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明朝——蛐蛐成化(三)

字數:5474   加入書籤

A+A-




    【其實我們仔細去看成化時期的曆史,就會發現那個時期的很多問題都不是成化一朝造成的,而是所有的事情逐漸堆積,最後在成化一朝爆發了。

    不隻是剛才說的女真,土達、蒙古還有荊襄流民都是這個樣子的。】

    “爹不管爺不管,然後在他上位第一年起義”

    永樂時期

    朱棣:“朕就知道,土達絕不是安分的貨色!”

    朱高熾:“嗯嗯嗯!”

    朱棣:“他們現在之前出現叛逃的時候,朕就應該狠狠的懲罰他們!讓他們知道背叛大明的代價!”

    朱高熾:“嗯嗯嗯!”

    朱棣狐疑的看向自家兒子,眼睛裏寫著“你不對勁!”

    朱高熾微笑著看回去。

    朱棣覺著老大可能是得知了不打仗的後果才支持他的,也不在細想了,直接表明態度:“朕要禦駕親征!”

    朱高熾不知道這怎麽就扯到禦駕親征上了,不過他還是微笑點頭:“嗯嗯嗯!”

    他老爹最近被天幕刺激到了,從打蠻夷、打日本到打蒙古人、打女真,現在就是吹一個打土達而已……

    說吧說吧,能開心點比什麽都強!

    【荊襄山區在陝西、四川、河南、湖的交界處,這裏山林較多,難以控製,所以明朝初年是對這個地區加以封禁的。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明朝的土地兼並越來越嚴重,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活的土地,他們中的一部分在無奈之下,背井離鄉,成為流民。

    而這個被封禁的地方就成為了絕佳的去處。

    首先這裏沒有官府,就不用交稅也不用徭役,中間的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很適於農耕,而且四周群山環繞,方便躲藏。

    成化上位的時候,從各地來到荊襄山區聚集的流民幾乎超過了百萬。】

    朱元璋:“這個也記上!”

    他辛辛苦苦在這發政策安撫百姓,那些個貴族竟敢拖老朱的後腿,這是活膩歪了吧!

    全都給他……不行,他還要改政策的!

    那就等政策改完,洪武一朝誰再敢動百姓的土地,就全給他死!

    【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人性更是難以估量的,有些人善良,有些人邪惡,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大量的流民聚集在一起,魚龍混雜,這裏麵不乏心術不正的人。

    那麽,那些本該由官府拿的好處,就會由強盜來收!他們甚至會做的比官府更過分,畢竟官府好歹要在身上裹層人皮,而強盜不需要!

    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環境中,總會有人被養大了野心想要稱孤道寡,也總會有人被逼到極致振臂一揮。】

    唐朝

    李世民說道:“其實這種流民,沒什麽戰鬥力。”

    拿不到武器,沒有經過訓練,甚至連命令都不一定會聽,這樣的人上戰場怎麽對抗平叛的軍隊呢?

    但是流民的基數太大,按下去一波還會再起一波,循環往複。

    【成化元年,荊襄流民領袖劉通聚眾4萬人起義。

    明廷派朱永前去平定叛亂,而所謂的起義軍多半是赤手空拳的烏合之眾,明軍很快就解決了此次暴動。

    朱永讓流民們在附籍和發回原籍之間二選一,選擇附籍的流民相對多一些。

    周圍幾個府的官員不想花那些時間精力去編排裏甲,所以互相推諉,這就使矛盾一直沒能解決。

    於是成化六年,流民領袖李原揭竿而起,“流民附賊者至百萬”。】

    這話一出,各朝的百姓群情激憤,怒罵天幕所說的狗官,尤其是景泰年間的荊襄流民。

    他們是有機會安定下來的,居然就被這樣輕易的毀掉了!

    “他們為什麽不想耗費精力,不就是不把咱們當人看!”

