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揭秘人體三部九候:深度解析其內在關係

字數:4430   加入書籤

A+A-




    黃帝對九候之道的領悟,無疑展現了他對中醫博大精深的體係之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九候,作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的切診(脈診)之精髓,涉及到了人體脈象的細微變化和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是中醫診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九候的博大精深在於其能夠通過脈象來洞察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從而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這種通過脈象來診斷疾病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中醫的獨特魅力,也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思想。

    其次,黃帝希望將九候之道傳於後世,深刻領會並銘記於心,這是非常明智的決定。中醫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發揚。而九候作為中醫脈診的核心內容,更應該被後人所熟知和掌握。

    黃帝希望九候之道能與天道有始有終、與日月星辰周曆天度的運轉相應、與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相合。這體現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理念。人體是一個小宇宙,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關。

    黃帝問岐伯希望了解天地間最精微的道理,並使它合於人體的形體疏通氣血,用它決斷生死,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

    岐伯說:關於“天地的至數是從一開始到九終,一為陽代表天,二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所以三代表人。

    在古代中國哲學中,數字往往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和象征。其中,“一”常被視為最原始、最純粹的陽數,代表著天、陽剛之氣和宇宙的原始狀態;“二”則象征著地、陰柔之質和萬物的生長。而“三”作為“一”和“二”的結合,既包含了天的陽剛,又蘊含了地的陰柔,因此被用來代表人,體現了人在宇宙間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這種理解,不僅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宇宙、自然和人的整體性思考,也展現了他們追求和諧、平衡和統一的思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人們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

    “天地人合而為三,將天地人分別再分為三份,三三為九與九野之數相應。

    首先我們來看“天地人和而為三”這一觀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被視為構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們之間的和諧統一是宇宙運行的基礎。這裏的“三”並非簡單的數字,而是象征著一種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接下來,將天、地、人分別再分為三份,實際上是對這個整體進行更細致的劃分。這種劃分方式,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萬物分類和歸納的思維方式。通過對天、地、人的進一步細分,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們各自的特性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至於“三三為九與九野之數相應”,這裏的“九”和“九野”都是古代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被視為最大的陽數,代表著極致和圓滿。而“九野”則是指天空中的九個區域,它們與地上的九州相對應,共同構成了宇宙的基本結構。將“三三為九”與“九野”聯係起來,實際上是在強調天、地、人之間的緊密聯係和相互作用。

    “人有三部脈,每部各有三候”,其實是對人體脈象更為細致的劃分和描述。

    所謂的“三部脈”,通常指的是寸、關、尺三部。這三部脈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上、中、下三焦,也即是人體的上、中、下三個部位。通過對這三部脈的診察,可以初步了解人體的整體狀況,以及上、中、下三焦的陰陽氣血狀況。

    而“每部各有三候”,則是指寸、關、尺三部脈,每部都可以細分為浮、中、沉三候。通過分別診察這三候的脈象,可以進一步了解病情的深淺、虛實、寒熱等狀況。

    脈象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人體內部髒腑功能的盛衰、氣血的盈虧、陰陽的失衡等狀況。因此,通過對脈象的細致觀察和分析,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指導治療方案的製定等。

    接下來,我們對三部九侯。進行詳細的描述。黃帝問,什麽叫做三部呢?

    岐伯說”,三部”通常指的是人體的上、中、下三個部位,即頭麵、胸腹、下肢。每部各有“三候”,這裏的“候”可以理解為觀察或判斷脈象的某個特定的方麵和角度。

    上部天:即兩個額陽穴處動脈,這裏指的是額頭兩側的動脈搏動情況。在中醫理論中,額頭與“天”相應,代表著人體的陽氣或精神活動。通過觀察此處的動脈搏動,可以初步判斷人體的陽氣狀況。

    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這裏指的是麵頰部位靠近下頜角的動脈搏動。在中醫理論中,“地”代表著人體的物質基礎或陰液。通過觀察麵頰部位的動脈搏動,可以了解人體的陰液狀況,進而判斷人體的營養和水分是否充足。

