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太子若敗,吳王自降
字數:8470 加入書籤
洛陽宮城。
李承乾正在看地圖。
對於吳王李恪起兵響應的事情,感到很是意外。
從一開始,李承乾就沒想過去找盟友。
因為這沒有多大的意義。
所以也沒有說要去聯係吳王李恪。
即便是說楊妃一直在對自己示好,乃至於暗中還會送來一些關於朝廷裏的情報。
真要說利益上最好的盟友,自然就是突厥了,然而李承乾又怎麽可能跟五姓七望一樣,出賣大唐換取自己的利益。
即便在李世民的太子十大罪裏,就有著這一條。
甚至還有風聲傳來,消息傳到西突厥那邊的時候,似乎突厥那邊還有承認跟太子合謀的跡象。
這自然是想讓大唐的局勢更加複雜,隻是李承乾對此毫不在乎。
因為他也清楚,李世民可不會放任突厥進入。
這邊自己沒有動作的話,突厥就不可能說突入進來。
況且李世民也不會去調動邊關兵力,一來是沒有意義。
遠水救不了近火,況且就兵力上來說,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兵力優勢已經足夠大了,再多一些,反而不是好事。
打仗這等事情,不是靠紙麵數據,因為兵力增大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後勤輜重這塊,可能打不了多久,就會先把自己拖死。
蘇定方聽到消息後過來。
“太子殿下!”
李承乾微微抬眸,目光從輿圖上移開,神色平靜,抬手示意:“蘇將軍,免禮。”
聲音不疾不徐,帶著一貫的沉穩。
蘇定方站起身,語氣波瀾不驚地說道:“殿下,剛收到消息,吳王李恪起兵響應我們了。”
對於這件事,蘇定方臉上沒有絲毫因這消息而產生的激動,仿佛隻是在陳述一件尋常之事。
李承乾輕輕“嗯”了一聲,微微點頭,目光又落回輿圖上,手指沿著潼關的方向緩緩移動,淡然道:“他能響應,自然是好,不過於大局而言,影響有限。”
蘇定方走到輿圖旁,目光掃過圖上的各處標識,神色平靜地接話道:“殿下所言極是。我們靠的是手中實力。”
“吳王的響應,不過是多一股助力罷了。即便他不起兵,以我們目前的部署,也足以應對朝廷。”
感受到火炮的威力後,蘇定方現在可是自信多了。
有火炮在手,一萬兵足以充當十萬兵。
在大規模軍團作戰的時候,火炮一轟,誰還能不崩潰。
再精銳的士兵,麵對這等天崩地裂的火器,都要被消磨掉所有的士氣。
即便有少許不怕死的,可也沒有任何意義。
軍團作戰,不是幾個人不怕死就能贏的,靠的是全軍鬥誌。
如果不是兵力太少,蘇定方都能帶著大軍直接圍攻長安了。
現在說到底還是兵力的問題,以目前的兵力來說,隻能是步步為營,慢慢發展壯大。
本身現在也不是亂世,不是說登高一呼,響應者雲集。
即便是有些許災情,加之朝廷賦稅因為打仗消耗大,可對於大多數百姓來說,隋末亂世剛經曆不久,本應該是休養生息,對於戰爭有著厭惡的心理。
貞觀年間,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多數百姓生活還算是勉強溫飽的,從米價就可以看出來。
非亂世而戰,就不會出現末世那種到處起義的現象。
其實看大多數曆史時期就知道,對於百姓來說,隻要能有口飯吃,誰願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賺錢。
末世那光景,是真的除了拚命外,沒有任何活路了。
要麽反了,要麽餓死。
沒有其他選擇。
因此李承乾起兵這般久,實際上除了洛陽跟長安之間外,其餘地區基本都是很平穩。
李承乾直起身子,拿起桌上的一支令箭,輕輕轉動著,說道:“沒錯,我們籌備已久,火炮之威、將士之勇,這才是取勝的根本。”
“吳王向襄陽方向進發,能牽製朝廷部分兵力,但我們不能因此打亂自己的部署。”
吳王李恪的封地在安州,也就是後世湖北安陸一帶。
往長安方向過去的第一座大城,便是襄陽。
蘇定方微微頷首,目光專注:“殿下計劃周詳。那依殿下之意,我們接下來的兵力調配,還是按原計劃全力向潼關推進?”
