑道“是話就有因,是草就有根。今日俺就讓爾死個明白,你可還記得西天取經路上,路過天竺國外郡金平府,夜觀花燈,後被青龍山玄英洞的三個大王,既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塵大王將你攝到洞中,本想食爾之肉能獲長生不老,未想到肉未食到,卻被你的三個徒弟搬來角木蛟、鬥木獬、奎木狼、井木犴四木仙神及龍王父子將三位大王盡皆絞殺,吾是那三位大王的兄弟,稱作辟風大王,隻因當日吾出去會友,未在青龍山,故而僥幸活到今日,俗語道有仇不報非君子。吾的三個兄弟都死於你們師徒之手,吾豈能不報此仇?吾在青龍山玄英洞苦修五百載,如今已是百術在身,故而占據這驪山石甕穀尋爾報仇血恨,但俺多次到你的慈恩寺,都因有那觀音菩薩護佑之法,吾對爾近身不得,不得已才盜出經卷,引爾到這石甕穀,了卻俺複仇之心願!”
三藏聞聽搖首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原來爾是那犀牛精的同類,是來為他們報仇的!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但俗語道得好‘有理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想當年是你的那三個妖兄要害吾的性命,吾的徒弟怎能不救?這才請來四木仙神及龍王父子,奉玉帝旨意鏟除妖孽,這乃是天道使然,你不反省他三人之罪孽,倒來尋吾這受害之人報仇,真是倒打一耙,惡人先告狀,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竟還振振有詞,果然是妖之本性,與你那三個兄弟如出一轍,要聽老衲良言相勸,盡快離開這石甕穀,回你那青龍山玄英洞自省自悔,莫再做孽,方能求得安然無恙,如不聽老衲良言相勸,此地就是爾葬身之地!”
那辟風大王聞聽,哈哈狂笑道“唐三藏,你可真會狡辯,俗語曰會說的兩頭瞞,不會說的兩頭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有你的說辭,俺有俺的道理,既然咱們說不清楚誰是誰非,那就以命相搏,待俺取了爾的性命,爾就有天大的冤屈,也得認命!”
三藏聞言,不再應答,合掌閉目,默念佛偈。
憨娃哪裏忍耐得住,大喝一聲“呔!爾這不知死活的犀牛精,盜了吾們的經卷還未與爾算賬,竟還要害吾師爺爺的性命,爾先問問俺這大鐵勺答應不答應?有種的下來一戰!”
辟風大王被憨娃一頓臭罵,急了眼!縱妖風從大殿上飛下,一晃掌中獨牛杆,用燕尾盾一指憨娃,怒道“爾這醜娃子,這張嘴怎這般招人厭惡,休要逞口舌之強,吾就先教訓教訓你!過來受死吧!”
憨娃那是初生牛犢不畏虎,掄動大鐵勺摟頭便打,那犀牛精挺獨牛杆接架相還,二人鬥在一處,這憨娃一上來確有股猛勁,一連砸了幾勺頭,還真是力猛錘沉,把個犀牛精也唬得不輕,但急招一過,便沒了後勁。
犀牛精一看不禁哈哈笑道“娃娃,就這點能耐,吹得倒是烏丟烏丟的,你呀就拿命來吧!”
說著獨牛杆上加力,燕尾盾助攻,頓時把個憨娃逼得手忙腳亂,漸漸招架不住!
遂喊道“兄弟們別光看熱鬧,快來助我,憨娃挺不住啦!”
三藏在一旁也為他提心吊膽,轉首再看,那三個娃娃卻是漠不關心,好像根本就沒聽到憨娃的招呼,都低眉垂眼,不看戰場。
這可把三藏急壞了,對木娃道“慧空,你們在幹甚?怎不去助憨娃一臂之力?”
