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違抗太子教令者,格殺勿論!

字數:8894   加入書籤

A+A-


    早朝的時候,李世民宣布建立淩煙閣,排二十四功臣,畫像掛入其中。
    百官自然沒什麽好反對的,對於他們也沒什麽影響。
    建個閣樓,畫幾副像,能有什麽。
    武官則比較激動,畢竟這象征著榮譽。
    君臣議事後,李承乾到了太極宮兩儀殿。
    把晉州送來的文書,拿給李世民看。
    “這麽多,日賺一百三十萬錢,都能比得上去年商稅歲入了。”
    李世民有些驚訝,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去年大唐在商稅收入上,也就五十七萬餘貫。
    一百三十萬錢,也就是一千三百貫,一月三萬九,一年四十六萬八。
    這才僅僅是一座煤礦。
    要是開兩座,三座呢。
    要知道,太子開設的煤礦,可不是征集徭役,而是付給工錢。
    不僅對大唐百姓沒有負擔,反而是增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造福百姓,更能吸收隱匿人口,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太子準備怎麽賣出這三十萬斤。”
    李世民很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李承乾回道:“長安百萬戶,若全改成煤炭,自然是不夠用的。”
    “所以我想的是,先下令,讓所有的酒肆,作坊,鐵匠這等買賣場所,禁止使用柴火,全部改為用煤炭。”
    這就是強賣了,一道政策下去,商業場所禁止用柴,隻能用煤。
    不買就關門吧。
    王朝時代,銷售真的是個很簡單的事情。
    李世民點點頭,對此沒有意見。
    商人本來就賺錢多,即便是使用煤炭,承擔也不算多大。
    “朕聽說,你在長孫無忌那邊借了三千萬?”
    李承乾聞言,麵色有些怪異,道:“是的。”
    李世民道:“汝為太子,借錢太不像話了,難道朕的內庫裏,連三千萬錢都拿不出了嗎。”
    “明日朕會把這個錢還給長孫無忌,你再開礦場需要多少錢,直管是從內庫拿就是。”
    李承乾知道,這是礦場賺錢太多,李世民要把長孫無忌踢出局。
    倒也不是全部為了錢,隻是李世民可能擔心,長孫家族會成為像是清河崔氏那樣龐大的世家,畢竟李世民已經把長孫無忌,列為淩煙閣第一功臣。
    給了名,那就不要再給錢了。
    “好,聽父皇安排。”
    李承乾倒是無所謂,畢竟這隻是個小礦。
    探查露天煤礦的人已經派出去了,晉州那邊還有不少中小型的露天煤礦,足夠開采很久了。
    再不濟,還有後世的安太堡露天煤礦,總麵積達376平方公裏,地質儲量約為 126億噸,就在大唐朔州。
    單單就這個煤礦的儲藏量,就足夠完成大唐的工業革命了。
    根本用不完。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
    這錢可以流入東宮,因為東宮的錢就是內庫的錢,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沒什麽區別。
    但到長孫無忌那邊,哪怕是皇親來著,也是外人。
    所以還是要掌控在自己手裏才行。
    現在李世民也意識到,這開采石炭的事情,真的是太賺錢了。
    一座礦場年入幾十萬貫,十座就是幾百萬貫。
    大唐賦稅主要以糧食為主,現錢歲入總共才兩百萬餘貫。
    “你可算過,長安百萬民眾每日所需,若全部換成煤炭的話,應該要多少斤。”
    之前李世民還擔心給長安百姓加負擔,可麵對如此之大的利益,好像苦一苦百姓也沒什麽,況且五錢一斤的石炭,也不算多大負擔。
    等礦場開得多了,自然就要全麵禁止使用柴火。
    李承乾道:“長安戶籍二十萬餘戶,百萬口計,加上往來商賈等眾,估計在一百二十萬人左右,至少每日需兩百萬斤煤才行。”
    聽到這話,李世民心跳都不由加快了幾分。
    兩百萬斤煤,按照四文錢一斤的利潤算,就有八百萬,一日八千貫,歲入兩百九十萬貫。
    這隻是長安,再加上洛陽呢。
    洛陽雖比長安少一些,可也是有六十萬眾的。
    若是再延伸到大唐三百六十州的府城呢?
