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這是要逼朕退位嗎

字數:9428   加入書籤

A+A-


    糧食是國家的根基所在。
    不管是現在,亦或是未來。
    對於大唐而言,如果有足夠的糧食,行軍打仗,治理地方,要更加容易。
    大唐王朝,也會更加的安定繁榮。
    李承乾不知道自己是屬於穿越者,還是覺醒了前世宿慧,蝶夢莊周。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他的腦海裏,有著大量先進的知識。
    這些知識,足以讓大唐改天換地。
    謀反一定會成功嗎。
    李承乾心裏是有七成把握的。
    對上李世民要說十成把握,那就有些扯淡了。
    謀反不是好路子,受到後世影響,其實李承乾對於當皇帝這等事情,並沒有太多執念。
    都想當皇帝,皇帝就真的那麽好當嗎。
    早幾年的話,李承乾覺得自己肯定會選擇當一個好太子。
    如果當四十年的太子,那更好了。
    可是現在,他已經沒有退路。
    他想退,魏王會讓嗎,房玄齡會讓嗎。
    杜荷,趙節,李元昌,李安儼,侯君集等等,他們會同意嗎。
    黃袍加身不由已。
    已經沒有退路了。
    所以,李承乾隻能是在起事之前,盡可能提高自己謀反成功的勝率。
    以及在謀反後,更好的對整個大唐進行管轄。
    假如按照曆史的慣性,謀反失敗了怎麽辦?
    曆史上,李世民沒有賜死太子,甚至是為了太子的性命,放棄了選擇立魏王為太子。
    在被廢太子後,李承乾流放黔州,沒兩年就死了。
    怎麽死的?曆史上並沒有詳細記載。
    推測是因為被貶後,鬱鬱寡歡而死,年僅二十六歲。
    當真是病死的嗎。
    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李承乾肯定是不想親身去了解的。
    “請殿下示下。”
    魏征很急,急著去找陛下,但太子還有事說,不得不先聽完。
    李承乾想了想道:“夫農者,國之大本也。大唐之興,農為其基。”
    “觀古之盛世,無不以農為重。周之興也,井田之製,民務稼穡,倉廩實而國勢強。秦以農戰之策,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漢承秦製,重農抑商,文景之治,倉廩豐實,府庫充盈,遂成大漢之盛。”
    “大唐疆土遼闊,氣候各異。宜因時因地,教民耕植。”
    “今思一策,設農學院,聚天下農者之智,匯四方耕植之技。聘賢能之士為師,傳農耕之法,授稼穡之術。”
    “研新種,興水利,利農器。”
    “魏公以為如何。”
    王朝時代為什麽沒有農學院,是因為儒家思想,學而優則仕的影響。
    讀書人的目標,就是考取功名,踏入仕途,施展抱負。
    農業被視為低賤的職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往往被認為是社會底層的勞動者。
    這種觀念,使得人們對農業技術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建立專門農學院來係統研究和傳授農業知識的動力。
    雖說北魏時期,已經有《齊民要術》這等農業書籍,但卻沒有得到朝廷的推廣,隻有小部分的文人流傳。
    在大部分的眼裏,農民大字不識,教給他們也學不會,看不懂。
    當然,用處還是有的,地方官員通常也會學習《齊民要術》,進行治理和管理。
    站在皇帝這個層麵,主要關注的是政治穩定和國家的安全,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視往往隻是停留在保障稅收和維持社會穩定的層麵上。
