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我要節製天下兵馬!
字數:9001 加入書籤
長孫無忌有些無言以對了。
李承乾的話,把他拉入了當年玄武門那天的回憶。
‘八百人就八百人!’
‘八百人先下手為強!’
‘我們去打吧!’
當年李世民隻有八百人。
現在呢,李承乾有三萬人。
更是有火炮這等利器在手。
潼關在朝廷手裏,兩日告破。
然長孫無忌知曉,當李承乾的火炮,架在潼關城牆上的時候。
莫說八百,便是八萬,八十萬。
能打下來嗎?
“殿下到底想要什麽。”
長孫無忌沉聲問道。
李承乾有些疑惑的看向長孫無忌,認認真真的看了良久。
而後道:“舅舅,你說,父皇想要什麽?”
長孫無忌沉默。
他知道李承乾這話,不是問陛下要從太子這裏要什麽。
而是當初,陛下想從先皇哪裏要什麽。
‘我要,節製天下兵馬!’
玄武門之變後,這便是陛下在弑兄殺弟後,對先皇所說的話。
所以,太子如今,是想要走陛下的老路嗎。
今時與昨日,何其相似。
“若殿下願交出潼關,我想陛下那邊,皆可答應殿下的請求。”
長孫無忌不想再這個事情上糾結下去了。
越是糾結,隻會越是加強太子的決心。
李承乾微微搖頭:“舅舅可跟父皇說,除了潼關,其他的都可以談。”
長孫無忌勸說道:“殿下為何揪著潼關不放呢。”
“殿下有火炮,即便是放了潼關,往後若再起爭端,也當能再次拿下。”
“陛下那邊,還請殿下留些顏麵,也好過日後更好相處,不至於讓陛下過於大怒。”
李承乾笑道:“舅舅這麽說就有些意思了。”
“便是按舅舅所言,潼關輕易就能拿下,那父皇為何不放呢。”
長孫無忌歎息道:“太子總該要給陛下留些體麵。”
李承乾微微搖頭:“自從我起兵那日起,還有什麽體麵可言。”
“廢太子詔書,都已經通傳天下了,哦,還有那十大罪。”
“現在父皇要恢複我的太子位,豈非是朝令夕改。”
“這才是傷了父皇的顏麵吧。”
“還是不要讓父皇這般為難了。”
長孫無忌能感覺到李承乾話裏頭的刺,他能理解此刻太子的心情。
對比來說,現在的太子,可比當初的陛下強多了。
長孫無忌略微歎息,道:“其實殿下心中清楚,哪怕是到了現在,看似是殿下士氣如虹,實則弊端以顯。”
“若我沒有猜錯的話,殿下手裏的火炮跟火彈,已經不夠多了吧。”
“我聽李衛公說了,為了攻下潼關,耗費火炮上百門,火彈數千,強轟城牆。”
“殿下手中,又有多少火炮呢。”
“我知曉,殿下是要打開一個局麵,所以才不惜代價,打出著驚天動地的一戰。”
李承乾冷笑一聲打斷長孫無忌的話。
“所以,長孫司徒是覺得,我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嗎。”
“既如此篤定,哪還有什麽好談的。”
長孫無忌沒有接話,隻是繼續道:“潼關城牆塌陷之處,我去看了。”
“那段城牆,綜深不過半尺,於所有潼關城牆最為薄弱之處,即便如此,也用了火炮轟了兩日才塌陷。”
“長安城牆,縱深三尺有餘,且陛下用殿下所造之水泥,加固城牆。”
“若是長安城牆,殿下又要用多少火炮,多少火彈,才能讓長安城牆塌陷呢。”
沒有人是傻子,尤其是現在的大唐朝廷各個重臣。
能青史留名者,哪有什麽簡單易於之輩。
李承乾的霹靂火,火炮,為何如此奏效。
實則就說在威力上,比之明初的火炮也強不多少。
真正的原因在於,火藥在這個時期的突兀性。
就好像後世裏來個外星飛船一樣,因為不懂,所以畏懼。
因為畏懼,所以害怕。
軍隊,一旦怕了,還有什麽戰力可言。
打高麗遼東城如是,打潼關亦如是。
李靖不是不能死守。
城牆踏了一段,就不能打了嗎。
