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晉王也要奪嫡?
字數:9388 加入書籤
曆史上,今年李承乾被廢,原本李世民立魏王當太子。
結果魏王腦子進水,來了句殺子傳弟。
就這樣的謊言,偏偏李世民還信了,可能太子謀反的事情,讓他太過於傷心。
不過經過幾個大臣一分析,也就明白了過來。
李世民對李承乾還是有很深的感情,舐犢深情下,即便是太子謀反,也不忍心賜死李承乾。
經過大臣們的提醒,李世民知道,一旦魏王當了太子,李承乾肯定必死無疑。
於是一番拉扯之下,最終立李治為太子。
也就是這個時候,李治入主東宮,認識了武曌。
“是武才人吧。”
李承乾語氣肯定道。
內侍文忠奉承道:“殿下英明,就是武才人。”
“說說吧,晉王是怎麽跟武才人勾搭上的。”
李承乾有些好奇,畢竟現在曆史的軌跡已經發生了變化,沒想到定性還在,李治還跟武曌搞在一起去了。
內侍文忠開始講述晉王的情況。
原本是上次,李治請教處理右金吾衛案件卷宗之事。
在李承乾的肯定下,李治立即就安排了下去,以賞金的方式,給予部分權力,讓捉刀人來幫助右金吾衛抓捕罪犯,以解決右金吾衛人員不足的情況。
而就在這樣的政策下,效果十分顯著。
畢竟先前很多罪犯,其實都沒有逃出長安,甚至在經過一輪篩查後,直接就回家正常生活。
俗話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在賞金跟權力的刺激下,捉刀人頓時幹勁十足。
一時間,大量在逃的罪犯,紛紛都被抓捕。
這才大半個月的時間裏,右金吾衛的卷宗,幾乎就已經被清理掉了八成。
這個情況很快就被李世民得知了。
李世民這才感覺到,這個一直被自己所忽視的嫡子,還是挺有能耐的。
加上李治本身乖巧懂事,於是就被經常召入宮內麵聖。
入宮次數多了,武曌那邊,自然就有了機會。
“殿下,晉王的事情,要不要透露給陛下知曉。”
內侍文忠詢問道。
李承乾微微搖頭:“不必,多加注意就是了,隨他們去吧。”
目前顯然是還沒到位的,可能兩人隻是多見麵幾次,等到生米煮成熟飯,那才叫把柄。
而李治跟武曌的行為,之所以會被內侍文忠知曉。
是因為之前李承乾的吩咐,秘密監視晉王的舉動。
這宮裏頭,原本就有不少文忠眼線,加上太子的吩咐,有心留意下,自然就發現了。
另一邊。
武曌很是高興的回到了自己宮殿。
跟李治的接觸,讓她感覺到很滿意。
不過女婢春雪有些擔憂。
“夫人,太子那邊,我們就放棄了嗎。”
畢竟之前為了巴結太子,花費了不少心思,現在轉換目標,春雪感覺可惜的同時,也擔心引起太子的反感。
武曌歎道:“太子的秉性,注定了不會對我有所重視,在太子眼裏,我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工具,亦如陛下對我這般。”
“我為太子如此籌謀,卻連一個簡單的承諾都不能得到,那又何須再去枉費心思。”
在武曌看來,對太子這邊,應是要及時止損才對。
春雪有些遲疑道:“可是晉王他,畢竟不是太子,說不定過些時候,就要回去晉州了,他不會一直待在長安的。”
聽到這話,武曌目光閃爍不定,輕聲道:“誰說晉王一定會回晉州,魏王能留下,晉王自然也能留下。”
春雪有些不理解,因為一旦晉王離開,那麽他們所有花費的心思,又將付諸東流。
“可是.”
