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大範圍勘察的線索

字數:2886   加入書籤

A+A-


    他拿出手機,給隊員們發消息:“明天早上 8 點,在支隊門口集合,去廢棄工廠排查,大家早點休息,養足精神。”
    手機屏幕的光映著他堅定的眼神,他知道,隻要不放棄,繼續細致排查,終將找到那輛隱藏在監控盲區裏的黑色摩托車,揭開嫌疑人的真麵目,讓山林裏的無名死者得以安息。
    小王帶隊在視頻研判室逐幀排查監控時,李明正站在山林案發現場的警戒帶旁,看著漫山遍野的樹木和溝壑,對小楊和小孫下達新指令:“不能隻盯著屍體周邊的緩坡,把勘查範圍擴大到整個半山腰區域,尤其是北邊的溝壑、西邊的廢棄山道和南邊的鬆樹林 —— 嫌疑人拋屍後肯定要沿山路撤離,沿途大概率會留下痕跡,仔細搜,別放過任何細微線索。”
    小楊和小孫立刻背上裝滿工具的勘查包,兵分兩路展開行動。此時已近正午,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山間的風帶著鬆針的清香,卻絲毫未減勘查的緊張感。
    小楊負責排查北邊的溝壑。這條溝壑是雨水衝刷形成的,深約兩米,寬三米,底部布滿碎石和枯枝,兩側長滿了荊棘。他踩著濕滑的斜坡往下走,手裏的足跡燈在地麵緩慢移動。“這裏有新的足跡!” 走到溝壑中段時,小楊突然停下腳步 —— 碎石堆上清晰印著一枚 42 碼男士皮鞋印,步長 80 厘米,步寬 18 厘米,步角 3 度外撇,與屍體東側發現的鞋印特征完全一致。
    “嫌疑人肯定從這裏走過,” 小楊蹲下身,用鑷子撥開鞋印旁的枯枝,“鞋印邊緣沾著的鬆針還很新鮮,沒有被雨水打濕,說明留下時間不超過 3 天,和我們推測的拋屍時間吻合。” 順著足跡方向繼續追蹤,約 20 米後,足跡消失在一處積水潭中 —— 潭水渾濁,無法保留痕跡,隻能看到水麵漂浮的幾根褐色纖維。
    小楊用撈網小心將纖維撈起,裝進證物袋:“這幾根纖維質地粗糙,像是某種帆布材質,和之前在屍體周邊發現的纖維樣本是不是一致,還得回去檢測。” 他抬頭望向溝壑盡頭,那裏與北邊的廢棄工廠相連,“小王他們明天要去廢棄工廠排查,說不定能在那邊找到更多關聯線索。”
    另一邊,小孫在西邊的廢棄山道也有收獲。這條山道是早年村民上山砍柴踩出的,如今早已荒廢,路麵被落葉和雜草覆蓋,僅能看出大致輪廓。他用探杆撥開厚厚的落葉,在路麵中段發現一組車輪印,輪胎寬度 28 厘米,與之前在屍體西側發現的摩托車輪胎印尺寸一致,且輪胎花紋同為橫向條紋。
    “輪距約 1.1 米,符合常見摩托車的輪距,” 小孫用標尺測量車輪印間距,“車輪印邊緣沾著的黑土與山坡泥土成分一致,且印記邊緣清晰,沒有被風化的痕跡,應該是近期留下的。” 他順著車輪印向東西兩側追蹤,東側車輪印延伸至屍體所在的緩坡方向,與之前發現的輪胎印銜接;西側則通向山外的鄉間小路,痕跡被雜草覆蓋,無法繼續追蹤。
    在車輪印旁的草叢裏,小孫還發現了一個金屬打火機,打火機外殼呈黑色,表麵有明顯劃痕,品牌標識已模糊不清。“打火機裏還有少量燃氣,說明丟棄時間不長,” 他將打火機裝進證物袋,“上麵沒有清晰指紋,被汗液和泥土覆蓋,需要回去用特殊試劑處理,看看能不能提取到嫌疑人指紋。”
    兩人匯合後,又一同排查了南邊的鬆樹林。鬆樹林茂密,地麵覆蓋著厚厚的鬆針,踩上去軟軟的。小楊在樹林深處的一棵鬆樹下,發現了半枚 40 碼女士布鞋印,鞋印邊緣沾著少量黑土,步長 60 厘米,步寬 16 厘米,步角 1 度內扣,推測身高 155160 厘米。
    “女士鞋印?難道有女性參與作案?” 小孫皺著眉,“但之前的皮鞋印和摩托車輪胎印都是男性特征,這女士鞋印是嫌疑人同夥,還是路過的村民留下的?” 小楊蹲下身,仔細觀察鞋印:“鞋印新鮮度和其他痕跡差不多,暫時無法排除關聯。鬆樹林很少有村民來,路過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確定,先提取樣本回去比對。”
    在女士鞋印旁的落葉裏,兩人還發現了一小塊塑料碎片,碎片呈透明狀,邊緣有撕裂痕跡,像是從某個食品包裝袋上撕下來的。“碎片上沾著少量褐色汙漬,暫時無法判斷成分,” 小孫將塑料碎片裝進證物袋,“說不定是嫌疑人拋屍後在這裏休息時丟棄的,和之前發現的塑料藥瓶能形成補充線索。”
    小孫拿出勘查記錄本,逐條梳理新發現的線索:“42 碼皮鞋印與屍體旁一致、摩托車輪胎印延伸至鄉間小路、黑色帆布纖維、金屬打火機、40 碼女士布鞋印、塑料碎片 —— 線索比之前多了,但都太零碎,沒有能直接指向嫌疑人的關鍵信息。”
    “是啊,” 小楊歎了口氣,擦了擦額頭的汗,“皮鞋印隻能確定嫌疑人身高範圍,輪胎印沒有更多特征,纖維和塑料碎片需要化驗才能確認是否與案件直接關聯,女士鞋印更是無法判斷用途。死者身份也沒頭緒,屍體高度腐爛,衣物破爛不堪,沒找到任何能證明身份的物品,口袋被翻空,明顯是被嫌疑人刻意清理過。”
    小孫靠在樹幹上,翻看著勘查記錄:“你說,嫌疑人會不會是附近的村民?熟悉山林環境,知道廢棄山道和溝壑這些隱蔽路線,有摩托車,還可能認識死者 —— 不然怎麽會特意把屍體拋到這麽偏僻的地方,還清理了死者的隨身物品?”
    “有這種可能,但也不排除是外來人員,” 小楊反駁道,“外來人員隻要提前踩點,也能找到這些隱蔽路線。而且女士鞋印的出現,讓案情更複雜了 —— 如果是村民作案,周邊村民的情況我們後續可以排查;但如果是外來人員,排查範圍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