卻原來,木娃三人對憨娃實在是無奈,每次都是他不與大家商量,就擅自行動,人前顯聖,鼇裏奪尊,等到自家收拾不了,才讓其他兄弟幫忙,為了讓他吸取教訓,莫要這般衝動,三個娃娃商量好,讓憨娃吃些苦頭,以後恐就不會那麽衝動。但木娃卻在暗中戒備,不能讓憨娃真出了事,所以他心中有譜。此時見三藏怪罪,三個娃娃也不好再裝像,摩羅娃首先出手,一對金錘舞動加入戰團,與憨娃雙戰犀牛精,這番打鬥更是激烈,但兩個娃娃也難以戰勝這辟風大王。
木娃見兩個師弟久戰不下,便喝道“二位師弟,你們下來歇息,交給師兄就是!”
憨娃已然累的氣喘籲籲,聽到木娃要替換,便虛晃一招,跳出圈外,摩羅娃也順勢退下。
木娃上前點指犀牛精道“俺說辟風大王,就憑爾這點道行,連吾的兩個師弟都擺不平,竟還口出狂言要吾師爺爺的性命,現在俺要與爾打個賭,你吾一戰,吾勝了爾交出所盜經卷,吾可放爾一馬;吾要輸了,這裏的五人任爾處置!不知爾意下如何?”
辟風大王上下打量木娃,見這個娃娃果然不同,不但生的玉麵朱唇,且渾身上下盡顯英氣,雙目金光閃爍,手中擎著一柄櫻桃錘,一看就是寶器。不禁心中頓生警覺,暗道“看來這個娃娃不好對付,待吾先摸摸他底細。”
想至此,用燕尾盾一指木娃道“娃娃。爾是那座仙山瓊島的仙童,報上名來再戰不遲。”
木娃聞聽笑道“要知吾是誰?爾且站穩聽真,吾
生在花果水簾洞,師承齊天孫大聖。
踏雲能行十萬裏,寶錘一柄掃魔精。
百變千化集一身,咒起能招百萬兵。
傳經使者佛祖封,要問吾名喚慧空。
辟風大王聞聽吃驚非小,對木娃追問道“你是那齊天大聖的孩兒?哈哈!這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俺一直就想尋那猢猻報仇,隻可惜俺不是他對手,既然他的孩兒在這裏,那就父債子還,真是天助吾已!”
木娃聞言,有些哭笑不得,對他冷笑道“吾說爾這辟風大王,真不怕風大閃了爾的舌頭,就憑你連吾的兩個師弟都未能戰勝,到吾這裏恐更討不得便宜!”
這辟風大王早已不耐煩,卻未將木娃放在眼中,舞動兵器照定木娃便打,木娃隨手相還,一妖一娃戰在一處,一場好殺
犀牛精,桃木娃。針鋒相對苦爭殺。獨牛戰杆攻勢厲,櫻桃寶錘巧遮架。初戰寺內風攢動,百合之後裹塵沙。燕尾盾牌抵錘砸,怎抗慧空神力大?牛妖叫苦輕對手,震得雙臂酸又麻。無奈之下變妖法,換成雙攔再戰娃。左右開弓陰風起,陰寒之氣刺骨紮。仙童頓感身不適,急運三味真火花。破了陰寒神威抖,牛精計失怒氣發。拔出身後噬魂鞭,默念咒語施魔法。鞭聲抽響聲尖厲,在場諸人耳膜炸。頭昏目眩身欲倒,牛妖一見笑哈哈。眼見四娃要遭難,忽聞經聲送清華。三藏法師口誦經,破解牛精噬魂法。木娃清醒奮神力,一錘震得牛妖垮。騰身起在半空中,趁霧留帖逃滾爬。
且說辟風大王被木娃寶錘震傷,駕黑霧逃之夭夭,並再次留箋,木娃接住辟風大王留下的簡帖,遞給三藏,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又是幾句頌子,頌曰
旨此告玄裝,留箋辟風王。金甕穀中戰一場,娃兒神通廣!能破噬魂法,高僧佛法強!勝負還未定,特邀達摩莊。三藏項上首,必取無商量。
木娃詢道“師爺爺,這達摩莊在何處?”
三藏苦笑道“這達摩莊乃是這驪山一景,其實應喚作達摩洞,因那裏是座洞穴,相傳乃是達摩祖師的弟子鎮山王在此鑿洞苦修,人稱達摩洞。”
木娃道“事不遲疑,咱們這就趕往那裏,不知有多少行程?”
