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4)冬夏之變,九侯脈象如何解讀

字數:4046   加入書籤

A+A-




    黃帝問冬為陰夏為陽是什麽意思?

    岐伯說,脈象如果沉細懸絕,這通常被認為是陰脈,與冬季的陰冷相對應。當人體內部的氣血運行不暢,表現出陰脈的特征時,可能意味著病情較重,生命力較弱。因此,按照這一理論,如果病人在夜間,特別是陰氣極盛的半夜時分,氣血運行進一步受阻,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相反,脈象如果盛大躁動而喘爍,這通常被認為是陽脈,與夏季的炎熱相對應。陽脈可能表示病人體內的氣血運行過於旺盛,有時也可能是病情惡化的另一種表現。當病人在中午時分,陽氣最為旺盛時,體內的氣血運行可能進一步加速,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對於健康至關重要。當陰陽失衡,如寒熱交替,可能會導致病情複雜且嚴重。平旦時分是陰陽交匯的時刻,也是人體陽氣開始升發的時刻。對於寒熱交替的病人來說,如果此時陰陽失衡加劇,可能會影響到生命活動,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熱中急熱的病人在日中陽極時分也可能麵臨危險。日中陽極時分,陽氣達到頂峰,對於體內已經有熱邪的病人來說,此時陽氣進一步旺盛,可能會加劇熱邪的侵襲,導致病情迅速惡化,甚至引發“陽脫”等危重情況。

    傷於風,而患風病的死於傍晚,陽氣衰退的時候”。在中醫理論中,風邪入侵人體,容易導致氣血不暢,從而引發風病。而傍晚時分,陽氣逐漸衰退,陰氣逐漸上升,此時人體內的陽氣也相對較弱。如果風病患者在這個時間段內陽氣進一步衰退,就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傷於水,而患水病的死於夜半陰氣正盛的時候”。水邪入侵人體,容易引起水腫、腹瀉等水病。而夜半時分,陰氣最為旺盛,陽氣相對較弱。對於水病患者來說,此時如果體內的水邪進一步加重,就可能影響到陽氣的生發,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當脈象出現這種忽快忽慢、忽緩忽急的變化時,往往被看作是體內氣血運行紊亂,髒腑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具體到“脾氣內絕”這一說法,這通常意味著脾的功能嚴重受損,可能已經無法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在中醫理論中,脾被認為是“後天之本”,主運化、統血,與人體的氣血生成、運行和代謝密切相關。當脾的功能受損時,不僅會影響到氣血的生成和運行,還可能導致其他髒腑功能的失調,從而引發一係列疾病。

    中醫認為,人體的氣血運行在一天中會隨著時辰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每個時辰都有對應的主髒器和氣血運行特點。當人體出現疾病時,氣血運行也會受到影響,可能會在某些時辰表現出特別明顯的症狀或惡化。

    如果形體敗壞,肌肉潰爛,這通常是病情較為嚴重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九侯(指寸口、人迎、趺陽三處動脈的脈象)協調,也可能因為病情過於嚴重而難以挽回。這是因為形體的敗壞和肌肉的潰爛可能意味著身體內部的髒腑功能已經嚴重受損,無法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如果七診(通常指望、聞、問、切四診加上其他三種診斷方法)的脈象出現,而九侯都與四時相順應,這就不一定是死證。在中醫理論中,脈象與四時(春、夏、秋、冬)的順應關係被認為是判斷病情輕重和預後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脈象能夠順應四時的變化,說明身體內部的陰陽氣血還能夠與外界環境相協調,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情況下,即使病情較重,也有可能通過適當的治療和調養而得到改善。

    當七診的結果顯示病情嚴重,脈象出現敗壞的現象時,這確實可能是病情惡化的征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病人一定會死亡。病情的預後取決於多種因素,如疾病的性質、病情的嚴重程度、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治療的效果等。

