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8章 眼瞼出血特征
字數:2729 加入書籤
“那死亡原因呢?體表有沒有明顯的外傷痕跡?”小林放下軟尺,目光聚焦在屍體的頭部、頸部等暴力性死亡高發區域。張林拿起鑷子,輕輕撥開死者麵部雜亂的頭發,腫脹變形的麵部顯露出來:雙眼瞼閉合,眼球突出,角膜呈乳白色渾濁,已完全無法透視瞳孔;口唇發紺,牙齒完好,牙齦無出血痕跡,未發現咬痕或牙齒脫落跡象。
“麵部無明顯鈍器傷或銳器傷,但眼瞼結膜有散在出血點——這是窒息死亡的典型特征,不過具體窒息類型還需進一步確認。”張林示意小林調整燈光,鑷子掀開死者衣領,頸部皮膚呈現淡綠色,無明顯扼壓痕、勒痕,也沒有皮下出血或皮膚破損痕跡,“頸部皮膚完整,無外力直接作用痕跡,暫時排除扼頸或勒頸致死可能,得深入檢查呼吸道和肺部。”
小林皺起眉疑惑道:“那會不會是中毒,或者突發心髒病這類疾病導致的?”張林沒有直接否定,而是用手術刀輕輕劃開死者衣物——深色長褲與灰色長袖上衣均為聚酯纖維材質,和技術科鑒定的藍色布料同屬化纖類,衣物多處撕裂,邊緣有不規則毛邊,部分裂口沾有泥土和鐵鏽,推測是被磚石刮擦所致。“先保留衣物,後續送技術科與現場提取的藍色布料比對,確認是否同源。現在開展體表細致檢查,重點排查軀幹和四肢的隱藏外傷,尤其是與作案工具相關的痕跡。”
手術刀沿著衣物縫線劃開,死者淡綠色的軀幹皮膚暴露出來,未發現明顯銳器傷口或鈍器撞擊造成的皮下血腫,但在頭頂右側發現一處3厘米長的不規則創口。“這裏有異常!”張林用鑷子撥開創口,“創口邊緣呈鋸齒狀,創腔內殘留少量泥沙和細小磚石顆粒,像是鈍器擊打形成的,但創口較淺,未傷及顱骨,應該不是致命傷。”
小林湊近觀察,在創口周邊發現幾根細小纖維:“張老師,這有幾根藍色纖維,和現場提取的藍色布料纖維看起來很像!會不會是嫌疑人用藍色布料包裹鈍器擊打死者,導致纖維脫落?”張林用棉簽小心提取纖維放入證物袋:“有這個可能,後續讓技術科比對纖維成分。繼續檢查其他部位是否有類似損傷。”兩人細致排查屍體全身,最終在死者右手掌心發現一處2厘米長的淺表劃傷,邊緣整齊,創腔內有少量鐵鏽殘留。“右手掌心的劃傷邊緣整齊,且有鐵鏽殘留,可能是死者反抗時,被帶有鐵鏽的金屬物品劃傷——比如現場發現的那把生鏽鐵鍬?”
這一發現讓兩人精神一振,張林立即決定加快解剖進度,打開胸腔和腹腔查看內部器官狀態。解剖剪剪開胸骨的輕微“哢嚓”聲,在寂靜的解剖室裏格外清晰,胸腔打開後,心髒、肺髒等器官暴露出來:心髒體積略縮小,表麵覆蓋一層淡綠色腐敗黏液,心外膜下無出血點;肺髒呈暗褐色,質地較硬,擠壓時無液體滲出,但肺葉邊緣有少量點狀出血。
“張老師,心髒和肺髒看起來沒有明顯病變,是不是能排除突發心髒病死亡的可能?”小林湊上前緊盯器官形態。張林用鑷子夾起一小塊肺組織放在顯微鏡載玻片上,調整焦距觀察:“心髒心外膜下無出血,心肌細胞無壞死,冠狀動脈無狹窄或阻塞,可排除冠心病急性發作;肺髒雖有少量點狀出血,但無炎症或梗死跡象,也沒有溺水死亡常見的‘水性肺氣腫’特征,基本能排除呼吸係統疾病或溺水致死。不過肺組織點狀出血結合眼瞼結膜出血,更傾向於窒息死亡——可能是軟性物體壓迫口鼻導致呼吸受阻。”
他轉向腹腔,肝髒、脾髒、胃髒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腐敗:肝髒體積增大,表麵呈淡綠色,質地柔軟,切麵有腐敗液體滲出;脾髒體積縮小,包膜完整,無破裂出血;胃髒空虛,胃壁薄而透明,黏膜光滑,無食物殘渣或異物,但胃壁黏膜有少量點狀出血。“胃髒空虛無食物殘留,說明死者死亡前至少16小時未進食,這與之前判斷的1014天死亡時間不衝突,還能進一步縮小範圍——死者大概率是在深夜或淩晨等空腹狀態下死亡的。”
小林筆尖在記錄板上飛快滑動,剛寫下“排除外傷、疾病致死”的結論,筆尖突然一頓,眉頭不自覺地擰了起來。他抬頭看向張林,眼神裏滿是困惑與探究:“張老師,既然已經排除了鈍器、銳器造成的外傷致死,也排除了心髒病這類突發疾病的可能,那窒息的具體原因到底是什麽呢?”
他微微前傾身體,目光再次落在解剖台上的屍體上,語氣帶著一絲不確定:“您看,死者頸部皮膚完整得很,沒有任何扼壓痕、勒痕,也沒有皮下出血的跡象,完全不符合扼頸或勒頸致死的特征。難道……難道是被人用什麽東西悶壓口鼻導致的窒息?”
張林聽完,沒有立刻點頭或搖頭,隻是眼神沉了沉,伸手從工具托盤裏拿起一支無菌注射器。他示意小林調整燈光角度,讓光束精準聚焦在屍體的胸腔部位,一邊小心地找準心髒位置,一邊開口解釋:“你的猜測有一定道理,但在沒有明確證據前,不能輕易下結論。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排除常見毒物中毒的可能——有些毒物會抑製呼吸中樞,同樣會導致窒息樣死亡,且體表不會留下明顯痕跡。”
注射器緩緩刺入心髒,抽取了少量呈暗褐色的血液樣本,張林將其注入標有“心髒血”的試管中,蓋緊後遞給一旁的助手:“把這個送去毒物檢測室,重點檢測有機磷、氰化物、安眠藥等常見毒物,務必盡快出結果。”
隨後,他又換了兩支新的注射器,分別從肝髒和腎髒組織中提取了少量樣本,一一做好標記:“肝髒和腎髒是毒物代謝的主要器官,即使血液中毒物濃度較低,這兩個器官也可能留存痕跡,能為我們提供更準確的判斷依據。”
處理完樣本,張林放下注射器,拿起一把放大鏡,蹲下身湊近屍體的頭部:“除了毒物檢測,我們還要重點檢查口鼻部位的皮膚和黏膜。如果真的是悶壓口鼻導致的窒息,凶手的手部或包裹物會與死者口鼻部位產生摩擦、壓迫,很可能會留下細微的表皮剝脫、黏膜出血等痕跡——這些痕跡非常隱蔽,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很容易遺漏。”
他一邊說,一邊用鑷子輕輕撥開死者的口唇,目光透過放大鏡仔細掃視著口唇周圍的皮膚,不放過任何一絲細微的異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