三藏道“那座山洞老衲曾去過,還得翻山越嶺,爬過幾道坡,但也不是甚遠。”
五人離了石甕寺,趕往達摩洞,一路上三藏指點著經過的山景,那才是
石甕水潭明無暇,手足攀援雞上架。絕壁之處舉火樓,點燃烽火指揮塔。飲鹿大壑名牡丹,溝中有泉潤萬花。秤錘奇石穩穩立,巋然不動映雲霞。孤峰一座舍身崖,峻峭刀削確挺拔。八仙書子橋上遇,金榜題名後人誇。日月同輝是古亭,內簷彩繪驪山畫。無底奇觀三元洞,晝夜弗停穿風刮。驪山美景觀不夠,身臨其境豪情發。
經過一路跋涉,終於遠遠望見山上有處洞穴,位於山腰之間的陡崖之上,仰望岩洞深邃,曲徑通幽,洞口朝著空曠的原野,可俯覽山下一馬平川的美景。五人沿著一條石階登往達摩洞,抬頭看時,隻見陡峭的山崖上皆是鬱鬱蔥蔥的樹木,看不見山路,山路陡峭,此時太陽西斜,登山已曬不到陽光,樹叢中還不時吹來陣陣涼風。走了一段,三藏與憨娃已感氣喘噓噓,山道上不見遊客,隻聽見樹叢中低聲的蟲鳴和風吹樹葉的響聲,看來這達摩洞也被這辟風大王占據,弄得人影全無,又爬過一段石階,見前方有一“之”字形彎道,道口處立有一尊達摩雕像,微微閉目,手裏拿著青藤手仗。雕像下麵是一張石桌,上麵有香灰和貢品,可見香客對達摩僧人的尊敬與虔誠。五人在達摩像前拜了三拜,繼續向上,石階越來越陡,但終於來到了達摩洞。達摩洞前有一平台,方圓數丈,一座單門單簷石坊修在洞前,坊頂鑿有鬥拱飛簷,鴟吻屋脊,坊梁上刻有山海圖景及雙龍戲珠圖案,坊上刻著“默玄處”三字,坊後立一石壁,上刻一首禪宗碣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洞口以石砌築一道拱門,上刻“達摩洞”三字,洞窟前也有一張石桌,當作祭奠和焚香之用,五人在洞外又拜了三拜,這才入洞,但見洞內一壑清泉涓涓流淌,一座高台聳立,台上塑一石像,麵對石壁,端端正正坐在那裏,兩腿曲盤,兩手作彌陀印,雙目下視,五心朝天入定。對麵石壁上刻著默玄碣“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即可入道。”再看那坐像手上放著的正是因果真經,四個娃娃不禁大喜,正欲上前取下經卷,卻被三藏止住,他將手中禪杖交給修善娃,整整僧袍,麵向達摩坐像雙手合十,舉過胸額,然後平撲在地,磕了三個頭,又起身作揖。正在此時,忽從洞內刮起一陣狂風,一條黑影夾起三藏衝出洞門,駕風而去,洞外傳來哈哈的狂笑聲,四個娃娃大驚失色,傻在當場!
修善娃跺腳道“要命矣!要命矣!恩師被那辟風大王攝去了!他手中沒了龍杖,恐性命難保!這卻如何是好?”
四個娃娃追出洞外,早已不見了那犀牛精的蹤影,四個娃娃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沒了主張。還是木娃先自鎮靜下來,讓修善娃將因果真經取下收好。
遂對三個師弟道“剛才師爺爺曾說過,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吾堅信師爺爺乃是旃檀功德佛,自有佛祖護佑,絕無性命之憂!咱們還是先商量個法子,看如何尋到這犀牛精的老窩?”
憨娃道“這不明擺著的事麽!這犀牛精肯定是回了他的老巢,青龍山玄英洞,隻可惜咱們誰也不曉得這地方在何處?如何個尋法?”