    更傾向於通過推行一些農業政策,如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來促進農業的發展,而不是建立專門的農學院來進行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魏征聽到太子的話後,一開始十分驚愕,接著雙眼明亮有神,神色大為振奮。
    稱讚道:“殿下這個策略,實在是高瞻遠矚,震撼古今。”
    “老臣曾經思考大唐的根本,常常擔憂農業之事。”
    “若農學院能夠建成,必定能讓大唐的農業大大興盛,倉庫充實,百姓富足。”
    “此舉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老臣必定全力支持。”
    李承乾笑著說道:“那便請魏公,將此策一同上報給陛下吧。”
    魏征作揖:“定不辱使命。”
    建立農學院,是李承乾很早就有的想法。
    最初讓打造《天工開物》,一是為了讓東宮的這些文官們,不要總是盯著自己來監督,彈劾,分散他們的精力。
    二就是為了給農學院作鋪墊了。
    另一邊,魏征急急忙忙的去見了陛下。
    把關於推廣農學,跟設立農學院的事情說了。
    李世民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以前沒有,是因為大家都不想到這一塊去,但隻要能提出來,就能知道這對整個大唐的發展都說,都是上好的事情。
    像是這樣的策論,都能有資格問鼎狀元了。
    “太子最近對農業很是看重呀。”
    李世民有些感歎道。
    他先前感覺太子有窮兵黷武的嫌疑,隻關注軍事,不重視民生。
    但從曲轅犁,推廣農學,設立農學院這些想法來看,太子對民生還是很注重的。
    魏征道:“太子重民,自是大唐之幸。”
    “按照太子的想法,必然能讓大唐更加豐收,國庫充盈。”
    百姓豐收,大唐收取的賦稅自然就更多了,這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李世民點點頭,問道:“魏卿身體可是好些了。”
    “多謝陛下關心,臣感覺已是無礙,還是多虧了太子啊。”
    李世民也聽說了之前,太子去魏征家探望的情況。
    畢竟這事傳播很廣。
    雖說李世民沒有創立後世明朝錦衣衛那樣的情報組織,但大部分的消息,還是能知曉的。
    “魏卿安好,朕也放心了。”
    “此番太子讓你來跟朕上報農學院的事情,朕看太子是把目標放在魏卿身上了。”
    李世民笑著調侃道。
    魏征卻是正色道:“這是臣的本分,亦是臣的榮幸。”
    “臣這把老骨頭,若還能為大唐,為百姓作些貢獻,便是再累,也是值得的。”
    李世民說的是負責農學院的事情。
    其實魏征也能感受到太子讓他總領農學院的想法。
    畢竟魏征本人在文人圈子裏享譽盛名,沒有誰比他更加適合了。
    李世民笑道:“朕給太子封了農務使,總領天下農事之職,原本覺得隻是個名頭。”
    “然而太子倒是有些出乎朕的意料,竟真的為農事發展想出了許多建議。”
    “如此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魏征聞言,想了想道:“未來大唐在太子的帶領下,必然是繁榮昌盛,蒸蒸日上。”
    “也許陛下該考慮撤銷房玄齡文學館大學士之職了。”
    魏征覺得自己說話已經很委婉了。但聽在李世民的耳朵裏,還要多麽直接。
    臉色一下子就冷了下來。
    “朕如何做,還輪不到你來操心。”
    魏征不依不饒,直接說道:“太子的品德和行為,難道還不能證明他的優秀嗎。”
    “陛下何苦讓魏王生出奪嫡之心,此時熄滅魏王之心,乃是最佳時候,也可避免兄弟闔牆之事。”
    “還有晉王,陛下應該讓其早些時候返回封地,留在長安,豈非是違背皇子就封的律法。”
    李世民麵色發黑。
    讓晉王回封地,撤銷房玄齡的文學館大學士之職。
    是要讓朕直接跟太子對上?
    魏征這是要逼朕退位嗎。
    “退下!”
    魏征還想再說:“陛下.”
    李世民喝道:“朕說,退下!”
