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章 刑偵支隊解剖室

字數:2834   加入書籤

A+A-


    兩人討論許久,仍無法確定線索的核心關聯。小孫突然想起什麽:“對了,在廢棄山道發現的摩托車輪胎印,邊緣有輕微變形,會不會是車輛載重物後造成的?比如載著屍體時,輪胎受力不均,導致痕跡變形。如果能找到同款變形輪胎的摩托車,說不定就能鎖定嫌疑人。”
    “這倒是個思路,” 小楊點頭,“但摩托車輪胎變形的原因有很多,老化、磨損、載重都可能導致,僅憑這一點,很難精準排查。而且周邊鄉鎮的摩托車數量太多,沒有更多特征,排查難度太大。”
    他指著鬆樹林裏的金屬打火機:“這個打火機或許能提供點線索 —— 雖然沒有指紋,但品牌和款式如果能確定,我們可以排查周邊的小賣部,看看有沒有人近期購買過同款打火機,說不定能找到嫌疑人的購買記錄。”
    小孫拿出手機,對著打火機拍照,發給技術科的同事:“讓他們盡快確定打火機的品牌和生產批次,我們好展開排查。另外,把纖維樣本和塑料碎片也送去化驗,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成分信息。”
    夕陽西下,山間的溫度漸漸下降,兩人終於完成了擴大範圍的勘查,帶著新發現的線索返回山下。小楊看著手裏的證物袋,裏麵裝著纖維、打火機、塑料碎片和鞋印模型,心裏清楚,這些線索雖然零碎,但每一條都可能是解開案件的關鍵 —— 隻是目前還缺少能將它們串聯起來的核心信息。
    “回去後,我們先把這些線索整理好,發給技術科優先化驗,” 小孫說道,“同時跟小王同步一下情況,他們排查監控時,如果發現有攜帶同款打火機、穿女士布鞋的人員,也能多一個排查方向。”
    小楊點頭:“另外,明天小王他們去廢棄工廠排查,我們也一起去,說不定能在工廠裏找到更多與這些線索關聯的證據,比如打火機的包裝盒、塑料碎片的完整包裝袋,甚至是嫌疑人留下的其他痕跡。”
    警車駛離山腳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山間的霧氣開始升騰。小楊和小孫坐在車裏,看著窗外漸漸模糊的山林,心裏清楚,雖然目前還沒有重大指向性線索,但擴大勘查的收獲,至少為案件偵破增加了更多可能性。他們期待著技術科的化驗結果,也期待著小王團隊的監控排查和明天的廢棄工廠勘查能有新突破 —— 隻有將所有線索串聯起來,才能早日鎖定嫌疑人,讓山林裏的無名死者得以安息。
    回到支隊後,兩人立刻將新發現的線索送往技術科,並向李明匯報了勘查情況。李明看著線索清單,眉頭微蹙:“線索雖多,但缺乏核心指向,看來還需要進一步排查。明天你們和小王一起去廢棄工廠,務必仔細,不能放過任何細節。同時,讓小周加快死者身份的排查,結合這些新線索,說不定能有意外收獲。”
    夜色漸深,刑偵支隊的燈光依舊明亮。小楊和小孫坐在辦公室裏,整理著勘查報告,牆上的案件線索圖上,又多了幾個新的標記 —— 每一個標記,都代表著向真相邁進的一小步。他們知道,偵破案件需要耐心和細致,隻要不放棄,終將找到那把串聯所有線索的鑰匙,揭開案件的最終真相。
    下午 2 點,刑偵支隊解剖室的恒溫係統穩定在 16℃,比常規解剖溫度低 2℃—— 這是張林為減緩高度腐敗屍體的組織降解特意調整的參數。載著山林屍體的冷藏車緩緩駛入通道,兩名工作人員穿著生物防護服,小心翼翼地將屍體抬到解剖台上。屍體被密封袋包裹著,即使隔著透明袋,也能看到深色衣物與腐敗皮膚粘連的斑駁痕跡,一股濃烈的腐臭味透過過濾係統,隱約在解剖室彌漫。
    “準備解剖器械,先進行屍表檢驗,重點記錄腐敗特征和損傷痕跡。” 張林戴著雙層乳膠手套,聲音透過防毒麵具傳出,帶著輕微的悶響。助理小林早已將解剖盤按順序排開,鑷子、手術刀、骨鋸等器械在無影燈下泛著冷光。他打開密封袋,屍體的腐敗狀態完全暴露 —— 全身皮膚呈暗綠色,多處出現腐敗氣泡和表皮剝脫,麵部腫脹變形,眼球突出,口唇外翻,舌頭伸出,符合死後 710 天的高度腐敗特征巨人觀前期。
    “死者為男性,年齡初步判斷 4050&n根據股骨長度推算,發育正常,營養中等。” 小林一邊測量一邊記錄,“屍僵已完全緩解,全身關節鬆弛,這是死後 4872 小時屍僵緩解的典型表現,但結合腐敗程度,說明死亡時間已遠超 3 天;屍斑完全固定,呈暗紫紅色,位於背部、臀部及四肢後側未受壓部位,指壓不褪色,符合死後 24 小時以上屍斑固定的特征。”
    張林蹲在解剖台旁,用解剖針輕輕刺破屍體腹部的腐敗氣泡,褐色的腐敗液體緩緩流出:“腐敗氣泡內的氣體主要為硫化氫、氨氣,氣味濃烈,說明腐敗已進入活躍期。再看屍體的腐敗靜脈網 —— 胸腹部皮膚可見樹枝狀的暗褐色血管網,這是腐敗過程中血液分解、血管擴張形成的,通常出現在死後 57 天;另外,屍體右下腹出現屍綠,已蔓延至腰部,屍綠是腸道細菌分解血紅蛋白形成的,最早出現在死後 2436 小時,蔓延速度與環境溫度相關,結合山林日間平均 22℃、夜間 15℃的溫度,推算腐敗進程已持續 79 天。”
    “要不要結合昆蟲學證據進一步精準判斷死亡時間?” 小林指著屍體頭發裏的幾隻蛆蟲,“頭發裏有 3&n,還有少量蛹殼,或許能通過昆蟲發育周期推算更精準的時間。” 張林點頭:“必須取樣,昆蟲學證據是高度腐敗屍體死亡時間判定的關鍵補充。” 他用鑷子從頭發、衣物縫隙中收集蛆蟲和蛹殼,放入裝有防腐劑的標本瓶:“3 齡蛆蟲發育至蛹殼,在當前環境溫度下需要 57 天,結合屍腐特征,綜合判斷死亡時間為 8 月 20 日左右,誤差不超過 2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