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劉黑闥藐視寸光
字數:4909 加入書籤
兵馬到了霍邑城外後,離晉陽其實已經不太遠了。
之間隻隔著一個西河郡,三四百裏地。
又其間,除掉霍邑北的靈石尚在唐軍手中,其餘諸縣,都已劉武周的定楊軍打下,道路暢通。
故劉武周給李善道的回書,三天後就到了霍邑城東的李善道營中。
——李善道兵馬是從北而來,按理來說,其部似應駐於霍邑城北,卻怎駐在了城東?原因很簡單。霍邑此城,位處在兩水交匯之處,一條便是汾水,從其縣城的西邊流過,另一條名為彘水,係汾水的支流,由縣城的南邊而過,因而霍邑城西、城北卻是皆不宜大規模的駐兵。
霍邑城內,現有唐兵守卒四五千眾。
這四五千眾守卒,分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個是本來的霍邑守卒,這部分守卒較少,千人上下;一個是西河郡的張綸等部後來派到霍邑的援兵,因為西河郡麵臨的壓力也很大,尉遲敬德、尋相兩部兵馬正在西河郡攻戰,故此這部分的兵馬更少,聊勝於無,是個意思而已,隻有兩團四百人;一個則即李孝基、薑寶誼前不久奉李世民之令,剛又增援到霍邑的部隊,這部分人馬最多,李仲文親為將,三千多人。
此外,還有一些從城中臨時招募的丁壯等等。
五千守卒,主將乃為李仲文,副將張平高。
劉武周的回書到時,漢軍才渡過彘水兩天,剛對霍邑縣城進行了兩次試探性的進攻。
明顯地可以感覺得到,霍邑的守禦比之臨汾、正平、柏壁等縣,頑強了很多。
這也是李善道已經估料到的。
畢竟首先李孝基的援兵已經到了,其次,李世民率領的第二撥唐援也將要到達,在“外有援兵”的情況下,守卒們有了盼頭,更加頑強在情理之中。而且,當下霍邑城中的主將李仲文,與漢軍有過多次交手,盡管以戰敗居多,包括在虞鄉、桑泉,為王君廓所敗,繼又於龍門,再次大敗,但至少他對漢軍的戰鬥力、作戰方法已較為了解,一定程度的“知己知彼”。
……
打開劉武周的回書,李善道看了一看,丟到案上,摸著短髭,嗬嗬笑道:“劉武周這是把我,當作城南的這條河了。”
城南河名彘水,“彘”者,豬也。
屈突通說道:“大王,劉武周信中何言?”
“接受了我的建議,同意給尉遲敬德、尋相增兵,盡快打下介休、靈石等地,但卻又不提具體的增兵時間,也不說計劃至遲到何時攻克介休、靈石。這鳥廝,分明是在敷衍我。”
劉黑闥到李善道案前,抓起劉武周的回書,掃了一眼,大略看罷,“哼”了聲,輕蔑說道:“不錯。這賊廝的回信,一點誠意沒有!俺看這廝,必是在打‘漁翁取利’的主意。這狗日的,李世民率數萬步騎,指日即至,他不思與我軍合力,搶在李世民前,盡快將靈石、霍邑等要地奪占,卻反竟於此時,暗藏心機,意圖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此等伎倆,真是鼠目寸光!”
“罷了。本來也沒指望他能有多大助力。他願意坐山觀虎鬥,就由他坐山便是。隻要別坐到最後,反被虎傷,成了他人的盤中餐。”
李善道撫摸短髭,不再提劉武周的回書內容,轉而說回到正在計議的霍邑戰事,沉吟了下,說道,“早上的軍報,李世民所引之唐援,已到文城郡對岸,停下了行軍,開始搜集船隻。察其動態,……嘿嘿,屈突公、賢兄,其像是準備從壺口渡河。若果真如此,可就是咱們預料過的幾種情況中,最不利於我軍的情況,將要發生啊!對此,我軍須當立即做些部署。”
河東道西界,即使不算河東郡和太北的樓煩郡、馬邑郡,可供李世民渡河的位置,也有好幾個選擇。仍如前文所述,自南而北,文城郡是其一、龍泉郡是其二、離石郡是其三。
依照此三郡的地理位置之不同,基本上就能判斷出李世民渡河後的作戰目標、進攻方向。
若從離石郡渡河,離石郡東與太原郡接壤,李世民的作戰目標必然就是收複太原。
若從龍泉郡渡河,龍泉郡東與西河、臨汾兩郡都接壤,李世民的作戰目標就應該是暫以保住西河、臨汾為要,同時由此將劉武周部與李善道部分割開來。
而文城郡東與臨汾郡接壤、南與絳郡和河東郡接壤,李世民若選擇了從此地渡河,其作戰目標不會有其它,就隻能是意圖威脅漢軍的側翼、後方,從而迫使漢軍回師,甚至更進一步,逼迫漢軍在絳郡、河東郡、文城郡三郡接壤的地域與他決戰。
換言之,也就是說,李世民從離石郡渡河的話,壓力就全都給了劉武周;從龍泉郡渡河的話,壓力就同時給了劉武周、李善道;但如果選了從文城郡渡河,壓力就全在漢軍身上了。
說實話,李世民會做出這個選擇,是李善道真的沒有想到的。
固然,在“三選一”中,這是一個選擇,並且李善道對這個“李世民可能會做出的選擇”,也提早已經做出了足夠的預備,——比如增強昌寧等地的防禦力量,就是在為此綢繆,可到最終來,李世民居然真的作出了這個選擇,還是出乎了李善道的意料,令他頗為驚異。
為何驚異?
