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8)揭秘方位與陰陽奧秘:人體內的陰陽變化全解析

字數:5199   加入書籤

A+A-




    我們要理解這裏的“天不足西北”和“地不滿東南”並不是指物理上的天空和地麵有缺口,而是古人對宇宙空間的一種哲學化、象征性的表達。

    “天不足西北”是說在古人的宇宙觀念中,西北方是天之極限,是陽氣難以充盈之地,因此被視為“陰”的所在。相應的,“地不滿東南”則是指東南方是地之盡頭,是陰氣難以到達之處,故被視為“陽”的所在。

    接下來,關於“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的論述,其實是將人體與宇宙空間進行了一種象征性的對應。在古代中醫和哲學理論中,人體的左右兩側往往與陰陽、氣血等概念相聯係。例如,左側往往被視為陰、血、柔的象征,而右側則代表陽、氣、剛的特性。因此,古人觀察到人體右耳的聽力和右目的視力可能稍遜於左側(這一觀察可能並不完全準確,但反映了古人對人體的一種理解和歸納),就將其與“天不足西北”的陰性特征相對應;同樣,左手足的力量可能不如右側強健,就與“地不滿東南”的陽性特征相聯係。

    這種對應並不是簡單的類比,而是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與人體相互關聯、相互映射的宇宙觀和人體觀。它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和人體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也反映了古人對宇宙和人體間微妙關係的探索和追求。

    關於“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這一論述,我們可以從中醫的陰陽理論角度來理解。

    首先,岐伯所說的“東方陽也”,是基於五行學說和方位對應關係的解釋。在中醫理論中,五行(金、木、水、火、土)與方位(東、南、西、北、中)有著密切的對應關係,其中東方對應木,而木又代表陽氣的生發。因此,東方被視為陽氣的發源地。

    接下來,岐伯進一步解釋說,“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這裏的“精”可以理解為陽氣的精華或者能量,當陽氣聚集在上方時,就會導致上半身的陽氣充足,表現為耳目等感官的靈敏和清晰。而由於陽氣集中於上,下半身相對就顯得空虛,也就是所謂的“下虛”。

    “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是對前述理論的具體表現描述。由於上半身陽氣充足,所以人的耳目等感官功能會特別敏銳和聰明;而由於下半身陽氣相對不足,可能會導致手足等運動器官的功能受到一定影響,表現為不便或者不夠靈活。

    這種解釋雖然帶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抽象性,但它體現了中醫理論中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的基本思想。在中醫看來,人體內部的各種功能都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隻有保持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的狀態,人體才能保持健康。同時,這種解釋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人體功能和疾病發生的獨特視角。

    首先,我們來解析一下“西方陰也,音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變也”這一論述。

    在中醫理論中,西方通常與秋季、金元素和陰氣相聯係。這裏說“西方陰也”,是指在西方或秋季,陰氣相對較為強盛。而“音者其精並於下”,可以理解為聲音或聽覺的精華(即能量)主要集中在人體的下部,這是因為金元素主肺,與聲音直接相關,且其性質沉降,故精氣聚於下。

    由於精氣聚於下,下部因此充實而強盛,而上部則相對空虛。這種陰陽分布的不平衡,導致人體上部(特別是耳目)的功能受到影響,表現為耳目不聰明,而下部(手足)則因為精氣充實而發生變化,可能表現為力量增強或其他相關症狀。

    接下來,“故具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這句話,進一步說明了陰陽不平衡時人體對邪氣的易感性和表現特點。由於人體內部的陰陽分布不均勻,當邪氣侵襲時,往往會在陰陽失衡的地方表現得更為明顯。具體來說,上部(陽)的邪氣多表現為右側症狀較重,而下部(陰)的邪氣則多表現為左側症狀較重。

    “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是對前述理論的總結。它強調了天地間的陰陽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也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當陰陽失衡時,人體就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這個論述通過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了人體與自然環境中陰陽變化的對應關係,以及這種對應關係如何影響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發生。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陰陽平衡,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關於“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裏,故能為萬物之父母”的論述,這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哲學和宇宙觀的一種體現,尤其與中醫的“天人合一”思想緊密相連。

    “天有精地有形”,這句話表達的是宇宙間的基本構成。在古人的觀念中,“天”代表著精神、能量、無形無質的宇宙本源,而“地”則象征著物質、形體、有形有質的實體。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宇宙的基礎。

    “天有八紀”,這裏的“八紀”通常指的是天文中與季節、氣候變化等相關的八個方麵,如四時(春、夏、秋、冬)、四方(東、南、西、北)等。這些天文現象的變化,不僅影響著地球的氣候、環境,也與人體內部的生理、心理變化息息相關。

