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大唐第一科學家

字數:8962   加入書籤

A+A-


    魏征有些不明白。
    問道:“殿下,這肥料老臣尚且知曉一些,育種又是什麽意思。”
    李承乾也算是當了回老實,笑道:“龍生龍,鳳生鳳,這話魏公聽過吧。”
    魏征點頭道;“聽過,可這跟農學院有什麽關係。”
    李承乾道:“那魏公覺得,水稻有沒有可能,跟牲畜那般,也分公母雌雄。”
    魏征不信:“斷無可能。”
    早些年魏征家庭不好,同樣是種田過的,對農事並不陌生。
    李承乾繼續道:“魏公可曾聽說過陰陽人。”
    魏征點點頭,雖還沒明白太子的話外之意,但也順著太子的話道;“自是聽說過,世有男女,而陰陽人者,雌雄同體,陰陽皆具。”
    雙性人很早就有記載了,魏征博覽群書,雖沒見過,但也聽過。
    “殿下是覺得,水稻便是雌雄同體?”
    魏征很快就反應了過來。
    李承乾道:“不是孤覺得,而是本就是如此。”
    “既然水稻是雌雄同體,那麽也有生育傳承,孤所言之育種,便就采取好的種子,不斷進行培養優化,使得新出的種子能更加高產,防病蟲害。”
    魏征皺眉道:“殿下所言,過於離奇,老臣所讀之書浩瀚如煙,對於這等事情,聞所未聞。”
    李承乾道:“魏公沒聽過,沒見過,他就不存在嗎。”
    “古人沒發現的道理,難道就沒有這個道理?”
    “孤要做的事,是繼往開來。”
    魏征聞言,點頭道:“隻是這該如何去做,又如何驗證。”
    李承乾解釋道:“假定水稻是雌雄同體,那麽他是不是跟人一樣有了傳承。”
    “換個角度去想,如果一個長相醜陋的人,娶了個貌美如花的妻子,那麽他們生下的兒子,是不是不再醜陋。”
    這是個比較常見的事情,魏征聞言道:“即便不會同母親那般,也不會同父親那般醜陋,大致是較為普通。”
    李承乾道:“這樣的話,如果這個孩子,繼續娶一個美貌的妻子,再生下孩子,是不是長相好看的程度更大一些。”
    魏征道:“自然是這樣。”
    李承乾繼續道:“如此兩代,可能不明顯,可如果三代,四代,乃至於五代十代後,魏公覺得,這個家族的人,是不是男的帥氣,女的美貌。”
    魏征若有所思。
    李承乾補充道:“水稻也是這麽個特點,根據這個情況,不斷去進行嚴格篩選,選擇那些穗大粒滿、籽粒飽滿、品質優良的植株,作為下一代育種的親本。”
    “在這個挑選的過程中,淘汰那些生長不良、易受病蟲害侵襲的品種,保留表現較好的品種。”
    “我們可以先建立一塊用作測試的田地,一代代去進行改良,這樣經過數代之後,則就有了高產,不易受病蟲害侵襲的水稻種子。”
    李承乾前世好歹是個大學生,雖然學的時候不怎麽認真,但終究是學過的。
    覺醒宿慧之際,前世所經曆的種種,再次清晰的被記憶下來。
    這就讓李承乾對知識的認知更加加強。
    隻是雖說懂得後世雜交水稻的知識,但想要傳授給他人並被理解接受是極其困難的。
    魏征很有才華,可他再有才華,對於遺傳學、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概念幾乎一無所知。
    雜交水稻的培育需要進行精細的操作,如去雄、授粉等。
    鑷子倒還好說,手工能打造出來,但在唐朝造出顯微鏡,這就有些扯淡了,造望遠鏡還差不多,工藝水平相差過大。
    魏征聽到太子的說法,感覺很是新穎奇特,在此前,他從來沒聽過這樣的言論。
    如果水稻真如太子說的那樣,是雌雄同體,那麽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育種,自然就能得到最好的水稻種子。
    “既是如此,那農學院第一差事,便是育種。”
    “或許真能培育出,殿下所言之稻種。”
    魏征感覺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而且這不需要太多花費。
    東宮就有良田,完全可以作為實驗田。
    “殿下還說了肥料,不知有和見解。”
    魏征為什麽不知道太子怎麽突然就懂得這些知識了,但神情也更加重視起來。