修善娃點首道“二師兄所言極是,這犀牛精既要報仇,肯定得回到他三個兄弟的老巢,在那裏殺師爺爺,祭奠亡靈!如今的難題是這青龍山玄英洞究竟在哪裏?”
木娃道“這有何難?待吾上天庭尋到那四木仙神,他們肯定知曉,說不定還能助咱們一臂之力!”
三娃點首讚同,木娃不敢耽擱,讓三個師弟留在此處等他消息,便駕起筋鬥雲,趕往天庭。一路無話,很快便來到南天門,守門的正是那龐、劉、苟、畢、馬、趙、溫、關八大將,見木娃到來,都很客氣,詢問上天庭何事?木娃說要拜訪四木仙神。
龐搖首道“慧空使者你來得不巧,四木仙神奉玉帝旨意下界辦事去矣!”
木娃聞聽有些失落,悻悻的轉身欲回。
有關大將追問道“慧空使者,你尋那四木仙神有甚麽要緊之事麽?不如說來聽聽,說不準俺們也能幫上忙也未可知?”
木娃聞聽心道“這樣也好,省的白跑一趟,說不定能有意外收獲?”
便將要尋那犀牛精老巢之事述說一番。
哪知關大將聽罷哈哈笑道“慧空使者,你不用尋那四個木頭疙瘩,俺關某對這青龍山玄英洞再熟悉不過了!”
木娃詫異道“關老前輩,此話當真?”
關大將道“說來也是巧合,想那年吾奉玉帝旨意下界捉拿天庭百獸園中咬傷七公主,偷逃下界的玉貓,走遍千重山,踏遍萬重水,竟追尋不到這玉貓的下落,沒想到無意間吾來到了那青龍山,發現了玄英洞,讓吾喜出望外的是那玉貓竟躲藏在這洞中,待吾捉拿它時,竟有一妖怪保護於它,這妖怪就是你要尋找的犀牛精,當時他那點妖術怎是吾的對手,被吾殺得大敗,逃之夭夭,吾也沒追他,便將玉貓捉住,帶回天庭,故而吾對這青龍山玄英洞印象深刻,怎能忘卻?對那犀牛精也有一麵之緣,隻可惜當時未能將它鏟除,便留了後患!”
木娃聞聽十分興奮,便催關大將給他指明青龍山玄英洞的方向。
關大將笑道“慧空使者莫急,為了不出紕漏,最好是本將軍能帶你前往,但這得討來玉帝旨意!你可上殿麵君,討得玉帝一紙詔書,本將軍便可前往!”
木娃當然願意,便由關大將帶領來到靈霄寶殿,拜見玉帝,話不多敘,果然玉帝下旨,著關大將協助木娃解救三藏法師,並捉拿犀牛精除害!關大將領旨與木娃駕祥雲返回驪山達摩洞,與三個娃娃會合。眾人一番商議,便由關大將帶路,啟程趕往青龍山玄英洞,憨娃因無駕雲的本領,由木娃將他夾在腋下,眾人騰空而起,駕雲而去,待來至青龍山上空,俯瞰腳下,果然好山但見
峰巒秀拔,群嵐疊翠。青龍矗立雲飄渺,天神騰雲霧蕩霏。隱韻雅亭閣,廟塔聳巍威。險異相映,鬥豔爭輝。險異相映,怪石古鬆倚相伴;鬥豔爭輝,奇花異草呈百媚。環水臨波景,飛瀑瀉潭?(shui)。溪泉沿壁垂水簾,澗壑溝梁靜幽邃。藤蔓網罩古洞天,一幅長卷印山水。
眾人降下雲頭,關大將帶領四個娃娃翻山越嶺,穿林過澗,登高爬坡,幾經艱難終於見到了玄英洞,四個娃娃凝目觀瞧,隻見那澗邊有一石崖,崖下是座石屋,屋有兩扇石門,半開半掩。門旁立有石碣,上有六字,“青龍山玄英洞”,隻見這玄英洞四周
古木枝藤,隱天日蒙。泉溪叮咚響,鳥唱婉韻鳴。奇花異草爭鬥妍,蒼鬆翠柏趣相映。別有洞天,百生攢動。別有洞天,靈山玄英獲蜚聲;百生攢動,珍禽異獸散林中。森壑幽深處,隱隱藏妖形。怪石嶙峋逞凶惡,屏峰疊嶂陰森境。煙雲繚繞霧蒙蒙,一聲獸嘶怖心驚!
