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這跟搶錢有什麽區別

字數:10044   加入書籤

A+A-


    在唐朝發行報紙,聽上去有些天方夜譚,但李承乾算過,實際上是可以達到的。
    目前太子家令寺下,有兩百雕刻工匠。
    一份邸報的雕版雕刻,每個月工匠大約七天可完成。
    意味著七天時間,可以完成兩百雕版。
    印刷匠每日能完成百頁,兩百人便是兩萬份。
    隻算七天,也能完成十四萬份了。
    目前長安人口一百多萬,十四萬份邸報也差不多了。
    在發行期間,也是同樣能夠繼續印刷的。
    實際上並不需要銅活字,製作活體印刷,同樣能把邸報辦出來。
    加大規模的情況下,熟練的工匠越來越多,便可以發行洛陽,乃至大唐各州。
    各州的數量少一些,幹係也不大了。
    “這真是好東西。”李淳風由衷感歎道。
    李承乾道:“邸報隻是一部分,天工開物上,還能對許多器具進行改良。”
    “孤在晉州開設石炭廠,經過加工的石炭可以用來煉製鋼鐵。”
    “通過同樣分工的形式,把盔甲的每個部件進行同樣尺寸的標準化。”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需要製定一套標準尺寸。”
    其實現在李承乾還差一個邸報總編,不過這個人選沒打算讓李淳風來幹。
    他更加適合去做科研。
    比如紡織機的改造,紡織工藝的優化,石炭加工的改進,改良煉鐵爐,包括陶瓷燒製技術等一係列事情。
    李承乾畢竟是太子,不可能說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這一塊。
    李淳風就是替代的做好人選。
    對於這樣的科學人才,隻需要給他一個方向跟略微指導,基本上就能緊隨著把東西做出來。
    李承乾的想法,是在長安周邊,發展工業集群。
    在長安周邊,規劃建設大型的煉鋼廠,紡織廠,陶瓷產,軍工廠,形成產業園區。
    李淳風心神震撼。
    他感覺自己好像是進入到了一個新的世界。
    一種全新改革的世界。
    他意識到,太子提出的這些設想,將會對大唐產生巨大的衝擊。
    “到這裏還沒結束,孤帶李學士看看一個新的東西。”
    “楊家令,前邊帶路。”
    太子家令楊啟帆躬身道:“是,殿下。”
    李承乾在進行造紙的同時,就已經開始對工業的初步化準備了。
    後世的很多技術,其實在掌控一定知識的情況下,並不需要後世的設備,就能仿製出來。
    其中比較明顯,對於現在的大唐來說也是最為使用的,便就是水泥了。
    關中地區不缺石灰石跟黏土,鐵礦石將作監也不缺少,水泥的原料自然就齊全了。
    李淳風跟著太子來到另一處院落裏。
    這裏人數不多,大約也就數十人。
    映入眼簾的三座窯爐,不過卻跟尋常的窯爐有些不同。
    這是經過了李承乾的指導跟改良,對窯爐的通風口、燃燒室進行改進。
    增加了通風口的數量和大小,使燃料能夠更充分地燃燒,從而達到更高的溫度。
    所用的石炭,也是經過水洗煤工藝,去除部分表麵的雜質和硫鐵礦等含硫物質後,再進行使用。
    雖然不能不能完全去除硫分,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硫含量。
    每個窯爐前,都有兩個吏員,在進行觀察跟記錄。
    “這是已經燒紙好的水泥,暫時來說,第九號水泥的效果更好。”
    李承乾對水泥配方印象比較模糊,雖然他有前世的記憶,但記憶裏並沒有具體的配方比例,畢竟很少人會去關注這些。
    所以隻能通過不斷測試的方式,去進行研製。
    在麵前的,有十多塊大木板,木板上便是已經做好的水泥樣本。
    李承乾接過太子家令楊啟帆遞過來的木槌。
    在一塊塊水泥樣本上敲打起來。
    大多數的水泥樣本,基本上一敲就碎,這顯然是不合格的。
    也有堅持了好幾下的。
    最好用的還是九號,連敲十幾下,才有微微的裂縫。
    “還不夠,按照九號水泥的配方,進行細微的調整,研製出更好耐用的水泥。”
    “是,殿下。”
    李淳風有些的好奇問道:“殿下燒紙這水泥,不知是準備用在哪裏。”
    李承乾笑著說道:“當然是用在長安。”
    “這水泥脫胎於三合土,但比三合土更加好用,成本也不算高,主要是石灰石,黏土,鐵礦,加上少許石膏製作而成。”
    “就是目前還沒測試出最好的配比,等配比出最結實耐用的水泥後,便可大規模進行生產。”
    “屆時,孤要把整個長安城,全部都鋪上水泥,便是如同皇宮地麵的石磚一般,整潔幹淨。”
    長安地麵是簡單的三合土構成,主要是黃土,石灰,沙子。
    對比其他城池來說已經很不錯了,比對比水泥,自然不在一個檔次。
    到了現在,李淳風感覺自己已經被太子所折服。
    對於他這樣探索性的學者來說,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學習到新的知識。
    然而在太子這裏,似乎有大量他從未接觸過的知識。
    讓他感覺到有些奇怪的是,這些知識並不是雛形,隱約已經成了體係,並且很是成熟。
    李淳風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讀書。
    大唐幾乎所有的書,可以說他幾乎全都讀過。
    最為喜歡的便是術算一類的書籍。
    然而太子這邊所涉及到的書籍,卻是一本都沒有,就好像憑空出現。
    隻是心有疑惑不解,他也不能去質問太子。
    作為臣子,按照吩咐行事就可以了。
    次日。
    李淳風的官職安排流程,在侯君集加快的情況下,就已經送到了太極宮。
    “太子要調一個太史博士當崇文館學士?”