    李承乾道:“增加地力,魏公應該是知曉的吧。”
    魏征回道:“老臣幼年便靠種田為生,自然知曉。”
    李承乾說道:“自從被冊封為農澤聖睿太子,總領農務使後,雖說很大程度上是掛的虛名,然孤也想做些實事,因此特意進行了一番了解。”
    “若有錯漏之處,還請魏公查漏補缺。”
    魏征道:“請殿下言明。”
    李承乾道:“自古以來,增加地力有五個方麵。”
    “一為人畜糞肥,這個最是尋常。”
    “二為廄肥,在牲畜圈舍中鋪上幹草、秸稈等墊料,家畜的糞便和尿液與墊料混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形成廄肥。”
    “馬廄、牛棚所產廄肥,被廣泛所用。”
    魏征點點頭,回憶從前,這是先輩教下來方法,他曾經在牛棚這樣做過,隻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李承乾接著道:“三為綠肥,所謂輪耕,便是如此。”
    不管是水稻還是其他糧食作物,不能是一直進行種植的。
    這樣會不斷的消耗土地肥力,導致土地越來越貧瘠。
    而在中華,先民對於這樣的情況,早就有了相應的對策。
    那就是輪耕。
    水稻種植後,土壤會生蟲,產生病氣。兩輪後,就需要換成其他的作物。
    這樣吃水稻的蟲餓死了,土壤對水稻的病氣也消散了,就能繼續種水稻。
    而輪耕最好的則是豆,在唐朝被稱為“菽”。
    不過也不是所有農戶都會種植豆,還有種植苜蓿、紫雲英、苕子等。
    在一些地區,農民會在冬季種植紫雲英,到了春季翻耕入土,為春季播種的農作物提供養分,從而提高土壤肥力。
    從科學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大豆最好,因為它會產生根瘤,生出固氮,釋放氮肥。
    大豆還能吃,不需要全部都浪費在土地裏。
    魏征神情認真了許多,從這三個方麵,就可看出,太子殿下是真的花費了心思。
    “四為泥肥,五為草木灰。”
    冬季農閑時節,農民會組織人力去挖泥,將其運到田裏,作為基肥施用。
    水鄉地區,河泥、塘泥是重要的肥料來源之一。
    燒秸稈是傳統了,將農作物秸稈、樹枝、雜草等燃燒後得到草木灰,直接撒在農田裏。
    包括爐灶裏的草木灰也可以收集起來,用於施肥。
    魏征起身拱手作揖:“殿下為農事如此操心,實乃大唐百姓之幸。”
    “所言五點,將農家所用概括完全,臣未有補充。”
    在魏征心裏,自古以來,隻要是關心農事的皇帝,就沒有說國家不強盛的。
    漢文帝,多少皇帝的偶像,其所最在乎的事情,就是農事。
    農事穩定,則社稷安穩,國家強盛。
    李承乾繼續道:“所以,孤就在想,能不能將其進行結合,造出更好的肥料來。”
    這就是自圓其說,找個借口了。
    化肥對農業生產的意義太大了,如果現在李承乾能造出化肥,大唐百姓怕是都能吃到飽飯了。不過造出需要精密的儀器和設備,沒有高溫高壓反應釜、精密的測量儀器等設備,很難進行化肥的合成。
    合成氨是現代氮肥的重要生產方法,需要在高溫高壓下進行反應,現在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條件。
    就算李承乾知曉工藝流程,也沒有意義。
    不過可以退而求其次,造有機肥料。
    魏征問道:“殿下的意思是?”
    李承乾道:“把廄肥跟草木灰結合起來,或許還可以加一些動物的骨粉,也許會比單一的效果更好。”
    “這其中的配比和效果,就需要農學院一一嚐試了。”
    解釋氮,磷,鉀沒有意義。
    堆肥能產生一定量的氮、磷、鉀,加入草木灰來調節堆肥的酸堿度,促進微生物的活動。
    動物骨骼煆燒後得到骨粉,含有一定量的磷元素,可以作為磷肥的替代品。
    草木灰含有豐富的鉀元素。
    這就是簡單版本的有機肥料了。
    再加上種豆輪耕,育種,大唐農業必然是能蒸蒸日上的。
    魏征聽完後,陷入沉思,沉默良久。
    而後感歎道:“太子殿下今日跟老臣說的這些,讓老臣不由想起一人。”
    “臣覺得他會比臣更為適合掌控農學院。”
    李承乾有些好奇,問道:“魏公說的是誰?”