這裏雖風景秀麗,景色宜人,但也充滿一股陰森恐怖之氛圍,洞門前站立兩排小妖,各持刀槍劍戟,都是一陣牛頭精,五人來到洞門前。
那為首小妖上前喝道“呔!爾等是甚麽人?竟敢擅闖禁地!”
關大將上前應道“吾本是天庭大將,這四位乃是佛祖使者,今日到爾這青龍山玄英洞,來尋唐三藏的下落,你們的辟風大王可在洞中?讓他出來回話!”
那小妖聞聽冷笑道“吾管你甚麽天庭大將,吾家大王正在歇息,現在不見客,你們還是走吧!”
憨娃聞聽按捺不住,點指罵道“吾把爾這些不知死活的牛精崽子,吾師爺爺被那甚麽狗屁大王攝來此洞,快快送還,免汝等不死!如或不然,砸翻爾這窩巢,叫爾等群精皆化膿血!”
這小妖聽言,急入裏邊稟報。且說這辟風大王將三藏攝到洞中,捆在石柱之上,三藏低首不語,暗自憂傷,未想到取經之事經過這麽多年,如今又再遭妖怪禍害,如今菩薩的禪杖不在身旁,已無力自保,那四個娃娃也不知吾被攝往何處?遠水難解近渴,恐也是鞭長莫及,看來老衲性命休矣!
此時辟風大王看著三藏陰笑道“俺說三藏大師,如今還有何話講?當年吾的三個兄弟就是要吃唐僧肉,不但未吃到還丟了性命,今日吾還要食爾之肉,來報吾兄弟之仇,小的們,來呀將他拉到洞深處,用溪水處理幹淨,準備唐僧肉宴!”
小妖們齊喊遵命,把唐僧拿在那洞中深遠處,那裏問甚麽青紅皂白,剝了衣裳,汲湍中清水洗淨,算計要細切細銼,著酥合香油煎吃。正在此時,忽聞稟報“大王!禍事了!禍事了”
辟風大王著驚,問是何故?小妖道“大門前來了四個娃娃和一位將軍,叫嚷著說大王攝了他們的師爺來,叫快快送出去,免吾等性命;不然,就要掀翻洞穴,叫咱們都化為膿血哩!”
辟風大王聞聽,不禁心驚道“吾這裏剛剛擒唐僧歸來,怎這麽快就讓他的徒孫尋上門來?真是怪事!小的們!休要驚慌,待本王出去會他們一會,說不定還能再捉幾個回來下菜。”
這辟風大王披掛整齊,手執獨牛杆和燕尾盾,又有那七長八短、七肥八瘦的大大小小牛頭鬼怪,各執槍棒,擁出洞門,掌了號頭,有一麵大旗,旗上寫著“辟風大王”,搖旗擂鼓,壓住陣腳。辟風大王抬眼觀瞧,不看則可,一眼就認出了關大將。
不禁切齒道“吾道是誰?原來是爾這關大將,吾尋爾不到,找爾不著,今日竟送上門來,正好讓吾報那當年之仇!”
關大將冷笑道“爾這犀牛精,當年關某未能斬草除根,留爾一條性命,算爾幸運,爾就該隱居洞穴,閉門思過,不得再做孽事。未曾想爾不知悔改,如今還再做孽,本大將豈能容爾,今日必捉拿爾到天庭,在斬妖台梟首。”
辟風大王狂笑道“關大將,休在吾麵前口出狂言,想當年本大王技不如人,不是爾對手,如今已是今非昔比,吾已大法在身,何懼於爾!咱們還是見個高低上下,到時保管讓爾與這四個娃娃一並做吾的杆下鬼!”