    在中醫理論中,關於病情的預後判斷是一個複雜而精細的過程。除了七診和脈象外,還需要考慮病人的整體狀況、病因病機、證候類型等多個方麵的因素。因此,在麵對病情時,我們應該保持客觀、科學的態度,結合現代醫學的知識和技術,進行全麵的評估和治療。

    在中醫的診療體係中,對病人的發病情形和當前症狀的詢問,以及切脈(把脈)觀察經絡浮沉,都是非常重要的診斷步驟。這些步驟旨在全麵了解病人的病情,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首先,詢問病人的發病情形和當前症狀,有助於醫生了解疾病的起因、演變過程以及病人的整體狀況。這些信息對於判斷疾病的性質、嚴重程度以及愈後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切脈是中醫特有的診斷方法,通過觀察脈象的浮沉、上下逆順等特征,可以了解病人氣血運行的情況,從而推斷出疾病的部位、性質以及病情的輕重。在切脈時,如果脈象流暢,說明氣血運行順暢,可能表示病人沒有嚴重的疾病或者疾病正在好轉。如果脈象遲緩或者出現其他異常表現,則可能提示病人存在疾病或者病情正在惡化。

    “脈不往來”和“長期患病導致肌肉消瘦、皮膚幹枯、皮包骨頭”的情況,這些確實可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在中醫理論中,“脈不往來”可能意味著氣血運行已經完全停止或者極度微弱,這通常預示著病情已經非常危重。而長期患病導致的肌肉消瘦、皮膚幹枯、皮包骨頭等症狀,則可能是由於疾病長期消耗人體的氣血津液所致,這種情況也往往預示著病人的生命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階段。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中醫的診斷並不是簡單的“一刀切”,而是需要綜合考慮病人的整體狀況、病因病機、證候類型等多個方麵的因素。因此,在麵對具體病情時,我們應該結合現代醫學的知識和技術,進行全麵的評估和治療。同時,對於病情嚴重或者疑似死症的病人,更應該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救助,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黃帝問:哪些是能夠醫治的病,我當怎樣治療?

    岐伯說“病在經的刺其經,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他出血”,實際上是在闡述針灸治療中的“經絡理論”。

    在中醫理論中,經絡是體內氣血運行的通道,它聯係著人體的髒腑器官和四肢百骸。經絡係統分為經脈和絡脈,經脈是主幹,絡脈則是經脈的分支,它們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當疾病發生時,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我們可以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果病變在經脈上,我們就應該針對這條經脈進行針灸治療,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如果病變在孫絡(絡脈的細小分支),我們也應該選擇相應的孫絡進行針灸,通過放出少量的血液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對於“得了血病,且有身體疼痛症狀的,則治其經與絡”的論述,岐伯強調了血病和疼痛症狀的特殊性。血病通常是指與血液相關的疾病,如血虛、血熱、血瘀等。當血病發生時,往往會影響到經絡的暢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產生疼痛等症狀。因此,在治療這類疾病時,我們需要同時考慮經絡和血液的因素,既要疏通經絡,又要調和血液,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在中醫的針灸治療中,對於邪氣長期滯留於體內的情況,確實存在一種特定的治療方法,那就是在骨節交匯處進行針刺。骨節交匯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關節處,這些部位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氣血流通的關鍵節點,對於調節全身的氣血運行有著重要的作用。

    當邪氣長期滯留於體內時,往往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產生各種症狀。此時,在骨節交匯處進行針刺,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針對“上實下虛”的情況,也就是上半身氣血壅滯,下半身氣血虛弱的情況,中醫也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首先,需要進行切脈診斷,通過脈象來判斷病情的虛實和經絡的鬱結部位。然後,在找到絡脈鬱結所在的部位後,進行針刺並放出少量血液,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治療方法需要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操作,因為針刺的穴位和深度都需要根據具體的病情和經絡狀況來確定。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根據病人的反應和病情的變化來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總之,中醫的針灸治療是一種非常獨特和有效的治療方法,它可以通過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來治療各種疾病。但是,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中醫的理論和原則,確保治療的安全和有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