武曌哀愁一歎:“沒有可是,我們已經沒有了選擇。”
身處深宮,想要擺脫又何其困難。
早知今日狀況,當年就不該費盡心思入宮,如果這嬪妃的身份,反而成了束縛的枷鎖。
隻是對當年的武曌來說,不入宮,難道要受到那些家族兄弟們的欺負嗎。
即便是回到曾經,似乎也沒有選擇。
現在也沒有。
太子,魏王,晉王,陛下隻有三個嫡子。
也就隻有這三人,才有能力和可能,讓她擺脫現在的狀況。
魏王沒可能,因為魏王黨都是世家之人,最為在乎道德倫理。
想巴結太子,可太子根本看不上自己。
也是,除了才人這個身份,還能有什麽值得太子重視的呢。
晉王,倒是個意外之喜。
原本武曌抱著空軍的心態去釣魚,結果晉王這條大魚,還真就上鉤了。
“可是我們要怎麽幫助晉王呢。”
春雪不解,晉王在宮外,夫人在宮內,見麵次數屈指可數,談何幫助籌謀。
武曌自信道:“會有機會的。”
——
右金吾衛大將軍府。
回到府邸的李治,腦海裏不由想起武曌的音容笑貌。
少年慕艾,無可厚非。
李治也並非是沒見過美女,作為大唐晉王,在父皇,太子,魏王麵前,他算不得什麽。
可作為嫡係皇子,李治的身份極其尊貴,可以說是站在整個大唐的巔峰。
條條大路通長安。
有人考進來,有人買進來,還有人打進來。
然而李治出生,便在長安最高貴的地方。
他的起點,是天下人九成九的人所達不到的終點。
這樣的身份,什麽美色沒曾見過。
若是好色,什麽美人不能得到。
長安萬國來朝,全世界的美女,各種類型,任君采擷。
為什麽就偏偏看上了父皇的女人。
自然是因為給了他不一樣的感受。
李治不由想起第一次見到武曌的場景。
那是因捉刀人之事,父皇召他入宮賞賜,多他多加讚許。
回去的路上,正好見武曌崴了腳在邊上歇息。
就好奇的上去問了問情況,一番交談下,心生好感。
隻是知曉了武才人的身份後,也保持了距離。
第二次入宮,又見到了,又是一番交談。
第三次入宮。
第四次。
李治再傻也知道武才人是特意等候的自己,不過他不僅沒有反感,還生出驕傲自豪。
因為武曌給了他從來沒有過的感覺。
一來二去,三來四去,這份情感,就建立起來了。武曌可謂是天生伶俐,在政治權謀這塊的天賦,是直接拉滿的,否則也不會有武則天了。
李治跟晉王妃的結合,是同安大長公主的請求,李世民賜婚。
一步到位,洞房才見真容。
長相是不錯的,李治跟晉王妃也相親相愛,隻是少了那份戀愛的感覺。
其他女子,也不可能給他曖昧戀愛的感覺,畢竟隻要他表達出想法,誰還會不願意呢。
所以李治在愛情,戀愛這塊的經曆,是空白的。
或者說對於大部分的皇家子弟來說,在作為天生貴胄的同時,他們也失去了戀愛的資格。
這就是為什麽曆史上很多皇家子弟,會出現大量的戀愛腦,幹出荒唐事了。
李治現在就是沉浸在戀愛的香甜裏。
許久,這才回過神來。
叫來李義府,李治說道:“去查下陸仝下的那幾個中郎將,是什麽情況。”
李義府有些驚喜的問道:“晉王的意思是”
他先前就跟晉王提議過,要小心陸仝,那是太子的人。
隻是當時被李治否決了。
李治點點頭:“我們也不能什麽都不做,畢竟我已經是右金吾衛大將軍了。”
“在其位,謀其職,陸仝是太子的人,不好動,可也不能完全沒有防備。”
“至少我們要知道,陸仝會不會因為幫太子行事時,給我們金吾衛帶來什麽麻煩。”
“屆時若惹得父皇怪罪,也能有個說辭。”
“不僅是中郎將,最好郎將那邊也多多了解一下,好作安排。”
中郎將和郎將,是金吾衛的中層軍官,也是中堅力量,真正執行行動的人。
李治原本是抱著暫時待在右金吾衛這個職位上的想法,不想參與到太子跟魏王的爭鬥,所以對於右金吾衛的權力也沒有過於重視。
然而今天武曌卻提醒了他。
春季將臨,百花盛開,武曌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舞後,衣裙上沾染了不少碎葉花瓣。
‘百花叢中過,如何片葉不沾身。’
‘晉王被陛下拉入太子跟魏王的爭鬥中,又如何完全避開呢。’
‘隻有做好準備,才能真正的全身而退,而不是作為他人棋子,任由擺布。’
聽到這話,李治不由想起當時魏王突然拉著他去金吾衛將軍陸仝府上,到了才跟他說要人的事。
當時的他,能拒絕嗎。
不能。
後來便隻能去東宮給太子賠禮道歉,表明自己絕對沒有跟魏王聯合。
這麽一想,李治就想通了。
“晉王終於想通了,我們身在長安,又如何能擺脫太子跟魏王的爭鬥。”
“不管是介入還是避開,都是要有準備才行。”
“我已經物色好了人選,隻需接觸一二,他們自會效忠晉王。”
李義府高興道,在李治被封為右金吾衛大將軍的時候,他就很是積極。
處理卷宗,用捉刀人的想法,便是李義府提出的。
當時還建議,策反陸仝身邊的中郎將,郎將等人,充當細作,秘密監視陸仝。
李治聞言,不由輕聲道:“是啊,多虧了她。”
李義府沒聽明白:“她?”