雖說是第一心腹,也是最受太子器重,但蘇定方早就已經過了年輕氣盛的時候。
況且太子本身的軍事指揮能力也很厲害,即便是心中有些想法,蘇定方也不會說直接說,而是聽從太子的意思。
李承乾將令箭放回箭筒,語氣篤定:“原計劃不變。潼關是關鍵,隻要拿下潼關,長安便門戶大開。吳王那邊,按約定行事,保持必要的聯絡即可,無需過多關注。”
蘇定方抱拳應道:“是,殿下。行軍途中變數多,我們需時刻警惕朝廷的突襲,尤其是後方補給線。”
李承乾神色從容,目光透著自信:“蘇將軍放心,後方防禦早已部署妥當,預警防線層層設置,朝廷若想突襲,絕非易事。糧草補給也安排了專人負責,足以支撐大軍行動。”
這就是占據洛陽的好處了。
長安想封鎖洛陽太難了,作為天下之中,水運發達,隻要有足夠的錢財,弄到糧食對於洛陽來說太過輕鬆。
而南北方的糧食轉運,不管是怎麽去走,都要通過洛陽這條路線。
除非是說去陸地上運糧食,可陸運的消耗,是個天價。
漕運一船幾千石,幾乎沒什麽消耗。
要是陸運,人力,馬力,還沒開始就要虧一半。
糧商也不敢這麽搞,如果朝廷那邊禁止水運,那寧可不運,運就虧本。
李承乾對高麗,新羅,百濟的貴族進行審判抄家,收羅到的財富簡直是個天價。
莫說五萬大軍,便是二十萬大軍,那也是能負擔得起的。
現在軍隊裏的夥食供應,不說頓頓有肉,但每日都能見到葷腥。
吃飯更是直接管飽。
蘇定方又問:“殿下,將士們的日常操練,是否需要根據當前局勢做些調整?”
李承乾思索片刻,說道:“日常操練照舊,著重加強火炮協同作戰的訓練,讓將士們更加熟練掌握。”
“另外,注重提升將士們的耐力提升,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唯有如此,方能應對自如。”
蘇定方領命道:“是,殿下!”
洛陽跟長安距離太近。
幾乎洛陽都可以算作前線了,在道路通暢的情況下,蘇定方來回也就兩個時辰不到,因而會時常返回洛陽。
名義上蘇定方作為前線統帥,實際上大多軍事部署,還是要通過李承乾這邊。
在軍隊改革方麵,李承乾已經摒棄傳統的指揮模式。
更類似於後世的參謀作戰體係。
蘇定方能節製其他兵馬,但本部統帥也隻有萬人規模。
其餘兵力則是按照千人成團的方式進行。
這也就意味著蘇定方下麵是十個千人團。
而關於基層軍官,大多數都是從講武堂出來的。
這就構成了現在李承乾兵力的骨架。
不是不可以招募更多士兵,隻是李承乾更傾向於職業士兵的作戰方式。
——
時間來到貞觀十八年十二月初。
這已經是年底了,天寒地凍的。
吳王李恪那邊,即便是說響應了,但以安州的情況,也沒辦法說直接動兵。
更多時候,李恪得先把安州徹底掌控在手裏。
李世民雖有調動兵力平定安州的意思。
但也要等到開春才行。
這冬日行軍,對於將士的損耗太大。
一不小心,就會凍死在路上。
相比之下,李承乾這邊的軍隊就跟舒服了。
首先是棉衣這塊,大量的棉衣供應,使得將士保暖程度很高。
而且軍營提供了大量煤炭用以取暖。
每日都還有熱湯隨便喝。
這個時候的冬天還沒那麽冷,即便是下雪天,李承乾這邊依舊會有保持操練的習慣。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承乾對於朝廷,自是保持了一定的優勢。
——
長安宮廷。
李治再次秘會武曌。
李治身著一襲素色錦袍,神色憂慮,在庭院中來回踱步。
武曌身著淡藍色宮裝,蓮步輕移,悄然走到李治身旁,微微福身,輕聲說道:“觀晉王之色,莫非為太子與吳王之事煩憂?”