關大將聞聽大怒,從懷中掏出隻柳葉大小一柄小刀,隻聞他念動咒語,幌一幌,刀杆碗來粗細,刀頭寬有一尺,丈二長短,原來是把青龍偃月刀,寒光閃閃,殺氣森森。犀牛精也不示弱,挺獨牛杆上前,一妖一將鬥在一處,一場好殺
青龍偃月關將勇,左劈右砍殺氣騰。辟風大王獨牛杆,左遮右擋不輕鬆。刀鋒過處精妖懼,獨杆刺來神鬼驚。好一個天庭名將混元法!六十四路刀法精。另一個玄英洞中苦修行,陰功邪法盡顯能。這個為報兄仇窮凶惡,那個為補昔日遺憾情。叮當隻聞兵器碰,劈砍砸刺使神通。踏雲搏霧在半空,呼喝叫罵穀回聲。一番鬥得日中停,難分勝負輸與贏?
他二人這場賭鬥,殺得昏天黑地,飛沙走石,讓關大將暗暗吃驚的是這辟風大王的本領已非昔日,看來憑自己的本事如今難以勝他!不禁暗暗捉急。
木娃在一旁也已看出端倪,便撤出櫻桃寶錘,大喝一聲“呔!關大將軍,殺雞焉用牛刀,您老且下來歇息,讓木娃替將軍殺一陣!”
關大將此時也有些筋疲力盡,看看不能取勝,便虛晃一招跳出圈外。
辟風大王一看,哈哈笑道“老關頭,吾說你不是俺的對手,如今服也不服?”
關大將被他一激,有些顏麵無光,便又要再戰,卻被木娃攔住。
木娃遂道“爾這牛妖,休要使甚激將法,關將軍豈能怕了爾?現在咱們還是先把要辦的事情講明,再戰不遲!吾且問你,爾將吾師爺爺藏在何處?快些將他放出,否則吾要踏平爾這玄英洞。”
辟風大王妖喝道“娃娃,休逞口舌,爾不過就是那猢猻之兒,吾懼何來?”
木娃大怒,罵道“吾把爾這個偷經之賊!油嘴的妖怪,休要扯談!快還吾師爺爺來!”
趕近前,輪錘便打,辟風大王挺獨牛戰杆,急架相迎,這一場在洞前好殺,更與前般不同,但見
神器櫻桃錘,玄英獨牛杆。一個怒從膽邊生,一個咬牙切齒寒。這個是佛家傳經真使者,那個是犀牛精怪害凡間。兩個互不相讓爭生死,真是狹路相逢死糾纏。殺殺砍砍招數繁,兵兵乓乓火光閃。極盡技之能,各把神通展。這個要把犀牛精梟首,那個欲將殺兄舊恨還。這番拚殺無解數,不到黃河心不甘。
他二人殺得難解難分,一旁的修善娃心中暗道,不乘此時去救恩師,更待何時?想至此修善娃衝憨娃與摩羅娃一使眼色,兩個娃娃會意,各挺兵器殺進妖陣,關大將也不怠慢舞動青龍偃月刀隨後殺到,那些牛精小妖各色也多有兕犀、雄犀、牯犀、斑犀、胡冒犀、墮羅犀、通天花文犀。先是不知死活,一個個各執槍刀,搖旗擂鼓圍攻四人,可卻未想到這三小一老的厲害,就如虎入羊群,鷹來雞柵,那可就是打著的就死,挽著的就傷,磕一磕兒筋斷,擦一擦兒皮塌,眾小妖遮架不住,唬得膽戰心驚,魂飛魄散,一哄而散,四處奔逃。三小一老趁機殺進玄英洞,把唐僧解了索,穿了衣服,修善娃將禪杖交還三藏,眾人這才舒了口氣,便趕到洞外看看木娃與辟風大王之戰況,此時木娃與辟風大王仍在酣戰,因木娃纏住他無法脫身,故而三藏才順利獲救。此時木娃見師爺爺已然救出,精神大振,便將櫻桃寶錘丟將起去,喝聲“變!”即變作千百柄,好便似飛蛇走蟒,盈空裏衝辟風大王亂砸下來。這辟風大王本就因巢穴被破,眾小妖死的死逃的逃,隻剩他孤身一人,知曉大勢已去,不禁悲從中來,又見木娃使出神通,卻似發了瘋,更添煞氣,隻見他將身一晃,現出犀牛本相,放下手來,還是四隻蹄子,那才是
