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李世民要求和?
字數:8451 加入書籤
潼關破城了。
在第二天。
別說李靖,就連蘇定方都沒有想到。
這也太誇張了。
這可是潼關啊。
洛陽位於中原地區,長安地處關中平原,潼關是連接中原與關中的重要咽喉要道。
從洛陽向西前往長安,潼關是必經之地,它是東入中原、西進關中的關鍵通道,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曹操與馬超之戰,劉裕北伐之戰,東魏西魏潼關之戰,多次戰役都在潼關打響。
但從來沒有這麽簡單,這麽兒戲過。
就跟小孩子鬧家家一樣。
“就這麽破了?”
消息傳到長安,李世民瞪大了眼睛。
雖說李世民早有預感,潼關可能會在太子大軍下失守。
但在他的預想中,即便再怎麽高估,再怎麽快,至少也是年後開春的時節吧。
昨日才得到消息,蘇定方率領三萬精銳攻城。
今天這還沒到晚上呢,潼關就沒了。
誰在跟朕開玩笑呢?
長孫無忌,褚遂良,房玄齡等人麵麵相覷。
說實在的,他們也不敢相信。
要知道,這次鎮守潼關的,可不是什麽無名之將,這可是大唐軍神,打了一輩子勝仗的李靖啊。
平定蕭銑,揚威嶺南,剿滅輔公祏,征討突厥,平定吐穀渾等諸多著名大型軍事戰役,卓越的軍事才能,幾乎大半個天下都跟李靖有所關聯。
就李靖整個軍事生涯中,唯一被認為經曆過‘失敗’的一戰,是在太穀之戰。
當年,突厥頡利可汗南下侵擾河東,李淵派出五路大軍迎戰,李靖率領一萬多精銳士兵駐守在太穀,負責攻擊突厥的側後方,截斷他們的退路。
突厥騎兵壓境太原城外,頡利可汗分兵搶掠附近居民,激怒唐軍,企圖引誘他們出城決戰。並州總管任瑰和張瑾率領軍隊迎戰突厥,正麵展開激烈廝殺,同時請求李靖從側後方發起夾擊。
然而,突厥騎兵迅速將以步兵為主的唐軍包圍,任瑰的軍隊全軍覆沒,張瑾所部也潰散,向李靖的營地逃去。李靖本打算反擊,但突厥來勢洶洶,唐軍人少且士氣低落,於是他命令士兵組成方陣,撤離太穀,不與頡利可汗交戰。
最終,突厥頡利可汗乘勝追擊,掠奪河東多座城池,唐軍不敢追擊。
雖然此役李靖選擇了退兵,但這更多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戰略選擇。
當時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在太原起兵時都曾向突厥稱臣。李靖麾下僅有一萬餘人,而其他各路唐軍已紛紛敗退,若強行開戰,這一萬兵馬很可能全軍覆沒。
這樣的李靖,卻在堅守潼關,兩日時間不到,就失守了。
這讓人如何相信。
忽的,李世民的臉色,突然就陰沉了下來。
“近日,李衛公可有跟洛陽有所聯係。”
李靖認為,不是李靖守不住,而是很有可能李靖暗中背叛了他。
當皇帝的,誰能沒有幾分疑心病呢。
不是不信任,隻是這樣的情況,委實是讓人難以接受。
唯一的可能,就是李靖故意潰敗。
是因為他的長子李德謇。
那是太子的人。
說不定,李靖被兒子給說服了,實則暗中已經投靠了太子。
房玄齡此時正在看軍事奏報。
因為消息太突然,李世民都還沒來得及看,就被消息所驚到了。
“陛下,此戰,恐非李靖之過也。”
房玄齡作揖給李靖解釋道。
李世民皺眉問道:“何出此言。”
房玄齡拱手遞上傳來的奏報。
張阿難連忙小跑著過來接過,交給陛下的龍案上。
李世民拿起來一看。
頓時麵色微變。
“逆子的火炮,把潼關的城牆都給轟塌了?”