    豈不是都要比得上朝廷每年的歲入了。
    李世民頓時就意識到,煤礦對大唐的利潤有多大。
    這將會成為朝廷國庫一項極其重要的來源,甚至比之鹽稅都要高了。
    李世民即位後,對鹽、鐵等產業采取放任民眾自主經營的政策,然後收取一定比例的稅收,這裏所帶來的收入,一年也就幾十萬貫。
    沒有人不愛錢,別看皇帝坐擁天下,可一個國家方方麵麵,全是錢。
    縱觀自秦朝開始的王朝時代,兩千年王朝統治,在以農為本的華夏,幾乎各個皇帝都缺錢。
    可想而知,煤礦的利潤對李世民有多麽震撼了。
    一旦發展起來,將會占據朝廷大半的財政收入。
    “太子應速速發展煤礦經營。”
    李世民很快下了決定,大力發展煤礦產業,爭取讓大唐的百姓,來年全部都能用上煤炭。
    畢竟開一個礦場,也就個把月的功夫。
    按照現在太子給出的工錢待遇,即便不動用徭役,那也是大把人趕著上工,根本不愁沒人做事。
    如今晉州那邊已經有了樣板,隻需要按照這個模式進行拓印即可。
    “父皇放心,一切盡在掌控中。”
    李承乾自信的說道。
    李世民感慨:“朝堂百官,皆不如太子也。”
    他現在是越看太子越喜歡了。
    “父皇,還有一事。”
    “但說無妨。”
    李承乾想了想道:“我想對整個長安城排水進行改造,馬上就夏季了,天熱太臭。”
    長安道路中間高、兩邊低,便於水流向道路兩側。
    在坊外主街道兩邊、裏坊、東西市及宮苑中都鋪設了排水管道。這些排水管道大多是露天的明溝,溝口寬底窄,深度可達兩米以上。
    這種明溝式的排汙渠在秋冬季節相對能起到一定的排汙作用,但到了春夏時節,氣溫升高,汙水容易發酵、滋生蚊蠅,導致環境惡化、臭氣熏天。
    而且由於長安城地形是南高北低、四周高中間低,水流向城中心聚集,不易排出城外,遇到暴雨等極端天氣,還容易引發內澇。
    曆史上,在唐高宗永徽五年,也就是十一年後,發暴雨山洪,來勢洶洶,直達玄武門。
    外圍上千衛士直接被洪水重走,建築也被衝得七零八落。
    還是時任右領軍郎將的薛仁貴看到這種情況,急中生智,爬上玄武門上大聲呼喊,向宮內示警。守衛寢宮的將士這才帶著李治爬到了行宮之內地勢較高的地方逃過一劫。
    要不是薛仁貴,李治差點就被洪水淹死了。
    “太子準備怎麽做?”
    李世民也是知道這個情況的,便開口問道。
    李承乾道:“明渠改暗渠,增加暗渠數目,坊外主街道修三尺暗渠,四麵直通護城河。”
    “封城內所有滲井,禁止百姓私自挖掘滲井,向暗渠管道內傾倒垃圾、雜物,違者重罰。”
    “設環衛司,招環衛工人,每日負責製定區域的垃圾清掃,並定期對排水管道,排水溝,檢查井進行清理和維護。”
    此時長安城坊內存在大量滲井,因地下水位淺,很容易就能通到下方地下河。
    滲井就是倒垃圾的井,很多百姓為了方便,屎尿這些也是往下倒。
    這是漢朝就過來傳統,漢長安城跟唐長安城不在一個地方,為什麽不沿用了,就是因為滲井,所有百姓都往下麵倒汙水,然後水質鹵化。
    打出來的井水不叫水了,叫鹹鹵,又鹹又苦又澀,根本喝不了,已經沒法住了,所以隋朝就遷都建大興城。
    不過滲井的傳統並沒有改變,隻不過現在的長安城才堪堪六十年,地下水還算能扛。
    “太子想怎麽做?”