    實際上李世民對李淳風的印象,還停留在修改渾天儀上。
    不說陌生,但要說熟悉,也就這樣了。
    至於去西南看風水,也不隻是隻安排了袁天罡跟李淳風,實際上是一大批懂風水的人。
    袁天罡跟李淳風,隻是這些人中的兩個罷了。
    “太子殿下很欣賞李淳風的才華,這才破格提升。”張阿難幫著解釋道。
    李世民道:“太子幹破格提升的事情還少了嗎。”
    話是這麽說,但李世民還是讓張阿難蓋印通過了。
    “當年,朕也有十八學士啊。”
    李世民有些感慨,秦王府文學館,在他成為皇帝的這條路上,幫上了不少忙。
    想起曾經的輝煌往事,李世民有些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
    心裏頭考慮著,是不是要做點什麽。
    畢竟到現在,不少功臣已經是去世了。
    ——
    晉州,臨汾城外,石炭廠。
    雖然華夏對於煤炭的使用,從先秦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但並沒有大規模的進行過開采。
    一直到明清時期,對於煤炭的加工技術得到改良,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大增。
    再加上大麵積的砍伐樹木,到處四處都是光禿禿一片,煤礦才開始被大規模進行開采。而在這個時候,挖煤根本不需要打礦洞,因為露天煤礦很多。
    挖煤跟挖山的感覺差不多,直接拿著鐵鍬就能挖。
    煤山附近,大量臨時搭建的屋舍林立,一條木軌從煤山眼神到外邊的平地。
    軌道運輸其實算不得什麽新鮮事務,早在秦朝時期,就有了類似於後世火車軌道的木軌。
    跟晚清時期的馬拉火車不同,秦朝的木質軌道,是秦朝的“軍用鐵路”,目的是為了運送後勤物資。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出兵規模龐大,對後勤補給的要求很高,這種“馬拉列車”的方式能夠滿足大規模物資運輸的需求,並且節省人力成本。
    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且經過防腐處理,哪怕是到了曆經兩千年到了後世,都能完整的保留下來。
    李承乾造的這條軌道就比較簡單化,臨時搭建也隻是用的普通木頭。
    後世的手推鬥車是很常見的東西,也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含量。
    鬥車裝滿煤礦後,然後人推著在軌道上運輸,也能很大程度的節省力氣。
    還有人力絞車式吊車。
    利用滑輪組和絞車的原理,搭建一個木製的框架結構,框架頂端安裝有滑輪。
    帶有搖柄的木質卷筒,卷筒上纏繞著繩索。
    繩索通過滑輪組連接,將煤炭吊起,直接送到馬車上。
    “都說了多少次了,口罩!口罩!”
    “爾等若再不戴好口罩,那就莫怪罰款下來,屆時跟我求饒。”
    “按照礦場的規矩,我對你們警告一次,下次可就沒這麽好說話了。”
    監工大聲嗬斥著石炭工人。
    佩戴口罩是礦場的硬性要求,不過百姓們並不懂得這些。
    畢竟戴口罩是很不舒服的事情,總有人偷偷取下。
    百姓很老實,但也很狡猾。
    李承乾早就定下章程,不戴口罩者,第一次警告,而後每次發現罰款十文。
    十文不多,可對於礦工來說,那就是一百五十斤煤礦。
    經過監工的督促後,沒戴口罩的礦工立即帶上。
    “什麽破規矩,挖個礦還要帶著這玩意。”
    “小聲點,別被監工聽著了。”
    “我怕他?”
