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李治也要走玄武門?

字數:7698   加入書籤

A+A-


    成長是個很奇妙的事情。
    尤其是男人的成長。
    也許隻是某個瞬間,也許是某個夜晚。
    在經曆了這麽多事情後,李治突兀的完成了男孩到男人的轉變。
    曾經的他唯唯諾諾,膽小怕事。
    而現在他城府深沉,行事果斷。
    李治明白,到了如今,已經容許不得半點差錯了。
    也沒有時間給他成長。
    陸仝被人拿下的瞬間,隻是一個錯愕,隨即就想明白了。
    但他沒有辯解,就好像是認了一樣。
    “不想對本王說什麽嗎。”
    李治反而有了幾分好奇。
    陸仝輕輕搖頭:“在這個時候,末將說什麽,已經沒有了意義。”
    “既是如此,又何必多說。”
    他猜到了,肯定是因為杜荷的事情。
    這個時候的陸仝也突然心裏變得清晰。
    這是太子的局,他已經成為了棋子。
    為什麽是杜荷親自到他府中去,或許是為了表達重視,然而更多的原因,就是太子故意要讓魏王跟晉王知曉,杜荷去了他的府中。
    實際上,不管杜荷跟他說什麽,聊什麽,都沒有區別。
    隻要杜荷來了,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也許從一開始,太子就根本沒想過,真的會借助他的兵力。
    而是要通過他,打擊晉王。
    陸仝在右金吾衛多年,因為沒有晉升,反而根深蒂固,號召力很大。
    他的決定,會影響到更多兵力。
    晉王雖說打擊了魏王黨在右金吾衛的勢力,然而匆忙換上去的將領,實則沒有多大威信,調動的兵力很是有限。
    太子這一招,相當於先行把晉王斷了一臂。
    ‘杜駙馬知曉嗎?’
    陸仝心中猜測著,下個年頭就肯定了想法。
    ‘大概是不知曉的。’
    正因為不知曉,所以才有那番情真意切的話。
    太子這手謀劃,可謂是雙管齊下。
    李治看著陸仝平靜的樣子,臉色一下子就陰沉了下來。
    他也想明白了其中關竅。
    “好算計。”
    李治不得不承認,太子這一手,可謂無解。
    他現在還敢讓陸仝幫著奪嫡嗎。
    哪怕九分可能,陸仝沒有背叛他。
    他不敢,即便是十分之一的可能,也不敢賭。
    “帶下去吧。”
    李治突然就有些喪氣,他感覺自己對太子,實在是相差很大。
    以前覺得隻是武力,兵力。
    現在太子的運籌帷幄,更是讓他感到驚悚。
    陸仝隻是簡單的一步,誰知道太子到底埋了多少暗手?
    這讓李治有種四麵楚歌的感覺。
    “備馬,入宮,我要拜見父皇。”
    李治當即傳令。
    當然,父皇昏迷,這個時候他也不見不到。
    但不是為了見父皇,而是為了見媚娘。
    在這個關鍵時刻,他隻能從媚娘那邊尋求辦法。
    ——
    李泰也沒閑著。
    思索良久,考慮現在是最為關鍵的時候。
    權勢感覺作用不大了,關鍵還是兵力。
    能從哪借兵呢。
    想來想去,還是要到五姓七望這邊走。
    於是,李泰精心安排了一場私密的會麵,地點選在府邸中一處幽靜的庭院。
    庭院中,繁花似錦,流水潺潺,可在場眾人的心情卻如烏雲籠罩,壓抑而凝重。
    不多時,清河崔氏長公子崔盛玉、範陽盧氏長公子盧誌傑、太原王氏長公子王景輝、滎陽鄭氏長公子鄭宇軒、隴西李氏長公子李睿文等人陸續到來。
    博陵崔氏跟趙珺李氏的長公子並未在長安,因此李泰也沒有邀請。
    這等事情,不是長公子,某個管事代表沒啥用。
    李泰滿臉堆笑,沒有擺魏王的架子,親自迎接,將眾人引入廳中。
    “諸位公子,今日邀大家前來,實乃形勢所迫,關乎我等共同利益。”
    李泰開門見山地說道。
