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李善道義釋俘將
字數:6234 加入書籤
先是望見東北邊的地平線上騰起黃雲,似有巨獸翻身。
接著,萬餘馬蹄撼動大地的悶響,先於旌旗出現,離著還有十幾裏地,城頭已被震得微顫,驚得護城河的水泛起漣漪。連綿無盡的各色軍旗,刺破煙障,招展在了視野裏,遠觀如林。
近了,近了。
官道的盡頭像是突然炸開了金鱗般的光,塵煙也遮掩不住,萬餘漢軍步騎的身影現於如林的旗下,他們身上的甲胄在上午的陽光下,燦若銀河。群馬奔騰。黑壓壓的玄甲步卒,如潮水漫過原野,前排的高大盾牌行進如牆,後排的長矟櫻穗,在風中翻卷如血浪,陌刀寒光炫目!
堯君素是魏郡人,但他曾為楊廣為晉王的近臣,跟著楊廣在江南待過很長時間,見過錢塘江的大潮。不知為何,他驀地想起了那段久遠的時光,卻這錢塘潮,也是這般摧枯拉朽的氣象。
“明府,賊營!”王行本的聲音在邊上響起。
堯君素轉過視線,再次投到城北、城東的唐營。
兩處唐營已經炸開了鍋。
鼓聲大起,值哨的士兵抱著矛、刀,連滾帶爬,混亂不堪地往轅門、營牆上跑。一個軍將絆倒在馬前,受驚的青驄馬拖著半截拴馬樁狂奔,撞倒了四五個唐卒。營區的深處,隨著漢軍到來的消息傳開,昨晚逃回營中,驚魂未定的唐軍將士紛紛驚慌出帳,沒頭蒼蠅似地亂竄。
壓根還沒來得及準備好守禦,漢軍的騎兵率先馳到了城東、城北的兩座唐營外。
箭矢貼著壕溝,朝營頭上射去,漢騎的喊叫聲,被風吹到城樓。堯君素、王行本等聽見,喊的是“陷營、陷營”!又有在喊的是“漢王令旨,降者不殺,獻獨孤懷恩者,賞緞千匹”!
一杆“漢”字大纛,插在了唐東營與唐北營之間的東北外數裏處。
數百騎簇擁著一騎,駐於旗邊。
一個又一個的傳令軍吏在這裏領下命令,騎馬趕回主力的漢軍隊中,給漢軍各部的將領傳達。
大概各四五個團,分約千人的兩隊漢軍步卒,頂著盾牌,迎著唐東營、唐北營營牆上射出的稀疏箭矢,開始清理唐東營、唐北營前的鹿角、拒馬。漢軍的步卒主力絡繹奔到,在很短的時間內,組成了兩個少說各有四千人的進攻大陣,陳列在了唐東營、唐北營前。另有各約數千的漢兵步卒,組成了三個策應的預備陣地,一個向著蒲阪城,其它兩個各列進攻大陣之後。
漢軍的騎兵依舊馳騁在唐東營、唐北營外,繼續向牆頭射箭,以掩護步卒清障。
清障的漢軍步卒應該是很有經驗,清理的進展迅速,不多時,兩座唐營外的阻障分別已被清理出了幾條通道。鼓聲、號角聲在“漢”字大纛處響起,這兩隊漢軍兵卒撤回,又兩隊各數百人的漢兵推著填壕車,前進到兩座唐營的壕溝畔,很快,各有三架壕車架在了兩條壕上!
“漢”字大纛處傳出的鼓聲、號角聲變得激昂,聲聲催戰。
鼓聲、號角聲、馬蹄聲、近兩萬的漢軍步卒的呐喊聲,匯聚入耳,恍如陣陣滾雷,使堯君素、王行本等的心髒,跟著砰砰直跳。蒲阪城,城垛上的塵土簌簌震落。
漢軍的兩個進攻陣地似浪般裂開,各兩架撞車被推著出陣,並各四五架長梯,也被扛著而出。呐喊聲更加響亮了!從到唐軍營外,至此時,一個時辰不到,漢軍已對唐營的展開攻勢!撞車、長梯,越過壕溝,衝到兩座唐營近前,撞車猛烈地撞擊營門,長梯相繼地搭上營牆。
兩座唐營內的守卒毫無還手之力。
甚至直到此刻,他們仍還沒能組織起像樣的守禦。
轟隆巨響,唐北營的營門先被撞開,唐東營的營門也隨之被撞開。攀附長梯的漢軍兵士,有的從梯子上跳下來,轉殺向唐軍的營門,有的趁此機會,跳上了營頭!
