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3)脈象解碼:輕鬆識別身體發出的疾病信號

字數:3630   加入書籤

A+A-




    黃帝問,怎樣才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那?

    岐伯說通過細致入微地診察這些脈象的變化,如獨小、獨大、獨急、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等,中醫醫師能夠初步推斷出病變的部位和性質。這些脈象變化背後,其實蘊含著豐富的中醫理論。

    我們來談談“脈象獨大”。這種脈象表現為某一部或某幾部的脈象搏動特別明顯,相對於其他部位的脈象顯得尤為突出。在中醫理論中,這通常與氣血的壅盛狀態相關。當人體內部的氣血過於充盛,或是局部氣血瘀滯,都可能表現為脈象獨大。比如,氣滯血瘀的病理狀態下,患者可能表現為麵色紅赤、舌苔黃膩,情緒也可能急躁易怒,此時脈象就可能出現獨大的特征。針對這種脈象,中醫通常會采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

    “脈象獨小”。與脈象獨大相反,脈象獨小表現為某一部或某幾部的脈象搏動特別微弱,甚至難以察覺。這種脈象通常與氣血的不足狀態有關。當人體內部的氣血虛弱,無法充盈血脈時,脈象就可能表現為獨小。比如,在氣血兩虛的病理狀態下,患者可能表現為麵色無華、舌苔淡白,脈象也可能沉細無力,此時就可能出現脈象獨小的特征。針對這種脈象,中醫通常會采用補氣養血的治療方法。

    脈象“獨疾”通常指的是某一部或某幾部的脈象搏動特別快速,與其他部位的脈象相比顯得尤為突出。這種脈象可能表示患者體內有熱邪壅盛,或者是陰虛火旺的病理狀態。熱邪壅盛會使得血脈流動加快,從而導致脈象疾速;而陰虛火旺則是因為陰液不足,無法製約陽氣的亢盛,也會使得脈象表現出疾速的特點。在臨床上,脈象“獨疾”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另一方麵,脈象“獨遲”則指的是某一部或某幾部的脈象搏動特別緩慢,與其他部位的脈象相比顯得遲緩無力。這種脈象可能表示患者體內有寒邪凝滯,或者是陽氣不足的病理狀態。寒邪凝滯會使得血脈流動不暢,從而導致脈象遲緩;而陽氣不足則是因為機體功能減退,氣血運行無力,也會使得脈象表現出遲緩的特點。在臨床上,脈象“獨遲”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畏寒、四肢不溫、精神萎靡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脈象的“獨疾”和“獨遲”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與其他脈象和症狀相互關聯。因此,在中醫脈診中,我們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整體情況,包括脈象、舌象、麵色、症狀等多個方麵,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脈象的“獨疾”和“獨遲”也可以作為治療疾病的參考依據。針對脈象“獨疾”的患者,我們可以采用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等方法進行治療;而針對脈象“獨遲”的患者,則可以采用溫陽散寒、補益陽氣等方法進行治療。通過調整患者的體質和病理狀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脈象獨熱”。這種脈象表現為某一部或某幾部的脈象搏動時感覺特別熱,與其他部位的脈象相比溫度明顯升高。在中醫理論中,這通常與體內熱邪壅盛或陰虛火旺的病理狀態相關。患者可能伴有發熱、口渴、麵紅等症狀。針對這種脈象,中醫通常會采用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等方法進行治療。

    “脈象獨寒”。這種脈象則表現為某一部或某幾部的脈象搏動時感覺特別冷,與其他部位的脈象相比溫度明顯降低。這通常與體內寒邪凝滯或陽氣不足的病理狀態有關。患者可能伴有畏寒、四肢不溫、麵色蒼白等症狀。針對這種脈象,中醫通常會采用溫陽散寒、補益陽氣等方法進行治療。

    “脈象獨下陷”。這種脈象表現為某一部或某幾部的脈象搏動時感覺特別低沉,仿佛有下沉的趨勢,與其他部位的脈象相比顯得無力。在中醫理論中,這通常與氣虛或血脫的病理狀態相關。患者可能伴有疲乏無力、頭暈心悸、麵色蒼白等症狀。針對這種脈象,中醫通常會采用補氣養血、升陽舉陷等方法進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脈象的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和“獨下陷”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與其他脈象和症狀相互關聯。因此,在中醫脈診中,我們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整體情況,包括脈象、舌象、麵色、症狀等多個方麵,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同時,中醫治療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個體化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岐伯接著說:醫生將左手放在病人的左腳上,距離內踝五寸的地方按著,這個位置大致對應的是足陽明胃經的趺陽脈。然後,醫生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上輕彈,這會產生一個輕微的振動波,這個波會沿著經絡傳播到醫生左手所按的位置。

    接下來,醫生會根據左手感受到的振動情況來判斷病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振動範圍超過五寸,且感覺軟滑而勻和,這通常被認為是正常的脈象,說明病人的氣血流通順暢,髒腑功能正常。

    如果振動急劇迅疾,且感覺快速而混亂不清,這則可能表示病人身體內部存在某種病變,如氣血瘀滯、髒腑功能失調等。同樣,如果振動微弱,且感覺遲緩,也可能說明病人身體有病,如氣血不足、陽氣虛弱等。

    如果“振動不能達到五寸,用較大的力量彈,仍沒有反應”,這被認為是“死侯”的一種表現。在中醫理論中,“死侯”通常指的是脈象極其微弱,甚至無法觸及的情況,這往往預示著病人的病情極為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身體極度消瘦和體弱不能行動,可能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例如長期營養不良、慢性疾病消耗、惡性腫瘤等。這些症狀確實提示患者的身體狀況較差,但並不一定意味著患者已經處於生命的終末期。在中醫理論中,這些症狀可能與氣血虧虛、髒腑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需要通過辨證施治,采用合適的中藥方劑和治療方法來調理身體,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律,確實可能是氣脈敗亂的征兆。在中醫理論中,氣脈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氣脈的紊亂和失調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中部之脈通常指的是關脈,位於手腕的橈側,是反映人體氣血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關脈出現快或慢無規律的情況,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氣血瘀滯、氣血不暢等問題,需要及時調理和治療。

    脈象出現代脈或勾脈的情況,這通常表示病在絡脈。在中醫理論中,絡脈是氣血流通的細小分支,它們遍布全身,負責將氣血輸送到各個髒腑和組織器官中。如果絡脈出現問題,可能導致氣血流通不暢,引發各種疾病。代脈和勾脈是兩種特殊的脈象,它們通常表現為脈象的跳動不規律或有停頓現象,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氣血瘀滯、氣血不暢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九侯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一致,不應該有參差不齊的現象”這一說法,體現了中醫脈診中對於脈象協調性的重視。脈象的協調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內部氣血的流通和髒腑功能的平衡。

    如果九侯之中有一侯的脈象與其他不一致,可能意味著該部位的氣血流通出現了障礙,髒腑功能出現了失調,這就是所謂的“病態”。而當兩侯或三侯的脈象不一致時,說明這種失調已經達到了較為嚴重的程度,病情也因此變得更為危險。

    具體來說,當上部或下部某一候的脈象出現異常時,可能反映了頭部、四肢或內髒的某種疾病。例如,上部天候(額動脈)出現異常,可能提示頭部疾病;中部地候(手太陰經動脈)出現異常,可能提示肺髒疾病;下部天候(足厥陰經動脈)出現異常,可能提示肝髒疾病等。

    當然,在實際的脈診過程中,醫生還需要結合其他診察手段(如望、聞、問等)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綜合分析判斷,以確定病因和病情。因此,對於脈象的解讀和判斷,需要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