    荊襄地區沒有官府轄製,很多長居於此的流民對外麵的官府並沒有那樣的敬畏。

    不管這些人想不想做編民,心中都無法接受官府對他們的蔑視。

    【明廷這一次派項忠征討叛軍,項忠一邊進攻起義軍,一邊派人入山到處宣傳,說官府會對流民開墾的耕地予以承認,隻要自願出山,一律不予追究。

    其實流民們的願望大多也隻是好好活著而已,眼見不拚命也能實現這個願望,自然是願意聽從官府安排的,他們紛紛出山。

    但是項忠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他將流民們一概遣回原籍,而不服從的流民,直接殺掉。】

    “啊……這”

    “政治信譽不要了”

    “後麵的官員不得死命的彈劾他”

    “彈劾了,但是成化一直不管前線將領的”

    “這還挺好的”

    宋朝武將:羨慕……羨慕兩個字,臣已經說倦了!

    別的怎麽改他們管不了,但是能把陣圖這個事給改掉,他們絕對是心滿意足了!

    朱瞻基對此也是滿意的,經曆了“土木之變”的打擊,他非常推崇“術業有專攻”這個觀點。

    專業的事就交給專業的人去幹就行了!

    【但即使是在軍事鎮壓和強製遣返原籍的雙重打擊下,荊襄山區的流民問題也隻是得到了暫時的緩解。

    畢竟這些流民之所以會往荊襄跑,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在原籍失去了土地,這樣的他們返回原籍又能怎麽樣呢?

    所以,不久之後,流民們再度進入荊襄山區。】

    對此,百姓們表示:要不是活不下去了,誰願意背井離鄉,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討生活?

    荊襄山區亂是亂了點,但是好歹有一絲活下來的希望不是嗎?

    【針對荊襄山區的這個問題,國子監祭酒周洪謨寫下了一篇《流民說》。

    他在文章中建議明朝可以效仿東晉,僑置郡縣,任命官吏,允許流民就地落戶,讓他們可以安身立命。

    而朱見深看見這篇文章之後,也是覺得可行。

    成化十二年,朱見深派遣原傑前往荊襄地區撫治流民,用實踐來檢驗《流民說》的正確性。】

    荊襄山區的流民們不再吵鬧,他們也想看看,這個方法有沒有用。

    他們也許不聰明,但是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智慧,光是看山下那群人的日子就知道,自從天幕出現,大明其實改變了很多。

    如果這個方法有用的話,也許就能被用在現在荊襄山區,他們就能因此受益了!

    流民之中的大部分人此刻無比的期盼著,天幕能夠給他們一個好消息。

    【原傑到任後,直接進了山區去考察民情,他在那裏設置鄖陽府,用來安置這些流民。

    流民們願意附籍就直接入籍,做鄖陽府人,要是不願意附籍,那就直接遣返回鄉。

    最後絕大部分的流民都選擇了附籍,於是荊襄山區的大部分流民都轉化成了編民。

    原傑帶領地方官員大力建設鄖陽府,廣大軍民們用心協力改造良田,單成化十三年就開墾了一萬四千三百多頃的農田。

    荊襄地區逐漸從明朝的隱疾變成了一張好牌。】

    “原傑:看好了,官是這麽做的”

    “這才是好官”

    “項忠之蕩定者,一時之功,而原傑之經略者,百世之利也”

    一張……好牌……

    這是說荊襄變好了的意思嗎?

    【原傑因功績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在上任途中因病去世,荊襄百姓聽說這件事,“無不流泣者”。

    雖然原傑為了荊襄貢獻很多,但是同樣不能忽視那些底層的百姓們,正是有這些流民們的辛勤勞作,才使荊襄荒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

    才會有天下皆知的“湖廣熟,天下足”。】

    “鄖陽古城因為南水北調工程沉入江底,鄖陽人重建了鄖縣新城”

    “是湖北十堰的鄖縣”

    “感謝先祖們的勤勞耕作,改變了荊襄”

    荊襄山區的流民們開始沉默,原來在後人眼中,是……那些流民的辛勤耕作……才改變了荊襄嗎?

    那麽,他們這些人可不可以呢?

    可以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