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平原城外初智誘

字數:4572   加入書籤

A+A-


    李善道接過急報,打開來,將之看過,先未有與諸人說急報是何內容,把之放到一邊,從容問高延霸,說道:“延霸,你有何妙計,可既下平原,又得安德?”
    “竇老狗不是遣了援兵來助張青特麽?郎君,小奴以為,何不圍城打援?平原城,我軍先不打,繞將過去,而搶在竇老狗的援兵到前,先圍住安德。等其援兵到,就殲其援兵!張青特見援兵被我軍圍攻,他豈會不出城救援?便可趁此,一舉將其部也給殲掉!這樣,安德縣城,不就入了我軍之手?安德已下,平原小城,何足掛齒,分兵還攻,亦可為郎君得之!”
    一兩年的戎馬生涯下來,不僅親曆了許多的大小戰鬥,日所接觸的,又俱是優秀的軍事人才,更重要的,每次戰鬥過後,——包括李密等打的一些勝仗之後,李善道都會令高延霸等其帳下將領總結經驗教訓,高延霸卻因比虎畫貓,跟著學,軍事能力於今已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圍城打援”等這些基本的軍事操作,他已然是了然於胸,信手拈來。
    李善道笑問於誌寧、趙君德等,說道:“延霸此策,公等以為何如?”
    於誌寧說道:“高將軍此策,圍城打援是也,倒不是不可一試。”
    趙君德亦道:“平原小城,的確不值得我軍主攻。要打,就打安德!安德一下,莫說平原城,就是整個平原郡,也將再無可阻我軍之敵。圍城打援,俟機克取安德這個辦法,可以用用。”
    眾人對來自南皮的這道急報,均是充滿好奇。
    在回答李善道問話時,於誌寧、趙君德等一再地去瞧被他置在案上的那道急報。
    諸人的目光中,李善道重新拿起了這道急報,點了點頭,說道:“不錯。若無南皮此報,延霸,你之此策可以一用。不過現剛得了南皮此報,你的此策,卻是不必再用。”
    高延霸撓了撓頭,問道:“郎君,此急報可是高元道遣人送來的?他在南皮莫不已然起事?”
    “然也。”李善道將急報的內容與諸人簡單轉述,說道,“急報是前天晚上送出的。前天上午,高元道聚眾三千餘,內外應和,出敵不意,已將南皮縣城奪占!”
    南皮絕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在這個時候,傳呈急報與李善道。諸人其實對此,已是各有猜測,大都已約略猜出,也許是南皮已被高元道占據?得到了李善道轉述急報內容的證實,帳中諸人無不驚喜。趙君德拍了下大腿,說道:“高元道這家夥,真把南皮豪族都煽動起來了!”
    趙君德是何人?李善道麾下的元老之一了。他原是沒怎麽把高元道、高季輔這類後投之輩看在眼中,不意高元道還真有膽勇,在南皮成了事,遂其不禁的對高元道,多了兩分刮目相看。
    高延霸瞥了趙君德一眼,嗬嗬笑道:“趙公,郎君的識人之明,俺早說過,如神!郎君既允了高元道回南皮起事,高元道的這起事,俺當時就知,那肯定是能成的了!他現果然成事,實是都在郎君何和俺的料中,又有何驚奇?”陪笑問李善道,“郎君,你說是不是?”
    陳敬兒、蕭裕等將私下對視,嘴角無不難掩的笑意浮現。
    唯高曦神色凝重,說道:“明公,高元道成功起事,此固好事,然其兵才三千,且是新聚之眾,接替王伏寶坐守渤海的王小胡,係竇建德軍中猛將,聞訊之後,勢必遣兵往攻;又樂壽距南皮不遠,竇建德也有可能會派兵往攻,隻其一部三千新卒,定難久守南皮!
    “卻不知王薄那廂,現下是何消息?有無渡河?何時才能北到渤海,呼應高元道?”
    李善道說道:“昨日才又傳檄王薄,他現兵已到河水南岸,估計三兩日內,當就能北入渤海。”
    高曦是科班出身,受過正規的軍事操練,而且在附從李善道前,就已身經百戰,他盤算了下,說道:“……若三兩日內,王薄即能兵入渤海,高元道那廂的壓力,暫時他當是還能撐得住。”
    於誌寧問道:“明公,公適言若無南皮此報,高將軍之策可以一用,然現高元道已起事南皮,高將軍此策就不必再用。敢問明公,此話何意?明公是不是對下步進戰,已有定策?”
    李善道站起身,下到帳中的沙盤邊,操起直鞭,在沙盤上遊移,停在標注“安德”的縣城模型上,顧盼諸人,說道:“張青特集其部重兵,駐守安德,擺明了是竇建德欲以安德,為阻我軍前進的要塞。凡攻戰之事,攻城最難。故我賢兄盡管新敗王伏寶,可為保萬全,我軍現卻是決不可止步安德!高元道如尚未在南皮起事,我本來的打算是,咱不妨就可一用延霸所提出之‘圍城打援’此策,爭取野戰中殲滅張青特部,掃清我軍繼續北上的阻礙。