事情的經過,在奏報上寫得很簡單,也很詳細。
字數不多,寥寥幾句。
便是蘇定方用火炮,連著兩天炮轟潼關,次日就把城牆給轟塌了。
不是城門,而是城牆。
因為李靖早就知道當初李承乾打高麗用霹靂火轟城門之事,所以對城門做了特殊處理。
一是對城門用鐵皮進行了包裹,二是在城門後加了許多大石。
這樣即便是城門塌陷,就會讓後麵大石阻路。
使得軍隊無法輕易入城,且這樣入城,也是要被圍著打。
可誰想到,火炮不按常理出牌,給城牆給轟塌了一截。
城牆坍塌,頓時鬥誌全失。
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沒有對戰的勇氣。
無奈之下,李靖為保全兵力,隻能選擇跟曾經太穀之戰那樣撤走。
顯然,這樣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隻是,潼關沒了。
這是長安之咽喉,現在被李承乾扼守住了。
這個位置太關鍵了。
曆史上黃巢也是被潼關給難住了。
黃巢起義後,率大軍西征潼關。當時潼關守城兵力不到兩千,因潼關地理位置險要,黃巢大軍久攻不下。
後來黃巢派軍取道廢棄的漢潼關,繞到潼關身後,與關前人馬夾攻潼關,最終攻破,之後長驅直入占領長安。
這意味著,李承乾已經有了長驅直入占領長安的能力。
李世民看完奏報,臉色愈發陰沉,手中的奏報被攥得微微發皺。
“這逆子,竟有如此厲害的火炮!”
長孫無忌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說:“陛下,如今潼關已失,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太子的下一步行動。太子既已掌握潼關,必然會揮師西進,直逼長安。我們必須盡快做出部署,加強長安的防禦。”
現在的情況,突然就變得危急起來。
潼關都抵擋不住,那其他關卡在火炮麵前,跟紙糊的又有什麽區別。
洛陽距離長安數百裏地。
若是李承乾那邊加快行軍的話,大軍抵達,不過十來日的功夫。
算是關卡,也許一月之內,就能兵臨長安城下。
可到了現在,朝廷這邊,卻沒有辦法去應對。
李靖都輸了,現在誰上也沒用啊。
潼關都沒能守住,其他關卡更難。
李世民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當即深吸一口氣,讓自己鎮定下來。
“長孫愛卿所言極是。傳朕旨意,即刻征調長安周邊所有駐軍,加強城防。同時,命工匠日夜趕工,製造防禦器械,鞏固城牆。”
要是長安城牆也被轟塌了,那可就真大事不妙。
說完,李世民又問道:“怎的,朕讓人送去了那麽多霹靂火,怎麽就沒起到半點作用。”
“就算是威能有所不及,也不該如此不濟。”
房玄齡歎道:“陛下,李承乾那火炮,遠超弩箭之遠,便是投石機都有所不及。”
“就如射箭那般,他們能打到城牆,我們的霹靂火卻碰不到。”
“即便是投石機有所作用,可沒有準頭,難以有所作為。”
房玄齡畢竟是綜理朝政,兵部的消息,在抵達宮城前,他就已經提前知曉了,並且還親自過問了傳報消息的將士。
李世民有些沉默。
原以為有了霹靂火,怎麽也對太子有所威脅,可現在看來,這霹靂火跟火炮,相差實在太大。
這個時候,褚遂良略帶遲疑的拱手作揖:“陛下,太子手握重兵,且有火炮之利,若正麵交鋒,我軍恐難取勝。臣以為,可遣人前往與太子談判,或能暫穩局勢,為我軍爭取時日。”
李世民目光如炬,看向褚遂良。
“你要朕跟那逆子服軟?”