    崔盛玉微微皺眉,目光掃視眾人,率先開口:“魏王,不知此番緊急召見,所為何事?如今朝堂局勢動蕩,我清河崔氏亦是謹慎行事。”
    李泰沉聲道:“崔公子想必也知曉,太子李承乾如今兵臨城下,意圖入城掌控大局。若讓他得逞,我等都將麵臨巨大危機。本王此番,是想懇請諸位家族能在兵力上給予支持,助我一同應對太子。”
    此言一出,廳中頓時議論紛紛。
    盧誌傑輕咳一聲,說道:“魏王,此事非同小可。我範陽盧氏雖說在各地有些產業,可在長安城中並無現成的兵力可供調配啊。倉促之間,實在難以相助。”
    王景輝連忙點頭,附和道:“盧公子所言極是。我太原王氏在長安的人手,多為府中雜役、護院,上不得戰場,實在無法為魏王排憂解難。”
    說到底,在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魏王這邊的贏麵不大了。
    尤其是在出力這麽多年,魏王依舊沒能取得優勢的情況下。
    放棄談不上,可要說幫著魏王去跟太子死磕,就犯不著了。
    李泰心中焦急,麵上卻保持鎮定,說道:“諸位公子,本王也知道各位在長安城中明麵的兵力有限。但本王聽聞,五姓七望向來底蘊深厚,各家都有培養死士的習慣。若能將這些死士借予本王,定能助我扭轉乾坤。”
    李泰在心中算過,幾家哪怕一家借他個三四百人,那也有個兩千左右了。
    加上他自己的兵力,晉王那邊的兵力,必然能對太子的一千兵馬,有著絕對優勢。
    隻要太子下馬,這太子位還不是手到擒來?
    鄭宇軒臉色一正,語氣堅決地反駁道:“魏王殿下,這話從何說起?我滎陽鄭氏向來奉公守法,謹遵朝廷律令,怎會行那培養死士的犯禁之事?”
    “如果魏王需要錢糧,尚可盡力籌措。但這死士一說,實在是無稽之談,魏王莫要輕信。”
    李睿文也跟著表態,神色嚴肅:“鄭公子所言極是。我隴西李氏亦是名門望族,世代忠良,家族傳承靠的是德義與學識,豈會私下豢養死士?不過,在錢糧物資上,我家族願略盡綿薄之力,支持魏王。但死士之事,恕我等實在無能為力。”
    崔盛玉微微搖頭,一臉無奈:“魏王怕是被不實之言誤導了。”
    “我清河崔氏向來以仁孝傳家,怎會有此等違背綱常倫理之事?”
    “培養死士,那可是大逆不道之舉,我崔氏絕不可能參與。但若是錢糧相助,隻要魏王有需求,我崔氏定當鼎立支持。”
    李泰見眾人矢口否認有死士,心中雖惱,仍耐著性子勸道:“諸位,如今朝堂形勢危急,太子一旦入城,必定會大力打壓異己。”
    “諸位與我一體,太子豈會輕易放過?死士在關鍵時刻能發揮奇效,助我扭轉局勢。即便你們擔心暴露,本王也可保證,絕不會泄露半點風聲。”
    “再者說,錢糧雖重要,可此刻我最缺的是能與太子抗衡之兵力。諸位若不幫我,等太子站穩腳跟,諸位家族怕是再無安寧之日。”
    盧誌傑麵露難色,說道:“我們也想為魏王分憂,可家族確實沒有死士。”
    李泰眉頭擰成了一個“川”字,語氣中帶著一絲急切與憤懣:“諸位公子,本王如今已是火燒眉毛,沒有兵力,光靠錢糧如何與太子對抗?你們若不幫我,待太子得勢,第一個遭殃的就是我,下一個,就輪到你們了!”
    “死士一事,關乎生死存亡,還望諸位再斟酌斟酌。”
    王景輝長歎一聲,拱手道:“我等明白魏王的難處,然死士這等事,確實為捕風捉影之事,也不知是哪裏出來的謠言。”
    不管李泰這邊怎麽說,幾人都是一口咬死,絕對沒有死士。
    李泰心中失望透頂,臉上的笑容瞬間僵住,眼神中閃過一絲惱怒,但很快恢複了平靜。他強顏歡笑道:“既然如此,本王也不便勉強。隻是希望諸位公子能再考慮考慮,畢竟此事關乎你我生死存亡。”
    “死士若能相助,本王定當銘記諸位的大恩大德。”
    諸位公子再次推脫,言說絕無死士之事,而後紛紛告辭離開。
    獨留李泰在院中大發雷霆。
    ——
    宮廷,某院。
    “晉王,可是為太子明日入城之事而煩惱?”
