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怎麽才能打進長安?
字數:8719 加入書籤
一場大勝。
讓洛陽被封鎖的局麵得以緩解。
就目前來說,戰爭一直限製在可控範圍內,沒有對百姓造成太大的困擾。
李承乾跟李世民雙方都有所節製。
畢竟不管是誰贏了,這些百姓都還是自己的百姓。
洛陽宮城內。
得到消息的李承乾,正在跟太子妃蘇玉兒一同晚膳。
自從蘇玉兒抵達洛陽後,後宮這塊,李承乾就基本上沒管過了。
“恭喜殿下。”
蘇玉兒笑著說道。
李承乾回道:“僅僅隻是個開始,倒也不必太過高興。”
“李靖沒這麽簡單對付,父皇也沒有。”
對手可是千古一帝,再怎麽小心都不為過。
不是說火炮在手,就一定能橫推的。
李承乾也想帶著這一百二十門火炮,直取長安,自玄武門進。
然而實際情況來說,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是彈藥供應方麵。
即便是一直在全力生產,火彈的數目不足三千發。
且這些火炮的承載也是個問題。
在鍛造技術上,總是有些缺陷的,也不可能說一下子跳過大發展。
之所以要造一百二十門火炮,是因為以如今的技術,一門火炮的壽命,也就是在二十發左右。
這裏麵涉及到氣密的問題。
二十發火炮後,就會很容易出現火炮炸膛的風險。
再說路程。
洛陽至長安,快馬加鞭,也就一天一夜的功夫。
這是在道路暢通的情況下。
行軍就完全不同了。
洛陽西進,須經五重關卡。
第一關虎牢,第二關函穀,第三關潼關,第四關蒲津,第五關武關。
虎牢控嵩山北麓,扼守中原西進之咽喉。
但真正的天險,是函穀關東端的崤函古道。
此處道路狹窄,兩側懸崖如刀削,最窄處僅容單車通行。
函穀關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當年孟嚐君夜闖函穀關,正是此處。
如果李承乾帶著大軍,強行推進長安。
那麽這路上的五道關卡,就是真正的攔路虎。
且就算是破五關斬六將,最後抵達了長安城。
怎麽轟開長安,也是個問題。
長安的外城牆,可不是火炮隨便就能轟踏的。
單單縱深,就有十多米厚。
哪怕是三千發火炮全部打過去,都不見得能夠轟塌下去。
轟城門可以。
然而李世民那邊,必然是有了足夠的準備,當初李承乾攻打遼東城的時候,就是轟碎城門。
這個事情,李世民不可能不防。
而如果短時間內,不能攻下長安。
那最後等待李承乾的,隻能是一敗塗地。
所以李承乾不可能孤注一擲,強攻長安。
以洛陽為根基,遼東為後援,步步為營,逐漸發育,才是最為穩妥的方法。
這便是高築牆。
在搞軍備經濟這塊,李承乾自然是更有信心。
大多數百姓都奔著洛陽來討生活,因為他們看到,在洛陽才能賺到錢,才能過上好日子。
這也意味著大量的人口。
沒有人,能成什麽事。
這便是廣積糧。
那為什麽不直接稱帝呢。
反正都已經起兵造反了,幹嘛還要去跟李世民爭名聲。
因為李承乾不稱帝,那他就是太子。
哪怕是已經被廢了,在天下百姓,世家貴族,讀書人的心裏,他還是太子。
很多人看來,這就是場父子戰爭,而非改朝換代的戰爭,戰爭的程度,會被限製在一個範圍內。
最主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隻會對李承乾越來越有力。
因為大唐總是需要未來的繼承人。
李世民再厲害,總會老去。
這個新生的王朝,需要新的繼承者。
麵對皇帝這麽大的優勢,還能維持不敗的太子,難道不是這個王朝最優秀的繼承人嗎。
時間一長,大家的心思都會發生變化。
況且隨著洛陽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人們也會逐漸意識到,如果讓太子繼承大唐,是否會讓大唐邁向更好的未來。
這就是緩稱王。
倘若李承乾強攻長安,那才是腦子進了水,把大好的局麵全都敗壞。
須知李世民即便是整二十萬大軍,都不可能說短時間內,就能把東都洛陽拿下來。
加上火炮駐守。
莫說二十萬,就是五十萬,一百萬大軍,那都白搭。
——
長安,太極殿。
李世民高踞龍椅。
下首坐著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魏征四人。
“陛下。”
長孫無忌微微拱手:“霹靂火既成,當下之急,便是謀議如何用之對抗太子,以挽今日之局。”
李世民微微頷首,目光投向房玄齡,問道:“房卿向來足智多謀,又深通兵法,依汝之見,這霹靂火當如何部署?”