    “然於今高元道已起事南皮,沐陽言之甚是,單憑其一部,難以久守南皮,則我意,便幹脆安德咱也不必再打了,徑直繞過平原、安德等縣,我軍作勢向渤海郡挺進!”
    於誌寧、趙君德、陳敬兒等聞言,俱是驚訝。
    蕭裕遲疑說道:“明公,繞過平原、安德,向渤海郡挺進?平原也就罷了,安德有張青特部的重兵啊!渤海又有王小胡。加以竇建德在樂壽,一聞我軍兵向渤海,也定然會遣兵來阻。這樣的話,我軍即便進入了渤海郡,恐亦難克勝;而萬一再被張青特斷了後路,這可就……”
    帳中於誌寧對麵的上首,坐著一人,從議事開始,就沒開過口,這會兒撫著胡須,開起口來。
    這人五六十歲年紀,須發花白,年齡不小了,但形貌威嚴,坐著的身姿筆直,一副整衣危坐的嚴正之狀,卻非別人,正是薛萬均、薛萬徹兄弟的父親薛世雄。
    打下弘農等地,逼退李密進犯河內之部,在很短的時間內安撫好了治下諸郡,回到貴鄉以後,李善道得到了一個意外之喜,就是之前一直不肯降從的薛世雄,主動的表態,願意降從了。
    卻薛世雄為何此前不降,偏在翟讓被殺、和李密鬧翻,形勢變得對李善道好像不太有利之當下降之?李善道沒有問他,但緣故,李善道可以猜出一二。
    無非就是他的兩個兒子,李善道都給以了信用,這是第一;在應對翟讓被殺的這個變局過程中,李善道展現出的軍政才能,得到了薛世雄的認可,這是第二;雖然表麵的形勢對李善道似乎是不利了,可脫離了李密,卻實際上使李善道以後可以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第三。
    於是,此次北攻平原、渤海,李善道就把薛世雄帶在了軍中。
    薛世雄是河東汾陰人,後遷關中,一口長安官話,標準得很,他一開口,帳中諸人就都安靜了下來,包括李善道,也以甚為尊敬的態度,目注於他,隻聽得他說道:“蕭將軍,明公方才所言之話,你可能是沒聽清楚吧?明公說的不是‘挺進渤海’,是‘作勢挺進’。”
    蕭裕怔了下,說道:“作勢?”
    李善道哈哈大笑,豎起大拇指,朝著薛世雄晃了晃,說道:“知我者,薛公也!”
    薛世雄說道:“明公,若老夫料之不差,明公‘作勢挺進渤海’此策,要點就在‘作勢’兩字。明公之意,是不是作勢繞過平原、安德,向渤海挺進,以此迫使張青特緊張,從而使其不得不率部出城,尾追我軍,以做阻擊?然後,我軍再設伏也好,回鬥也好,將其部殲滅?”
    “我意正是如此!薛公以為可否?”
    薛世雄說道:“比之高將軍剛才的‘圍城打援’,明公此策,更為妥善!我軍就是把安德圍住,打其援兵,張青特卻也不一定便會派兵出城,但我軍作勢進軍渤海,以響應高元道、王薄,張青特卻必然就坐不住了,他不管情願不情願,都隻能出兵阻我,此‘攻敵之必救’也!”
    於誌寧、趙君德等急望李善道神情,見李善道笑著,連連點頭,顯是薛世雄說對了他的計劃。
    說來說去,搞了半天,卻原來李善道的“作勢進攻渤海郡”,至少第一階段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真的就繞過安德,去打渤海郡,而還是為把張青特部調出安德,以圖野戰殲之!
    眾人低頭,細作思量。
    薛世雄說得對,確乎如此,“圍城打援”此策,好是好,但確然是存在不能通過此策,將張青特部就調出安德的可能性;但反過來,“作勢用兵渤海郡”,在高元道已在南皮起事、王薄將渡黃河的背景下,張青特卻則是再小心,再不情願,也唯有出兵阻攔之一途了。
    “攻敵之必救”,此一對李善道此策的評語,薛世雄評點的十分準確。
    蕭裕恍然大悟,說道:“原來如此!若是這樣,明公此策,端得高明之策,誠然攻敵必救!”
    高延霸吧唧著嘴,拍著大腿,搖頭晃腦,說道:“哎呀,哎呀,比之郎君,小奴小小一撮!剛小奴還頗自喜,以為‘圍城打援’此策是絕妙之策,聽了郎君之策,才知何才為絕妙啊!”
    “我之此策,公等如是皆無異議,明日我軍就繞平原、安德,作勢兵向渤海,放出風聲,將與王薄部,共取渤海此郡!如何?”李善道扔下直鞭,挺立帳中,環視諸將,說道。
    諸將起身,同聲應道:“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