    李世民再問道,這就是問如何實施了。
    李承乾回道:“全城徭役,共同修建,也好讓百姓明白,如何才能更好的維護長安城。”
    修建整個長安城的排水體係,這無疑是個巨大的工程。
    發什麽工錢那就是扯淡了,長安城同樣是百姓的長安城,維護家園,人人有責。
    反正就是在家門口徭役,把所有坊裏的人員都組織起來。
    人多力量大,所有坊一起動,這樣幹起來,自然就快了。
    李世民點點頭:“好,明日朕讓工部出章程,等規劃出來,就傳告全城。”
    全城徭役的情況下,朝廷也沒有什麽負擔,就是安排一些工部的官員去進行指導負責。
    況且這是為了長安百姓好,李世民自然就同意了。
    “還有些其他方麵,屆時我安排人去做。”
    李承乾補充道。
    李世民也沒什麽意見。
    回了東宮後。
    李承乾就下達太子教令,至左右金吾衛大將軍府。
    要求所有金吾衛及下屬的左右翊府武侯鋪,立即對長安一百零八坊,坊內百姓房屋所有滲井,進行全部掩埋。
    同時於坊間各告示所,發布太子教令,長安城內,嚴禁私自打造滲井,違者罰款萬錢,舉報有功者獎五千錢。
    再傳太子教令於各坊坊正,裏正,保長,每戶門前,按規製造木質垃圾桶。
    各戶廚餘垃圾,生活用品廢棄物,如織物廢料,陶瓷碎片,竹木器具殘件等,統一放置垃圾桶內,由專人清收。
    羅會手裏有數千夜香郎,這就是環衛司的雛形了。
    以這數千人為基礎,設立環衛司,再對外招工。
    環衛司的規章製度這些,直接搬抄後世就行,每日對街道進行清掃,配備馬車,收垃圾桶垃圾統一處理。
    包括人畜糞便,泔水,再統一運向城外作為肥料,形成循環。
    與此同時,於長安各坊,各街道,修建公共廁所,由環衛司負責管理。
    自然不是簡陋的茅廁,以石磚修建而成,屆時等水泥出了,再刷上一層水泥,主打一個公廁也精致。
    一道道太子教令不斷往外發,一時間整個長安,都沸騰了起來。
    僅僅兩天不到,太子教令就如同疾風一般,傳遍長安的一百零八坊。
    整個長安城仿佛被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層層波瀾,而百姓們的反應卻大多是不理解。
    那些住在坊內的百姓,聽聞要掩埋所有滲井,頓時一片嘩然。
    “這滲井用得好好的,怎麽說埋就埋呢?咱老百姓日子本就艱難,這不是平白無故給我們添堵嘛。”
    “私自打造滲井罰款萬錢,舉報有功者獎五千錢,這是把後路都給斷了啊。”
    五千錢的誘惑,隻要有人挖滲井,肯定會遭舉報。
    主婦們站在自家門口,對著鄰居大聲訴苦:“這滲井沒了,以後洗衣做飯的水可咋辦呀?總不能都倒在街上吧。”
    這還沒完,才過兩天。
    李世民便在君臣議事上,通過了全城徭役,修建暗渠之事。
    整個長安,隻有皇宮才有暗渠。
    天氣一熱,長安城內滿是臭味。
    房玄齡,褚遂良,魏征,長孫無忌等一眾大臣的感受,可比陛下跟太子更為清晰。
    對於征全城徭役,修建暗渠之事,自然是舉雙手讚成。
    明眼人都能看出,修建整個長安城的暗渠,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於是,詔敕長安,全城徭役。
    還沒從滲井這塊恢複過來,全城徭役相當於在長安城降下一道炸雷。
    在有心人的推動下,全城徭役是太子的建議這事,頓時就傳播開來。
    一時間,原本因曲轅犁高坐神壇的東宮太子,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甚至有些大坊,還出現了請願的百姓。
    這裏頭自然少不了魏王的功勞。
    “我且看你如何應對。”
    李泰很是高興,拉著柴令武跟房遺愛,在府內大擺宴席。
    這次可是太子自己作死,原本他還不知道怎麽去毀壞太子的名聲,畢竟曲轅犁加封的事情,影響太大了。
    還有大量的低價拓印書,讓長安學子對太子紛紛稱讚。
    李泰都感覺自己完全沒贏麵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在房玄齡那邊,能揭穿太子謀反的事。
    沒想到太子突然來這麽一出。
    如今整個長安城的百姓都在憤怒之中,他隻需要借勢而為,必能讓太子失去民心。
    百姓有所動亂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東宮。
    李承乾冷哼一聲道:“傳孤太子教令,命左右金吾衛,各坊武侯鋪,長安縣,萬年縣所有差役,不良人,各坊坊正,裏長,保長,公廨所屬,全員出動。”
    “立即驅散所有非法聚集,敢於帶頭鬧事者,抓入大牢。”
    “冥頑不靈者,當街行刑十鞭。”
    “膽敢衝撞公差者,格殺勿論!”
    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李承乾知道,肯定會有人借此生事,但他不在乎。
    大多數百姓都不過是跟風罷了,這是天性,都喜歡湊個熱鬧。
    在軍隊的強力鎮壓下,這股不良風氣很快就會散去。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太子強勢殘暴。
    但時間會證明一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