    武媚娘依偎在李治懷中,輕聲問道。
    李治點頭道:“明日太子就要入城,然而在這個時候,太子竟還有這等算計,實在是讓我有些擔憂。”
    陸仝的事情,方才李治已經跟武曌說過了。
    武曌安撫道:“太子再有算計,也隻有一千兵馬,如若不是這樣,又何必費勁心思,去離間陸仝。”
    這麽一說,李治頓時感覺心裏輕鬆不少。
    武曌繼續道:“晉王,當下確實是關鍵之時。你與魏王聯手對付太子,看似占據上風,實則暗藏危機。”
    李治疑惑地看著武媚娘,問道:“媚娘,我與魏王聯合,兵力上足以壓製太子那一千入城兵馬,能有何危機?”
    武媚娘眼中閃過一絲堅定,向前邁了一步,壓低聲音說道:“晉王,魏王此人野心勃勃,遠超太子。你此番與他聯手拿下太子,可曾想過之後?他豈會甘願屈居於你之下?一旦太子倒台,魏王必然會將目標轉向你,到那時,你將麵臨更為棘手的局麵。”
    李治心中一凜,緩緩說道:“媚娘,我也並非沒有想過這些。隻是當下若不先除去太子,我永無出頭之日。至於魏王,待解決太子後,我自會有所防備。”
    武媚娘凝視著李治,眼神中帶著一絲急切與期盼,勸說道:“晉王,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既然明日動手,為何不將魏王一並拿下?你想想,太子與李泰皆除,這皇位便穩穩落入你手,朝堂之上還有誰能與你抗衡?”
    李治臉色瞬間變了,趕忙擺手道:“媚娘,萬萬不可!魏王如今與我聯手,且不說此舉是否太過狠辣,若是貿然對他下手,朝堂定會人心惶惶,恐難成功。況且,魏王身邊也有不少侍衛,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武媚娘急切地說道:“晉王,身處這皇家爭鬥之中,心不狠,江山不穩。你與魏王聯手,本就是權宜之計。如今有此良機,若不果斷出手,日後必成大患。你可在行動之時,暗中安排親信,尋機對魏王下手。隻要計劃周密,先穩住他的手下,再一舉將他拿下,並非難事。”
    李治眉頭緊鎖,不停踱步,內心痛苦掙紮。
    過了好一會兒,停下腳步,說道:“媚娘,我明白你的意思,可這畢竟是皇室兄弟相殘,如此血腥之事,我實在下不了手。且不說天下人的看法,便是我自己的內心,也難以承受。”
    武曌咬了咬嘴唇,說道:“晉王要是不邁出這關鍵的一步,永遠都無法真正掌控天下。如今有這麽好的機會,要是白白錯過,日後再想登上皇位,恐怕難如登天。而且,隻要成功了,以晉王之仁厚,登基之後善待百姓,天下人自會看到晉王的賢明,又怎會過多苛責今日之舉?”
    李治無奈地搖了搖頭,說道:“媚娘,此事太過凶險,我實在無法下定決心。”
    武曌耐心勸說道:“晉王,若太子與魏王皆除,即便陛下醒來,也沒有了其他選擇,這皇位便穩穩入手。”
    “當年陛下在玄武門之變時,麵對隱太子和齊王的步步緊逼,哪怕隻有八百人,也是果斷出手。”
    “那時,朝堂局勢混亂不堪,各方勢力心懷鬼胎。隱太子作為嫡長子,背後有眾多世家大族支持,齊王驍勇善戰,二人聯手,對陛下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陛下若稍有猶豫,不僅皇位會旁落,自己與麾下親信的性命都將堪憂。”
    “八百人,先下手為強,這才有了今日之大唐。”
    “若陛下當時也如晉王這般猶豫不決,又怎能開創這盛世局麵,讓百姓安居樂業,四方來朝?”
    李治聞言,不由有些心動。
    父皇是他的榜樣,所以,他要走曾經父皇走過的路嗎。
    “隻是,父皇那邊”
    武曌感受到李治的遲疑,當即說道:“陛下雖說會責怪你,然定然也不會太過責怪。”
    “那時,晉王便是陛下唯一的嫡子。”