原因在三。
第一,漢軍現士氣正盛,李世民如果選擇了漢軍作為首先進攻的對象,無疑自尋苦戰。第二,相較於河東等郡,晉陽在河東道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大,且則劉武周是攻下了晉陽不假,但晉陽是剛被劉武周攻下,根基未穩,劉武周又擄掠為務,疏於防範,則李世民此時若選擇進攻晉陽,或許能將之奪回。第三,也是換了李善道是李世民的話,他認為對唐軍言之,當前最佳的選擇,唐軍屢敗之師,如今即使有了新援,士氣也不高,那麽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當然即暫避敵鋒,避免與強敵直接交戰,先穩固西河、臨汾,然後再圖其它,才為妥善。
卻不意李世民這三個選擇中,李善道認為的“上策”,他不選,“中策”,亦即先收複晉陽,他也不選,三策之中,他獨獨選了最為冒險的下策。這實在不免的,就令李善道詫異了。
“也許,這就是李世民,而不是別人的緣故?”李善道早上接到這道軍報,反複酌量之後,實在找不到李世民為何會選擇此策的合理解釋,也隻好把之歸結為可能是因為李世民具備獨特的戰略眼光,——所以他的選擇,是自己這個“中人之姿”一時難以理解。
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
李世民既然做出了這個選擇,反正就“唐軍有可能會從文城郡渡河”的這個可能,己軍也已經做足了準備,則就按李世民的這個選擇應對就是!
屈突通、劉黑闥等對李世民的這個選擇,也是有些吃驚的。
劉黑闥嘖嘖說道:“初生牛犢不怕虎。離石不選、龍泉不選,偏選從文城渡河,李世民倒是膽氣十足,渾未將咱老子們看在眼裏。”撫著胡須,咧嘴笑道,“郎君,那咱老子們便讓這孺子知道知道我軍的厲害!入他娘,隨便他從文城渡河,在他眼皮子底下,咱將霍邑攻拔!”
一人拍案而起,請戰說道:“甚麽鳥東西!選從文城渡河,當俺等是軟柿子麽?大王,小奴請督本部,明日為攻城先鋒,為大王將霍邑攻克,然後轉擊李世民,他媽的,擒其來獻!”
請戰之人,高延霸也。
李善道按了按手,叫他坐下,說道:“李世民選從文城郡渡河,雖有點意料之外,但我軍對此也已有備,霍邑,當然還是接著攻。至於轉擊李世民,且待攻下霍邑再說。當下之重,是須進一步加強汾西、正平、龍門、昌寧一線之戒備,並及臨汾,亦當增強守備,以保我軍後方不失。”諸將臉上看了一遍,選出了高曦,令道,“沐陽,比與汾西等地,臨汾最為要害,你引你部今日出營,還赴臨汾,接管城防。李世民入境文城郡以後,若攻臨汾,務堅守之。”
高曦起身接令。
汾西是霍邑西北邊的一個縣,顧名思義,此縣在汾水以西,因得此名。這個縣位處在鼠雀穀的西南麵,前文所述的那三條連接太原盆地與臨汾盆地的通道,鼠雀穀驛道、千裏陘、統軍川中的千裏陘,就在此縣境內。兵到霍邑前,李善道就分兵一部,襲攻汾西,已將此城奪下。
正平等縣不必多言。
卻這臨汾縣,一則,處在霍邑縣的南邊,是現正攻霍邑的漢軍主力的後方;二則,臨汾縣西與文城郡接壤,是從文城郡救援霍邑縣的必經之地,是以,這個縣,確實是保證霍邑戰事不受外邊影響的最為要害之所。此等要害,非得高曦這等的沉穩大將鎮守,方能放心。
千等萬等,李世民終於到了。
而且瞧他這架勢,第一仗就是要與漢軍交鋒。
李善道隻覺自己的精神,從來沒有像這樣振奮過,仿佛全身的血液都在沸騰。
成王敗寇,是王、是寇,打過就知道!劉黑闥的這句話提勁,老子就是要在你的眼皮子底下,將霍邑打下!然後,你若仍留在文城郡,意圖與我決戰,我便與你來戰!
……
“殿下,偵知昌寧漢軍龜縮城中,正在加固城防,看來漢軍已信了我軍主力將要在壺口渡河。”
李世民抬頭望了眼東邊不遠處的渡口,低下頭,接著看地圖,吩咐說道:“隻漢軍信,可不夠。把搜集船隻的動靜再搞大一點,還有,令我吉昌駐軍,合渡河的梁實、秦武通等部,三日內,對昌寧發起猛攻,做足我軍欲先殲李善道部、解霍邑之圍的假象,讓劉武周也信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