房玄齡沉吟片刻說道:“陛下,霹靂火威力絕倫,堪為震懾敵軍之要害利器。太子擁兵自重,憑火炮之利屢戰屢勝,士氣正盛。我軍若善用霹靂火,必能挫其鋒芒。”
“臣以為,可於潼關、虎牢關等戰略要地暗中布下此火,待太子大軍來犯,出其不意,痛擊之。”
褚遂良聞言,當即附和道:“陛下,房相所言極是。然霹靂火之施用,需慎之又慎,切不可輕易泄其威力與數量。臣建言,敵軍來攻時,先以少許霹靂火試探,觀太子軍之應對,再伺機而動,逐步擴大戰果。”
李世民微微蹙眉:“逆子心思縝密,麾下又有蘇定方、薛仁貴等良將,我軍若貿然行事,恐為其所察。”
“無忌,你怎麽看?”
長孫無忌沉聲道:“陛下,臣以為可施聲東擊西之策。一麵佯於潼關增兵防守,誘太子軍主力來攻。”
“另暗中遣精銳之士,攜霹靂火,繞道突襲太子軍側翼或後方,亂其陣腳。待其陣形大亂,我軍再自正麵發起總攻,必能大獲全勝。”
略微停頓後,長孫無忌再次建議道:“陛下,或可將這霹靂火研製成功一事,昭告天下。”
“太子軍仰仗火器之威,軍心正盛。若此時將我軍也有霹靂火之事傳揚出去,定能令其軍心大亂。”
房玄齡亦點頭讚同:“此舉妙極,傳告天下後,太子軍中人心惶惶,我軍定能占得先機。”
“隻是在昭告時,也需講究一二,著重強調此乃我大唐順應天命所成,彰顯陛下之聖明,讓百姓知曉,太子謀逆之舉不得天助。”
褚遂良思索片刻,進言道:“陛下,傳告天下可通過各地驛站張貼邸報,同時令各州府官員在市井間宣揚。”
“另派遣朝中能言善辯之士前往太子軍附近城鎮,在百姓間口口相傳,如此一來,消息便能更快更廣地傳入太子軍耳中。”
李世民沉聲道:“就依卿等所言,此事需盡快落實。務必讓那逆子和他的麾下知曉,朕之大唐,豈會輕易被他撼動。”
現在李世民的心情可謂是好多了。
他也有了霹靂火,這再不是逆子的專屬。
“陛下。”
長孫無忌略有遲疑:“太子軍火炮犀利,我軍雖有霹靂火,然正麵相抗,仍恐損失慘重。”
這霹靂火比之太子的本領就差了一截。
更何況太子都在用火炮了。
長孫無忌是擔心,有了這霹靂火,朝廷軍反而成了驕兵。
李世民聞言點頭道:“自當給李衛公提醒一二。”
對於李靖,李世民還是很相信他的實力。
——
李世民準備把研製出霹靂火的消息傳告天下。
然還沒開始,五姓七望這邊自然是已經知曉了。
對於太子的霹靂火,誰不是垂涎已久呢。
當即聯合起來密謀,想要弄到霹靂火的配方。
“那可是霹靂火啊,這些年,我們幫了魏王這麽多,現在也是要收一些利息了吧。”
“不錯,向來魏王不會拒絕我們這個小小要求。”
“隻是,魏王能弄到嗎。”
“陛下不是讓魏王負責火藥司嗎,隻需要個大概的方子,我們的人也能做出來。”
“此事,誰去說?”