其實李世民心裏也知道,在這個時候,褚遂良的提議,其實是有幾分道理的。
這就跟當年的檀淵之盟那樣,爭取足夠多的時間。
隻是這跟突厥又不相同。
畢竟在此前,李淵曾向突厥稱臣,那個時候李世民服軟,也有台階可以下。
但這是他自己的兒子啊。
皇帝老子跟兒子服軟,這叫個什麽事。
似是看出陛下沒有台階下,房玄齡連忙開口道:“陛下息怒。褚大夫之意,或是以談判為緩兵之計。太子雖占優勢,然畢竟師出無名。我等可借此時間,揭露太子謀逆之舉,以收天下民心,同時加緊籌備軍事力量。”
房玄齡這番話,就很是照顧到了李世民的麵子。
咱們這不是真的服軟,而是用計。
兵者,詭道也。
自然就不存在真的給太子去服軟了。
果然,李世民聽完後,臉色就好了許多。
思索一會,目光緩緩轉向長孫無忌。
“長孫司徒,朕命你前往潼關,與太子談判。”
“你乃朕之心腹重臣,又是太子舅父,最為合適不過,此去定要探清太子虛實,察其有無和解之意。”
“然你亦當知曉,朕斷不會向逆子低頭,若太子執迷不悟,你便速歸,我等再做計較。”
當李世民目光轉來的那一刻,長孫無忌就懂得了。
跟太子攀談,他確實是最好的人選,也沒有人比他更合適了。
不過長孫無忌心裏有些發苦。
長孫家在洛陽可不怎麽好受,這次他又去,算是第三次了。
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陛下這邊,自然不可推脫,拱手朗聲道:“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使命。”
李世民輕輕點頭。
繼而看向殿內其他重臣,神色凝重,說道:“既已決意談判,便需商定章程。長孫司徒此去,需攜明確條件,方可有的放矢。諸位愛卿,對此有何高見?”
褚遂良率先開口,躬身道:“陛下,依臣愚見,可允太子保留現有兵權,駐守洛陽。洛陽乃天下之中,富庶之地,太子若能就此罷兵,亦不失為一種妥協。如此,既能安撫太子,又可使其遠離長安。”
“而太子需要交出潼關,不得再行攻城之事。”
房玄齡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拱手道:“陛下,褚大夫之策雖有考量,但太子野心勃勃,僅洛陽一地,恐難令其徹底放棄西進。”
“臣以為,可將江南富庶之地劃出數郡,封予太子。江南魚米之鄉,財賦豐厚,太子若能治理得當,亦能成就一番事業。”
“承諾太子可在封地內組建一定規模之地方軍,以保境安民之名,實則分散其當前集中之兵力。”
“如今太子不僅傭兵洛陽,更是占據遼東,可將遼東分封太子,如此太子需要管轄更多地區,散其精力,再難有興兵之舉措。”
到了這份上,再說打下洛陽,實則是個很麻煩的事情。
在沒有解決火炮這個問題的情況下,隻能是先行妥協。
房玄齡看問題看得清晰,說到底,這還是陛下跟太子之間的矛盾,實則現在太子即便起兵,在民生這塊,跟朝廷之間,卻沒有產生多大的衝突。
房玄齡綜理朝政,這一塊看得最為清楚,哪怕是到了現在,洛陽周邊的奏疏,驛站,太子那邊都沒有要截停的意思。
換個角度去看,現在太子除了把控洛陽外,其餘方麵,幾乎是沒有動靜,反而先前如果不是官員請辭,現在洛陽的官,還是朝廷封下的官。
世家若沒有聯合起來,密謀對抗,太子那邊也沒有下手。
對於朝廷來說,最好的狀況,就是拖。
拖到把火炮的問題解決了,後麵就好辦了。
李世民聽完後,有些沉默。
他其實是聽懂了房玄齡話裏頭的深意。
隻是這讓他感覺到有些憋屈,說是計策,實則行的還是服軟之事。
不過話說回來,要真打起來,李世民心裏也沒譜。
火炮這等事務,太過於陌生,誰也沒想到這麽厲害。
長孫無忌微微頷首,補充道:“房公所言甚是。然太子既已興兵至此,對權勢極為看重。”
“臣以為,可在朝堂之上,為太子設一特殊之位,如‘監國議政王’,位在諸王之上,享有參與朝廷核心決策之權。”
“但此權力僅限議政,最終決策權仍歸陛下。”
“如此,既能滿足太子對權勢之渴望,又能將其置於朝堂規則之內,加以約束。”
“且強調此舉乃陛下念及父子之情與大唐社稷,為太子提供施展才華之所,若其執意進攻長安,不僅將陷百姓於水火,亦會令父子反目,成為千古罪人。”
李世民聽完,陷入沉思。
殿內一時寂靜無聲,眾人皆在等待陛下的決斷。
良久,李世民開口道:“長孫司徒,此去洛陽,傳話太子,命其即刻退兵,交出潼關,朕對於他既往之事,暫且不究,恢複其太子位,分封遼東,將江南富庶之地劃出數郡給他,可設監國議政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