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逆調論

字數:2048   加入書籤

A+A-




    在探討“逆調即調逆”這一中醫理論精髓時,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人體作為一個複雜而精妙的生命係統,其內在的氣機運行遵循著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之道。氣機,簡而言之,是指人體內氣的升降出入、循環往複的動態過程,它關乎著髒腑的功能協調、經絡的暢通無阻以及氣血的充盈與調和。

    “以順為常,逆則為病”,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氣機運行的正常狀態與病理變化之間的關係。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氣機如同自然界的四季更迭、晝夜交替一般,有著其固有的規律和秩序,表現為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相互製約,相互依存,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理平衡。而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氣機出現逆行或運行不暢時,便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因此,“逆調即調逆”的核心理念在於,當發現人體氣機出現逆行或異常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以恢複其正常的運行軌跡。這一過程,既是對疾病本質的深刻認識,也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具體體現——即在疾病尚未形成或初起之時,便通過調理氣機,使之恢複順暢,從而達到預防疾病或減輕病情的目的。

    在具體操作上,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用針灸、推拿、中藥等多種治療手段,通過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補益氣血等方式,來糾正氣機的逆行狀態,恢複其正常的升降出入功能。同時,也會強調“治神”的重要性,即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保持情緒的穩定和樂觀,因為情誌的波動也會影響到氣機的運行。

    當我們深入探討本篇所闡述的寒熱、骨痹、肉苛、氣逆等病症時,不禁要感歎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與細膩入微。這些病症,雖看似紛繁複雜,實則都是人體內外環境失衡、髒腑功能失調的具體表現。

    寒熱,作為最基本的病理變化之一,反映了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寒證多因陽氣不足或陰寒內盛所致,表現為畏寒肢冷、麵色蒼白等症狀;而熱證則多由陽氣過盛或陰液不足引起,表現為發熱、口渴、麵紅目赤等。在中醫看來,調節寒熱平衡,恢複陰陽和諧,是治療許多疾病的關鍵。

    骨痹,這是一種以關節疼痛、僵硬、變形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中醫在治療骨痹時,強調“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通過祛風除濕、散寒通絡、活血化瘀等方法,旨在疏通經絡,恢複氣血流通,從而緩解或消除疼痛。

    肉苛,這一病症雖不常見於現代中醫診斷術語中,但根據古籍記載,可大致理解為肌肉僵硬、麻木不仁的狀態。這可能與氣血虧虛、經絡失養有關,也可能是外邪入侵,導致局部氣血凝滯。治療時,需根據具體病因,采用補益氣血、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等策略。

    氣逆,它指的是氣機升降失常,向上衝逆的病理變化。氣逆可發生於多個髒腑,如肺氣上逆則咳嗽氣喘,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等。中醫在治療氣逆時,注重調暢氣機,使升降有序。根據具體髒腑的氣逆表現,采用降逆止嘔、降逆平喘等治療方法,以恢複氣機的正常運行。

    《逆調論》作為一篇深入探討此類病理機製的經典篇章,其命名本身就蘊含了深刻的醫學哲理。

    在中醫理論中,陰陽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規律。陰陽平衡,則人體健康;陰陽失衡,則疾病叢生。《逆調論》所闡述的這些病症,如寒熱、骨痹、肉苛等,無一不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體現。氣逆作為導致這些病症的共同因素,其實質就是氣機運行失常,打破了人體內陰陽的和諧狀態。

    “榮衛不調”。榮衛,即營衛,是中醫對人體內兩種基本物質及其功能的概括。營氣行於脈中,具有滋養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衛氣行於脈外,具有護衛肌表、抵禦外邪的功能。榮衛調和,則人體內外環境穩定,免疫功能正常;榮衛不調,則易受外邪侵襲,發生各種病變。《逆調論》中的病症,正是由於氣逆導致榮衛運行不暢,進而引發了一係列病理變化。

    因此,將這篇探討氣逆引發病變的經典篇章命名為《逆調論》,既是對其主旨內容的精準概括,也是對中醫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理論的深刻體現。它告訴我們,在治療這類由氣逆不調所引發的病症時,必須注重調和陰陽、疏通氣血,恢複人體內的正常生理秩序,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