    “地有五裏”,這裏的“五裏”可以理解為地理上的五種基本元素或特征,如五行(金、木、水、火、土)或五方(東、南、西、北、中)等。這些元素或特征構成了地球的物質基礎,也為萬物的生長、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這句話是對前麵論述的總結。它強調了天地(即宇宙間的精神與物質)作為萬物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和源泉,就像人類的父母一樣,給予了萬物生命和成長的可能。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裏,故能為萬物之父母”這句話,既表達了中國古代哲學對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即人與自然、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影響、相互依存。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這一說法,源自中國古代的哲學和醫學思想,特別是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這一理念描述了自然界中陰陽兩種對立但又互補的力量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宇宙間的動態平衡。

    在中醫看來,陰陽不僅是哲學概念,更是描述生命現象和人體健康狀態的基本框架。清陽代表陽氣的輕盈、明亮、上升的特性,它象征著生命力、活力、溫暖和光明;而濁陰則代表陰氣的沉重、暗淡、下降的特性,它代表著靜止、寒冷、物質和黑暗。

    “天地之動靜”指的是宇宙間萬物生長、變化的規律。神明作為宇宙間的主宰,通過調控陰陽的消長變化,來維係天地的動靜平衡。這種平衡不僅體現在自然界中四季的更替、晝夜的變化,也體現在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中。

    “生長收藏,終而複始”則是對陰陽消長變化的生動描述。在春天,陽氣漸生,萬物開始生長;夏天陽氣最盛,萬物茂盛;秋天陽氣漸消,陰氣漸長,萬物開始收藏;冬天陰氣最盛,萬物歸藏。如此周而複始,循環不息。

    這一理念不僅指導著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也影響著人們對自然現象和生命本質的理解。在現代社會,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這一古老的哲學思想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關於“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髒,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的論述,這實際上是一種基於古代中醫哲學思想的養生觀點。

    從字麵上理解,“賢人”指的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他們懂得如何順應自然規律來保養身體。這種養生觀點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人體內部各髒腑器官之間的平衡與協調。

    “上配天以養頭”,意味著頭部應順應天氣變化,保持清醒、敏捷。在中醫看來,頭部是“諸陽之會”,陽氣聚集之地,因此頭部養生應注重保持陽氣的充盈與通暢。

    “下象地以養足”,則是指足部應像大地一樣承載身體,穩固有力。足部有“第二心髒”之稱,是人體的重要支撐和氣血運行的關鍵部位,因此足部養生應注重保暖、按摩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身體健康。

    “中傍人事,以養五髒”,則強調了人體內部各髒腑器官之間的平衡與協調。在中醫看來,五髒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它們各自承擔著不同的生理功能,同時又相互依存、相互製約。因此,通過調節飲食、作息、情緒等方麵來保持五髒的平衡與協調,是養生的重要方麵。

    至於“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的論述,則是將自然界的天氣變化與人體內部髒腑器官聯係起來,認為天氣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影響,而人體內部髒腑器官也會隨著天氣變化而做出相應調整。這種思想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係和相互影響。

    以上便是對這一養生觀點的解釋和闡述。當然,在現代社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和中醫養生理念,製定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和計劃。

    對於“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這樣的古代中醫理論,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它背後的哲學基礎和醫學觀點。這裏,“六經”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經絡係統,它被認為是人體內氣血流通的通道,如同自然界的河流一般;“腸胃”則被視為人體內食物的儲存和消化之地,其容量巨大,如同大海一般;“九竅”則指的是人體的眼、耳、鼻、口等感官通道,它們負責人體與外界環境的交互,如同水流的注入口。

    接下來,這一理論進一步將人體的生理現象與自然界的現象相聯係。人體的汗液被比作自然界的雨水,這是因為汗液是人體調節體溫、排除廢物的一種方式,正如雨水是自然界調節氣候、滋養萬物的方式。同樣地,人體的氣息被比作自然界的疾風,暴氣則比作雷聲,逆氣比作陽光,這是因為人體內的氣息流動、情緒波動都與自然界中的風、雷、陽等現象有著相似之處。

    最後,這一理論強調了在治療疾病時應當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它指出,如果不按照天地自然的法則來治病養生,就會帶來災害和病患。這一觀點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係和相互影響,以及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一理論雖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和哲學價值,但在實際醫療實踐中還需要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來進行綜合治療。不過,它所強調的順應自然規律、注重身體內部環境的平衡和調節等觀點,對於現代人的健康養生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