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詩人與唐朝——杜甫(三)

字數:8004   加入書籤

A+A-




    安祿山被壓了過來,李隆基難得沒再聽他的辯解,一劍把人捅死。

    “掛城牆,暴屍示眾。”李隆基擺擺手叫人把安祿山的屍體拖出去,準備著下旨安撫朝臣和百姓。

    這個天幕若是隻讓自己一人看到多好啊!

    天幕下,年輕的杜甫唰地一下站起身來,算算時間,也還有十五年。

    他打算按照原有的軌跡再去考一次科舉,雖然他們陛下在未來做的不好,但現在事情還未發生,或許陛下知道了這件事就會處置奸佞,再用能臣!恢複大唐的河清海晏之景!

    當然,若是不成……那就離開長安吧……哪怕是投在某個節鎮去做個微不足道的小吏,為百姓們做些實事也好。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驚慌失措,倉皇逃竄。

    而肅宗覺得一味逃跑是不可行的,所以發動秘笈——父慈子孝,即位靈武,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杜甫這邊安頓好妻子兒女後,隻身前往靈武,希望可以同朝廷官員一起奔赴國難。

    結果在趕往靈武的途中,他被胡兵所俘,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這個時候正值暮春,杜甫觸景傷懷,寫下了《春望》。

    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時,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投奔肅宗,希冀著得到肅宗的重用,以實現自己多年的願望,他那時有多高興呢?\"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五月十六日,命運為他開啟了希望大門,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

    拾遺這個官職雖然隻是一個從八品上,但這個屬於諫官,主要職責是向皇帝奏論政事,陳述得失,這個官職真的很配老杜了。】

    “老杜,那不是你想要的君主啊!”

    “該死的父子倆”

    杜甫看到自己那時被授官還是很高興的,本以為自己時來運轉了,直接向皇帝陳述國事的官職,哪怕是芝麻小官,也能實現自己君臣際遇的夢想。

    卻不想看到天幕上一串串刷過的文字,怎麽了?難道那位肅宗也會讓他失望嗎?

    【好景不長,房琯因陳陶、長阪之役的失敗而被罷相,杜甫上疏為房琯辯冤,結果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管理地方的祭祀,學校選舉等事宜。

    杜甫去華州上任後探親結束後,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杜甫在回到華州之後,將其修訂脫稿,總結道“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我先講一講這些詩的背景。

    即使安史之亂爆發的出乎意料,但是大唐家底子厚著呢,又不是沒有能用的武將,所以朝廷反應過來後,就調兵遣將去收複失地。

    郭子儀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後,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城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大好。

    然而肅宗李亨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隻派宦官為觀軍,處處掣肘,致使指揮權不統一。

    其實本來這些士兵就屬於聯軍,沒在一起打過仗,配合度凝聚度就沒那麽高,結果指揮權還不統一,就這樣士氣低落的唐軍就這樣和叛軍相持到次年春天,使得叛軍等到了史思明的援軍。

    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魚朝恩不聽各位將領的建議,執意要與叛軍決戰,唐軍就這樣在鄴城大敗,為百姓造成一場更大的災禍。

    但是這一戰之後,官軍散亡,兵員亟待補充,於是朝廷下令征兵。

    郭子儀大軍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搞得人民苦不堪言。】

    “叛軍在外,皇帝居然隻會內鬥”

    “李隆基和李亨……”

    “不愧是親父子”

    “李隆基是有功績的李亨,李亨是沒有功績的李隆基”

    “打仗不聽將軍的,反而要聽千裏之外的皇帝下令”

    “皇帝懂個屁”

    【《新安吏》講的是杜甫在新安縣的時候碰到了吏役點名征兵。

    按照天寶三年的規定,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而正常的征兵製度,中男不該服役。

    可是新安是個小地方,還經曆了戰亂,哪裏會有成丁的青年入伍?小吏告訴他,兵府的文書昨夜才下達,命令沒有壯丁就依次抽中男。

    他看著哭泣的送行者們,寫下了這首《新安吏》,前麵記述了軍隊抓丁和骨肉分離的場麵,後麵對百姓進行開導和勸慰。

    而《石壕吏》則是杜甫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的所見所聞。

    講的是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而這位老婦人的三個兒子,已經戰死兩個了,為了保護自家兒媳婦,老夫人就這樣主動跟隨進軍營了。

    《石壕吏》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製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秦朝

    嬴政瞠目結舌:“乘夜捉人征兵,連老婦都被帶走了?”

    沒經過訓練的百姓匆匆忙忙被趕上戰場,不就是送死去了嗎?

    漢朝

    劉徹:“……”

    “讓宦官掌兵權?滑天下之大稽!”

    【而《潼關吏》卻涉及到一件事情,就是哥舒翰失潼關。

    安史之亂時,安祿山雖然攻占了河北、洛陽,但後來朝廷反應過來後積極抵抗,導致很長一段時間裏安祿山都沒能攻占一點地方。

    而郭子儀、李光弼的軍隊卻已經攻占了常山等十多個郡,這時候安祿山開始後悔不該反叛了,準備回到幽州去固守。

    但楊國忠進獻讒言,勸唐玄宗催哥舒翰出潼關去收複陝州、洛陽。

    當時的叛軍的主力在攻打宛丘和洛陽,守衛幽州的軍隊很少,郭子儀和李光弼就分析著想去直攻幽州,用叛軍的親屬招降叛軍,這樣安祿山沒了兵,他的項上人頭就不保了!

    而那個時候的哥舒翰年紀大還有病,這件事情叛賊都是知道的,他部下各軍隊都是匆忙集中的,不是精英,根本打不動大仗。但是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即使手下的不是精兵,守住潼關還是沒問題的。

    可哥舒翰的軍隊出了潼關,打輸了,京城出了問題,大唐就真的危險了。

    但唐玄宗是誰?他本能地相信奸佞啊!