要占據潼關,軍隊不得還是要進去打,也不存在說把整個潼關夷為平地。
隻是李靖麾下的士兵們,都被嚇破了膽氣。
李靖是個名將,他很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強行守城,風險極高,損耗極大。
尤其是上萬大軍,一旦士氣徹底崩塌,那就是兵敗如山倒。
所以李靖不敢冒險,保存實力退出潼關。
而現在,麵對潼關的情況,李靖那邊已經出了奏報,加上長孫無忌親眼勘察,便就知曉了這裏頭的詳細情況。
換句話來說,在不計代價,將士們不畏懼的情況下。
李承乾想贏,很難。
“那又如何。”
李承乾淡淡一笑,道:“那就請父皇把潼關打回去吧。”
“或是,我一關一關的打到長安城下。”
“舅舅說長安城厚,我倒是想見識下,到底是長安城強更為堅固,還是我的火炮更為犀利。”
長孫無忌說的話是沒錯的,分析也很到位。
情況是這麽個情況。
可朝廷沒火炮啊。
扼守潼關,朝廷方麵,要多少人馬來攻打。
守城可跟攻城不同了。
哪怕隻是架上二十門火炮,潼關就會變得固若金湯。
朝廷征討的大軍,就會變成一個笑話,被卡在潼關之外。
而李承乾這邊,進可攻,退可守。
“殿下到底想要什麽。”
長孫無忌長歎一聲問道。
李承乾突然就有些惱怒。
“我想要什麽?”
“我倒是想問問父皇,他到底是想要什麽。”
“七歲那年,父皇破玄武門,而後當了數月太子,登基為帝。”
“那一年,我便已經被冊封為大唐太子。”
“十二歲便開始接觸朝廷政務,十三歲便行監國之責。”
“我想要什麽?我應該要什麽?”
“這大唐天下,本部就是應該我來繼承嗎。”
說到這裏,李承乾情緒有些激動,略微冷靜後,繼續道:“自從母親去世後,父皇便越發偏愛青雀。”
“想當初,魏王黨在朝野,多麽勢大,哪怕是我這個太子,也遠遠不如吧。”
“說我謀反,難道我就應該等死嗎。”
“父皇說他沒有廢我太子位的心思,可他又是怎麽做的,他想過我這個太子嗎。”
“所以,之所以有當今這般局麵,我倒是很想問問父皇,他到底想要什麽。”
長孫無忌明白。
潼關是要不到了。
沉默片刻,遂問道:“殿下如何才肯停兵。”
李承乾有些詫異的看了一眼長孫無忌。
因為長孫無忌明明知道,自己這邊暫時已經沒有了再次進軍的可能,怎麽還要這樣問。
這是讓他找李世民要好處?
長孫無忌低眉垂眼,不跟李承乾對視。
這份作態,已經有幾分明顯了。
李承乾仔細一想,就知道了長孫無忌的意思。
這是在給他示好。
沉思片刻,李承乾說出了自己的要求:“煤炭之利,我要兩成,這本就是屬於我的,除此之外,父皇當詔書天下,恢複我太子位。”
“潼關以東,將會實行新政,朝廷方麵,不得進行幹預。”
“洛陽及周邊之地,賦稅歸我。”
聽完這些條件,長孫無忌麵色平靜。
太子沒有獅子大張口。
其實這些,已經在太子的掌控中。
都已經擁兵自重了,怎麽可能把洛陽的賦稅交給朝廷。
也就是說,太子要的,還是名聲。
這是在為未來繼承大唐正統作準備啊。
當初陛下也是當了好幾個月的太子,走完流程,這才登基為帝。
不過這事,長孫無忌也做不了主。
“此事太過重大,不是我所能答應的。容我回去向陛下如實稟報,再做定奪。隻是還望殿下在這期間,不要貿然進軍,給雙方一些時間來妥善解決此事。”
李承乾微微點頭:“好,我便等消息。但時間緊迫,還望舅舅能盡快。”
長孫無忌告辭離開。
沒在洛陽停留,連夜往長安趕回。
次日深夜,便就已經抵達長安城。
長安城,第三日清晨。
長孫無忌入宮匯報談何的情況。
李世民聽完後,勃然大怒。
“逆子!他這是公然割據一方,妄圖分裂大唐!朕豈能答應他這般無理要求!”