    “聽說這是太子立下的規矩,石炭灰多,很容易就鑽到肚子裏,這是為咱們好,你詆毀這規矩,豈不是詆毀太子殿下。”
    “是啊,太子殿下讓咱們帶口罩,是為了咱們身體好,聽說飯食裏的豬血,就是能帶走肚子裏的這些灰塵。”
    “別說,還真有效,這幾天如廁都是黑的。”
    監工們看到礦工議論紛紛,也不阻止。
    礦場講究的是多勞多得,你挖得少,就賺得少,挖多挖少是自己的事。
    要喜歡待著這灰塵滿天的地,那也隨你。
    礦場的最低標準,得挖三百斤石炭,才有免費的飯菜吃。
    礦工工錢的結算,也不是在礦場,礦場這邊有人負責稱重開條子。
    條子送到臨汾城的錢莊,拿著戶籍本人過去,就能把錢給提出來。
    山腳下河流邊的石炭加工廠。
    趙節跟李元昌很在這裏看著。
    “太子設計的這個水循環加工,還真是好東西。”
    李元昌嘖嘖稱奇的說道。
    上方是用用石頭和泥土砌成的大型儲水池,然後是一條長而寬,用木板製成的水槽。
    水槽前麵有幾道漁網製作成的粗篩網,去除較大的石塊和矸石。
    下麵是幾道漁網組合的細篩網,去除更小的雜質。
    末端是轉動的洗煤池,煤礦在經過水槽的初步過濾後,然後進入到洗煤池衝洗。
    經過水洗後的煤炭會被收集起來,放到另一側木板搭建的晾曬架上。
    水洗後的煤炭均勻地鋪在晾曬架上,讓陽光和自然風將煤炭中的水分蒸發掉。
    等幹透後,便會用石磨碾壓成煤粉。
    煤粉中加入由黏土,米湯,草木灰調配的混合液,進行攪拌。
    最後灌入到木質磨具中,壓實,脫模,蜂窩煤就被製作出來了。
    看著慢慢倉庫的蜂窩煤。
    趙節也不由說道:“這一整套的設計,對於石炭,哦,不,現在應該叫煤炭。”
    “簡直是太過於方便了。”
    之所以能這麽順利的製作出來。
    是因為在中間的桌子上,放著所有需要製作的整套微雕模型。
    李承乾作為太子,自然不可能跑到晉州來進行監督,指導。
    所以就讓少府監的工匠大師,按照他的要求,雕刻了一整套的木雕模型。
    趙節跟李元昌,隻需要帶著這套雕刻模型過來,然後讓工匠們按照模型參照打造。
    工人的所有規章製度,流程安排,也隻需要按照太子製定的章程走就可以了。
    按照挖掘,加工,生產三個環節後,剩下的就隻需要打包運輸。
    挖礦的工人有三千多名,每天能挖兩百多萬斤原煤。
    經過水洗加工後,剩下就隻有三十萬斤左右了。
    不過經過成型加工,製作蜂窩煤時加入粘結劑的因素,可以再增加兩成重量。
    “漢王,趙刺史,成本已經核算出來了。”
    之所以李元昌跟趙節還停留在晉州,是為了最後的成本核算。
    “說說,一斤煤成本幾何。”李元昌問道。
    羅會拿著賬目說道:“給礦工是十五錢一斤原煤,經過清洗加工後,十斤原煤約成兩斤半煤,因而可得十斤煤約三錢本。”
    “不過這其中沒有考慮到運輸成本,還有工人們每日所需飯菜。”
    “目前礦場總共五千三百二十七人,每日各類花費大約須八千錢,產煤三十萬斤。”
    “若按一斤五文錢賣價估算,則每日可得一百五十萬錢。”
    “礦場有車三十架,馬六十匹,每日須三千錢左右,付工錢十八萬餘,夥食費八千,加上可能會產生的其他些許花費,則每日約二十萬錢。”
    聽到這裏,趙節跟李元昌麵麵相覷。
    這個賬目他們還是能算明白的。
    李元昌倒吸一口涼氣,不由道:“也就是說,礦場每日花費二十萬錢,但產出的煤,卻能賣出一百五十萬錢,可餘一百三十萬錢?”
    羅會重重的點點頭:“沒錯,就是這樣。”
    其實當這個賬目算出來的時候,羅會自己都被震撼到了。
    感覺有些不真實,所以再次核對了四五次,也讓其他賬房跟著一同核對。
    最後得出來的還是這個數目。
    日賺一百三十萬,可不是毛利,而是去除掉所有成本的純利。
    投資這個礦場,再沒計算工錢的情況下,總共花費不到三千萬錢。
    也就是說,隻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能回本了。
    當然,目前計算的隻是產出價值,還需要經過銷售環節,把蜂窩煤賣出才行。
    不過這對於太子來說,完全不叫事。
    直接讓官府進行收購,甚至可以先行暫停,長安東西兩市對柴火的銷售,強行賣蜂窩煤。
    這是銷售嗎,不,不是,這是政策。
    “我們要馬上把這個好消息上報殿下。”
    趙節的聲音有些激動。
    這還隻是五文錢的定價,若是六文錢呢,每天那就多賺三十萬錢啊。
    當然,定價的決定權,自然是在太子手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