唐營內一片混亂,守卒四散奔逃。
鼓聲愈發急促,如雷鳴般震撼人心,兩個漢軍進攻陣地的數千將士,爆出一陣歡呼,隨著鼓聲,各在本部將領的率領下,從著“高”、“薛”、“焦”、“蘇”等旗,湧向兩座唐營的營門!
“明府,獨孤懷恩的帥帳!”王行本指著唐東營,叫道。
唐東營是獨孤懷恩所在之處,他的帥帳是個百子帳,占地甚大,裝飾奢華,在城頭上也能約略望見。堯君素順著王行本指向,隱隱望見,亂糟糟的唐東營內,數十騎倉皇地離開獨孤懷恩的帥帳,驅散亂兵,向西邊撤走。雖然看不清,但可料到,獨孤懷恩必然就在這數十騎中。
“這就敗了?”堯君素不可置信。
王行本狠狠打在欄杆上,罵道:“真是個廢物!”
堯君素“十天半月總歸能撐得住”的話才說過未久,殊未料到,這獨孤懷恩真是無用至極,尚有兵馬上萬,然居然就這麽輕易逃走。盡管獨孤懷恩也是敵人,可他若能堅守些時日,亦如堯君素所言,對守城的隋軍有利,其如此不堪一擊,遂使王行本亦不免恨鐵不成鋼。
漢軍已殺入兩座唐營。
殺入的不僅有步卒,也有騎兵。
兩座唐營的“井”字形通道,被湧殺入營的漢軍切成碎片。
漢騎在營中踐踏,何處唐兵多,就朝何處奔逐,長槊揮舞,所向披靡。漢軍步卒以隊為單位,組成銳陣,陌刀、長矛、橫刀齊舉,奮勇進戰!潰亂的唐兵直如待宰的羔羊,逃得慢的,被砍翻在地,血染營帳;逃得快的,實也無處可逃,最終隻能絕望地跪地投降。
唐營的帳篷、糧草堆或有被點燃,火光衝天,黑煙翻滾。
黑煙趁著風,撲向西邊的蒲阪城樓,堯君素攥緊了扶欄,麵色蒼白。
唐軍潰敗的這般之快,不僅使他“坐收漁利”的打算化為泡影,更讓城防壓力倍增。李善道的名頭他聽說過,但不意其部竟如此驍銳。守卒見到唐軍大敗的場景,可想必士氣大挫,心生畏懼。等漢軍騰出手來,來攻蒲阪城時,這蒲阪城,自己還能守得住麽?
堯君素望見,唐軍的傷兵在地上哀嚎翻滾,漢軍毫不留情,盡數補刀;他望見,百餘人的一隊漢軍精銳,殺到了獨孤懷恩的帥帳,拔掉了獨孤懷恩的將旗,插上了新的“漢”字大旗。
當午時前後,兩座唐營盡被漢軍攻陷,喊殺聲漸息。漢軍的預備隊進營,接替主攻的將士,轉為清理戰場。火勢尚未熄滅,偶被風吹散的黑煙中,露出一片狼藉,唐營內屍橫遍野,幸存的戰馬立在屍堆間,低頭輕嗅主人殘破的護心鏡,鏡麵倒映的火光,碎成點點磷火。
堯君素心頭愈發沉重。
他轉顧左近,身邊的從將、城樓兩邊觀戰的守卒們,個個麵如土色,眼神中滿是驚恐與不安。他知道,此刻必須穩住軍心,否則一旦漢軍攻城,蒲阪城將不攻自破。他深吸一口氣,挺直腰板,大聲喝道:“公等勿慌,兩路賊兵自相廝殺,正我取利之時,齊心協力,城可堅守!”
