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2)掌握中醫脈診:讓你成為自己的健康顧問

字數:3393   加入書籤

A+A-




    黃帝問疾病的診查方法是怎樣的?

    岐伯說:觀察測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以及了解正氣的虛實,基於個體差異和身體狀況的治療原則,中醫進行“辨證論治”。

    在中醫理論中,實症和虛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病理狀態。實證通常表現為邪氣過盛,而正氣未衰,症狀多表現為熱、實、燥、動等,如高熱、便秘、口渴等。對於這種病理狀態,治療時應采用泄法,以排除體內的邪氣,恢複正氣的平衡。

    相反,虛證則表現為正氣不足,邪氣相對較弱,症狀多表現為寒、虛、濕、靜等,如畏寒、無力、氣短等。對於這種病理狀態,治療時應采用補法,以補充體內的正氣,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在中醫治療中,醫生需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身形肥瘦、麵色、舌苔等體征,以及詢問病史、症狀等信息,全麵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和病理狀態。然後,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以達到治療疾病、恢複健康的目的。

    血脈中的凝滯可能是由於氣血不暢、寒濕侵襲或其他病理因素所致。這種凝滯不僅會導致氣血流通受阻,還可能進一步引發各種疾病。因此,治療的首要任務便是去除血脈中的凝滯,恢複氣血的正常流通。

    一旦血脈中的凝滯被去除,接下來就需要調補氣血的虛實。中醫認為,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的充足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狀態。如果氣血虛弱,就會導致各種生理功能減退,引發各種疾病;而氣血過盛,同樣會導致機體功能失衡,出現病態表現。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藥物和方法來調補氣血的虛實。對於氣血虛弱的患者,需要采用補益氣血的方法,如服用補養藥物、調整飲食等;而對於氣血過盛的患者,則需要采用泄邪的方法,如清熱瀉火、利濕化濁等。

    黃帝問怎樣決斷死生?

    岐伯說“形體充實脈象細弱氣短,呼吸困難主微;身體瘦弱,脈搏宏大,胸中喘滿而多氣多主死”的論斷,這實際上涉及了中醫對於人體氣血、髒腑功能以及脈象之間關係的深入理解。

    我們來看“形體充實脈象細弱氣短,呼吸困難主微”。這描述的是一個人雖然形體看似健康,但脈象卻顯得細弱,氣短且呼吸困難。這往往意味著人體內的氣血雖然充足,但由於某些原因(如髒腑功能失調、經絡阻塞等)導致氣血流通不暢,不能充分滋養全身,尤其是肺部。因此,盡管形體充實,但人卻感到氣短和呼吸困難,這種情況在中醫上被稱為主微,即病情尚屬輕微,但需要及時調理。

    接著,我們來看“身體瘦弱,脈搏宏大,胸中喘滿而多氣多主死”。這描述的是一個人身體瘦弱,但脈搏卻顯得宏大,同時胸中喘滿,氣息急促。這往往意味著人體內的氣血已經極度虛弱,髒腑功能嚴重失調,尤其是心髒和肺部。此時,脈搏的宏大並不是氣血充足的表現,而是氣血在垂死掙紮,試圖通過加大力度來推動血液循環,但已經無濟於事。胸中喘滿和氣息急促則是肺部功能衰竭的表現,預示著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岐伯的這一論斷實際上是對人體氣血、髒腑功能以及脈象之間關係的深入洞察和總結。它告訴我們,在觀察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時,不能僅僅看其形體是否充實或瘦弱,更要關注其脈象、呼吸等細微之處,因為這些往往能反映出人體內部的真實狀況。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麵對身體不適時,要及時就醫並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調理和治療,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我們來談談“形體與脈氣一致主生”。這意味著當一個人的身體狀態與脈象表現相符時,通常是健康的象征。例如,一個體格健壯的人,其脈象也應該是穩健有力的;而一個身體瘦弱的人,其脈象則可能較為細弱。當這兩者保持一致時,說明人體的氣血運行順暢,髒腑功能正常,是健康的體現。

    當脈象出現“時快時慢錯雜不調”的情況時,則可能預示著疾病的到來。這種脈象表明人體的氣血運行出現了紊亂,髒腑功能可能出現了失調。這種情況下,醫生需要進一步觀察和分析,以確定具體的病因和病情。

    “如果三部九侯之脈都失去了正常的脈象,人就會死亡”,這是中醫脈診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在中醫中,三部九侯是指人體的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共九候。這些候位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不同髒腑和經絡。當這些候位的脈象都出現異常時,說明人體的髒腑功能已經嚴重失調,氣血運行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障礙。這種情況下,人體的生命活動將難以維持,因此有可能導致死亡。

    我們常說的“上下左右”脈象,其實是指人體不同部位和經絡的脈象表現。正常情況下,這些脈象應該是和諧一致、有規律的。但如果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說明人體內部的氣血運行出現了紊亂,髒腑功能可能出現了嚴重失調。

    如果“上下左右的脈息失去和諧,甚至無法計數”,這更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征兆。脈息失去和諧,意味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障礙;而脈息無法計數,則往往意味著人體的生命力已經極度衰弱,生命活動已經難以維持。

    這種情況被視為“死候”,即預示著生命的終結。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出現這種脈象時,患者就已經無法救治。但在實際臨床中,這種脈象往往意味著病情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需要采取緊急措施進行救治。

    岐伯說“中部之脈雖然和諧調勻,但上部和下部的重髒之脈已經失常,人也會死亡”。中部之脈通常指的是脾胃等髒腑的脈象,這些髒腑被認為是“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水穀精微,滋養全身。如果中部之脈和諧調勻,說明脾胃功能尚屬正常,能夠維持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但是,如果上部(如心肺)和下部(如肝腎)的脈象出現失常,尤其是這些重髒之脈出現異常,那麽就意味著人體的重要髒腑功能已經嚴重受損,生命活動難以維持,因此可能會導致死亡。

    另外,“中部的脈較上下兩部偏少的人也可能會死亡”時,這同樣反映了脈象與人體健康狀態之間的關係。中部脈象的偏弱可能意味著脾胃功能的衰弱,無法為人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和能量。而上下兩部脈象的強盛則可能意味著其他髒腑功能的亢進或代償,但這種亢進或代償往往是短暫的,無法長期維持。因此,當中部脈象偏弱而上下兩部脈象也無法代償時,人體的生命活動就會逐漸衰竭,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同時“眼眶內陷是正氣衰竭的現象,人也會死亡”,這同樣是中醫望診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觀點。眼眶內陷通常被視為正氣衰竭的表現,因為正氣是人體抵抗疾病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力量。當正氣衰竭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無法抵禦疾病的侵襲,生命活動也會逐漸減弱。因此,眼眶內陷作為正氣衰竭的一個外在表現,往往預示著生命的終結。

    總之,中醫脈診和望診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人體健康狀態的方法。通過細心觀察和分析脈象和體征的變化,我們可以更準確地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態和預後情況。(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