    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這裏指的是耳朵前方靠近顳部的動脈搏動。在中醫理論中,“人”代表著人體的氣血運行和髒腑功能。通過觀察耳前動脈的搏動情況,可以了解人體氣血運行是否順暢以及髒腑功能是否正常。

    對於穴位的所在之處我們可以找人體穴位圖來尋找穴位的所在之處,之後靈樞中我們也會詳細的去解讀。對經絡穴位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準備一本書和我所講的相互去對照,去學習。

    我們再繼續說中醫脈診中的中部“天、地、人”三候,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的動脈。在中醫理論中,手太陰肺經被認為是人體氣的主要來源,而經渠穴則是該經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通過觀察此處動脈的搏動情況,中醫醫生可以初步判斷人體氣的運行狀況,以及是否存在氣虛或氣滯等問題。

    中部地,即兩手陽明經合穀處的動脈。陽明經在中醫理論中通常被認為是人體的“陽中之陽”,具有旺盛的陽氣和生化作用。合穀穴則是陽明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通過觀察此處動脈的搏動情況,醫生可以了解人體陽氣的盛衰情況,以及是否存在陽氣不足或陽氣過盛等問題。

    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的動脈。少陰經在中醫理論中主要涉及到人體的心腎功能,而神門穴則是少陰心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通過觀察此處動脈的搏動情況,醫生可以了解人體心腎功能的狀態,以及是否存在心腎不交、心悸失眠等問題。

    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裏穴和太衝穴處的動脈。在中醫理論中,足厥陰肝經被認為是“陰中之陽”,主疏泄和藏血。五裏穴和太衝穴是這條經脈上的重要穴位,通過觀察這兩個穴位處動脈的搏動情況,中醫醫生可以初步判斷肝髒的疏泄功能和血液儲存狀況,以及是否存在肝氣鬱結、肝血不足等問題。當肝髒出現病變時,可能會表現為動脈搏動異常,如搏動減弱或消失,從而提示我們肝髒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

    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的動脈。足少陰腎經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先天之本”,主藏精和主水。太溪穴是這條經脈上的重要穴位,通過觀察此處動脈的搏動情況,醫生可以了解腎髒的藏精功能和水液代謝狀況,以及是否存在腎精不足、水液代謝失調等問題。當腎髒出現病變時,可能會表現為動脈搏動異常,如搏動減弱或亢進,從而提示我們腎髒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

    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的動脈。足太陰脾經在中醫理論中主運化水穀精微,是“後天之本”。箕門穴是這條經脈上的穴位,通過觀察此處動脈的搏動情況,醫生可以了解脾髒的運化功能是否強健,以及是否存在脾虛運化無力等問題。當脾胃出現病變時,可能會表現為動脈搏動異常,如搏動減弱或紊亂,從而提示我們脾胃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

    在中醫理論中,人體的五髒六腑,但並非直接稱之為“神髒”與“形髒”。五髒通常指的是心、肝、脾、肺、腎,它們被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與人的精神、情緒、氣血等方麵密切相關。而六腑則包括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主要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液的代謝等生理功能。

    “五髒衰敗,神色就會枯萎”時,這實際上是在描述一種中醫的病理現象。在中醫看來,人體的五髒與外在的麵部氣色有著密切的聯係,五髒的健康狀況往往可以通過麵部的色澤、光澤等反映出來。當五髒功能衰退,氣血不足時,人的麵部氣色就會變得暗淡無光,甚至呈現枯萎的狀態,這往往被視為病情危重的表現。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中醫的這種理論並不是絕對的,也不能作為判斷病情的唯一標準。在現代醫學中,我們還需要通過各種檢查手段來全麵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以便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至於“這就是死亡的象征”,這一說法可能過於絕對。雖然五髒衰敗確實可能預示著病情的嚴重性,但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死亡的象征。在許多情況下,通過及時的治療和調理,患者的病情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看待中醫的理論,既要重視其在治療方麵的獨特優勢,也要結合現代醫學的知識和技術,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麵、有效的治療方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