    再楊國忠的鼓動下,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一個使者接著一個,哥舒翰被逼得沒有辦法,大哭著率軍出了潼關,與崔乾佑會戰。

    然後潼關就這麽失守了。

    《潼關吏》講的就是築城的士兵和潼關關防,吸收哥舒翰失守潼關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哥舒翰失守兩個人背鍋,哥舒翰自己決策失誤背小鍋,李隆基決策失誤還冤殺高仙芝他背大鍋”

    “說實在的,李隆基弄死了高仙芝他們,就讓兵將覺得打輸了就得死,在真打不贏的情況下,想活命就隻能投降給安祿山”

    秦朝

    踞險而守,被迫出兵,這個經曆怎麽有種既視感?

    漢朝

    劉徹表示很無語,雖然他不精於軍事,但是他真的不搗亂!

    將軍們在外麵怎麽打他都不會管的,實在不滿意大不了回來再收拾唄,非得找不痛快幹什麽?

    唐朝

    “奸佞!楊國忠!枉我對你信任有加!你竟敢害我!”李隆基聽了天幕又來勁了,對著跪下來請罪的楊國忠就是一腳,讓他也和李林甫有了相同的待遇。

    “你也不必再哭求了,去大理寺待著吧。”見楊國忠鼻涕一把淚一把的哭求,他隻覺得索然無味。

    其實看著現在的發展,他內心隱蔽處已經開始害怕了。隻言片語中,他便感覺到了安史之亂其實有可能早早止住的,是他親自毀了這個可能!

    他不怕自己的決定毀了大唐,也不怕百姓的議論,但他害怕宗室和那些野心勃勃的兒子們,會以此為理由逼迫他退位!

    【杜甫在華州的日子裏,越發感受到了百姓的苦難。

    乾元二年的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歎》和《夏夜歎》,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

    這年的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

    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投奔自己的好朋友嚴武。

    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用別人資助的錢建造了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

    而我們今天來到的就是杜甫草堂,這個草堂其實是後來重新修繕的,所以可能要稍微豪華那麽一點。

    從西門進去,中軸線上第一重建築是大廨,這是古代官員辦公的地方,後人為了彌補杜甫生前沒有做過大官,所以特意為他修建了大一些的辦公室。

    正中間就是杜甫的雕像,他跪坐在一葉扁舟上,來自於他晚年的《登嶽陽樓》的詩句。

    他們都去摸杜甫的手了,希望能沾到他的才氣,咱們也去摸一摸吧!】

    “摸摸”

    “摸摸”

    “摸摸”

    “……”

    杜甫看那一串子的“摸摸”隻覺得後世的小娘子小郎君們太奇怪了,怎麽能摸別人的雕像呢?

    再說了就一個雕像,怎麽可能沾到才氣?

    【第二重建築是詩史堂,進去之後左右兩邊分別有兩個雕像,一個是杜甫,一個是李白,中間有一張大桌子,供來這裏詩興大發的文人們寫詩。

    詩史堂的旁邊有一個詩聖著千古,裏麵有杜甫整個生平故事,從意氣風發的《望嶽》到安史之亂的《春望》,從來到成都的《春夜喜雨》再到晚年的《登高》,它記載了杜甫偉大的詩聖之路。

    下來呢就是工部祠,杜甫生前當過的最大官員就是六品的檢校工部員外郎,他又被稱作杜工部。

    杜甫當年來到成都不久,被嚴武推薦做了節度參謀,後來又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

    進入工部祠,正中間供奉的是杜甫,左右兩邊分別是陸遊和黃庭堅,黃庭堅繼承了杜甫詩歌風格後,還專門開創了江西詩派,把杜甫奉為詩派的祖師爺。

    而陸遊繼承了杜甫的愛國情懷,同時陸遊也是杜甫的鐵粉,杜甫來四川去過的每一個地方,他都去打過卡。

    前麵是杜甫不同時代的畫像,左右兩邊是清代杜甫草堂的導覽圖,正上方的梁柱上是“騷壇鼎峙,詩令長留”八個字,道出了杜甫在詩壇的地位。】

    “這是咱老杜的牌麵”

    “正月初七,遊草堂”

    杜甫之前的文人們是炸了鍋了,都是文人,你杜甫是厲害了點,但也沒到讓人心服口服的地步吧!

    “這個杜甫竟然這麽厲害?”被人供奉!給他補償!他憑什麽啊!

    “就憑那個三吏三別?”講史的詩誰不會作?

    【這裏是杜甫草堂的核心景區了,但這不是原址,這是97年根據杜甫寫的詩重建的。

    在這裏生活的幾年中,杜甫寄人籬下,生活還是很苦,但同時在這裏暫時躲避了戰亂,家人也勉強能吃飽。

    走過來這棵是“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柳樹,這裏是“稚子敲針做釣鉤”的湖畔,對岸是杜甫“隔籬呼取盡餘杯”南邊的鄰居,這裏是“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柴門,這裏是“五株桃樹亦從遮”的桃樹,這是“入門四鬆在”的鬆樹……

    而這就是草屋,西邊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書房,東邊是杜甫孩子當年“叫怒索飯啼門東”的廚房,而上邊就是“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茅草。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我不懂道理時,讀起來都有被震撼到的一首詩。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

    ……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薑瀾溪把全詩背出來後,天幕下的無數寒門弟子為之動容,他們突然就服氣了。

    杜甫居然寧願自己凍死, 也要讓天下寒門人士有屋子住, 這是何等的無私?

    在他生活困窘受人欺淩之時,他想的居然是希望別人過得好, 這不是無私的聖人是什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