李治回過神來,道:“沒什麽,這事就交給你了。”
李義府自信道:“請晉王放心,必定辦妥此事。”
看著李義府離開的背影,李治多了幾分堅定。
李義府很有幹勁。
他一直很想進步的,可晉王不想進步,他又如何能再進一步。
現在晉王想通,這就是展現能力的時候了。
——
次日,東宮。
李承乾帶著太子妃,狄奧多西剛從禁苑踏春回來。
皇宮有三座大型苑囿,為西內苑、東內苑、禁苑。
三苑中以禁苑最大,東內苑、西內苑麵積隻有一兩裏,而禁苑位於長安城西北部,北枕渭水,向西包攬了漢代整個長安城,南接宮城,周回達一百二十餘裏。
“殿下,魏太師已經等候多時了。”
李承乾微微皺眉,隨後去了正殿。
“見過太子殿下。”魏征行禮作揖。
李承乾關心道:“魏公大病初愈,當好好在家休養才是,不必過於勞累。”
魏征道:“殿下,老臣雖病體初愈,然心中掛念國事,實不敢有片刻懈怠。”
“正有一事,想要跟殿下商議。”
李承乾點頭:“但說無妨。”
魏征道:“殿下讓編纂的天工開物,如今大部分已然完成,現今正值春耕,老臣便想先把《乃粒》《乃服》兩章,進行拓印,先行推廣開來。”
天工開物共有上中下三篇十九章,原本是十八章,但李承乾把《醫藥》也加了進去。
《乃粒》詳細記載了水稻的栽培技術,包括水稻的不同品種、種植的時令節氣、育秧、插秧、稻田的管理等各個環節。
除了稻和菽,還提及了黍、稷、麥等其他常見的糧食作物,介紹了它們的生長特點、種植區域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還有農用設施等灌溉工具,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桔槔、轆轤等簡單工具,發展到東漢時期的龍骨車。
龍骨車是利用鏈傳動來帶動水槽內的刮板翻轉從而將低處的水引向高處的灌溉機械。
《乃服》主要為養蠶繅絲,從養蠶過程到繅絲工藝,絲的處理與加工。
包括絲織技術,棉、麻、皮毛紡織技術。
魏征之所以會想先行推廣,主要是看到了太子設計的曲轅犁,得到陛下推廣所帶來的名聲。
經過這次死生大劫後,魏征對很多事情看開了許多,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名聲。
大唐百姓在種田這塊,技術參差不齊,也沒有什麽統一的學習方式。
一般就是父子相傳,鄰裏交流,這就導致某些良田種植出來的糧食,不能達到豐收。
精耕細作,裏麵也有很多的講究。
推廣種田技術,或者說對整個大唐百姓種田方麵的培養,也算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天工開物的書籍上,可是包括了魏征在內的多名官員的名字。
這等造福百姓的事情,尤其是惠及最底層,必然會在史書上留在濃厚的一筆。
也怪不得魏征這麽著急了。
李承乾道:“好,那就請魏公立即上報陛下吧。”
這就相當於把主要功勞給魏征了。
對此李承乾倒沒有多大在乎,他是太子,這些功勞對他來說,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相反,名聲過大,陛下也會更加忌憚。
包括現在,李承乾已經有所感受了,雖然陛下那邊暫時還沒有什麽動靜,可實際上在某些地方,已然是加強了提防。
“謝殿下。”
魏征喜滋滋的回道,這可是意外的驚喜。
他相信在自己的勸諫下,陛下定會迅速進行推廣。
就在魏征準備離開時,李承乾叫住他。
“還有一事,想同魏公商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