    魏征無奈,拱手道:“是,陛下。”
    看到魏征離開,李世民的怒火也消退不少。
    同時開始沉思現在太子的情況。
    也就是現在李世民還算是壯年,腦子清楚,還沒到漢武帝老年昏聵的時候。
    不然被魏征這麽說,又是一場巫蠱之禍的開端了。
    李世民有些猶豫。
    作為皇帝,尤其是半個開國皇帝,李世民的權力能夠得到真正的體現。
    不管太子勢力有多大,在李世民眼裏都是一盤散沙,隻要直接出手,即便不是行廢立之事,也能輕易的瓦解太子的所有權勢。
    但李世民不想這麽做。
    一方麵,太子還沒成長到能夠威脅他皇帝權力的地步。
    另一方麵,他是父親,對於李承乾這個長子,是很喜愛的。
    兒子優秀,自也有作為父親的驕傲。
    前兩年,李承乾叛逆,他著實是擔憂,最後殺了樂童,讓其反省。
    總不能現在太子反省好了,又去打擊太子吧。
    “阿難。”
    “臣在。”
    “朕想.算了。”
    李世民原本是想叫青雀入宮,可現在叫青雀入宮,好像也沒多大意義了。
    太子的聲勢如日中天,即便他表現出對魏王的偏愛,對於太子那邊也影響不大。
    “魏王最近在幹嘛。”
    “魏王專心府兵操練之事,多次前往城外觀看府兵操練。”張阿難躬身回道。
    李世民點點頭。
    不過心裏對於魏王在高麗的表現,並沒有什麽期待感,相反,對於太子可能會有的表現很是期待。
    太子在兵事上的天賦太強了,在李世民看來,太子繼承權了先皇的兵法,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
    從兵棋對弈上,感受尤為清晰。
    難怪這麽有自信去打高麗,或許真的能一戰滅高麗。
    其實李世民自己都沒有發現,自從那次抽了太子五馬鞭後。
    他對太子是懷有愧疚之心的。
    所以很多時候,下意識對太子的行為,都比較放任。
    比如最開始,太子想為丈人蘇亶,謀取大理寺少卿的職位。
    實際上按照蘇亶的履曆情況,是不夠擔任大理寺少卿的。
    當時李世民也很清楚,太子的想法,就是要伸手大理寺司法審判的權力。
    李世民完全可以把蘇亶安排到其他寺當少卿,而非是大理寺。
    不僅能斷掉太子的念頭,也可以讓蘇亶這個太子丈人升職,無話可說。
    可李世民猶豫後,還是同意了。
    太子收蘇定方,李世民也清楚,但依舊沒有阻止。
    包括金吾衛陸仝的事情。
    還有鞭打萬年縣縣令盧益中等等。
    如果沒有李世民的放任,李承乾想要成長到今天這等地步,也幾乎不可能。
    即便太子能造竹紙,曲轅犁,寫出青玉案元夕這樣的絕佳之詞,可這些隻能給太子提供名聲。
    名聲大小並不能讓太子影響到皇帝的權力。
    李世民都知道,可他還是縱容太子這樣做了。
    即便是這樣的行為,很有可能會讓太子生出不應該有的想法。
    這不是皇帝對太子的縱容。
    而是父親對兒子的縱容。
    ——
    晉州,臨汾城。
    “看吧,果然不出太子所料,這些家夥急了。”
    “也就是殿下有交代,否則依本王的性子,定要把他們全部都抓起來。”
    李元昌冷哼一聲說道。
    正月十六從離開長安後,李元昌跟趙節,帶著羅會等人,就來到了晉州,開設商號,開采煤礦。
    唐朝太子的權力是很大的,在沒有皇帝幹預的情況下,可以直接行使等同於皇帝的權力。
    可能在長安不怎麽好使,畢竟什麽事情陛下那邊都能看到。
    但在其他方麵,就很好用了。
    李元昌跟趙節,就是奉太子教令,在晉州逗留,不用立即返回封地跟地方就職。
    “聽說他們已經準備上書,彈劾太子開設商號。”趙節說道。
    李元昌問道:“彈劾的內容是什麽,你打聽了嗎。”
    趙節點點頭:“無非就是與民爭利,還有影響農耕。”
    李元昌嘿嘿一笑:“是影響他們農耕了吧,我聽羅會說了,礦裏可是有幾百號佃戶來著,為了能入工,都去公廨上報了戶籍。”
    來到晉州後,趙節,李元昌就安排羅會在臨汾城裏張貼告示,大量招工。
    挖十五斤石炭,就能賺一文。
    十五斤才多少,兩鋤頭下去就有了吧。
    哪裏有這樣的好事。
    每天挖個幾百斤,豈不是就能賺幾十文了。
    一天幾十文,一個月隨便就是上千文。
    如果不是有刺史,漢王背書,百姓們是不信的。
    比起給世家當佃戶,挖煤簡直太賺了。
    幹一個月,能都賺大半年的錢了。
    一傳十,十傳百。
    這就招惹了大量原本隱沒戶籍,給世家當佃戶逃稅的農民,紛紛跑來挖石炭。
    偏偏現在正值農耕,世家手裏的佃戶都跑去挖石炭了,那良田怎麽辦?
    難不成荒廢了。
    可對上漢王李元昌,他們又幹不過。
    晉州距離長安並不算遙遠,李元昌當街殺人,殺的還是清河崔氏的侍衛這個事,已經隨著官員們述職回來傳開了。
    清河崔氏都沒能討好,他們能幹過漢王?
    當漢王不敢殺人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