頭大如鬥,體型肥重。一對扇耳長,側眸閃凶燈。鼻突似象瘦長麵,一條短尾鋼鞭形。前長後短一對角,生在鼻梁銳如鋒。隔紋厚皮堅如鎧,四肢短柱粗又挺。通體盡染灰黑色,四隻駝蹄穩如鍾。獸貌奇醜陋,惡麵露崢嶸。雙角槍刺猛,短尾鞭掃凶。跳躥迅如虎,吼聲天地動。
這犀牛精現了本相,一個身軀頂天立地,張著巨口直撲三藏,此時卻見這木娃身形巨長,收了櫻桃寶錘,撤出赤龍鞭,一鞭揮出,穿了牛鼻,又一跳騎在牛精背上,這牛精掀蹄尥蹶,扭臀甩腰,欲將木娃摔下牛背,怎奈木娃緊緊勒扣龍鞭,龍鞭穿鼻,也就如同給這牛精套了一根韁繩,任它費盡牛勁,對木娃也是無耐,此時關大將趁機揮舞青龍偃月刀,一刀劈下,一顆牛頭咕嚕嚕滾落塵埃,血漿迸出,皮開顱折命傾之!關大將又取出早已備好的鋸子鋸下兩隻犀角,說是進貢玉帝,回繳聖旨,如此青龍山玄英洞的四大王的最後一個辟風大王也已除掉。
三藏過來謝過關大將救命之恩,關大將還禮,即時便拜別三藏與四娃,駕彩雲回奏而去。三藏合掌望空,口誦阿彌陀佛,謝過天庭玉帝差將來救。這時四個娃娃來到三藏麵前跪倒施禮,詢問師爺爺可曾傷到筋骨?
三藏道“孩兒們,老衲一切都好,這辟風大王已除,咱們這就回返慈恩寺。”
三藏又詢問了經卷是否尋回,得知經卷完好無損,完璧歸趙,非常欣慰,也長舒一口氣。
合掌道“阿彌陀佛!善在善哉!吾佛保佑!平安無事!”
話不多敘,五人離了青龍山玄英洞,回到慈恩寺,當晚寺中大排筵宴,慶賀鏟除犀牛精,使得慈恩寺重回寧靜禪林。一連數日,慈恩寺中都在抄錄因果真經,抄錄的經本已然堆積如山,這日慈恩寺敲響鍾聲,聲傳長安城內外,百姓聞鍾,從四麵八方聚攏來,都知三藏大法師又要講經弘法,凡是入寺的人眾,每人都得到一本因果真經,三藏法師又在大雄寶殿宣講因果真經之真諦,隻聞他洪鍾般聲音宣道
“佛說因果偈曰
富貴皆由命,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祿臻。
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之罪孽,有的孽是前世做的,有的孽是今生做的,這些都會受到報應。如能更好的行善積德,以達到化災免災,增福延壽,為子孫造福之目的。
因果報應,特別是罪孽報應,好的流年大運為福報,走敗運為禍報。福報的福大福小,禍報的災大災小,都是依據你之前世今生的行善積德和做壞事之程度而定。人在今生走紅運時,如不注意行善積德,很容易出現作孽之事,在走敗運時,就遭孽報。
如有些人走好運時,升官又發財,手中有權有勢,就忘了行善積德,多做好事之宗旨,就會慢慢變壞,貪汙受賄,整人害人,幹些損人利已之孽障。當敗運一到,事情敗露,受到懲罰,就是遭了惡報。
走敗運則遭禍報,這種禍報有前世和今世;有在敗運中不行善積德,還會犯下新之罪孽。人之禍報,有報得早,有報的晚,報得早者在二八歲之內起立運有災有難,多為前世作下的孽;老來走敗運而災報者,有前世和今世作的孽。
怎樣行善積德?行善積德,就是做好事、善事、與人為善,一切以慈悲為懷。有人認為,行善積德,隻有拿錢物救濟貧苦人或捐獻錢物。其實這隻是行善之一種方式,無錢無物者可以出力,如扶老愛幼,樂於助人,救人之危。所以說,行善積德,可以出錢,亦可以出力。在世上\”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做好人\”就是行善積德矣!”