長孫無忌頭埋得極低,大氣都不敢出。
等李世民稍微平靜一些,才小心翼翼說道:“陛下,太子殿下如今手握潼關,又有三萬人馬以及火炮等利器。”
“若強行征討,勝負難料,且百姓必將遭受戰火之苦。太子殿下所提新政,雖有些激進,但他本意也是想治理好一方百姓。陛下不妨暫且忍耐,從長計議。”
李世民怒目圓睜,盯著長孫無忌:“無忌,你認為朕該答應他?”
長孫無忌連忙回道:“陛下,老臣不敢。隻是如今局勢嚴峻,太子殿下態度堅決,若不答應他的部分條件,恐怕難以平息戰火。老臣建議陛下召集眾臣商議,共同尋找解決之策。”
這口鍋,長孫無忌當然不能自己一個人背。
李世民沉思片刻,緩緩說道:“也罷,宣魏征、李靖、房玄齡、褚遂良等人進宮商議。”
不多時,幾位重臣紛紛進宮,齊聚太極殿。
李世民將李承乾的要求以及當前局勢向眾人說明後,問道:“眾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魏征率先出列,雙手抱拳,神色凝重地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此舉雖有違孝道,但他所提新政,若能施行得當,或許對百姓有益。隻是潼關乃天下要衝,戰略意義非凡,它是長安的門戶,掌控著東西交通的咽喉。”
“若任由太子掌控,朝廷在軍事部署上便會陷入極大的被動。一旦太子有不軌之心,隨時可能揮師西進,長安危矣。再者,從政治層麵而言,潼關的歸屬關乎朝廷的威嚴與政令統一,若承認太子對潼關的控製,無疑是向天下示弱,恐會引發各地勢力的效仿,局麵將難以收拾。”
李世民沒有搭理他。
他能不知道這個道理嗎。
問題是現在怎麽收回潼關?
聚天下之兵馬強攻潼關。然後再打洛陽。
這個中損失,必然是個極大數目。
李世民傷不起。
李靖拱手作揖:“陛下,如今關鍵在於太子手中的火炮。”
“此等火器威力巨大,改變了以往的對戰之法。”
“若朝廷也能擁有火炮,潼關便不足為懼。”
“以臣之見,當務之急是想辦法製造火炮。目前我們對火炮的製造解甚少,需盡快召集國內能工巧匠,同時可以派人暗中探查洛陽情況。”
“隻是製造火炮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這期間,若與太子硬拚,損耗巨大,且勝負未知。”
李靖這次回來,是請罪的。
不過李世民自然不會怪罪他。
在那樣的情況下,撤兵保存實力,是最優選。
哪怕是李世民禦駕親征,龍輦前壓,也沒有用處。
雖說沒有親眼見過,可城牆塌陷這等場麵,跟地龍翻身又有什麽區別。
普通的將士們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有心思作戰。
房玄齡讚同道:“陛下,衛公所言極是。”
“如今若與太子硬拚,朝廷大軍長途奔襲,糧草補給耗費巨大。”
“且太子占據潼關天險,又有火炮相助,我軍攻城必然傷亡慘重。即便僥幸取勝,也是慘勝,大唐元氣大傷,周邊的突厥、吐蕃等勢力或許會趁機侵擾。”
“不如暫且答應太子部分要求,穩住局勢,同時加緊製造火炮,待朝廷實力增強後,再做打算。”
褚遂良微微皺眉,出列說道:“陛下,太子殿下畢竟是儲君,如今走到這一步,想必也是心中積怨已久。若能通過談判解決爭端,避免內戰,對大唐社稷而言,不失為一件好事。”
“但答應太子在潼關以東實行新政,需明確章程。不能讓太子借此機會擴充勢力,威脅朝廷。”
李世民聽著眾臣的建議,眉頭緊鎖,緩緩踱步。
他的目光掃過每一位大臣,心中權衡著利弊。
許久,停下腳步,長歎一聲:“朕一世英名,沒想到如今竟被逆子逼到這般境地。潼關乃我長安的咽喉所在,朕怎會輕易放棄。”
“但如今若強行征討,朕實在不忍心看到百姓生靈塗炭,將士血染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