他堅定的聲音在城樓上回蕩,從將、守卒看向於他,驚亂的表情無有消減,卻無幾人回應。
城東北數裏,“漢”字大旗迎風獵獵,漢軍勝利的鼓角聲在戰場上回響。
……
參戰的漢軍諸部營將絡繹聚至“漢”字旗下。
李善道坐在馬紮上,聽諸將稟報戰果。
“大王,我部斬獲唐兵三百餘,校尉以上唐將一人,獲精甲二十餘,矛、刀等百餘。”
“大王,我部斬獲唐兵四百餘,校尉以上唐將兩人,獲精甲五十餘,矛、刀等二百餘。”
“大王,我部斬獲唐兵千餘,校尉以上唐將五人,獲精甲百餘,矛、刀等四百餘。”
“大王,我部斬獲唐兵五百餘,校尉以上唐將四人,獲精甲四十餘,矛、刀等四百餘。”
王湛德、王宣德兄弟提筆在側,飛快地記下諸將所報,——這是初步的記錄,之後還要複核。未時末、申時初,諸將稟報完畢,兩王兄弟計點斬獲之總數,兩營唐兵萬餘眾,幾無逃者。
卻也不是唐兵敢於死戰,之所以逃掉的不多,係因蒲阪城的位置緣故。蒲阪城西鄰黃河、南鄰涑水,兩麵皆無逃路,北、東兩麵又都是漢軍,因而兩營唐兵,差不多被一戰盡殲。
戰果最大的是蘇定方、蕭裕,他倆一個擒住了元君寶,一個陣斬了元仲文。
唐軍其餘的主要將領、謀佐,如韋義節、柴靜、盧赤鬆、劉讓、秦行師等,有的死在了亂軍中,也不知是被誰殺的,有的隨著獨孤懷恩逃走了。
校尉以上的唐軍將校,三四十人,被推搡押來,元君寶為首,張士貴等親兵喝令他們跪下。李善道從馬紮上站起,行到元君寶身前,把他扶起,打量稍頃,笑道:“公即元君寶麽?”
元君寶羞慚應道:“敢稟大王,小人元君寶,不自量力,妄抗王師,罪該萬死!”
李善道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臂膀,說道:“你別害怕,我不殺你。不但不殺你,凡被我軍所俘你軍中之校尉以上軍將,我也都不殺,而且你們如不願降,還會放了你們。”
高延霸、蕭裕、高曦、薛萬徹等聞言,詫異相顧。
焦彥郎挺身說道:“大王,這夥賊廝,不知自身幾斤幾兩,見我王師開到,不早投降,反敢頑抗,已是死罪!若願降,大王仁德,饒了他們性命亦無妨,卻怎還不願降者,都可放走?”
李善道正色說道:“我之起兵,是為解民倒懸,絕非是為殺戮。上天有好生之德,元將軍等既然已經戰敗成擒,若再殺之,豈不有違天道?”和顏悅色,問元君寶等,“汝等願降乎?”
校尉之類的軍將倒還罷了,像這元君寶,是唐軍的高級將領,他的家眷都隨軍去了長安,他如果降,他的家眷怎麽辦?當然能不降,還是不降為好。有了李善道“不降者釋放”的話在前頭,他縱然不會就完全相信,畢竟有一線之望,於是支支吾吾,不敢說不降,也不說願降。
李善道已知其意,又拍了拍他的胳臂,笑道:“將軍也是昂藏男兒,降就降,不降就不降,囁囁嚅嚅,像甚樣子?將軍之意,我已知曉。你是不願降了。”親手為他解開綁縛,令張士貴等,“牽馬來,再取三日口糧。”等馬、糧取到,給了元君寶,笑道,“將軍請自便去吧。”
元君寶驚喜不已,感激涕零,跪地叩首,說道:“大王仁義,君寶無以為報,非是不願降從大王,委實是君寶家眷皆在長安,君寶若降,恐家眷無法自處。”
李善道擺手製止,笑道:“將軍此去,還望好自為之,下次不要再被我擒獲了。”
元君寶連道不敢,從地上爬起,牽上馬,退出老遠,乃才轉過身,又從附近的漢軍步騎中,提心吊膽地穿過,到了官道,方上得馬,一鞭策馬,趕緊往西邊蒲阪渡口而去。
有了元君寶這個例子,剩下被俘的唐軍校尉以上軍將,膽子大了起來,學著元君寶,也都是不說投降,也不說不降。李善道盡不怪罪,亦叫取馬、糧過來,將他們也全都放了。待最後一個唐軍被俘的軍將離去,李善道摸著短髭,笑吟吟望著他們西走的背影,嗬嗬笑了兩聲。
屈突通若有所思,說道:“大王將俘將放走,可是為壯我聲勢,打擊唐軍士氣?”
“知我者,公也!十三郎,元君寶諸唐將既無軍略,也少勇悍,即盡殺之,何益於我?不如釋之而還,等他們回到長安,或者唐軍的援軍中,借他們的嘴,替咱做個宣傳。讓他們去說,我軍如何勇猛敢戰,又如何仁義寬宏,以待我軍再與唐軍戰時,動其軍心,才是上策。”
李善道目光遠眺,嘴角含笑,負手而立,甚有意氣風發之態,與屈突通、焦彥郎等將說道。
焦彥郎等方知李善道用意,齊齊下拜,同聲說道:“大王高明,臣等不及!”
數騎從南邊馳來。
才到李善道將旗處,又數騎從北邊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