三藏法師宣經解疑,大眾受益匪淺,講經完畢,經卷抄本也分發一空,還不斷有百姓前來請經,三藏吩咐寺中僧侶盡量抄錄,滿足大眾渴求。木娃見傳經事宜已然辦妥,便找來三個師弟商量繼續趕路之事,憨娃有些不舍,想多在師爺爺處待些時日,修善娃也是對恩師難舍難離,木娃無奈隻好點首同意,這樣一來四個娃娃在三藏的慈恩寺中待了一月有餘。
這一日木娃決定向三藏辭行,憨娃噘著嘴,一臉的不高興。
木娃正色道“三位師弟,咱們這是為佛祖傳經,有使命在身,不是遊山玩水,故而明日必須登程!”
四人正在商議,忽聞門外有人談嗖一聲,四個娃娃馬上聽出這是三藏的聲音,急忙打開房門。
三藏笑嗬嗬地來到屋內,對四個娃娃道“慧空所言極是,你們不能為了與師爺爺廝守,就忘了身兼重任,明日你們就啟程,老衲親自送你們一程。”
憨娃見師爺爺發話,不敢違拗,修善娃雖不舍,但他聰明伶俐,善解人意,便也不再堅持。
第二天清晨,大家早早起床,收拾了行囊,牽出三隻神獸,由三藏陪著出了慈恩寺,重登傳經之路。
三藏將四個娃娃送到長安城外,停住身形,對四個娃娃道“娃兒們,傳經路上艱難險阻,休要懈怠,師爺爺吾要你們平安歸來,待到傳經結束,到佛祖那裏交旨後,再來看看你們的師爺爺,到那時你們可在這裏常年居住,師爺爺更想與你們朝夕相伴。”
四個娃娃跪倒給三藏行拜別禮!卻忍不住淚灑胸前,憨娃更是淚流滿麵,三藏見狀也是心中一熱,對四個娃娃也難舍難離,但還是忍住悲傷,轉身離去。
正在此時,忽聞頭頂有人高聲喝喊“師父,留步!徒兒們見你來了!”
隨著聲音,三條身影落在三藏麵前,三藏定睛觀瞧,不禁大喜過望,激動得聲音顫抖!
喚道“悟空!悟能!悟淨!原來是你們,快快下來,與師父一見!”
隻見大聖,八戒,沙和尚足踏祥雲,緩緩落在三藏麵前,四個娃娃更是大喜過望,想不到三位長輩竟在此時到來,慌忙上前行禮!
此時悟空三人也跪到三藏麵前禮拜三匝,三藏急忙扶起三人,樂得合不攏嘴。
遂道“今天這是黃道吉日,有這般大喜之事降臨,快快隨為師回寺中,師父要給你們接風洗塵,娃娃們!要不然你們明日再走,今日與你們的長輩團圓一日如何?”
憨娃第一個表示讚同,卻被八戒斥道“不懂規矩的東西,還不滾到一邊去,這裏哪有你說話的份?”
三藏對八戒笑道“悟能休要這般對憨兒,他可是個聰明娃,要讓師父吾說句公道話,他那一身才學,你這做爹得恐望塵莫及!”
說得眾人都發出笑聲,解了憨娃的尷尬。
悟空卻道“師父,不必管他們,讓他們去吧!咱們隻不過是敘敘師徒之情,莫耽誤了他們的正事!”
三藏點首道“悟空說的極是,那咱們就別耽擱他們的時間,你們跟吾回慈恩寺吧!”
說著師徒四人轉身而去,四個娃娃望著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城門內,才依依不舍的登程上路,這才是
爺孫之情深似海,師徒重逢續情懷。
送走佛使四仙童,不知何時再重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