李治抬眸,見是武曌,微微點頭,長歎一聲,道:“媚娘,今朝堂大亂,太子舉兵,吳王響應,父皇為此憂心忡忡,我心亦煩悶不堪。此局勢如此繁雜,實不知當如何應對。”
他現在感覺自己很無力,什麽都參與不進去。
李治想要的是太子位,自然不可能說去幫助太子。
先前站在太子那邊,不過是為了博取父皇的好感,表達自己沒有奪嫡的想法。
現在的局麵,還去給太子說話,那就是謀逆了。
武曌目光閃爍,眼中透著聰慧與野心,低聲道:“晉王,此亂世也,然亦為晉王之機緣。太子與吳王叛亂,朝堂震動,恰是晉王展現才略,博陛下青睞之時。”
李治麵露疑惑,問道:“媚娘,此言何意?我又能何為?”
武曌湊近李治,壓低聲音說:“晉王,今陛下最憂戰事,晉王可主動請纓,為陛下分憂。向陛下建言,可遴選一批年輕將領,悉心訓之,以為後備,隨時聽候陛下調遣。如此,既能示晉王對陛下之忠,又可使陛下見晉王之擔當與才具。”
一句亂世,實際上武曌是想讓李治得到兵權。
沒有兵權,什麽都不是,就隻能眼巴巴看著。
拿到兵權,才能參與進去,表現自己。
李治思索片刻,又道:“然我從未統兵,貿然請纓,父皇肯應允否?”
雖說是掛著金吾衛大將軍的牌子,可金吾衛隻是負責長安城中的治安,這跟行軍打仗,完全是兩碼事。
武曌輕輕一笑,說道:“晉王,雖未統兵,卻可顯謀略見識。晉王可私下搜集各方軍情,詳加剖析,呈與陛下一份戰事分析及應對之策。陛下必見晉王之用心與才華,縱不讓晉王統兵,亦會對晉王另眼相看。”
現在的情況就是,太子要是贏了,晉王自然是跟太子位沒了關係。
所以這就不在考慮中了。
真正要考慮是,在朝廷平定太子叛亂後,怎麽才能更好的奪取空缺的太子位。
李治眼中燃起一絲希望,又有些擔憂地說:“若我如此行事,魏王豈不認為我在爭權奪利,從而不利於我?”
不怪李治不忌憚,現在的魏王,可是比他強多了。
不說五姓七望的支持,且就先前征戰高麗的那五千兵馬,父皇那邊可還沒有收回。
武曌目光堅定,看著李治說:“晉王,亂世之中,不爭則已,爭則需果敢。今太子與吳王已失陛下信任,其他皇子各懷心思。此時,晉王若能挺身而出,為陛下排憂解難,乃順應天意。況且,晉王隻需一心為陛下和大唐著想,行事光明磊落,又何懼他人非議。”
她比李治看得清楚,現在已經不是得罪不得罪魏王的事了。
要爭,怎麽不可能不得罪。
況且這裏是長安,武曌認為李治是太過忌憚魏王了。
魏王的五千兵馬又不在長安城中,五姓七望在長安城內的勢力也就這樣。
而李治管轄金吾衛,這可是正兒八經的兩萬餘府兵,且隨時能在長安城內調動萬人。
實際上來說,比之魏王,晉王其實優勢更大。
隻是這一點,李治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權勢是一方麵,兵權又是一方麵。
有陛下在上麵壓著,又何必去害怕魏王呢。
李治微微頷首,神色逐漸堅定,說道:“媚娘所言極是。隻是這戰事分析,我一人恐難成,尚需有人襄助。”
武曌微微欠身,輕聲道:“晉王,臣妾願為晉王收羅情報,助晉王一臂之力。”
李治感激地看著武曌,說道:“媚娘,得你相助,實乃我之幸事。若我能在此中有所作為,必不負你心意。”
武曌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得意,說道:“晉王,事不宜遲,我等這便著手準備。”
與此同時,長安太極殿內,李世民高坐龍椅,麵色凝重,下方文武大臣們交頭接耳。
李世民開口道:“諸卿,太子與吳王相繼作亂,如今局勢危急,爾等可有良策?”
房玄齡道:“陛下,太子與吳王互為犄角,確是棘手。”
“然太子李承乾據洛陽,乃心腹大患。”
“若平太子,則吳王自降。”
李世民點點頭。
吳王李恪那邊有幾斤幾兩,他還是很清楚的。
整個安州的兵力,也就兩萬人。
聽上去不少,實際上這跟太子的五萬精銳完全是兩碼事。
他也懂得吳王李恪的心思,無非是覺得太子可能會贏,提前進行站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