    魏征道:“太常博士,李淳風。”
    “曾經陛下下詔,讓臣編修《隋書》,曾與李淳風相識,臣被其學識所震撼,猶如今日。”
    貞觀三年,李世民下令編撰前朝史書,魏征是《隋書》編撰工作的負責人。
    貞觀十五年,李世民又詔以於誌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等人修撰《五代史誌》,《五代史誌》後來被並編入《隋書》。
    魏征就是那個時候,跟李淳風認識。
    李承乾自然是知道李淳風的,唐朝最偉大的科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精通天文、曆算、陰陽、道家之說,可謂是文理農醫全麵精通。
    最出名的事跡,就是他跟袁天罡所著《推背圖》了。
    “李淳風回來了嗎。”
    李承乾問道。
    去年因為太白金星的事情,李承乾讓杜荷去了琅邪。
    讖言大唐三世易主,李世民很重視,就派袁天罡跟李淳風去了西南。
    雖說李承乾很想把李淳風召回來,可在這事之前,李世民肯定不會允許的。
    李承乾也不急,即便是按照曆史進程,李淳風也還能活二十七年。
    魏征道:“應該回來有幾日了,臣得到消息,李淳風在打聽東宮編纂的天工開物,應是很想加入進來。”
    李承乾皺眉對內侍文忠道:“孤讓你關注李淳風,為何沒有把消息及時告訴孤。”
    內侍文忠連忙道:“請殿下恕罪。”
    魏征這時幫內侍文忠說了一句:“殿下不用責怪文內侍,李淳風回長安後,還沒到太史局述職,文內侍不知曉也是正常。”
    “臣也是聽到有同僚提起此事才知曉。”
    東宮編纂天工開物,對於李淳風這等文理農醫全麵精通的人來說,自然是誘惑力很大。
    隻是官職卑微,入不得東宮,所以隻能找人請求了。
    李承乾哭笑不得,沒想到是這樣的情況。
    魏征接著說道:“李淳風學識淵博,尤其是在農學醫藥上更為精通,臣請調李淳風來東宮,共同參與編纂天工開物,掌農學院。”
    李承乾點點頭,對內侍文忠吩咐道:“傳孤教令,立即召李淳風來東宮覲見。”
    “你親自去一趟,把李淳風接過來。”
    內侍文忠忙道:“是,殿下。”
    於此同時。
    賀蘭楚石站在大門後,回頭看了眼府中大門。
    他終於出來了。
    自從那次在平康坊出了事後,出了大理寺,就一直被關在家裏。
    賀蘭楚石不算是上門女婿,侯君集自己有兒子。
    跟侯長燕婚後,侯君集就給置辦了家宅。
    宅子在勝業坊,距離東宮也還算近。
    除了有事之外,賀蘭楚石一般都是回府睡覺。
    在家幾個月,出門第一件事,自然是先去東宮報道。
    上了馬車,就往東宮過去。
    不過才剛剛出坊,馬車就停了下來。
    “怎麽回事。”賀蘭楚石皺眉道。
    車夫回道:“有人攔車。”
    賀蘭楚石推開車簾,這時攔車的人已經走了過來。
    “賀蘭將軍,我家公子有請。”
    來人是仆從的打扮,但衣著不菲。
    賀蘭楚石皺眉道:“你家公子是誰。”
    來人道:“範陽盧氏,長公子。”
    賀蘭楚石沉聲道:“盧思禮並非我打死,這件事不是已經有了定論嗎。”
    “盧誌傑是什麽意思,難道還要就此事糾纏不休?”
    作為範陽盧氏長公子盧誌傑,名聲還是很大的,賀蘭楚石自然不陌生。
    來人道:“公子自然不是因為這事想見賀蘭將軍,而是其他事情。”
    “什麽事?”
    “賀蘭將軍一去便知。”
    賀蘭楚石冷聲道:“既是如此,那就不必見了。”
    作為東宮千牛,侯君集的女婿,範陽盧氏名頭大,但他可不怕。
    來人見此,很是淡定的說道:“難道賀蘭將軍就不想想,為何能被候夫人放出來嗎。”
    “我家公子在這裏麵,可是出了不少力。”
    賀蘭楚石聞言,麵色有些陰晴不定。
    他不怎麽相信這個說辭,但範陽盧氏名頭還是很有信譽度的。
    心下幾番計較後,道:“前方帶路。”
    仆從也鬆了口氣,若賀蘭楚石不跟他走,他也沒辦法。
    翻身上馬帶路,進了崇仁坊裏。
    繞了幾條街道後,來到一處茶樓前。
    茶樓門口,盧誌傑看到賀蘭楚石,滿臉笑容,作揖行叉手禮:“在下盧誌傑,見過賀蘭將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