“自當是崔長公子。”
崔盛玉隻能是應下來。
一來他跟魏王關係好,二來清河崔是五姓七望領頭羊。
所以這件事,崔盛玉沒法推辭。
次日,崔盛玉身著一襲玄色錦袍,腰佩翠玉,乘坐著裝飾華麗的馬車,前往魏王府。
馬車緩緩停下,崔盛玉下車,抬眼望向府邸大門,深吸一口氣,穩步邁進。
李泰正在花園中把玩一隻從西域進貢的琉璃盞,聽聞崔盛玉求見,嘴角微微上揚。
他自然猜到崔盛玉來的目的。
崔盛玉步入花園,拱手行禮,臉上掛著恰到好處的微笑:“見過魏王。”
李泰放下琉璃盞,起身相迎,目光在崔盛玉身上打量一番:“崔公子客氣了,咱們之間,無需如此多禮。且坐下說話,不知崔公子所為何事?”
兩人在石桌旁坐下,仆人奉上香茗。崔盛玉輕抿一口,放下茶杯,開口道:“如今朝堂局勢波譎雲詭,太子與陛下對峙,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魏王素有鴻鵠之誌,想必也不願錯過這風雲變幻的時機吧?”
李泰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卻故作淡然:“崔公子所言極是,隻是這局勢複雜,本王雖有抱負,卻也需謹慎行事。不知崔公子有何高見?”
崔盛玉微微前傾,壓低聲音:“殿下,實不相瞞,我欲求一事。”
“魏王負責火藥司,想必知曉那霹靂火的厲害。”
“若魏王能相助,將配方交予我等,日後魏王若有所需,我五姓七望必定全力支持。”
李泰臉色微變,眉頭微皺,沉思片刻:“崔公子,此事非同小可。那霹靂火乃父皇視為珍寶之物,嚴加看管,我雖負責火藥司,卻也不能輕易獲取配方。若是泄露出去,被父皇知曉,本王萬死難辭其咎。”
崔盛玉心中一緊,卻仍鎮定自若:“我等自然知曉此事風險極大。”
“但請魏王想想,若能掌控霹靂火配方,憑借我五姓七望的財力物力,大量製造霹靂火,再暗中支持魏王。”
“待時機成熟,魏王以此為依仗,爭奪皇位,豈不是勝算大增?”
“且我等定會小心行事,絕不讓陛下察覺一絲端倪。”
李泰心中動搖,眼神閃爍不定,手指輕輕敲擊著石桌:“崔公子,你所言雖有道理,可本王還是有所顧慮。萬一事情敗露,不僅本王前途盡毀,還會連累五姓七望。”
崔盛玉見李泰有所鬆動,趁熱打鐵:“魏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今太子擁兵自重,憑借火炮屢屢得勝,若陛下不能盡快製衡,局勢恐對陛下不利。而魏王若能在此時立下大功,為陛下分憂,陛下必定對魏王另眼相看。”
李泰陷入沉思,許久未語。
崔盛玉安靜的等待著。
終於,李泰抬起頭,目光中透著一絲決絕:“崔公子,此事太過冒險,本王需仔細思量。明日,你再來此處,本王給你答複。”
崔盛玉起身行禮:“那我就等魏王的好消息了。”
事情到這裏,就已經是成了。
崔盛玉清楚,魏王根本沒有辦法拒絕。
現在魏王,可還不是太子呢。
五姓七望這些年,給了魏王多少支持,要是連這點事都不答應,那還談什麽以後。
當然,李泰也不完全是被五姓七望手拿把掐。
因為五姓七望沒有選擇,隻能是選擇支持他。
在受到陛下打壓的情況下,五姓七望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朝廷地位。
李泰之所以拖到第二天,也是想借此機會,獲得更多的好處。
次日。
李世民就把研製出霹靂火的消息,傳告天下。
霹靂火的配方會不會泄露,李世民也考慮過這點。
首先是對火藥司的嚴密監視。
除此之外,則直接把霹靂火列為朝廷禁物,便就跟甲胄一般,私藏私造者,死罪不免。
且硝石,硫磺,木炭,都被列為官府專營,民間不得私自售賣。
即便說不能杜絕,但也能把霹靂火配方外泄的程度降到最低。
另一邊。
李靖在重整旗鼓之際,聽聞朝廷已經研製成霹靂火的消息。
立即傳告軍中。
將士們分不清霹靂火跟火炮。
但他們知道的是,先前那天崩地裂的手段,他們也能有了。
自然是軍心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